鳄鱼吃乌龟视频:鲍泰利:中国内贸应更受重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8:02:08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谢梦 发自美国华盛顿

 

  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采访当天正值学校放假,鲍泰利教授却早早回到六楼的办公室。鲍泰利说,中国入世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人的发展,比如教育的发展。当然基础设施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披露细节朱镕基说要签协议就去中国

 

  南方日报:中国的入世进程可谓“风云变幻”。作为世界银行的高级官员和亲历者,当时的哪些细节让你难忘?

 

  鲍泰利:我可以给你讲一个我卸任后非常有意思的细节。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炸之后不久,当时的政治气氛非常紧张。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华盛顿,与美国的商务人士进行会谈。他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个非常好的协议,但当时的情况令人匪夷所思,克林顿总统竟然拒绝签署。

 

  几天之后,我们几个人去白宫,向克林顿总统说明了情况,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一个错误,随后给朱镕基打电话。当时朱镕基已经在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美国希望他能够回美国签订协议,但这回是朱镕基拒绝了。他说,你们要签协议就去中国。

 

  南方日报:是后来派了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来华那次吗?

 

  鲍泰利:对的,就是派了Lawrance Summers(劳伦斯·萨默斯)过去。当时是1999年9月,他还是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克林顿希望他去中国能够解决问题,重新回到谈判桌上。美国的教育界和商业界都希望中国能够加入WTO,但是美国政府内有些人还在玩政治游戏,延迟中国入世的进程。之后12月时任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来到中国,但开始谈判并不顺利,巴尔舍夫斯基甚至不想再谈下去,几次收拾行李打好包,准备直接回美国。

 

  当时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听说巴尔舍夫斯基要走,就找到朱镕基,后来朱镕基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亲自与巴尔舍夫斯基探讨了协议的具体细节。最后中国就与美方签署了这个协议。这就是协议签署的过程。

 

  ●入世变化中国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人的发展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入世十年后中国的改变?

 

  鲍泰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改变了世界,这可能与我们想象中的并不一样。现在中国已经成为WTO成员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一部分,接受海外投资。其他一些大国,比如印度也在这样做,但是与中国相比还比较落后。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政治关系、各国力量对比都因为中国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中国、巴西、越南、印尼、土耳其融入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一些欧洲国家在教育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德国,对教育的投入很大,对经济发展也进行了管理和规划。计划这个词在美国不怎么受人待见,因为我们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

 

  南方日报:那么十年来在这些改变中,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成绩,您最认同?

 

  鲍泰利:在我看来,中国取得的最大的成绩就是人的发展,比如教育的发展。当然基础设施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人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言论越来越自由。这比基础设施要重要得多。人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医疗、旅游的发展。

 

  ●开拓空间内贸应受到重视,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南方日报:以您在世行多年的工作经验,客观来看,这十年中WTO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贸发展的进程?

 

  鲍泰利:WTO确实促进了中国贸易的发展,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很多学者和政治家关注外部贸易,但是我和我的学生都非常重视中国的内部贸易。当然加入WTO为中国内部贸易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有的地方存在贸易保护行为,但是要比15年、20年前少得多。中国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路、建立远距离高压输电线、建设通讯网络等,为内部市场的开放作出了坚实的贡献。这才是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

 

  我认为,中国还应该继续进行下去,如果中国要在外部需求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应该靠内部需求来拉动,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中国能够继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金融体系,那么即使外部需求减少,中国仍然可以快速发展。

 

  南方日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相应地,西方国家呼吁,中国理应承担更多开放市场的责任。您认为未来中国需要在哪些领域去着力拓展开放的市场空间?

 

  鲍泰利: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内部发展严重失衡,有些地区富裕,有些地区则比较贫困。在我看来,中国当然应该继续开放市场,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现在中国政府对比较重要的企业、部门存在控制,包括利率。所以中国现在应该继续完成邓小平改革的设想,促使金融体系自由化,这并不需要在短期内就完成,但是中国应当制定一个5年或10年之类的规划。

 

  ●经贸关系展望着重关注知识产权内部创新

 

  南方日报:近几个月,由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政界出现一种声音说,在就业方面,中国提供的机会不如日本企业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鲍泰利:在美国人的心理上,确实把日本一些大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一样看待。像丰田、索尼等日本公司在美投资兴业多年,还有很多汽车企业都在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因此有这种声音出现不奇怪。对比之下,中国确实应该提高对美投资,给美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中国也应该将大量的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转移到美国,这将有利于双边关系。现在美国的货币不断贬值,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会越来越多。但是中国的工资水平增长也非常快,廉价的中国制造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很多低端的制造业都向中西部等地转移,甚至开始向孟加拉国、越南、印度转移,未来印度会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南方日报:您如何预测中美两国未来十年的经济贸易关系?

 

  鲍泰利: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大出口市场,这个趋势将会持续下去。如果中国能够继续加大从美国的进口,这将有利于双方的利益。我也同意一些评论家的说法,美国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希望将这种限制减少到最低。

 

  现在中国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呈现了良好趋势。去年上半年,美国全部玉米过剩产量都出口到中国。未来半年中美两国贸易将持续增长。至于美国开放中国投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2005—2006年中美贸易争端中,美国的决定是错误的,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的业务主要向欧洲、非洲、拉美、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转移。

 

  至于中美未来经贸关系发展方面,可以说在近几年一定会越来越好。长远来看,比如说五年或者十年,不确定因素很多。比如说政治因素,现在美国商界对中国的支持远低于五年或者十年前,这让我非常担心。

 

  人物特写

 

  鲍泰利任职

 

  世行28年

 

  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荷兰裔美国人。1993—1997年担任世界银行驻北京首席代表。那时中美入世谈判的唇枪舌战已经打响,卡特、费希尔、巴尔舍夫斯基等美国几任贸易代表轮番上阵。这给持续关注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鲍泰利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他仍能如数家珍地道出中国入世谈判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1970年,鲍泰利开始了他在世界银行的职业生涯,直至1998年离任。期间,除了中国入世谈判,鲍泰利还见证了1980年中国恢复世界银行合法席位的历史性时刻。谈及在北京的任期,鲍泰利总结道:“我很幸运能被派驻中国,见证中国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创新。”

 

  如今,鲍泰利的身份是一名经济学家、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高级客座教授。同时,他作为一名中国问题的资深顾问,于2001年—2003年和2004年,先后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乔治敦大学的客座讲师。

 

  鲍泰利说,中国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他没有去过,但是他说,中国要比他想象的好很多。“我非常钦佩中国的发展动力。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开始向外国提出问题。政府工作人员、学者、党内人士都积极学习外国的经验。中国的这种开放精神、学习精神都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精彩语录

 

  自邓小平以来,中国开始向外国提出问题。政府人员、学者都积极学习外国的经验。中国的这种开放精神、学习精神都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竞争力、制造业的改变要求对美国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才是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够指责中国。

 

  “计划”这个词在美国不怎么受人待见,因为我们以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

 

  记者手记

 

  最喜欢的经济学家是顾准

 

  他向记者推荐

 

  《顾准文集》

 

  华盛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访那天正值学校放假,鲍泰利教授却早早回到六楼的办公室等我。这是一位慈祥安静的老人,正在翻一部“大部头”的书且入了迷。

 

  我进门叫了他的中文名字,老人顿时回过神来。“太棒了!你竟然知道我的中文名,我特别开心被人叫‘鲍泰利’。”

 

  虽然“老鲍”至今不会说中文,但曾经担任世行驻华代表的他还着实苦练过一阵中文。“我在北京其实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都没学会。中文对老头子来说还真是苦差事。”他幽默地说,过去10年来他一直都关注中国,研究中国,有许多中国朋友,包括经济学家吴敬琏。所以不会说中文还真是非常遗憾。

 

  “现在要学好中文对我来说更难,要花很长时间,而我还要关注中国的经济情况,没有那么多时间学中文了。”鲍泰利说,“我其实挺羡慕你们中国这代年轻人,很小就有机会学习并掌握英语,相信今后你们对政治、世界经济格局的研究,会比我们更透彻。”

 

  采访结束后,我特别留意他先前桌上摊开的那本“大部头”。原来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版的新书《关于中国》(On China)。

 

  看记者有兴趣,“老鲍”热情地“开放”书架上的藏书。他说,至今最喜欢的经济学家是中国的顾准,还随手拿出《顾准文集》塞给记者看。还有一些文献是中国朋友陆续寄过来的,鲍泰利都按照月份分类。最后他抽出一本《美国企业在中国2011年白皮书》送给我,说:“我们两国在经贸领域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来消除隔阂,我看好中国下一代年轻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