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伯·鲁斯油画视频:高句丽历代君王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02:55
东明圣王朱蒙  高句丽国始祖--朱蒙
  最早记载于中国南北朝历史书‘北史’中。
  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所以在北史之前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朱蒙极其儿子的故事。
  两千年前,北扶余王子朱蒙历尽艰险,来到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国,朱蒙成为高句丽第一代国王,被高句丽奉为始祖,桓仁则成为高句丽700年基业的肇兴之地。
  朱蒙,又称东明、邹蒙、邹华、众解等,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余人(汉化的肃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传说是河伯的女儿,后为夫余金蛙王的婢女。关于朱蒙降世,许多史料都有神话般的记述。一日,柳花“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后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厌恶大卵,先后把它丢给狗和猪,狗猪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马避之”;抛在荒野,群鸟又以羽毛呵护。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无奈,只好还给了柳花。柳花把它放在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这个男儿,便是朱蒙。这则似乎荒诞的神话,实际上反映了高句丽人对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时便善于狩猎,“年甫七岁,岿然异常,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领。朱蒙一词,便是夫余语言的音译,意即善射,和靺鞨语朱蒙一词同义。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游戏,此试射技高低。然而他们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长子带素认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后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视。夫余王未听带素之言,但却给了朱蒙一个微贱的活计,让他喂马。朱蒙很有心计,特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马喂肥。国王不察,挑选肥马自乘,瘦马给了朱蒙。一次,国王举行田猎,有意刁难善射的朱蒙,仅仅给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虽少,射获却多,于是又引起了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预谋杀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诉了朱蒙,劝他快些逃走,并鼓励他说:“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受苦,不若远适而有为。”朱蒙听了母亲的话,遂与夫余人乌伊、摩离、陕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东南奔走。
  途中,一条大水横阻了去路,追兵在后,“浴济无梁”,朱蒙于是向水神祷告,说:“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是鱼鳖并出,搭起了一座浮桥,朱蒙过河后,鱼鳖突然消失,追兵无法渡过河去,只好作罢。鱼鳖浮桥,显系神话,却反映了高句丽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观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滞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经吉辽两省的浑江。
  过河后,朱蒙和乌伊等三人来到一处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内),遇见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纳衣,一人穿水藻衣,这三人可能代表着当地不同经济形态的三个部落,麻衣者应以农耕为主,纳衣者应以狩猎为主,水藻衣者应以渔业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兴,分另赐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并说“我方承景命,欲启之基,而遇此三贤,岂非天赐乎!”于是根据三人特长,“各任以事”。朱蒙又率领大家前行,来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见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险固”,于是准备立都,但未急于修建宫室,只在沸流水(今富尔江)旁结庐而居,国号高句丽。关于朱蒙建国之地,《魏书》等史籍作纥升骨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纥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与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丽早期城址,两者均是高句丽创国初期的都城,高句丽国王平时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战时则居于高山之巅的纥升骨城。
  朱蒙建国当年,“四方闻之,来附者众”。为了巩固政权,朱蒙对周边民族和部落开始征伐。首先,攘斥了邻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缩畏服,不敢进犯。一天,朱蒙忽见沸流水中有菜叶随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于是假作狩猎,前去寻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国。沸流国国王松让出来相见,对朱蒙说:“寡人居处偏僻之地,不曾见过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从哪来此?”朱蒙回答说:“我是天帝之子,现在纥骨升城立都。”松让欺他“立都日浅”,打算把高句丽纳为属下的附庸之国。朱蒙非常气愤,两人争辩不已,于是进行射技较量,来决胜负,松让最终不敌朱蒙,只好认输。次年六月,“松让以国来降”,被封为多勿候。朱蒙建国第六年十月,派遣乌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通过一系列征讨,朱蒙政权不仅行到了初步稳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为高句丽日后势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朱蒙建国之初,未建宫室,待到国力稍强,便开始了营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黄龙见于鹘岭”,秋七月,青赤色的祥云又“见鹘岭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营作城郭宫室”,这座城郭,便是纥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夫余王金蛙以太后礼安葬,又立神庙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访夫余,馈赠方物,报答夫余王的恩德。
  朱蒙在夫余时,曾聚礼氏女为妻,生一子,名类利,后为高句丽第二代王。到卒本后,又娶一妻(召西奴),生二子,名沸流、温祚,后南下建百济国,皆在作为。
  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于卒本东岗,葬龙山,时年40岁。朱蒙死后,高句丽人在卒本川立庙祭祀,号始祖庙或东明王庙,后来的国王继位后,大多前去拜谒。 琉璃明王高类利  高句丽琉璃王,姓高氏,名类利,或云孺留(?-18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开国君主朱蒙(东明圣王)的长子,母亲为礼氏。在位时间为前19年-12年,谥号琉璃明王。他在扶余出生长大。后来与母亲一同前往高句丽投奔朱蒙。朱蒙逝世后,于前19年继任为高句丽的君主。有关琉璃王及高句丽国君之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而《三国志·魏书》有关这段时期的记载与之差异颇大,故难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类利之父朱蒙原为东扶余人,弃国往南建高句丽。类利于东扶余长成后,与其母礼氏一同出逃至高句丽,并被立为太子。当时朱蒙封召西奴为妃,育有两子,分别是温祚和沸流,由于类利立为世子,两人地位不保,于是南迁,后来温祚另建了百济王国。
  前3年,类利将国都从卒本迁到国内城。 朱蒙使用卒本夫余之名沿用了大约半个多世纪后,琉璃明王继续扩张领土,于公元14年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进而袭取了西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后,琉璃明王确定将国名改为高句丽,王族以高为氏。 大武神王高无恤  高无恤(?—44年),又名武恤,号称大武神王。他是高句丽第三代君主,琉璃王的第三子。在琉璃王逝世后,于公元18年继任为高句丽的君主。有关大武神王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史记》。
  生平
  无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在他还是王子时,就曾于公元13年在鹤盘岭击败进犯的东扶余军队。之后在他继位后的26年间,不断以武功开拓四方。在南向与东汉争权夺利、北方抗拒东扶余兼并吞食的斗争中,大武神王再次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选择,避开汉与扶余,将高句丽拓展的方向转向毗连的朝鲜半岛北部丘岭山地。
  公元22年,大武神王5年,杀东扶余王带素,而未灭其国。公元28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退入国都附近的丸都山城〔注: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汉军围困了三个月,高句丽人粮食将尽,高无恤急中生智,以犒军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鲤鱼给辽东太守。太守以为城中粮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丽躲过了第一次几乎亡国的厄运。四年后26年,汉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册封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公元18年到32年,其封号是下句丽候。
  公元37年大武神王向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萨水〔注:今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次后无恤逐渐将领地扩大到鸭绿江南岸,这一有远见的举措开创了日后高句丽进一步发展的新局面。 闵中王高解色朱  闵中王(?-48年),姓高名解色朱或解邑朱,是高句丽的第4代君主,高句丽第二任君主琉璃王(?-18年)子,亦是前任君主大武神王高无恤的弟弟。他于公元44年十一月至48年在位。
  根据朝鲜半岛汉文史书《三国史记》记载,大武神王于44年十月薨去,当时太子(即日后的慕本王)尚年幼,所以他被推举继位。
  在闵中王在位短暂几年里,高句丽与其它国家维持了和平的关系没有发生战争。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高句丽东部发生水灾。闵中王打开国库向灾民发放粮食。
  在他继位的第四年,闵中王在高句丽西部发现一石窟,并在那里休息。
  47年十月,蚕友(又作蚕支)部落的大加戴升,率一万余家走往乐浪郡,向东汉投降。
  48年薨去,遗言中叫人把它埋葬于闵中原的石窟里,所以被赐谥号为闵中王。
 慕本王高解忧  慕本王(?—53年),姓高,名解忧,又名爱娄、莫来.他是高句丽的第5代君主,是前两任君主大武神王高无恤的嫡子、前任君主闵中王的侄儿。他于公元32年十二月(?)被册立为高句丽的太子,44年十一月(?)大武神王驾崩时,由于年纪尚幼,所以并未有继位,其叔叔闵中王继任高句丽君主。至48年,闵中王驾崩,解忧继任王位。
  治世
  49年2月,派遣将军袭撃后汉的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等四个郡。辽东太守蔡彤以恩义及信义向慕本王对质,并透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回复。
  根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记载:慕本王为人凶残,不单没有容人之量,对批评他的人加以杀害。
  谥号及埋葬地
  53年11月,被为侍从杜鲁刺杀死亡。由于他被葬在慕本原,所以亦以“慕本”来作谥号。 太祖王高宫  太祖王(47年—165年),又称高宫,是高句丽第六世君主,为琉璃王少子再思之子,慕本王为侍从杜鲁刺杀后,被迎立为王。公元53年-146年在位。
  治世
  太祖王在位时期是高句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他除了将高句丽分散的各部实行统一以外,还与东汉政权进行过多次军事较量,屡犯辽东,显示了高句丽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几次较大的冲突有:
  105年春,派兵攻汉辽东郡六县,被太守耿夔击破,主将被杀;
  118年,高句丽与秽貊联合寇汉玄菟郡,攻华丽城;
  121年春,汉幽州刺史冯焕等击高句丽,被高句丽用诈降计打败,死伤二千余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鲜卑共八千人侵辽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马韩、秽貊共万余攻玄菟郡,汉军得到两万扶余军之助,击退之;
  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
  146年太祖王传位于次大王高遂成。 次大王(165-?年)  高句丽第7任君王,高遂成,公元146年-165年在位。其王城国内城在今天中国吉林吉安市境内。
  相对比较太组王的功绩,次大王统治下昏庸无道,百姓们民不聊生。165年,椽那部出身的明临荅夫发起了弑杀次大王、拥护新大王登基的革命。

新大王(?-179年) 高句丽新大王(?-179年),姓高,名伯固、伯句,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8任君王,公元165年-179年在位。其兄次大王被明临答夫杀后,被拥立为新的高句丽君主。在位期间,曾击败宗主国东汉玄菟郡的军队。死后,其子男武继位,即故国川王。
故国川王(179-197年)  高句丽第九任君主,179-197年在位。
  191年,故国川王为了改革纷乱的政局,下令官员推荐新的人才.许多人都推荐了晏留.而晏留却推举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乙巴素.故国川王听了他的话,登用了身为农夫的乙巴素.王授予他相当于部长级的中畏大夫之职,却遭到了乙巴素的拒绝.直到此时,王后来任命其为宰相,整治国家,使得高句丽国力提升。
  故国川王开始高句丽历史进入了 丸都?国内时代。

山上王(197-227年)  山上王(在位时间:197年-227年)高句丽第10任君王,名延优, 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故国川王的弟弟。 由于故国川王无子,而继承王位并娶U氏为王后。
  山上王继位后遭到他的一个兄长的反对,不过这次谋反很快被山上王的弟弟平息。由于中国汉朝在幕后鼓动此次叛乱,山上王随后发兵攻打汉朝。
  209年,山上王迁都到国内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217年,山上王收留近千名辽东难民。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为太祖王的曾孙。‘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位宫有力勇,便鞍马,善猎射。景初二年,太尉司马王率众讨公孙渊,宫遣主簿大加将数千人助军。正始三年,宫寇西安平,其五年,为幽州刺吏毌丘俭所破。语在俭传。’

东川王(227-248年)  高句丽第11任君王,公元227年-248年在位。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灭亡后,辽东地区被军阀公孙瓒家族控制。 
  公元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高句丽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公元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
  公元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
  公元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丸都城70年后重建并继续进攻辽东地区。

中川王(248-270年)  高句丽中川王(248—270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12任君王,姓高,名然弗,243年,立为太子,248年-270年在位。谥号中川王。259年十二月,曹魏将军尉迟楷进攻,被他击败。死后其子西川王即位。
西川王(270-292年)  西川王(270—292年),或称西襄王,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13任君主,姓高,名药卢、若友,270年-292年在位。255年被立为世子,270年继位。
  280年,肃慎入侵高句丽。西川王派其兄弟抵御,用奇策杀死肃慎酋长,擒获肃慎600户并安置于扶余南部。之后,西川王封其兄国家和平太子,掌管高句丽军队并负责管理高句丽境内的肃慎和濊貊部落。

烽上王(292-300年) 高句丽第14任君王,公元292年-300年在位。
  公元293年八月,鲜卑慕容氏率军攻打高句丽,烽上王狼狈奔逃,手下五百骑死战抵挡了慕容的追兵。
  公元296年,慕容再次攻打高句丽。这次进攻后,慕容军队把烽上王的先王西川王(西襄王)的陵墓给挖了,掳去烽上王的生母,高句骊几乎灭国。
  烽上王在位期间,干旱、地震、霜降等异常气候导致了百姓生活困顿不堪,烽上王在外有鲜卑慕容家族崛起的忧患之下,还加修宫殿等严重的奢侈行为。且不听贤臣进谏,为了维护君王的威严,还把百姓抓来充当劳役。
  高句丽名臣仓助利等众大臣一起商议废除君主,推举了烽上王的侄子乙弗,辅佐他做了美川王(好攘王)。
  烽上王知道民心的离背后自杀身亡。

美川王(300-331年)  高句丽第15任君主,公元300-331年在位。  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其同源的百济和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的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韩国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故国原王(331-371年)  高句丽第16任君主,公元331-371年在位。
  在与鲜卑慕容家族争夺中国东北的战争中,在故国原王任内,慕容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公元342年,鲜卑慕容又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后,鲜卑慕容军队重创高句丽军队。又把故国原王的先王美川王(好攘王)的墓给掘了,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虏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另外加上故国原王的生母周氏以及一众妃嫔,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皇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 公元343年(东晋咸康八年),高句骊重修由于毋丘俭东征而被摧毁的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个月后,丸都山城就再次毁于战火。
  在朝鲜半岛的争夺战中,本是同源的百济国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中箭身亡. 高句丽南下朝鲜半岛的脚步受到南部韩民族的有力阻档。 同年其子小兽林王即位。
小兽林王(371-384年)  高句丽小兽林王(在位时间371-384年), 名高丘夫是高句丽第17任君主。高句丽故国原王之子。
  小兽林王355年被册封为高句丽世子。故国原王被百济近肖古王在战场上杀死后小兽林王继位。
  小兽林王在位期间加强了高句丽的中央集权,并立佛教为高句丽国教。 372年,小兽林王还建立起高句丽的儒家思想教育机构“太学”以教育贵族子弟。373年,他公布“律令”确认高句丽的宪法。
  372, 375 和376年,小兽林王攻打百济。378年高句丽受到北部契丹的袭击。

故国壤王(384-391年)  高句丽故国壤王(?—391年),即高伊连,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18代国王,小兽林王之弟。高句丽著名领袖好太王之父,公元384-391年在位。乘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中原大乱,多次进攻辽东和百济。
广开土王(391-412年)  广开土王,又称好太王、广开土大王,名谈德,他生于公元374年,公元391年18岁时即位,公元412年39岁卒,其谥号全称为“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在高句丽历史上,广开土王以武功显赫而闻名。在好太王碑碑文中,称他雄伟有奇才,“思泽洽于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是高句丽各王中比较突出的人物。他即位后,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新罗驱逐了盘踞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声威大震。
  然而,广开土王的最大业绩,是使高句丽终于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在广开土王执政的前期,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征伐百济的战争中,还腾不出力量进攻辽东,又加上当时控制辽东的慕容氏政权(后燕)还很强大,高句丽人还无力战胜慕容氏,不得不对慕容氏采取臣附朝贡,接受封王的策略。如公元396年,慕容宝嗣位后,曾封广开土王为平州牧、辽东、带方二国王。400年,后燕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由,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统三万人马前来讨伐,高句丽不能敌,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役,慕容氏拓地700余里,掠得高句丽5000户。当时,高句丽和后燕相比,后燕还占有一定的优势。
  好太王在顺利打败了百济以后,把主要力量转移到了辽东。公元404年,好太王一反臣服后燕的方针,与慕容氏进行了殊死的争斗,几经反复,终于将辽东地区据为已有。燕王慕容熙两次出兵反击,力图夺回辽东地区,均未达到目的,辽东自此牢牢地掌握在高句丽手中。从太祖王首次进攻辽东,到好太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此间,经过了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高句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现了十几代国王的东进目标。
  不久,后燕灭亡,北燕据有辽西。待北魏兴起,北燕灭亡时,高句丽迎北燕末主冯弘及北燕遗民至辽东。后因冯弘欲去刘宋,被高句丽长寿王(广开土王之子)遣人杀害。高句丽乘机兼并了北燕一部分遗民,并稳固了在辽东的地位。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疆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较强的地方政权之一。 高句丽长寿王  高句丽长寿王(394年-491年),名高巨连或高琏,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国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谥号长寿王。
  长寿王在位时期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丽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丽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辽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
  427年,长寿王初期都城在东北的国内城,后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都城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迁都平壤后,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 长寿王继续了好太王的扩张政策,并使国家达到全胜局面。
  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的北方分裂成了十六国。位于辽宁的后燕因常年与好太王的的战争,国力大降从而最终于408年灭亡于冯氏兄弟。汉人将领冯跋,冯弘兄弟取代后燕国建立起北燕。不过与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北魏相比,北燕还不是北魏的对手。北燕于是寻求能与北魏抗衡的高句丽结盟。后燕灭亡时,高句丽乘机进占北燕据有的辽西。
  到长寿王末年时,高句丽人口增加到九万户,疆域也空前扩大,其南境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为高句丽全盛时期。据《魏书•高句丽列传》载,其“民户三倍于前魏时,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河为界,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的高句丽声震中原,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475年,长寿王从陆海两路全面大规模攻打百济。盖卤王对此毫无防备。长寿王因此轻松拿下百济都城,处死了盖卤王并烧毁了百济的王宫。百济被迫迁都到熊津。此次战争高句丽拿下了朝鲜半岛具有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百济由于占据该地区近500年才得以成为朝鲜半岛的一极。 百济丧失这一地区后,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成功击败百济后,长寿王将目标对准了新罗。长寿王还在今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建立石碑歌颂好太王和他取得的功绩,并以此碑作为高句丽与百济和新罗的界碑。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长寿王在位70余年,寿近百岁,死后,其孙文咨王继位。 高句丽文咨王  高句丽文咨王(?—519年),又称文咨明王,高句丽第21代王(在位:492年-519年)。姓高,名罗云。长寿王之孙,长寿王王子古邹大加助多之子,助多早亡,罗云被立为大孙。长寿王于491年十二月死去,492年文咨王继承王位。中国史书称为“高云”。
  文咨明王继续祖父对中国南北朝双方和好,北魏册封他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南齐册封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征东大将军、乐浪公”。502年,南梁建立后,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军,508年加封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494年,扶余国国王夫妻来降。
  文咨明王继续向朝鲜半岛扩张,百济和新罗结成同盟对抗高句丽。494年,高句丽在萨水(清川江)与新罗交战,新罗退守犬牙城(忠清北道槐山郡),百济派兵3千人援新罗,高句丽军撤退。495年高句丽包围百济雉壌城(黄海道延白郡银川面),新罗派遣援兵。496年,攻新罗牛山城,失败,497年攻克。503年,百济达率优永入侵水谷城(黄海道新渓郡)。507年,联合靺鞨入侵百济的汉城,百济将高句丽击退。512年九月入侵百济,攻陷加弗、圆山二城,虏获男女一千余人。
  国内政策扩大佛教的影响,498年在平壤建造金刚寺。 在位28年,519年死去,谥号文咨明王。北魏灵太后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
高句丽安藏王
  高句丽安藏王(?-531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政权高句丽王国第22代君主。文咨王之子,姓高,名兴安(??),公元518-531在位。安藏王时期,王室间纷争加剧,朝局不稳。531年,安藏王被刺杀,其弟安原王继位。从此高句丽结束了好太王几代人开创的盛世局面。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安原王  安原王,高句丽第23代君主。安藏王之兄长,名??宝延,公元531-545年在位。
  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
  531年,梁武帝令安原王延袭安藏王的爵位,为宁东将军、高丽王;次年,北魏孝武帝诏策使持节、散骑常侍、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545年,安原王死,其子年仅把八岁的阳原王继位。 阳原王
  高句丽阳原王,名在位时间:545-559年)是高句丽第24任君主,高句丽安原王的长子。阳原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开始走向衰落,丢失朝鲜半岛汉江流域。
  阳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为世子。虽然阳原王为合法王位继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后,阳原王几乎无法继位。安原王有3个王后,由于第一个王后无子,其他两个王后都极力试图使其子成为太世子。由于阳原王的支持者夺得军权,所以才能继位。
  548年,阳原王发6000军队攻打百济,不料新罗派来援军支援百济。高句丽的进攻因此失败。550年,百济攻打高句丽。阳原王反击。新罗此时借渔翁之利攻占高句丽城池。
  551年,突厥在中亚崛起,并进攻高句丽。阳原王于是派1万军队抵御突厥。 同年,新罗在南部对高句丽发动进攻,并攻占今韩国首尔地区。554年,阳原王再次攻打百济但没能成功
  。
  557年,阳原王定其子高阳为太世子。 同年,丸都城的大将谋反,不过此次叛乱被平息,谋反的将领被处决。
  559年,阳原王在继位15年后去世。 平原王继位。平原太王
  高句丽平原太王(在位时间:559-590年)是高句丽第25任君主,高句丽阳原王的长子。557年, 平原王成为皇太子,两年后继位。
  据说平原王为人勇猛,擅长马术和箭术。在他执政期间,平原王提倡发展农业和半农业,并减少高句丽王室对粮食的苛征。平原王曾与北周在辽东短暂交锋,但与隋以前的中国和突厥保持了紧张但又和平的关系。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平原太王时期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无有关其死因的记载。 婴阳王
  高句丽婴阳王(在位时间:590-618年)是高句丽第26任君主,高句丽平原太王的长子。婴阳王以在598-614年的高句丽与隋的战争中成功击败隋文帝和隋炀帝的一系列入侵闻名,尤其是击败612年隋百万大军的入侵。
  《三国史记》说婴阳王具有无可伦比的领袖魅力,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给人民带来和平。566年,婴阳王被其父平原太王封为皇太子。590年,平原太王去世后,婴阳王继承高句丽王位。婴阳王继位之时,朝鲜三国之间的竞争加剧。隋朝统一中国后也正不断向外进行扩张。最初,婴阳王与隋朝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隋文帝高句丽王的册封。但与此同时,婴阳王也加强了与契丹和靺鞨的关系并继续了其父对中国的战争准备。
  598年,高句丽突袭辽东,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的战争。隋文帝发3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却大败而归。607年,隋炀帝发现高句丽与隋的藩属突厥联盟。导致隋炀帝612年,率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路同时入侵高句丽,相对于高句丽的损失,隋朝是损失惨重。为了延缓隋朝的侵略,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适时罢兵,待之如初。(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 在随后613年和614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中,隋炀帝都是无功而返。隋炀帝连年征重兵攻打高句丽引发隋末民变,并导致618年隋朝的灭亡。同年,婴阳王去世,荣留王继位。
  在随后613年,614年和615年对高句丽的进攻中,隋炀帝都是无功而返。隋炀帝连年征重兵攻打高句丽引发隋末农民大起义,并导致618年隋朝的灭亡。同年,婴阳王去世,荣留王继位。
  与此同时,高句丽在索要汉江流域不果后,对百济和新罗发动了进攻。新罗同时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攻击,于是向隋朝求援,后来又与隋的后来者唐朝结盟。668年新罗在唐的帮助下,统一大部分朝鲜半岛。
  婴阳王曾下令编写历史史记《新集》,但此书并没有流传下来。 荣留王
  高句丽荣留王(??-642年,在位时间618-642年)是高句丽第27任君主。高句丽平原王之子。
  荣留王于618年,隋灭亡和唐建立之年登基。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想计划除掉一些高句丽内部颇有势力的将领,并准备第一个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不料荣留王的计划被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都被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的侄子高宝藏被立为高句丽王位,渊盖苏文摄政。 宝藏王
  高句丽宝藏王(?-682年,在位时间:642-668年)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宝藏王为高句丽君主。宝藏王在其在位期间大多数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宝藏王继位后,高句丽联合百济攻打新罗,并与倭恢复了关系以对付新罗。642年,新罗派金春秋与高句丽讲和。但由于渊盖苏文要求新罗归还原属高句丽的汉江流域,和谈破裂。新罗只好与唐朝联盟。
  645年,唐太宗率兵从海上和陆地攻打高句丽。但无功而返。唐朝在随后的几年继续攻高句丽但都没有成功。654年,高句丽发兵攻打唐朝的松漠都督府——契丹;655年联合百济攻新罗。 660年百济被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所灭后,渊盖苏文在662年再次击退唐朝的入侵。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后,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对摄政大权进行争夺。宝藏王依然不能控制国家。由于渊男生在摄政大权争夺中受到两个弟弟的陷害被迫投靠唐朝,使得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到高句丽40座城堡。
  668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攻下高句丽都城。宝藏王被俘并被唐高宗任命为工部尚书。
  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控制高句丽故地。于是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安东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靺鞨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四川。682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