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奖金:翠裂纹鉴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28:55

裂纹即裂隙, 在任何岩体中都存在。不同构造时期的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 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上, 就可以形成不同系统的裂隙, 且有可能几组都不平行。裂隙的形成不需要强烈的褶曲运动, 即使水平岩层中也可找到规则的几组裂隙。不同力学性质的裂隙具有不同的渗透性: 剪切裂隙多处于闭合状态, 因为在剪切过程中, 剪切面相对滑动, 而与正应力呈锐角相交; 张裂隙与最大张应力呈正交, 无论这些裂隙有没有被矿物质充填, 其张开性是普遍的。


1 裂纹的形成

 


翡翠的裂隙也称裂绺可分为原生裂隙、次生裂隙。原生裂隙是翡翠形成过程中产生; 次生裂隙是翡翠形成后, 由地应力及风化、剥蚀、搬运、开采、加工、佩戴等原因产生。翡翠形成后, “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被人们认识、开采使用之前, 还有一段漫长的地质历史。在这一时期中, 原生裂隙可能被其它矿物(如长石、角闪石等) 充填, 裂隙被愈合。但地质运动不会停止, 尤其是一个活动正甚的构造活动带, 持续的构造活动又产生新的裂隙。这新的裂隙又有可能被充填愈合。待到翡翠矿体被构造活动抬升, 接受风化、剥蚀、河流搬运, 在适宜的地点沉积下来, 形成次生矿床。风化作用、矿石的搬运滚动将产生出一些次生裂隙,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翡翠特有的皮壳, 也称之为璞。由于所含杂质的不同, 皮壳的颜色也不相同, 有白、黄、红、棕、褐、灰和黑等色。这些杂质同时充填进入翡翠的原生、次生裂隙中, 呈现出黄、红、褐及黑色等杂色。这种充填其实是浸染, 不会愈合裂隙。


翡翠加工, 从下料到抛光成形的过程中, 如果力度、速度、降温等方面掌握不好, 会产生裂纹, 甚至崩口。粗心大意, 不小心将样品掉落在地上。此时的翡翠已是块体很小, 甚至很薄, 掉落在地上不用说会产生裂纹, 还有可能破碎。


 
翡翠素有“玉石之王”的美誉
, 其颜色、质地和光泽的美感, 既能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 又能显示男性的阳刚之气, 因此一直为人们所喜爱。佩戴时应避免与硬物碰撞或坠地。翡翠的硬度虽高, 但受碰撞后很容易产生裂纹, 甚至断裂。有的虽然不会马上裂开, 但却潜


伏着容易断裂的危险, 尤其影响美观, 给人一种不完美和不痛快的感觉。


2 裂纹的危害


翡翠最好不带裂纹, 但没有裂纹的翡翠很少。裂纹是一道抹不去的遗撼。翡翠有裂纹,将影响其品质, 尤其是高档翡翠, 裂纹是其致命伤, 会大大的降低其价值。所以消费者在选购翡翠时, 要注意裂纹的存在及裂纹的大小, 并了解它对翡翠的影响, 尽可能做到心中有


, 明白消费。有些翡翠饰品上不止一条大裂纹, 可能有几条, 纵横交错, 不仅有碍观瞻,还对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


翡翠赌石中称裂纹为裂绺, 大者为裂, 小者为绺, 也有笼统称之为大绺小绺的。裂绺对翡翠的危害很大, 直接影响取料和美观, 危及价格, 因而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有经验的商人常说: 不怕大裂怕小绺; 宁赌色不赌绺。这里介绍几种危害最大的绺:


(1) 马尾绺: 状如同马尾巴, 破坏性极强, 即便是块玻璃底的高绿好料, 也无法取料。


(2) 糍粑绺: 状如糍粑干后的裂绺, 也不能取料。


(3) 鸡爪绺: 形状如鸡爪, 破坏性极强。有的延伸, 有的只在表皮, 故要赌绺。


(4) 火烟绺: 绺的旁边有一股黄锈色, 大马坎场区、小场区、老场区的石头如出现这种绺, 会“吃色”, 将色吃干。回卡、琼瓢、后江的黄锈绺不会“吃色”。


(5) 雷打绺: 如同闪电印在石头上, 主要是在雷打场。


(6) 格子绺: 如同格子, 观察其头尾深浅, 判断绺的影响面和深度, 由此取料、定价。还有错位绺、截绿绺、随绿绺, 它们与绿色之间的关系密切, 常因不了解而发生估价、识别上的失误,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错位绺: 由于相反的两个方向的力的作用, 使得翡翠两部分沿着一个平面, 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滑移或者错位。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条绿线被断开, 并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截绿绺: 即错位绺把绿线错开后, 另一边的绿丢失了, 只留下一边的绿, 就象是一条绺把绿色截住了一样。


随绿绺: 在绿色中并与之平行的绺裂, 非常令人头痛。因为有绿就有绺, 绺随绿走, 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裂纹的危害在翡翠的赌石、加工、佩戴等环节, 从始至终都无处不在。我们要认识它、了解它、应用它, 尽量做到趋利避害。


3 裂纹的应用


翡翠的加工中, 一方面精雕细琢, 避免产生新的裂纹; 一方面要研究已存在的裂纹, 掌握它的特点, 研究它的规律, 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对裂纹特点的掌握和处理, 以及处理好坏, 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下料时, 沿大裂纹下料, 可首先把它消除。有的裂纹在雕琢时可利用花纹将其掩盖; 有的裂纹很小、很浅, 能“挖”掉的要尽量“挖”掉, 以提高翡翠的价值, 达到“美玉无瑕”的境界。不能掩盖、不能“挖”掉的裂纹, 在设计时尽量把它放在不显眼的位置。有的裂纹中有后期浸染形成的黄色、红色或褐色等, 在大型摆件中作为


俏色加以利用, 亦可提高翡翠的价值。


由于黄、红、褐及黑色等杂色的进入使裂纹或粒隙变得明显, 易观察。如果裂纹或粒隙中有这些杂色, 一般可确定是天然翡翠。因为这些杂色, 尤其是褐色、黑色等脏色, 其本身不会增加翡翠的美观, 或使其增值, 只能降低它的美丽程度, 所以不会有人在天然翡翠中染这些颜色。但黄色或红色有可能是人工染色, 应当引起注意。因为天然黄色、红色在翡翠中称为黄翡、红翡。颜色纯正, 并有一定水头的话, 它的价值也会很高。


裂纹的存在还为优化处理提供条件。第一, 通过强酸或强碱的使用, 除去赋存在翡翠裂纹和粒隙中的不美观的杂质或杂色, 增加透明度, 并使绿色更漂亮, 此为漂白处理。第二,无色或色浅的翡翠, 将染料经裂纹和粒隙进入翡翠, 产生颜色或加强颜色, 此为染色处理。为掩盖裂纹, 此二者还可用树脂或蜡进行充填。值得指出的是, 经优化处理的翡翠虽然变得更漂亮, 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一段时间之后, 由于高温、阳光照射、汗浸等的影响, 会变得更加丑陋。原来的裂纹会重现, 人工所染的颜色也会失去。


4 裂纹与石纹


玉石行内所说的石纹, 是指在翡翠内部存在、而在外表则难以判断的纹理。大都是在翡翠早期形成的地质过程中, 受内应力作用产生, 在其后的地质过程中往往又被后期的矿物充填愈合, 因而一般是封闭的。石纹在透射光照射下容易辨认, 而在反射光下并不明显, 或只呈现出透明度变化或“翠性”较强的感觉, 对翡翠的耐用性及外观的影响较小。


裂纹却是一道通达翡翠表面的损伤。可能是在地质过程中受应力形成的剪切或张性裂隙, 并没有被后期矿物愈合, 也有可能是石料在开采加工或饰用过程中受到破坏产生。但不管是哪种方式形成, 只要翡翠存在这种白光反射下即可观察到的裂纹, 其价值至少会降低1 /3以上。凡是在一些已抛光的翡翠表面, 用指甲刮摸、可感到明显阻碍的纹理, 即可视为裂纹。


一般的消费者由于对翡翠知识的缺乏, 分不清裂纹和石纹的区别, 购买翡翠时容易被珠宝商误导, 将大的裂纹说成是石纹。本人曾经见过一外省来西双版纳旅游的老人, 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几百元钱买了一只手镯。由于不放心, 送到珠宝站来检验。手镯虽然是天然翡翠, 但却有一条大裂纹, 给人以一碰即断的感觉。老人说, 珠宝商告诉她这是一条石纹, 对佩戴没有影响, 没有关系的。后来虽然帮老人去换了一只更好的, 但心里始终不踏实。如果老人自己知道那是一条大裂纹, 她就不会买; 如果老人不来检验, 回去后不小心碰断, 对她会有什么样的打击呢?


虽然在GB /T16552 - 2003《珠宝玉石 名称》、GB /T16553 - 2003 《珠宝玉石 鉴定》中对裂纹没有什么检验要求, 而且裂纹也不属于检验范畴, 是属于质量评价中影响美观、耐久的评价要素。由于珠宝商的素质参差不齐, 要想依靠他们诚实地向消费者说明翡翠中客观存在的瑕疵是不现实的。本着对相对弱势的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本人认为, 在翡翠鉴定证书的备注中应对严重影响翡翠稳定性、美观的裂纹(如饰品中贯通或近于贯通的裂纹) 予以标明, 使消费者在购买时清楚明了, 不致于被珠宝商误导,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尽一份力。


当然, 在珠宝商送样时也应与之协商, 在取得他们同意, 在他们愿意的基础上做这件事。如果不同意在证书上注明裂纹, 就可以不予出证书。

按其严重程度,裂纹可分为六级(附表),按出现部位、长短、裂纹类型等因素来分:

裂纹六级分呈表

行话有云:“一裂折半。”其实何止成半价呢?尤其对高价货的影响更大。对不同的玉件的影响也有不同,如对光身成品,尤其是手镯的影响最大。在评价时要考虑到若手镯断了,还可以做成什么小件饰物,剩下还有多少可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