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利亚200咖啡:宋代龙泉鉴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5:26
欢迎您登录北京东博古玩字画鉴定中心网站 今天是: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宋代龙泉鉴识
江涵之 北京东博古玩字画鉴定中心网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这里首先谈一谈宋代龙泉青瓷鉴定与辨伪的手段。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 "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鉴定北宋龙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
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约有窑址30余处。
3.北宋中晚期,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点高温粘度比较低,容易流釉,釉层薄,釉面有光泽,由于烧窑技术和还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现泛黄现象。
4.纹饰特点:以刻画花为主,碗、盘类多饰蓖纹、折扇纹,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5.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为这一时期的新产品。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6.在工艺上,北宋时期多用支钉支烧,器物多有支钉痕。到了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 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 "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 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 "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 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 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 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 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 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 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 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 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 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 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 "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天价“定瓷”真伪之争
闻舞 宋风 《收藏界》2006年第4期

(白定青铜铭文缸)

(白定铭文缸题跋图)
一、 天价“定瓷”面世
2006年1月10日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古瓷之争》节目,探讨镇江新面世一批“定窑”古瓷的真伪问题。两位嘉宾都是重量级的专家,一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杨静荣,一为民间收藏大腕马未都。他们共同的看法是这批“天价定瓷”与宋代定窑的形制、釉色都不符,流传经历也有悖常理,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批“天价古瓷”。
这批“定瓷“面世始自去年 6月中旬,南京某大学—副教授向南京媒体爆料,称镇江民间发现一批以宋代定瓷为主的国宝,有些甚至是国家博物馆都没有的稀世珍品。报社派记者前往镇江专访,以《神秘“天价古瓷”现身民居》的报道连续刊登,人们对这批“国宝”古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据媒体估算,这批古瓷若是真品,总价值在亿元以上。
在镇江,记者看到许多完好无损的“国宝”,还有引以为“撒手锏”的几份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出具的 DX-95X荧光能谱仪的检测报告:“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
据藏家介绍,“天价古瓷”有一个美丽动人、曲折离奇的故事:上世纪 30年代,正值兵荒马乱,藏家的岳父的朋友之妻得了黄疸病,岳父资助其8块大洋治病。后来,朋友与其妻子外出谋生,为表感激之情,便将祖辈100多件窖藏之物,悉数赠给其岳父,对岳父说:“我没有什么酬谢你,这些祖上留下的坛坛罐罐,我不懂,又带不走,就权当礼物吧!”老实巴交的岳父并不缺坛坛罐罐,就将这些东西藏在位于扬州农村的地窖里封了起来,地窖里填上沙土,这一封就是几十年。直到1996年,岳父得知女婿收藏古瓷,将这批窖藏瓷器全部送给了他。
这批“定瓷“藏品,最得意的有两件,一为“定窑”绿釉瓶,一为带铜器铭文的白釉缸,且这两件都与宋祁(宋子京)有关。宋祁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与欧阳修等合编过《新唐书》。他的诗词非常有名,并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而这只绿釉瓶上恰恰刻有宋祁的成名作《木兰花》词。
另一件是“定窑”白釉缸,缸身刻有大篇古文字,题跋是:“景佑三年春,雍丘现古铜器,虽残但其文字犹晰,四百余异文无一残也。恐年久锈覆,特命定州制器录异文于其上以传后世。工部尚书宋子京监校,时丙子年 八月初八 大吉”。
综合诸多专家的意见:
1. 铭文:两件铭文都涉及工部尚书宋子京(宋祁)。绿釉瓶上是工部尚书授意将自己写的词刻在家用器皿上,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底款也从未见过刻“工部尚书府”字样的定器。
定窑白釉缸,更觉离奇,缸身刻有大篇金文,而又不规范。工部尚书大约相当于部长级,既然部长级的官员监校,肯定是官府行为,怎会在 49字的题跋中出现错别字和简化字?一品大臣监校的重器,竟出现如此差错,这在崇文重艺的宋代可能吗?
2. 关于窖藏沙埋:这批“定窑”瓷器历经千年居然如此完整无缺,没有丝毫历史痕迹。按叙述这批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地窖沙埋,到1996年大约60年,那60年前这批古瓷在什么地方?从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到上世纪30年代这漫长的时间,这批“天价古瓷”又藏身何处?况且,即使沙埋也不可能不留痕迹。众所周知沙子是透水的,水中有各种腐蚀物,漫长的岁月总会留下沙渍、土沁色斑,而天价古瓷却“千年不变”、“出污泥而不染”。
3. 关于鉴定方法:目前的鉴定方法大致分三类,一为对比法,二为经验法,三为科学法。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观有效,但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其实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是综合知识、实践经验和灵感悟性的积累。科学法从理论上说,科学鉴定最科学,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仪器发端于西方,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检测结果作为参考,科学仪器检测古瓷离“临床使用”还有很大距离。
4. 其他背景资料:就在媒体炒作“天价古瓷”之时,另一先生来到古玩市场,向一位古玩店老板说:藏家这批“定瓷国宝”是我卖给他的,我家里还有几件比他的还好。第二天他带来几件“定器”,当然还是假的。不过,“祖传说”至此不攻自破。藏家还在另外的场合对人说,他这批宝物是多年来辛辛苦苦从各地淘来的。“淘宝说”又和“祖传说”自相矛盾。
率先对这批“天价古瓷”提出质疑的是江苏古陶瓷研究会的专家,他们从釉色、胎骨、器型和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上否定了这批“天价古瓷”,与北京的两位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至此“天价古瓷”之争可谓尘埃落定。
二、“天价古瓷”何以纷纷出笼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太平盛世这些“稀世珍宝”接二连三地出笼?我们认为,这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
一只清雍正官窑天球瓶,在香港拍卖 3200万!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在伦敦拍了2.3亿元!不可思议又实实在在的信息,令人目瞪口呆。天价古瓷吸引着人们的眼睛,也骚动着人们的心。一夜之间暴富起来,怎能不令人神往,梦寐以求!凡是研究过中国古陶瓷的人都知道,宋五大名窑的精品,明清官窑,本来就是为皇宫贵族烧制的,经过自然灾害、战争动荡、朝代更替,脆弱的陶瓷器大多损坏,能保留下来的不过万分之一,且大部分保存在各个博物馆里。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确实精美绝伦。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加起来,也不过百十件。真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
珍奇的古陶瓷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品。物以稀为贵,自不待言。因稀有而价昂,也在情理之中,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古陶瓷市场本来就很复杂,真真假假,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牟取暴利。当然,这不过是一些开小店,摆地摊儿的惯伎,不足为奇。奇的是近年热闹连连,争论纷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声势浩大,轰动全国。
比如 2002年,苏北某市突然冒出了个以汝瓷为主的大窖藏,汝、官、哥、定、钧,数十件珍宝一字摆开。电视台连续播放,报纸上连篇累牍,古瓷专家出具鉴定证明,领导人出席新闻发布会,效应轰动,着实热火。
再比如 2004年,山东曾掀起一阵元青花“海啸”,藏主从一百多件元青花中精选了60余件至正大器,邀请全国著名古瓷专家和新闻媒体赴会鉴赏。据说光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展出了3件!可见这批藏品的珍贵程度。如果60件全部拍卖,少说也值几十个亿!
这不,江苏又爆出了“天价古瓷”大窖藏。以宋代定窑瓷器为主,百十件美瓷佳器,皆为精品绝品。官款碗盘、瓷塑孩儿枕、刻花龙首净瓶等等各种器型俱备;粉定、黑定、紫定、绿定,各种釉色齐全。不仅有宋徽宗时宫室名号刻款瓷,尚药局、尚食局的定制器,而且还有刻着“红杏尚书”宋祁成名之作手书的绿定瓶,刻有宋祁监制的古青铜器铭文四百余字的白定大缸。主家自豪地说:我这些东西,连大博物馆都没有。于是乎又是一次大地震,各大网站纷纷转发,电视台录制,热闹非凡。
当然,不少 “国宝”、“古瓷”,往往是喧嚣一阵子,也就销声匿迹了。局外人冷眼旁观,常常发现一些共同的名堂:
其一是编故事。有的说我爷爷的爷爷是旗人皇族,当年多获皇帝赏赐,皆藏于老家旧宅地窖之中,近来偶被发现云云。有的说曾祖父在某地为官,任上帮人打官司,受人之赠,流传至今;有的说先辈是国民党元老的亲随、秘书,老头子临终嘱托,并赠送全部藏品;有的说家为祖传名医,先祖数十年前救人一命,被救者感激涕零,遂将窖藏宝贝和盘托出,拱手赠送等等。故事离奇曲折,颇有新闻卖点。
其二是都有“鉴定证书”为证,或是“著名专家”亲笔签名,或为科研机构仪器测定,以证明其货真价实。
其三是新闻媒体参与其中,大肆炒作。如果没有现代传媒,泥鳅无论如何也掀不起大浪。
然而,故事编得再妙,总有漏洞;赝品仿得再像,难免破绽之处。你想,古瓷历经千年,何以没有一点历史痕迹?窖藏数百载,竟无丝毫消息?至于火气未消,贼光灼灼,又骗得了谁?祖上对人有恩,馈赠一件珍宝足够谢忱,何以一赠便是百十件乃至整窑瓷器?科学检测结论不说是,也不说非,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让人不得要领。故事大同小异,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之处甚多,其实明眼人只要稍加分析,便可看出端倪。为何不少假冒伪劣之物,每每以“国宝”面目出现,而且层出不穷?我们不得不从它的大背景下寻找缘由了。
一、改革开放,太平盛世,为上世纪 90年代兴起的收藏热打下了物质基础。人们的收入增加了,恭喜发财了,特别是暴发户、大老板们,收起古玩来颇显气势,要打尽世上的官窑珍器,一掷万金,在所不惜。虽财大气粗,自以为是,然而却缺乏文化和眼力,大购假货,还沾沾自喜。
二、既然有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国宝重器,就有专门仿制的行当产生。一些三流画家与陶瓷艺人联手,分工合作,利用现代技术,专烧高仿器,一般手艺人则大量仿制大路货。大商人倒手高档赝品,小商贩捣腾伪劣假货,以至于赝品陶瓷满天飞。
三、一些智商颇高者眼见别人捣腾古玩发大财,也忍不住跃跃欲试。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要搞就来个惊天动地!于是他们经过精心策划,收买专家,拉拢朋友,结交媒体,编撰故事,制造新闻,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后以“国宝”价抛出,既能嫁祸于人,又可一夜暴富。于是设计了一个个骗局,上演了一出出闹剧。虽有一定风险,不妨孤注一掷,即使穿帮,也无大碍。
四、少数“专家”丢失本性。或为利益驱使,见利忘义;或碍于情面,违心奉命。爱财无道,开假证明,合谋骗人,实在是一种学术腐败。
五、新闻媒体推波助澜。新闻媒体抢新闻、炒新闻,声势越大越好,为的是吸引读者,抓卖点。至于上当与否,后果如何,当然媒体不是“法官”,只有读者自己“埋单”。
几种因素联手操作下,“国宝”、“古瓷”纷纷出笼。既然是戏,有开场就有闭幕。事实证明,多数结局并不出彩。诸如此类的骗局、闹剧今后就绝迹了么?未必。大约新的编剧和演员正准备着粉墨登场呢!
收藏界:呼唤市场规范,呼唤社会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