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妈鲁大妈色鲁大妈:文言文练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8:42:16
一、考点分析
  
  纵观近几年各省高考文言文,从选材上看,类型化特征很明显,所选文段主要是汉代至明代的人物传记类文章,偶尔考到山水游记、记叙抒怀类散文和议论明理类散文。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内容写法、遣词造句以及题型设置上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能按文章类型把握其写作特点,理解并牢记这类文章中比较稳定的常用字,熟悉题型设置的规律,那么就能既提高阅读速度,又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实实在在地做一些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也很重要。学生要能在做题和熟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熟悉倒装、省略、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并能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实词词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10年山东卷)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娶①于连,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日:“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审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婴(xi):嬉戏。②瘗(yi):埋葬。③窭(ju):贫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人濒行 濒:临近
  B 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 遽薄京师
  薄:逼近
  D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卒,通“猝”,仓猝。故选D。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 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故选B。
  3 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故选B。做此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辩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 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 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做此题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答案]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解析]注意“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解析]注意“数”、“以”、“见”表被动。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
  [解析]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的用法。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湖北卷)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日: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眷。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令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情。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令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日;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情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令之长大壮健者游情,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卓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 场功甫毕 甫:刚刚
  C 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 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选A。“鄙”的意思是见识浅薄。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日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选A。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 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 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选C。文中说;“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答案]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解析]注意重点词“为吏”、“然”、“簿书听断”的译法。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答案]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解析]注意重点词“督”、“用者”、“计其出入”的译法。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情而窃食也。(3分)
  [答案]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注意重点词“苟知”、“为盗”、“窃食”的译法。
  
  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2010年重庆卷)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蹶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徒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成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恿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逐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播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鳜尺许以馈馈:进献
  B 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治:追究
  C 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第:住宅
  D 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答案]D
  [解析]质:典当、抵押或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一组是
  A 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
  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B 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C 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所得周给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D 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答案]B
  [解析]A对亲之孝\使两川者所为;C都是对亲友仗义疏财\乐于相助;D亲族对查道的资助\不偷取他人佳枣。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 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 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答案]C
  [解析]“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望文生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4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旬。(3分)
  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作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
  [答案]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3分)
  [答案]母亲曾经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买不到鳜鱼。
  [解析]注意重点词“尝”、“方”、“市”的译法。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4分)
  [答案](查道)于是不穿官服独自骑马带几名仆人,连短刀也不拿,辗转山林沟壑一百来里,径直奔向贼寇的住地。
  [解析]每个分句1分。注意“微服”、“单马”、“数仆”名词作动词的译法。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福建卷)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逐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元所客,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日: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日:“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o)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o):悄悄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未及属稿 属:写
  B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 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 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3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②立许字以女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③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 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 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2分)
  [答案]所以为他做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解析]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4分)
  [答案]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旬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之意,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浙江卷)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各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戢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束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壕,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粱、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有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答案]A
  [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 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之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 复还于蜀 且贰于楚也
  [答案]B
  [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 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 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 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答案]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壤,未有仕路”不合。
  4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旬。(3分)
  其速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人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答案]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解析]注意“遂”、“风化”、“名行”、“见知”的译法。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答案]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解析]注意“何为”的译法。
  
  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四川卷)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徒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u>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袍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扦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褐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欷歔。长安中歌之日:“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注]令辟:砖块。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
  B 悉籍记之 籍:凭借
  C 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
  D 赏所置皆其魁宿 置:放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使……进入;D置,释放,赦免。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 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得赤丸者斫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 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 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 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4 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袍鼓不绝。(4分)
  [答案](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解析]注意“薄暮”、“横道”、“袍鼓”这几个词语。
  (2)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6分)
  [答案]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解析]注意“一旦”、“坐”、“废弃”、“甚于”这几个词语。
  
  三、模拟精选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常州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查)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乏。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复与史涣等抄绍运车,烧其粮谷。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令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逐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日:“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寨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黄初四年薨,谥日忠侯。
  (选自《三国志·曹仁传》,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器其勇略 器:器重
  B 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 徇:示众
  C 城拔,皆坑之 坑:活埋
  D 遂被甲上马 被:同“披”
  2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曹仁“勇略”的一组是
  ①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
  ②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
  ③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
  ④仁径渡沟直前,冲人贼围
  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
  ⑥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仁自年轻时代起就跟随曹操征战,屡立战功,忠心耿耿,所以死后被曹操赠谥号“忠侯”。
  B 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仁为曹操献计献策,并多次带兵出击取胜,解除了曹操的忧虑。
  C 曹仁任征南将军时,驻守江陵,抵挡吴将周瑜,有一次魏军将士被围,曹仁两进两出,救出被围的将士。
  D 曹仁年轻的时候任性而为,行为不检,等到后来成为将军后,严格按法令办事,成为守法的榜样。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南京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扬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日:“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缴谕天下捐货救国。雏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日:“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令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日:“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日:“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 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 北兵渡江,京师溃 溃:攻破
  D 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2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 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他;在史可法死后,杨维岳为他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 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 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分)
  译文:
  (3)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江苏省苏州市2010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圃,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卖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痛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惠,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予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羡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癯而实腴 癯:清瘦
  B 与物多忤 忤:抵触
  C 终不能悛 悛:悔改
  D 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2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①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穷苦
  B ①诗有古人之风 ②其学日进
  C ①其诗质而实绮 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渊明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 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 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 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3分)
  译文: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鹅笼①夫人传 [清]周容
  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
  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户巴②,锦绣、觳、珠钏,金碧光照屋梁。门外雕鞍骏骑,起骄嘶声。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币,裁为妹服,忽愠日:“尔姊勿复望此也!身属布矣!”夫人闻之,即屏去丝帛,内外惟布。再数年,鹅笼益落魄。夫人妹已结鸳鸯枕,大鼓吹,簇凤舆出阁去。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壬子秋,鹅笼岁二十四,举于乡。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曰:“总迟矣。”于是鹅笼愧而赴京。中两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闻状元贫,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执事,宗戚媪婢间,视妹时加甚。夫人仍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
  已而鹅笼奉特恩赐归,以命服娶。抚、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驿庭候,鹅茏亲迎。自毗陵抵鹅茏家,绛纱并两岸数十里,县令角带③出郊,伏道左。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十年为相,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敕有司营葬。绋引④日,公卿勋贯,尊幄鳞次,东郊如云。水陆南经二十余里,几筵相接。率时语鹅茏曰:“地高坠重,公可休矣!妾不自如何故,以今日死为幸。”阅岁,鹅笼予告回里。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赞日:予至燕,闻鹅笼小帽青衫死古庙中,刑部锦衣诸官钥门,覆命去,尸挂三日,旨下始殓,牛车戴柳棺出郭,无一视者。鹅茏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呜呼!夫夫之得罪于国也,固先得罪于妇矣。
  [注]①鹅笼:据《续齐谐记》载,宜兴人许彦遇一书生脚痛,书生要求坐进许彦的鹅笼里,许彦让书生入笼,负之不觉重。周廷儒,字玉绳,江苏宜兴人,崇祯时先后两次任首辅,后削职安置正阳门外古庙,赐自尽。这里鹅笼喻宜兴书生,借指周廷儒。②户: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带:发饰为角,衣饰为带,此指盛装。④绋引:牵引灵车的绳索,此指柩灵启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出妹所聘币 币:彩礼
  B 视妹时加甚 视:观看
  C 尊幄鳞次 次:排次
  D 阅岁,鹅笼予告回里 阅:经历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说明鹅笼夫人聪明贤惠的一组是
  ①夫人母谓已出意外,即鹅笼亦急告娶,夫人谓母:“总迟矣。”
  ②女子显荣,闻见未之有也
  ③夫人常以礼规放佚
  ④地高坠重,公可休矣
  ⑤朝廷赐祭者七,遣官护丧归
  ⑥久之,复夤缘再相,纵淫恣乱政,赐死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③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鹅笼本是穷书生,后来在乡试中中了举人,又在会试、殿试中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为官最初十年少有过失,但夫人死后没有了夫人的规劝,因纵欲专权而被皇帝赐死。
  B 文章中,“夫人静坐治针黹,无少异容”一句多处出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既对全文的素材起了连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 鹅笼夫人在临终前对丈夫说,自己能以比他先死而感到幸运。这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令人感动。
  D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中,揭示了自我放纵、淫逸必败的道理,这对后人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人常以礼规放佚,故鹅笼当时犹用寡过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鹅笼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时所言,固已窥其微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①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_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②舒化论瑞,滞不迭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播种,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大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政,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襄恐见纠植,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率官。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中人:太监。②给事中:官名,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之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素疾大户兼并 疾:痛恨
  B 又裁节邮传冗费 裁:免去
  C 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 雅:向来
  D 交口而文其非 文:掩饰
  2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海瑞治吏威严的一组是
  ①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②力摧豪强,抚穷弱
  ③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
  ④鱼肉播绅,沽名乱政
  ⑤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
  ⑥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⑥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舒化指责海瑞。而皇上则褒奖海瑞,房寰恶毒诋毁海瑞,海瑞也上疏请求退休,皇帝则抚慰挽留。这都说明了皇帝对海瑞是较为赏识和看重的。
  B 张居正并未“居正”,海瑞托病辞官后,尽管派人察看到海瑞的清廉,但因害怕海瑞的严峻刚正,始终不敢召用他。
  C 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D 本文对比手法明显:海瑞采取了“抚穷弱”等措施,一心为民为国,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戴;贪官污吏受他惩治,则对他恨之入骨,极力诋毁和排挤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绎水可以灌平阳也。缔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日:“子何以知之?”烯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烯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烯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烯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u):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是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 智伯不悛,繇疵请使于齐 俊:悔改
  C 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致:归还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缔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三人性格的不同。
  B 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格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 稀疵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请出使齐国。
  D 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伯日:“子何以知之?”对日:“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6分)
  译文:
  (2)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游侠相随而行楼下,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日:“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于天下。请与公樛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日:“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喘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昊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甚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③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嗔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③窜:隐藏。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适:恰好
  B 轻斤两以内 内;买人
  C 民有罪当刑 邢;惩治
  D 必先卑体弥耳 弥:竖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今日之事何如
  B 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知来者之可追
  C 以其窜端匿迹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 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
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 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 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 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请与公樛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新题点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日管仲,而日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日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盛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惠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2 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A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③举天下之贤者以自对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 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5 翻译下列句子。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录鬼簿》序 钟嗣成
  贤恿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问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令,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堙没无闻,逐传其本来,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日录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中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卑微:地位低下
  B 以为得罪于圣门者 以为:认为
  C 吊已死之鬼 吊:悬挂
  D 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 或:有的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
  B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C 复以前乎此者
  D 吊以乐章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人享生斯世也
  未之思也
  ② 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
  B 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
  C 作者认为,从古至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
  D 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繁体中文|简体中文

·登录 ·注册

返回首页 ·电子期刊: 整刊版 | 专题版 | 原文原貌版 | TTS语音版 | eReader版| |业界博客 |平台简介
·读者互动 ·期刊导航

业界动态:

  • ·  欢迎您的访问!!!    
期刊检索 全文检索
  • 刊名
  •  
  •  年份
  •  
  •  期号
  •  
  •  标题
  •  
  •  作者
  •  
  •   搜索结果
  •  
  •  
  •  关键字
  •  
  •   搜索结果
  •  
  •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

字数:3043    字号:大 中 小

  5 翻译下列句子。
  (1)贤愚寿天,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 (汉)司马迁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拨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贡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闾,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诚,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闻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④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日:“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谓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日:“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日:“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 下列各旬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装黄金千溢
  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合24市两
  B 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赍:赠送,给予
  C 庄生虽居穷闾,然以廉直闻于国
  闾:里巷的门
  D 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
  赦: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2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 ①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 ①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
  兔,岂知财所从来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 ①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现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的一项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③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④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日
  ⑤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译文:
  (2)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竞以痛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竞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日善继、善速。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 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 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 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粱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遵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日:“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
  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D 魏王豹以国属焉
  以豹国为郡
  3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
  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 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5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精选]
  (一)常州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查
  1 B(徇:攻打)
  2 A(③是陈矫等人的表现;⑤是讲曹仁奉纪守法,按律办事;⑥是对事件的一般性陈述)
  3 A(曹仁的谥号是文帝封的,不是曹操)
  4 (1)太祖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派遣他率骑兵攻打刘备,(果然)打跑了刘备。(“善”、“破”、“走”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停兵在这个坚固的城池下,来攻击抱着必死之心的敌人,不是好办法啊。(“顿”、“必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担任将领奉公守法,(难道)不应该像征南将军(那样)吗!(“奉”、“当”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曹仁字子孝,是太祖的堂弟。豪杰并起之时,曹仁也私下里组织了一千多名年轻人,在淮、泗之间活动,后来追随太祖担任别部司马,行使厉锋校尉职权。曹仁多次立功,被任命为广阳太守。太祖非常器重他的勇武和谋略,没有让他到郡县(去担任职务),任命他为议郎统帅骑兵。
  太祖和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袁绍派遣刘备去攻打隐强各县,各县大多投降响应。自许昌以南,官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太祖为此而非常担心。曹仁说:“南方因为(袁绍)大军(压境)正面临危急,那种形势下我们无法救助他们,刘备又率精兵袭击,那些官吏百姓背叛(您)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刘备刚刚指挥袁绍的军队,还不能得心应手,(如果我们)进攻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太祖认为他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派遣他率骑兵攻打刘备,(果然)打跑了刘备。袁绍派遣别将韩荀截断西路,曹仁在鸡洛山大败韩荀。曹仁又和史涣等人偷袭袁绍的运粮车,烧毁了他的粮食。
  河北平定之后,曹仁跟随太祖围攻壶关。太祖下令说:“攻下城池后,全部活埋他们。”大军连着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曹仁对太祖说:“围攻城池必须给他们看到活着的机会,靠这个来找到活路办法。现在您告诉他们一定得死,将使他们为自己(活命)而死守。况且城池坚固并且粮食充足,进攻他们则士兵受伤,困守他们则难免旷日持久。现在停兵在这个坚固的城池下,来攻击抱着必死之心的敌人,不是好办法啊。”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城里的人投降了。于是统计曹仁此前此后立下的战功,封他为都亭侯。
  跟随太祖平定荆州时,任命曹仁为征南将军,留守驻兵江陵,抵挡吴军将领周瑜。周瑜率几万人马进攻江陵,前锋几千人刚到,曹仁登上城头观察敌情,于是组织了三百名勇士,派遣部将牛金迎接敌人挑战。敌人多,牛金人马少,于是被敌人包围。长史陈矫等人都在城头上,望见牛金等人马上要全军覆灭了,吓得脸色都变了。曹仁却怒气冲天,对左右说:“牵战马来!”陈矫等人一起上前阻拦他。对曹仁说:“敌人人多势大,锐不可当。不如舍弃这几百名将士,将军却(怎能)亲身赴险呢!”曹仁不理睬他们,就顶盔贯甲后登上战马,率领他手下几十个壮士骑马冲出城去。距离敌人一百多步时,被一道沟阻拦。陈矫等人认为曹仁会在沟边停住,但曹仁直接越沟而过向前冲入敌人的包围,牛金等人才得以被解救。还有一些士兵没有被解救,曹仁又直接冲进去,救出牛金的士兵,杀死数名敌人,敌军才后退。陈矫等人起初看见曹仁出去,都很害怕。等看到曹仁回来了,就赞叹道:“将军真是天人啊!”三军将士都佩服曹仁的勇猛,太祖更加器重他,封他为安平亭侯。
  曹仁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喜欢任性而为,等他当了将军后,严格地奉纪守法,常常把国家的法律条文带在身边,按照条文办事。鄢陵侯曹彰北征乌丸的时候,还是太子的文帝写信告诫曹彰说:“担任将领奉公守法,不应该都像征南将军吗!”等当了魏王,授予曹仁为车骑将军。孙权派遣将领陈邵占据寰阳,文帝命令曹仁去讨伐他。曹仁和徐晃打败陈邵,接着进入襄阳,文帝当即派遣使者任命曹仁为大将军。黄初四年曹仁去世,谥号为忠侯。
  (二)南京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1 D(慎,千万)
  2 C(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大节;⑥间接表现其大节)
  3 C(“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
  4 (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1句1分)
  (2)因为国库亏空,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1句1分)
  (3)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第1句2分,第2句1分)
  
  [参考译文]
  杨雏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让扬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雏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扬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扬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有多久呢!
  (三)江苏省苏州市2010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1 D(处:隐居)
  2 C
  3 C(“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4 (1)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2)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采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竞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予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四)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1 B(视:比照)
  2 D(②是讲鹅笼夫人得显贵受尊荣的风光,与“聪明贤惠”无关;⑤是讲鹅笼夫人去世所受的优礼,也与“聪明贤惠”无关;⑥讲的是鹅笼再任宰相,纵欲专权,扰乱朝政的结局)
  3 C(①“自己能以比他先死而感到幸运”表述欠妥,原文是说“以今日死为幸”;②“这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说法言无实据)
  4 (1)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改正)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笼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得分点:规、放佚、故、用、以、犹)
  (2)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了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本来已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得分点,实词:再、相、卒、固、微;特殊句式:省略句)
  
  [参考译文]
  鹅茏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候,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果然,鹅茏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
  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媒人插花挂彩,静静地布置,将聘礼等物按顺序排列,摆满了庭院里的台阶。丝织品、珠子串成的手镯,金碧辉煌,照亮了整个屋子。门外的骏马驮着雕饰的马鞍,骄傲地长声嘶鸣。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一天,她母亲拿出妹妹的聘礼,为她的妹妹裁制衣服,忽然生气地说:“你姐姐不要再指望这些了!这辈子只能穿布衣了!”夫人听后,马上脱去丝织衣服,里里外外只穿布衣。又过了几年,鹅笼更加不得志。夫人的妹妹已结鸳鸯之好,(出阁那天)锣鼓喧天,乘坐扎成凤形的车子而离开家。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壬子年秋季,鹅笼二十四岁,在乡试中了举人。夫人的母亲说是太出乎意料了,就是鹅茏也急忙请求马上婚娶。夫人对母亲说:“反正已经迟了。”于是鹅笼愧疚地赴京应考。会试、殿试两榜都考取了第一名,名闻天下。南京府尹听说状元家里贫穷,动用公款替他送了聘礼,大小官吏都来帮忙效力,亲朋好友及女佣们比围观她妹妹受聘礼时的劲头还足。而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
  不久,鹅笼奉皇帝特别恩赐回家娶妻。地方巡抚、巡按御史以及郡守,都聚集到驿站的庭院等候,鹅茏亲自迎娶新娘。从毗陵到鹅笼家,沿河两岸绛纱连绵数十里,县官穿着盛装来到城外,伏道迎接。一个女人如此显贵荣华,从来没听说过。
  鹅笼任宰相十年,夫人经常用礼仪规劝他放纵骄逸的行为,所以鹅茏当时仍因为少有过失而闻名。壬中年,夫人在京城的住所去世,朝廷赏赐七天坐禅拜佛祭祖的礼仪,并派官吏护送灵柩回家,命令有司料理丧事。灵柩启程之日,有很多公卿勋贵前来,举行祭奠的帐幄鳞次栉比,像云一样聚集在京城东郊。水路陆路向南迭二十余里,祭祀的筵席接连不断。(夫人)死时对鹅笼说:“站的地势越高,摔得越重,你现在可以退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认为今天死了是一种幸运。”一年后,鹅茏请假回到故里。过了几年,又攀附权贵当上了宰相,因纵欲专权,恣乱朝政,被皇帝赐死。
  评论说:我到京城,听说鹅笼头戴小帽身穿青衫死在古庙里,刑部锦衣卫主管刑狱的官吏锁上门汇报去了。尸体悬挂了三天,圣旨下达后才入殓,牛车装着柳木薄棺拉出城,没有一个人观看。鹅笼第二次任宰相时到了如此地步,就可以明了夫人死的时候说的话,她本来已看出了鹅笼的细微变化。唉!一个人有罪于他的国家,肯定先前就对不起他的夫人了。
  (五)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
  1 B(裁:裁减)
  2 D
  3 C(“有人认为”句错)
  4 (1)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2)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经历南京、北京的左、右通政。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遂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遏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万历初年,张居正掌管国事,他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偷偷察看他。御史到山里查看,海瑞准备鸡和黍和他对着进食,屋里空荡荡的,御史叹息着离开。张居正害怕海瑞严峻刚直,始终不召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经死了,吏部准备起用海瑞任左通政。皇帝很看重海瑞的名望,给他原来的职位。第二年正月召用任南京右佥都御史,途中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上疏说年老体弱就要死了,愿意效法古人尸谏大义,大略说:“陛下励精图治,但治理没有收到成效,是因为对贪官的刑罚轻了。各大臣没有能说出这个原因,反而借口对读书人要讲礼的说法,一起掩饰他们的过错。对读书人要有礼,但百姓有什么罪呢?”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六)2010年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1 D(致:送给)
  2 C(①⑤⑥和“利”无关)
  3 A(A项三人表现不是截然不同的,凸显性格的说法也不对。韩康子、魏桓子满足了智伯索要土地的要求,而赵襄子没有)
  4 (1)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黼疵回答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注意“可以”、“趋疾”、“做”)
  (2)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迎击。(注意“翼”、“将”)
  
  [参考译文]
  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问。智伯戏弄韩康子,而且侮辱段规。智国听说此事,就劝谏他说:“您不防备灾祸,灾祸一定会到来了!”智伯说:“灾祸将由我发起。我不发起灾祸,谁敢兴起灾祸?”
  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段规说:“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不给土地,他就要讨伐我们,不如给他土地。他习惯于得到土地,一定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对其用兵,然后,我们能够免除祸患而等待事态的变化。”韩康子说:“好!”便派使臣给智伯万家的县邑,智伯很高兴。他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想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惧怕;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骄傲,他在那里骄傲而轻敌,我们这里却因惧怕而相亲密;以相亲密的兵众对待轻敌的人,智伯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魏桓子说:“好。”这样便又给了智伯一个万家之邑。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不给他。智伯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来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三版露出水面,锅灶被淹没了,灶中生出青蛙,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伯乘车在水中行进,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脚背。这是因为汾水可以灌魏的安邑,而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烯疵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伯问道:“你怎么会知道?”疵说:“从人情事理知道的。使韩、魏的兵众随从我们攻打赵国,赵国灭亡后,危难一定会转到韩、魏。现在我们已约定战胜了赵国,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晋阳城墙没有浸淹的只剩三版高,城里的人宰食马肉,晋阳城的投降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没有欣喜的表情,而有·比虑的神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烯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他们两人听了之后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烯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伯说:“你怎么知道的?”烯疵说:“我看见他俩看我很仔细,然后快步跑开,那是知道我识破他们心思的缘故。”智伯对这些并不后悔。烯疵便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采见韩康子、魏桓子,他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灭亡了,那么韩、魏也要相继灭亡。”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祸患立刻就会来临。”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盂谈商议,约定好行动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死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军从侧面攻击智伯军,赵襄子带领士兵从正面袭击,大败智伯的军队,杀了智伯,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诛灭。
  (七)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1 D(D项的“弥”是个不常用的多义词,读mi,“收敛”的意思)
  2 C[C项的“其”,均是代词,相当于“他(们)”。A项的第一个“何”是疑问副词,相当于“为什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与“如”组成凝固结构“何如”相当于“怎么样”。B项第一个“者”用在主语后面,助词,表示判断;第二个“者”是助词,是“……的(事情)”的意思。D项的“则”均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那么(就)”;第二个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
  3 B(B项中“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不准确)
  4 (1)让我和你们齐心协力,率领所有的部下,一定要消灭虞家。(关键词“请”,请允许我;“樛力”,合力;“率”,带领)
  (2)这就是好像是这样却不是这样(的例子)。[关键词“所谓”,所说的;“然”,是这样;“者”,……的(例子)]
  (3)将国家交给吴王,让百姓为吴王效劳;平时不抛头露面,打仗时充当先锋。(关键词“委”,委托,交给;“效”,让……效力;“隐居为蔽”,是“居为隐蔽”,“居”,平时,与战时相对)
  
  [参考译文]
  纷繁复杂的事物紧密联系着,可是又不同门类,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又难以识别。所以有些事物的现象看来相似,但是并不一样;有时有些事物的现象看似不一样,但是又是一样。有时候好像是这回事却又不是这回事;有时候好像不是这回事却实际上正是这回事。
  谚语说:“老鹰嘴里掉下了腐鼠,富户虞家变成了废墟。”这话怎么讲呢?它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那虞氏家族本是梁地的大户人家,家里富足殷实,钱财多得无法计算。虞家在大道路口边修建了一座高楼,经常在楼上设置酒席,摆排乐舞,宴请宾客。有一次一群游侠结伴而行,经过楼下,正在这时,一只飞翔着的老鹰将嘴里叼着的一只腐臭的老鼠掉落下来,正好落在一个游侠头上。游侠们听到楼上的喧哗声,以为是虞家人故意扔下死鼠来戏弄他们。那位被死腐鼠击中头顶的游侠就对同伴说:“这虞家富贵享乐的时间已很长了,平时对人老是轻慢无礼,还有一种侮辱人的心志。我们平时不敢冒犯他们。今天虞家竟然用死鼠来侮辱我们。此仇不报,我们就无法在天下树立我们的英勇之名。让我们大家齐心协力,率领众兄弟,一定要消灭虞家。”这就是两者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却并不一样。
  那么,什么是两者看似不一样,但实际却又是一样?屈建对石乞说:“白公胜将要作乱了。”石乞说:“不会。白公胜平时谦恭下士,从不敢傲视怠慢贤人。他平时用大斗斛卖出,用小秤买进。你怎么反而用这种不恰当的话来非议他?”屈建说:“这正是他要谋反的迹象。”过了三年,白公胜果然发动叛乱,杀死了令尹子椒、司马子期。这就是看似不像,实际上就是这样子。
  那么,什么是好像是这回事却又不是这回事呢?子发担任上蔡县令,有人犯了罪应该依法判刑。案子判定以后,在子发面前执行,其时子发叹息着,脸上露出凄怆的神色。犯人受了刑后忘不了子发怜悯他的恩情。在那以后,子发得罪了楚惠王而被迫出逃。恰巧在出逃途中碰到那住受刑者,这人掩护了子发,让子发躲进城墙下的一间小屋内。追捕子发的公差赶到,那位受刑者故意跺脚发怒叫骂:“子发亲自判决审定我的罪又让我受了刑,现在就是吃了他的肉,还难解我心头之恨呢。”追捕的人看到这番情景也就信以为真,也就不再进小屋搜查了。这就是好像是这回事却又不是这回事。
  那么,什么是好像不是这回事却实际上正是这回事?以前越王勾践时吴王夫差表现得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他请求要做吴王的臣子,又愿意让妻子做吴王的小妾}还向昊王进奉四季的祭祀用品,承担春秋两季的贡品;他把国家都交给了吴王,还让全国百姓为吴王效劳;平时隐蔽不抛头露面,打起仗来则充当吴军的先锋;对昊王的礼节很恭敬,言辞用语很驯服,根本看不出有反叛之心。然而最后还是率领三千士兵在姑苏山上活提了夫差,并消灭了吴国。以上四种情况,是不能不审察的。
  事物难以认识清楚,就是在于事物的头绪和踪迹总是被隐藏起来,而且人们有时又混私于公、倚邪于正,还用漂亮的外表来迷惑人。假若人的内心世界和外表完全一致,就像符节那样彼此吻合,那么天下的事就简单得多,也就不会常发生家破亡国的悲剧了。那狐狸在攻击野鸡时,总是先卑伏着身子、收敛着体毛,等待着野鸡的到来。野鸡见狐狸这副缩头缩脑的样子,也就信以为真,不加防范,所以让狐狸得以逞其奸计。假使狐狸圆瞪怒眼,耸毛竖尾,摆出一副捕捉野鸡的架势,野鸡见此架势也必惊怕而远走高飞避开凶神恶煞的狐狸了。况且人又不像禽兽那么简单,人还好互相欺骗虚伪狡诈;这就提醒我们,事物看似相同,但决不可从表面上来判断,这种情况是又多又难识别,因此就不能不谨慎审察一切。
  
  四、新题点睛
  
  (一)
  1 B(顾,回头看)
  2 C(例句和C为判断句。A、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
  3 C(①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③是假设管仲这样做;⑥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
  4 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
  5 (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由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
  (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由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l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
  (二)
  1 C(吊:凭吊)
  2 B(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刚开始学习)
  3 C(①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②两个“于”都是介词)
  4 A(“作者个人认为”错)
  5 (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
  (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
  
  [参考译文]
  贤者愚孝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
  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
  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至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
  (三)
  1 B(赍ji,携带,拿着)
  2 B(B项中的“乃”均为副词,可译为“于是”。A①介词,可译为“用”;②动词,可译为“带领”。C①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可译为“……的地方”;②名词,可译为“地方”。D①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代词,相当于“这”)
  3 D(③陶朱公长子去庄生家索回金钱。④陶朱公长子索回金钱的举动极大地伤害了庄生,于是他进宫,借路人之语激起楚王的愤怒。⑤楚王先杀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大赦天下。①朱公长子坚决要求去看望弟弟,朱公不答应。②朱公长子遵照其父的吩咐去庄生家,送上书信和黄金。⑥朱公最初打算派小儿子去的原因)
  4 (1)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不再去拜访庄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黄金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2)朱公长子认为楚王本来要行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把那些贵重的黄金白白送给庄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又去与庄生相见。
  (3)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固的车,骑着良马。经常外出逐猎,不知道财产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译文]
  朱公住在陶的时候,生了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大以后,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朱公就说:“杀人的凶手判死罪,这是常理,然而我听说过;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就告诉他的小儿子,教他去探视一下,于是装上黄金二万四千两,将其置放于一褐色器物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并派遣他的小儿子押运。朱公的大儿子坚决要求去,朱公不答应。大儿子说:“在家里,大儿子有督导家事的义务,所以叫做‘家督’,现在弟弟有了死罪,父亲不派遣我去,而派小弟去,这是我没本事。”想要自杀。他的母亲为他辩护道:“现在派小儿子去,不一定就能使二儿子生还,而你却先逼死大儿子,这怎么好呢?”朱公别无他法,只好派长子去。替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生,并对老大说:“你一到那里就送上千金到庄生的住所,任凭他怎么处理,千万别与他发生争执。”大儿子就出发办事,还私自带着几百镒黄金。
  到了楚国庄生那里,见到庄生的房子利用城墙做后墙,拨开藜杂草才能走到前门。走到他家门口,看见他家很贫困。然而,朱公长子还是打开信匣,送进二万四千两黄金,完全照父亲所说办理。庄生便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小心地走开,切勿逗留,即使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不再去拜访庄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黄金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庄生虽然是居住在十分贫穷的小巷门户里,然而他廉洁正直的名声是闻名全国的。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像尊敬老师一般尊敬他。至于朱公送的金钱,他也不是有意要接受,是打算事成以后,将金钱归还朱公,以表示其诚信。所以当金钱送来的时候,他就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金钱。如果我病死了,来不及提前交代你,记着以后归还他,不要动它。”但是朱公的长子不明白庄生的用意,还认为送他黄金不会有什么作用。
  庄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时机去觅楚王,说:“某星宿出现在某个位置,这对楚国是有害的。”楚王平素相信庄生,便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用恩德才可免除灾害。”楚王说:“你不要说了,我正打算去办这事。”楚王便派使者封闭了三钱的府库。楚贵人惊喜地将此事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要大赦犯人了。”朱公长子问:“如何见得呢?”楚贵人说:“每逢楚王赦免犯人,经常是先封闭三钱的府库。昨天傍晚,楚王已派使者封闭了三钱的府库。”朱公长子认为楚王本来要行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把那些贵重的金钱白白送给庄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又去与庄生相见。庄生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没回去?”朱公长子说:“我还没回去。当初是为弟弟的事来见你,现在弟弟的罪楚王已议定自然赦免,所以再来辞谢。”庄生知道他的用意是想拿回他的金钱,便说:“你自己到屋子里去拿金子吧!”朱公长子就到屋里拿了金子走了,还独自高兴得不得了。
  庄生因被朱公长子捉弄,感到十分羞愤,便再进宫见楚王,对楚王说:“我前些天说某星宿的事,您打算用修德的方式来回报。今天我出门去,外面的人都说:‘陶地的富豪之人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楚国人民而行赦,乃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大怒说:“我虽没有什么德行,怎么会因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大赦呢?”就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赦免的命令。朱公的大儿子最后取得他弟弟的尸体回来。
  到家以后,他母亲和陶邑的人都很哀伤,只有朱公一人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他一定会杀死他弟弟的。他并不是不爱他弟弟,而实在是不能忍心舍弃钱财。这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和我一起为了谋生,亲历艰苦,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要。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固的车,骑着良马,经常外出逐猎,不知道财产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财物,不会吝惜的。前次我所以想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呀!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杀死了他的弟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说实在的,我本来是日夜盼望他带丧归来的。”
  (四)
  1 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处指姊妹,因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文字”,指书信或诗文。C项“修饰”,语境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
  2 C(C项“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从”“向、对”。B项分别是动词“到”和助词“的”。D项分别是“在”“因为”)
  3 A(排除②③即可)
  4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 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到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参考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通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这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其妻王氏,没有孩子,收养一女。他的弟弟名字善继、善述。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文: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五)
  1 D(传:活用作动词,乘驿车)
  2 B(A中“之”均用在主谓之间,C均为介词“在”,D均为介词“把”,B中两个“乃”均为副词。前者为“才”,后者为“就”)
  3 A(应该是协助周市的人,可以补出“大家”)
  4 C(应该为: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5 (1)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
  (2)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像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
  
  [参考译文]
  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来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秦国灭亡魏国,就把他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协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章邯打败陈王不久,于是进兵临济攻击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请求救兵。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着军队跟随周市援救魏国。章邯竟然击败了援军,杀死了周市,包围了临济。魏咎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条件。谈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这时项羽已经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于是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汉王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鄙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像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于是汉王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在河东俘虏了魏豹,让他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把魏豹原有的国土改制为郡。汉王命令魏豹驻守荥阳。当楚军围攻紧的时候,周苛就把魏豹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