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玛护符又叫什么:城市街道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矛盾及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7:48

城市街道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矛盾及途径

 ----对南京市秦淮区双塘街道社区的调研分析

社区是社会各种需求、利益、矛盾的汇集点,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细胞,那么,城市街道社区的干部居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目的、意义和存在矛盾及如何构建等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秦淮区委党校 “城市社区构建和谐社会”调研组带着上述问题在双塘街道及秦淮区部分社区进行了调研。

一、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的认识

双塘街道地处秦淮区门西,人口约8.4万,加上流动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1/3,有19个社区、是秦淮区典型的人口居住密集和弱势人群密集的老城区。调研中我们首先围绕街道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意义展开。经调查和归纳,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意义的认识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充分肯定。多数街道社区干部、居民认为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街道和社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改革20多年来,社会有了瞩目的发展和进步,但与此同时,众多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往街道社区沉淀、集聚,种种不稳定因素,使得构建和谐社区的任务既急迫又艰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基层政权建设的落实,关乎民心的向背,关乎深化城市综合体制改革的成效和“两个率先”目标的能否实现。一些街道社区干部对构建和谐社区已有了初步的学习、认识和打算。

其二,畏难等待。部分街道社区干部、居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前景诱人。他们说谁不企盼街道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和睦相亲,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问题是,随着城市工作重心下移,许多原本不属于街道、社区管理的工作,如无主管企业,民营、私营企业等都放到街道社区管理,而街道社区的社会资源配置原本就捉襟见肘,再加上下岗失业,低保,残疾人就业等问题,更使街道社区干部整天处于社会矛盾的旋涡之中,现在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人力等支持,恐怕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难以推进、目标难以实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社区主要看上级政府,出政策、定方案、拿主意。

其三、悲观怀疑。少数街道特别是社区干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口号喊喊还可以,实现起来困难太大,矛盾太多,真有点“遥不可及”。目前,有些居民还三代人蜗居在陋室老屋之中,个别居民连生活都无法保障,先把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件件解决掉,比空提口号有作用。

结合分析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包括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上,应有以下三个问题急待解决:

一是如何加大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举措的宣传,学习和讨论,以此深刻理解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是如何既要看到街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矛盾、困难,又要看到20多年城市综合体制改革的成果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基础、条件和机遇,增强街道社区干部、居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是如何在街道、社区干部居民中营造和提倡构建和谐社区的试验和创新的氛围,结合社区建设原有的经验,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央的战略决策,又符合本社区客观实际的和谐社区的构建模式。

二、街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不同的街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可能有不同的制约因素,而双塘街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具体表现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有基础薄弱

1、弱势群体扩大造成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

和谐社会重要基础和表现之一是社会阶层的结构合理,即社会中富裕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比例合理。而目前弱势群体的扩大造成了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城市中该群体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低学历、低技能人员、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和老、残人员等。据统计在双塘街道各社区,此类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6%。其中低保户1100户(2700人),下岗职工13000人,残疾人530人。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自身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常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

2、居住条件差造成管理难度加大

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但目前双塘地区 3.1万户居民中有0.77万户仍住在老式平房中。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握手”楼和“一线天”楼,交通拥阻,消防隐患大,通风透光差,少有绿地和活动场所。其中钓鱼台地区有50%的居民区因道路狭窄,一旦有火灾或者有人患急病,连消防车和救护车都无法进入。部分社区由于地段偏僻,租金便宜,使双塘街道的社区有大量的外来人员居住,他们素质良莠不齐,个别不法之徒也混迹其中,这样的人居条件给社区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难度。

3、“高危”人群较多形成社区不稳定因素

社区治安环境是否得到绝大多数居民首肯,群众安全感是否增强,都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成效。据统计,双塘街道各社区近三年来共有刑事解教人员345人,“三小车主”723人,法轮功练习者102人,涉毒人员230人,精神病患者200余人。这一人群的存在对社区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据统计,2004年双塘派出所的报案出警率占全区的1/2。

(二)街道社区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构,而社区是居民的自治组织。目前这两者从自身的管理能力来看,尚不足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困难群体利益保护协调机制不完善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利益协调机制,保护困难群体利益。而困难群体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与强势群体搏弈的能力,如果放任强势群体与困难群体在利益方面的自然竞争,困难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社会管理中利用公共权利来保护困难群体的利益。政府必须启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公共资源,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慈善事业相连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体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困难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2、矛盾解决疏导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街道社区每时每刻产生大量的利益冲突的矛盾,如低保人员的进出,“4050”人员再就业等。这些矛盾大多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但利益是刚性的,在街道社区资源还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某些人获得了利益,而另外一些人就失去了利益,由利益竞争与利益纠纷引起的矛盾,不及时疏导,就会上升为具有对抗性的冲突。例如,在老城建设中,因拆除违建而触动了被拆迁人的利益,因这部分人直接利益的受损和缺少全局观念导致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因此,在新的社会体系中,需要一种能够疏导社会微观层面社会矛盾的整合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彼此之间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商谈、沟通,避免矛盾、纷争和冲突的加剧,使社会结构在微观层面处于稳定状态。

3、社会预警机制不完善

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稳定,而稳定的前提就是要建立较为完善、信息畅通的预警机制。由于受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街道、社区中的部分管理者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报喜不报忧,筛选掉了部分有关居民疾苦的真实信息,从而错过了解决社区存在种种矛盾的时机,为以后矛盾解决增加了社会成本。

(三)社区自治功能不强

1、社区管理形式尚需整合理顺

如在双塘地区,目前在社区形式构成上较为复杂,既有高、中档封闭住宅区,也有发展较完善的商业街区,还有老城区的大片平房区等,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混合社区。社区自治组织有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同时,社区党组织建设也不断建立。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职责和工作,四者关系理不顺,往往在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从而影响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2、社区民主自治不完善

根据我国《宪法》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委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活动。但在被调研的双塘街道社区实际工作中,部分社委会却不能真正做到“四自”,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人事权的归属。根据法律规定,社委会的人事权归属于小区居民代表大会。但实际上,社委会并不能完全自主,从包括社委会主要负责人的选举到社委会班子的组成,社委会在一定程度上仍习惯于听命于街道,所以,从根本上说,居民代表大会对社委会的人事权是不完整的。

第二,经费来源。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社委会的工作经费等应由当地政府规定自治组织自收自支或慈善机构资助。但是当前,几乎所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全是来自于政府财政,由于经费和工资上依赖政府,社委会在经济上不能完全自力。所以其在工作职能上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自主、自治。

第三,日常决策权行使。在社区日常事务管理中,主要由党支部书记(社委会主任)决策。但对比较重大的事务,仍由街道办事处决定,也就是说,在社区管理中,社委会的主要决策和工作安排都接收街道的指令,社委会的运行仍是以行政化为主,二者关系基本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非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第四,监督制度不完善。根据相关规定,社委会应向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但在实际中,居民代表大会成立后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成员之间甚至互相不认识,所以,目前社委会监督实际上主要是由党支部监督和内部自我监督。

3、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现行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参与主体不足且结构失衡,参与社区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二是有回报性的参与多,奉献性、公益性的参与少。三是文体性的参与多,政治性的参与少。四是参与的动力多是基于人际关系,主动参与精神尚未形成。

造成居民参与水平低的原因在于:一是行政化影响。现行管理体制使得社区干部仍将主要精神用于应付行政事务,因而大多数的居民仍旧把社委会看作是基层行政机构,由于现行社委会对政府行政上的依赖性,居民自然地认为社区所有事务理所当然应该由社委会负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社区事务的主动参与。二是参与效能感差。目前,由于社委会无法解决居民反映热切的一些问题,使得居民不相信自己的参与能够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甚至,居民对社委会产生了不满,从而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4、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区工作人员他们在认识水平、文化层次、知识结构及业务能力上往往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自治功能的提高、部分党员组织关系进社区,其中不乏有知识层次较高,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如何发挥这部分党员的作用,也是社区管理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5、社区党建工作开展不均衡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社区党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领导力量,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关系重大。但目前,开展党建工作还不均衡。如双塘街道部分社区:一是社区党支部建设不完善。对社区的软、硬件建设的投入还不足;社区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不到位;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不高。目前,各社区主任的月工资只有670元,社工的月工资为640元。二是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尚需进一步的摸索、总结和提高。由于社区一般只有5—6名工作人员,却要管辖5000---7000人。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对其辖区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全面摸查,掌握党员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等基本情况,工作量太大。三是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不易开展。目前有很多的“口袋”党员,无法逐个进行排查。四是社区财力有限,对下岗职工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部分老党员,协助他们解决实际家庭困难的条件不具备。

三、构建和谐街道社区的途径

调研组在和双塘街道、社区干部、居民在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区的途径时,集中被调查者的意见大致如下:

一是构建和谐社区,政府是主导,要有新的相关政策配套和支持,同时,街道社区也不能坐等,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找准着力点,协调社区内的各种利益,以“我”为主,处理好各种矛盾,奠定和谐社区的基础。

二是构建和谐社区,光靠街道、社区少数干部不行,要依靠和发动驻区各单位、居民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做到利益共享,困难共担,和谐共生、共赢互利,即要形成一种机制,而建立这样的机制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要和三个文明的建设发展相呼应、相协调。

三是构建和谐社区,关键问题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要把城市各项配套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居民的心理承受度相结合、相适应,社区要利用自治功能,从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过渡,居民则要提高综合素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关心社区建设,承担应尽责任。

调研组在调研过程中,综合双塘街道社区及秦淮区构建和谐社区的探索和实践,认为,构建和谐社区,是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人际关系和谐

1、把帮助社区内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工作

首先,街道社区要利用一切条件,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好“民生之本”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其次,街道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保障他们也能享受到城市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第三,街道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也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2、以建设“平安秦淮”为契机,建设“平安社区”

一是结合人防、技防,以联防联治为主要形式,形成社区治安防范网络。首先成立由居民、驻地单位相联系、严格的联防网络系统,实行切块管理,要求驻地单位把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其次是与派出所联合组建社区警务室,指导社区的治安防范。对于贴近社区,方便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社区综治,及时制止和预防一些偶发性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组建青年巡逻队,每晚巡逻在大街小巷,为社区治安平稳起到了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了社区内群防群治的治安防范网络。

二是,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第一,社区矫正工作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分工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编制、财政、工商、税务、工青妇等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开展。第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对矫正对象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第三,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求,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及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3、履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等方面的职责

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龙头,为此,社区居委会要努力在改善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卫生状况,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加强社区治安等方面寻求进步,使居民深切感受到社区服务带来的受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提高社区凝聚力。

4、以创建“文明城区”为契机,不断提高居民综合素质

一是,建立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街道、社区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妥善处理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中。首先,从抓早、抓小、抓苗头入手,超前介入,及时调处,做到了“三在前”: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社区成立矛盾调解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保证预防化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社区干部与居民小组长定期不定期深入居民,排查解各类矛盾纠纷,能疏解的当场就疏解;不能调解的,及时上报矛调领导小组,建立起反应灵敏、能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预警体系;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处置的难易程序分为一般性矛盾纠纷、特殊矛盾纠纷和重大矛盾纠纷,分别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置方法。

二是,街道、社区要在帮助居民“富口袋”的同时,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富脑袋”。一方面,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水平,通过开办市民学堂、健康讲座、街道社区文艺节,为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普及日常生活新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要求。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社区经常利用黑板报、宣传栏、集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开展法制教育

三是,努力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当前,应以我市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础,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区人际关系。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自治功能,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和谐

认真执行社区居委会的法律职责,弱化其行政色彩,强化服务功能,真正体现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活动。

1、进一步完善“机关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

根据秦淮区五年的探索实践,建立“机关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是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深化社区建设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需要。具体做法是:首先,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将社区的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和界定。其次,规定机关部门工作进社区的主要形式、需报批的具体事项、报批程序和具体处理办法及监督措施等,由此,凡机关部门工作需要进社区的,都要根据规定办理报批手续,通过审定后方可进入。否则,任何机关部门原则不得在社区内设定工作机构,不得在社区内挂牌、新设台帐、组织检查考核等。再次,落实“权随事走、费随事转”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权利,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体现权责利统一,从而约束机关部门随意给社区下派工作的做法,也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

2、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关系,探索和建立“四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党组织不包办、不代办,而是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四者紧紧围绕在“服务好社区、服务好小区”的共同目标下,协调大家主动介入群众和居民关系的事务中去,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和谐共处,最终达到各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3、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需要,提高社区工作者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是,加强社区硬件建设。为社区居委会提供相应的办公和活动用房、电脑、打印机等基本设备,同时,在条件具备的社区建立信息网络,把辖区内单位和各类组织的信息资源、服务内容及居民的各种信息和需求联系起来,可以创办“社区论坛”、“居务公开”、“便民服务”、“居民互助”、“办事指南”、“社区公告”等栏目,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是,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进程。规范社区工作者选聘、培训、考核等程序,加强社区工作者业务培训,同时,可以结合社区工作需要,开展分类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

社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自治组织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之关系,把社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一是通过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推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使社区成员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实现社区相对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

二是完善社区内各项组织,让公民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管理,参与社区矛盾的解决,给困难群体以关怀。

三是培养社区所有单位和成员归属感,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没有责任感的社区,其凝聚力就会大大被削弱,社区的和谐程度更会受到损害。

(三)、加大街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和谐

由于是老城区,构建基础相对薄弱,因此,立足双塘街道及秦淮区的实际情况,构建和谐社区,必须不断地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努力改善老城区、老小区恶劣的生活条件,疏通交通,加大危房旧房维修改造,为居民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公共绿地等,尽最大可能地为居民生活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2、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服务的基本要求,做好新建小区的建设

新建小区内,在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和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上尽可能做到一次性基本到位,形成秩序良好、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1、抓班子,强队伍,让广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把思想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打造一支协调能力强、谙熟街道社区业务的社区干部队伍。同时,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责任区等活动阵地,以及开展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党员投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思想上的导向作用、服务上的带头作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2、抓服务,上水平,让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到最大实惠,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吸引力

始终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立足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精心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居民实际问题,让居民群众成为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