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怎么刮好刮掉视频:青花赋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9:43:31


 
 
 
 
 
 
 
 
 
 
 
 
 
 
   

  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以钴为色料,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直接在洁白的素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既具有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又呈现出美丽的篮彩。

  在农耕社会的早期,陶瓷仅仅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用具,缺乏审美价值。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烧制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增加,陶瓷才朝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趋势发展。青花瓷成型于唐宋,成熟于蒙元,流行于明清。唐宋时期的青花瓷纹饰较为简单,制作工艺粗糙,尚处于起步阶段。到了元朝中晚期,江南的景德镇崛起,青花瓷的绘画技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题纹饰融入了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特别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大器,图饰丰富多彩,画面丰满细腻,层次分明,浑然一体。明清时期,青花瓷绘画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主题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绘画的内容新颖出奇,妙趣横生。

  在某种程度上,青花瓷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了大历史里的小图景,蕴含着丰富翔实的文化线索,是艺术之渊薮,美之盛宴。青花瓷的艺术内涵令人一赞三叹,其魅力的绽放离不开绘画艺术的衬托,青花瓷画同样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美应该从现实生活的实例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出发。青花瓷绘画的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青花瓷全部的美的所在。

  绘画的大观园——融合之美

  “艺术作为审美文化的现象,其系统结构的特点就是认识的、评价的、创造的和符号—交际的结合,是按照美的规律把各种复杂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我完善的结构的创造”。青花瓷画如果没有“符号—交际”的结合,没有基于各种元素结合之上的自我完善,那么她的美就是大打折扣的美。

  青花瓷绘画的美,美在其包容、融合,美在其不拘一格,美在其端庄典雅,绚烂多彩,画与瓷的结合才使得青花瓷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瓷中有画,画衬出瓷,画以瓷为载体,映出其花红柳绿;瓷以画为依托,尽显其意境之美。青花瓷的大观园如是:

  其一宗教题材入画。元朝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因此,佛教题材在元青花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莲花、莲瓣、栀子花是元青花常用的边饰。这些植物的边饰既遵循其一贯的模式,又讲求在定式中灵活的细微变化,在细处突出佛光异彩。

  其二戏剧题材入画。青花里有故事,有人生百态,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青花瓷画深深植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之中。元朝汉人集体抑郁,许多失落文人、落魄书生醉心于戏曲的创作,致使元曲大盛,受此影响,元青花瓷画取材了一些元曲中的人物故事,较有名的有“周亚夫细柳营”、“桃园三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尉迟恭单鞭救主”、“西厢记•拷红”等。这些故事图描绘细致,人物逼真,活灵活现,更添周围山水草木的点缀、渲染,如真实的戏剧场景一般,美不胜收。

  其三诗文词赋装饰。康熙中期,诗文词赋成了青花瓷绘画的流行符号。其中,以“赤壁赋”、“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脍炙人口的篇目最受青睐。这些诗文词赋,字体多仿虞世南、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大家之作,真、草、隶、篆、行各得其所,或清秀规整,或抑扬顿挫,或行云流水,为青花瓷画添光添彩,别有一番诗情美感。

  美需要厚重,需要底蕴。戏剧、宗教题材,诗文词赋让青花瓷画美得有底气,有内涵。如果只是寥寥几笔的花花草草,那么,这样的瓷画的美只是一种单调的美,一种可怜巴巴的美。因此,青花瓷画尽量汲取生活的养料,借鉴其它艺术品的精华,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从而生长成为一朵奇葩。

  文人画大写意——创新之美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许多官窑的御用画家与民窑合流,开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写意风格。大写意的瓷画往往着墨不多,行笔大胆,采取夸张与取舍的方式来描绘对象,尽管如此,画面仍能达到意会神达的效果。另外,运用“一水二岸法”、“三远法”等绘画手法来刻画柳岸晓风、湖石秋花、芦滩宿雁等景,“寥寥数笔即把对象表现的意趣无穷,而恰到好处的渲染使得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层次更错落有致,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美感”。

  在大写意风格的瓷画上,五官缺失的人物、构图简单的花鸟、恣意涂鸦的山水,无一不体现瓷画家的自由与奔放,豪迈与洒脱,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些画中间,依稀可见欧洲现代派绘画的影子。

  明万历民窑青花《芦苇宿禽》一图中,芦苇、禽鸟、夕阳、石丘都是由简单、随意的笔法勾画而成,没有细腻的描绘,没有准确的形象,甚至无法分辨画中的禽鸟的品种,它的头部、脚部与身体显得非常不协调,就好像是把肢解的各部分拼凑而成。这种大写意风格的绘画,“丹青意造本无法”,随意挥毫,注重整体性的观感,而不苛求细节的一板一眼,却也能达到情神具备的效果,画面生动活跃,引人赞叹。这种风格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 不求工整, 逸笔草草, 注重笔墨情趣, 恬淡清新, 真趣流衍, 这些在明代民间青花瓷画中也能找得到。而文人画融进了民间青花瓷画的简洁、率意、淳朴与稚拙,有一种拙雅的美感”。

  “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现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他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青花瓷大写意的绘画,正体现了他的创新之美。平平常常不是美,没有推陈出新的美,只能是一种庸俗的美,一种行将就木的美。青花瓷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抓住了美的内涵,共性不是美,个性才是美,任何美都需要与众不同。美的艺术一旦停留在原处,裹足不前,不去开创新的审美境界,那么,这种美就落后了,就不成其为“美”了。伟大的艺术是去引领人们的审美观,而不仅仅是迎合社大众会的审美观。青花瓷就是这样伟大的艺术。

  美器盛佳意——人文之美

  清代蒋士铨赋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蝠鹿(福禄)与蜂猴(封侯),戟磬(吉庆)及花鸟。”青花瓷是美器,美器离不开祥瑞的象征。民窑的青花瓷上的绘画主题,不管是山水楼阁、文人雅士、神话故事、民俗风情,大多迎合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契合他们的理想、期望、爱好,体现出人性的关怀,人文的美。青花瓷画深深地烙上民族性格、民族感情的印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与传统文明,中国人的精、气、神完美地体现在青花瓷画上,儒家的伦理,佛家的清净,道家的自然浑然一体。瓷画中窥人,可以知荣辱,瓷画中窥史,可以知兴衰,青花瓷画不仅是艺术长廊,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青花瓷的绘画吸收了大量的喜庆祥瑞的题材,譬如:

  牡丹象征高贵美丽;

  菊花经寒耐霜,象征长寿;

  莲花象征高洁;

  龙凤,祥云,象征龙凤呈祥;

  石榴象征多子;

  蝙蝠象征多福;

  三只羊象征三阳开泰;

  喜鹊象征喜庆;

  游鱼象征富足有余、喜庆有余、年年有余;

  鹿象征禄……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这时期的青花瓷多把麒麟和大象等作为其绘画的主题,以祈求天下太平,反映了普通百姓朴素的愿望,充满人文意蕴,画面中无一例外地采用萱草与合欢树,用来表达人们“蠲忿忘忧”的愿望。此时的青花瓷上,人物故事的背景多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人物往往手指太阳(或月亮),寓意“指日东升”。

  美器盛佳意,美有时并不单单指流光溢彩、赏心悦目,而是抽象的、意念的,她需要你去感觉,去表达,去体会,直抵你的心灵。这就是青花瓷的另一种美,她是形美更是神美。青花瓷的美饱满又有意蕴,她浸透着人文精神,人的光辉,人的理想,这是人性的美,人道的美,人文之美。感官的快感、愉悦是低层次的美,这是短暂的、娱人耳目的美。青花瓷的美不但在于她的感性的美,还在于她高层次的、理性的美。

  官窑与民窑审美观大不同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有两条线组成,一是官窑系,二是民窑系。官窑,是指由官方建造、经营的烧制瓷器的窑场,其产品专供宫廷,即“有贡则烧,无贡则止”(元以前大致如此),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赞美钧窑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可见官窑的制作工艺之精湛。官窑青花瓷的生产、流通,必须依计划而行,是计划体制下的“商品”,民窑则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它由小生产者独立经营,产品面向市场,在市场上自由流通,民窑生产的青花瓷数量大,但质量稍逊官窑一筹,风格亦不同于官窑,其造型与图绘更加自由奔放、丰富多彩。民窑的生产是小本经营,自负盈亏,因此,青花的生产必须符合省工省时的原则,其瓷画要能够以简胜繁,以拙胜巧,达到别具风格的艺术效果。

  在绘画方面,两者生产的青花瓷在审美情趣上大相庭径。官窑烧纸的青花瓷是作为贡品,必须符合皇家贵族的审美观。因此,官窑青花瓷画多以龙、凤、麒麟、牡丹、山茶等题材作为装饰内容。民窑的青花瓷画以大众的审美爱好为圭臬,灵活地融入一些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之类的题材,以满足平民的口味。

  官窑追求雍容之态、庙堂气象,是大气候的美,为了这个可以不计工本,精描精画。

  民窑则追求独特的艺术美感,其瓷画虽草草几笔,却颇见其法度。官窑青花瓷画的美是一种雍容、华贵的美,民窑青花瓷画的美则是一种洒脱、随意的美。

  结语

  每个民族的审美文化艺术都是其主体审美价值观的物化,中国人追求的美是精神个性的美、虚幻的美,青花瓷画的美正好体现了中国人这一独特的审美观,这就不难理解,青花瓷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甚至中国(China)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