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竿长度标准误差:几年之后,别让事实再次证明,你就是一个傻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3:15

几年之后,别让事实再次证明,你就是一个傻子

 

和评:美国银行股的故事,在1980年代上演之后,在1990年代再次上演:波士顿银行1990年股价低至2美元,1998年达到120美元;花旗银行1991年低至8美元,1998年达到175美元.

 几年之后,别让事实再次证明,你不仅仅是显得像傻子一样,你就是一个傻子。 

 塞思·卡拉曼说,人的本性使我们很难去接受最近表现很差的品种,但这正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 

沃伦·巴菲特说,你应该在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感兴趣。 

彼得·林奇说,不管如何,股价大跌且严重低估,就是一个最佳的投资时机。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杰里米·格兰桑说,如果股票显得魅力无穷,你又没有及时买进,而且以后再也没有买进的机会,你就不仅仅是显得像傻子一样了,你就是一个傻子。 

====================================================

银行投资家”彼得·林奇 

    读《战胜华尔街》,就不能忽略身为“银行投资家”的彼得·林奇。
    1980年对于美国的投资者而言,不是一个好光景,当时美联储为了抑制经济过热,猛踩刹车,把利率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这种形势下,虽然银行业增长前景很好,但银行股的股价居然以低于账面价值的市场价格出售。而华尔街由于投资偏好,对实力雄厚、业绩稳定的银行股不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银行属于成熟的公用事业,想当然地认为银行只会像老牛拉破车一样,增长率很低,根本不可能会有很高的增长率。

    但是彼得·林奇先生自有主张,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的,你应该在别人不感兴趣的时候感兴趣。那一年,林奇正在对银行股充满兴趣。他的第一笔生意是第一亚特兰大银行。通过调研,林奇发现这家银行已经连续12年取得很高收益率,其盈利能力远远高于那些在投资推介会上猛吹自己的上市公司。但许多投资者却忽略了这家质地优良的公司。而在5年之后,当这家银行与另一家银行瓦乔维亚银行合并时,更是如虎添翼,使得第一亚特兰大银行5年内股价上涨了30倍。

    更让林奇先生感到惊奇的是,有一家名叫NBD的银行,连续多年一直保持着15%的盈利增长速度,与一些快速增长型公司的业绩增长速度相似,但是市场给这些业绩同样快速增长的银行股的市盈率却非常低。又有一家名叫五三银行的公司,“听听这名字,就让人讨厌,”可是林奇一看就想买进,因为名字越让人讨厌,股票就越有可能被低估。后来五三银行从2美元上涨到了80美元。还有一只名叫凯科的银行,这家银行有一套“霜冻地带”(frost belt)经营理论,即通过收购小型银行,专注于在高山寒冷地区开展业务,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很节俭,也很保守,很少会贷款违约,因此这家银行的业务相当红火。

    林奇总是寻找那些有着雄厚的储蓄客户基础,且在贷款上效率很高又很谨慎的商业银行。正是这些地方性银行股票在市场上的错误定价给麦哲伦基金创造了许多极好的低价买入机会,使得麦哲伦基金在银行业的仓位上要比其他投资者高出4-5倍,最终让林奇在银行股上赚了很多钱。有趣的是林奇先生买了一家银行的股票,又会让他了解到另一家银行,于是他就这样一家接一家地买入银行股。到1980年底,林奇已经把基金9%的资金投资在了12家不同的银行股上。

    当然,林奇先生并非“神”。在银行股的投资上,他也有失败过。那就是新英格兰银行——唯一让林奇失败的银行股。由于过于低估了新英格兰地区经济衰退对银行业务的影响,过于高估了新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前景。这家银行的股价后来大跌了一半,从每股40美元到20美元,最后林奇在15美元割肉卖出。新英格兰银行的麻烦在于它的债券。当它发行的债券价格从100美元大跌到不到20美元时,说明它的偿债能力有问题,而林奇先生却忽视了这个问题。

    不过总的看来,林奇先生在银行股上收益还是惊人的。在1981年3月份推出的年度报告中,林奇非常高兴地指出,麦哲伦基金增值近100%,与1980年3月相比,麦哲伦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94.7%,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却只上涨了33.2%。这使得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规模在1981年首次上破1亿美元的大关。但是林奇先生并没有停歇步伐,而是继续买进银行类股票。到1983年4月又买进了39只银行股和储蓄与贷款协会股票。到了年底,又增加到100只储蓄与贷款协会股票,所有这些股票加起来占到基金投资组合的3%。其中50只银行股票成为麦哲伦基金最重要的重仓股。至此,林奇成为实实在在的“银行投资家”了。
    塞思·卡拉曼说,人的本性使我们很难去接受最近表现很差的品种,但这正是长期投资成功的关键。而彼得·林奇先生就是在认识“人性”方面的典范。巴顿·比格斯在推荐《拯救华尔街》一书时说:“与投资有关的书,95%都毫无价值可言。我选择这些书的标准是:对如何投资有非常重要的真知灼见,并有助于了解资金管理的情感因素,或加深对投资人贪婪兽性的理解。”从这一点看,方泉先生将《战胜华尔街》列入5%有价值的书,真可谓是名至实归。
===========================================
彼得·林奇在萧条的市场(2011-08-25 19:20:13)转载 一只花蛤

 

    从前读的一些书,几乎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以至于现在需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中的第五章《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很值得一读。这个所谓的“中期”,指的是1981年至1983年。那是一个谈股色变的年代。人们宁愿谈论地震或葬礼,也不愿意提及股票。贷款基准利率上升到2位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上升到2位数。富人们忙着抢购黄金以对付通货膨胀,购买猎枪以防身,囤积罐头以防食品短缺。更有趣的是,一些多年来不去钓鱼的商人,现在把钓来的鱼吃了——他们害怕经济崩溃。不过,彼得·林奇先生认为经济不会崩溃,每个人靠钓鱼来吃饱肚子的恶梦不会成为现实,因为利率不会一直维持高位,既然如此,那么就应该把资金全部投资到股票和长期国债上。不过许多投资者却匆忙变现,卖出股票和债券。林奇以常识进行推断,假如真的发生摧毁一切的大灾难,即使存在银行的现金也会和股票证券一样,变成一堆废纸。但是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的话,那么这种在匆忙中以很低的价格抛出所有股票变现现金以防“灾难”,其实是十分鲁莽的。

    林奇有一套经受恐慌考验的办法,那就是专注于更大的大局,设想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然后问自己,如果最坏的事情不会发生的话,那应该怎么做?林奇判断利率早晚会降低,而利率一旦降低,持有股票和债券都会大赚一把。于是林奇把目光投向汽车股。当时的财经评论家们喋喋不休地评论汽车销量暴跌,好像汽车销量暴跌会让汽车行业永远陷入万劫不复一般。但是林奇认为,不管经济如何,最终人们都要回到汽车销售商那里去购买汽车。林奇买进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其股价曾跌到2美元。整个华尔街都认为这家公司肯定要完蛋了,以至于机构投资者纷纷逃离这只股票,最后甚至连分析师也停止跟踪研究这只股票。但当林奇翻看它的资产负债表的时候,却发现它的账上有超过1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就是说,克莱斯勒立即破产倒闭绝对是危言耸听的了。克莱斯勒可能会破产,但却不是在两年之内。从1982年春天到夏天,林奇大量买入,一直达到证监会所允许的5%的规模上限。

    克莱斯勒在很长时间一直在麦哲伦基金中保持第一重仓股的地位,并且在8个月内上涨了一倍。在1982年-1988年的6年里,在麦哲伦基金前5大重仓股中,有3家汽车股。其中的每只股票都让麦哲伦基金赚了超过1亿美元,克莱斯勒上涨了将近50倍,福特汽车上涨了17倍。林奇总结说,正是在这少数几家汽车股上获取的巨额盈利,才让麦哲伦基金的业绩出类拔萃。像克莱斯勒这样的股票根本不属于成长股,然而由于汽车股被市场打压得如此之低,以至于当汽车行业复苏之际,汽车股大幅反弹,几乎比任何成长股的涨幅都要大。

    林奇说,股市风云变幻,有多少次,当时看起来似乎要天崩地裂,后来只不过是小小的波澜。当然,反过来又有多少次,当时看起来似乎只是小小的波澜,后来却是天崩地裂。但是不管如何,股价大跌且严重低估,就是一个最佳的投资时机。林奇也曾经历过投资组合的市值损失30%的时候,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不把这种大跌看做一场灾难,而是看做一个乘机低价买入的机会。因为“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读到此处,我忽然想起了GMO基金公司的詹姆斯·蒙蒂尔,他曾经叙述说,他过去经常犯的一个错误的认识是,在大萧条时期,价值投资策略比其他投资风格或者说市场大盘更容易遭受损失,但事实告诉他,那是一种“悖论”。大萧条时期,经济与金融同时陷入绝境,整个市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任何股票表现都不能幸免于难。这时候价值股可能并不是好的投资策略,但成长股也好不到哪里。蒙蒂尔引用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布里奇沃特投资公司的研究表明:就收益而言,一方面,业绩最佳的20家公司几乎秋毫无损地渡过危机,在1929年的高峰跌至1933年的谷底,他们的收益几乎保持不变。另一方面,业绩最差的20家公司则一落千丈,其亏损绝对值甚至接近以往的最大盈利。尽管在收益能力方面差异巨大,但前20家公司和后20家公司的股价跌幅却几乎接近,前20家公司的跌幅为80%,后20家公司则为96%。

    在熊市条件下,当市场先生向我们展现诱人的机会时,蒙蒂尔建议应该“慢出手,稳投入”,并且说这是最理性,也是最合理的方法。蒙蒂尔没有明确说,价值投资是大萧条时期最出色的绝对收益策略,但他至少可以否认价值投资在大萧条时期逊色于其他股权投资形式的谬论。无论如何,詹姆斯·蒙蒂尔引用他的大名鼎鼎的同事杰里米·格兰桑的话说,如果股票显得魅力无穷,你又没有及时买进,而且以后再也没有买进的机会,你就不仅仅是显得像傻子一样了,你就是一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