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浮头:禅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3:36

见性——春来草自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化入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禅,离性无别禅。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返璞归真。

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内心污秽时要怎样清扫呢——学会自觉去悟的道理。佛说一切皆空。禅可以说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上面种庄稼;要想让自己的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灵擦拭干净,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

禅追求的是“天然无饰,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种天然的运动状态。用一颗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一切为空,只有在这个彻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绝对的肯定。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粮食。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执迷不悟,实为自性所不悟,便难以遇佛,难以得度,可叹可怜。所谓回头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

如果说肉眼是用来观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则是用来思考人生的。借人一双慧眼不如安己一颗慧心。

 “心”者,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一切动作(扬眉瞬目)相,更要离一切虚妄心缘相,此离一切相之心体,说有即不对,说无也是过。

禅说,感知到另一个境界的美好,教会你去感悟这个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内心,而这一切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

禅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所谓“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其随心净,即佛土净”。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心若改变,态度跟着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

心态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生的命运。同样的环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态难以成事,既然难以抚定如此之心,那只可为不定之事。

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有了胆识,一个人就有了主心骨,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向自己开刀,敢于创造新的奇迹——这正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真谛。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种有疑处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学会不在意,就可以放旷而行,少忧绝恼,心理自然清闲,神情自然自在,福分无比。

矛盾是万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调节它是关键。心可以平和的面对事物的种种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响了。

凡事皆在心态,积极的心态激励正面的行为,通常获得理想的结果。危机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时机,逆向而行,往往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缚,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布施有度,细水长流”,人生如果能够把握“度”的关节,自然万事顺畅,心态祥和。

坚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缚就不会放在心上,挂念和忧虑就不会占据内心,自然会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气恰为互补的意志元素。一个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从容面对种种诱惑。

所谓“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佛境界。到无碍的境界,命运、风水也就都没有了。心造法界,念变法界。

禅者总是放旷达观,随遇而安。而能否旷达,完全要看是否能够承担生活上的种种;接纳它,包容它,欢喜它。禅经上说“悟无生忍”,无非就是一种承担的能力。

不开心不旷达的人,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不能承担。不能承担就表示没有能力。能够承担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变局,是好是坏,是顺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肯承担的人,没有埋怨,没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来,走出郊外,豁达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许便可从中生慧。

人生要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平常心就是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拥有一颗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无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坚定,神佛可成。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在现实的泥泞中偶然昂起头来喘几口气的超脱,是在对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质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种抉择。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才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遇事想得开、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处世清楚、为人豁达、虽宠辱而不惊,虽毁誉而不计。

生活之道不是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诚流露与实践的问题。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如果能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纵作为。

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是主观的意识所造成的。不过禅者所重视的是觉醒与自在。待人处事,总是在失去主动,不能自拔,或无能为力时,才感到自己发生了困扰。那时自己是无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执著的、不能接受事实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属于被境转,内心同样不安。愤怒伤人与惧怕退却,两者都是受心所牵,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觉醒,真正的自由,真正从许多虚幻中解脱出来,才能去过现实的人生,喜悦的生活。

对外境增一份定力,就减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较,即能远离人事的煎熬。无心,日日如沐春风,时时清凉无忧。

妄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禅的智慧——外物、欲望

 

为人处世,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要知道拳头总是要先收回来,然后才能给对手致命一击。退,不是一种畏缩,不是一种妥协。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练达的生活态度,也是进的必然选择。

上司部属、父子婆媳,不去计较一定要对方恭敬顺从,用关怀的心,服务别人的观念,彼此就能水乳交融。

点灯照亮别人,更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诚实无欺,就是不虚妄,不做假,履行承诺,实事求是。诚实,是人格的一种坚守。

吃饱肚子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精神上的尊重却能激励人的一生。

独乐不如众乐,儒家如此,禅者也如此。

若有大功德的长者给予意见,万不可轻蔑对之,应充分汲取其好的经验方法,必可解当前之惑。若自傲不羁,惑执迷不悟,必久困不得其解。

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怀代替处罚,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

坦率真诚才是做人的真谛,然而谦让并不是坏事。对别人的谦让,不必苛求回报,达此境界方得解脱于此烦恼。

在心里消除差别,对待众生才能不执着。

人应该与自己的主见,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做长辈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晚辈身上,晚辈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更好!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

自他一体,能所不二。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任何的成就。

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方正存心,圆通处世。

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禅心就是包容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的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感情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合乎佛法的事。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胸襟宽阔、气度非凡的人会产生出超常的精神力量和旺盛的斗志。真正做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需要有宽大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

人的心既可浩如大海,又可微如缝隙。悟大则大,悟小择校,并无定数。禅的世界可以包容大地,且人人本具禅心如宝藏,应善于开发,用禅心去体会人生,渐渐地净化为一颗大彻大悟的平常心。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心中装着别人,装着衣食父母、亲情悠悠的男女老少,装着需要照顾、需要超度的芸芸众生,“肚子”能不大吗?笑容能不爽朗吗?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人要学会接受,学会懂得品尝各种遭遇和生活的个中滋味。甜蜜、酸涩、苦楚、淡薄,我们都要学会坦诚面对。

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怎样包容他才是。

你接受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接受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学会包容,若总是想着改变对方,结果将会是对方不快乐,自己也不开心,彼此可能会陷进一个水火不容的境地。

“心宽人自轻,眼明心自静”,“人不会害你,害你的只是自己的心”。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禅说,时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去完成所有的事。

为人处世,应先认识自己,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代之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禅的智慧——外物、欲望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快乐的活在当下。

局部的失败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后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不因一次小小的失误而低头,而意志消沉。

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失败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们可千万不要自甘堕落,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一念之间。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生命中的每个挫折、每个伤痛、每个打击,都有它的意义。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人不免有一点小错,就心理健康的法则来看,要懂得原谅自己。小错只要改正就行,用不着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宽阔的心胸,无法超然物外,直证真空妙有的法性。

竹密岂防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迷思而非过失,解除了迷思,也自然减少了过失。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与其你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勇敢接受。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自我、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实践。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在身心磨炼之下,精神自然升华,时节因缘成熟,自然明心见性。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开生活。吃饭吃得合味,禅也;睡觉睡得安然,禅也;离开生活,佛法有何用?

有人以为参禅,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修行不是懒惰的接口,劳作乃万事之本,应有这种“不作不食”的精神。

做事如修行,不是靠嘴上说的。表面上做虚渺之举,必是无得无悟之举,故,行到才是功夫,实施才是本源。

自尊改变命运,行动成就伟业。

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一个人不把生活照顾好,禅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修禅在悟,应真的去实践、去冥想。

禅就是生活。生活里有禅,就会法力无边,在人人尊,在处处贵;有禅,人生前途会无往不利。

学不在多,贵在力行。只把聪明停留在嘴巴上面,这种聪明是结不出累累硕果的。

生活要实事求是,需要有务实的精神。掩饰太多,就会很累。

到处是路,可是哪一条是正路,并不是人人能找得到的。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智慧。

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人更是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要修炼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准则,而这些都可以再禅心中找到答案。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生的好坏成败,关键是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

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确定和实现我们真正的目的,而贪婪会使我们忘记真正的目标。

明知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为偏离了目标,便要立刻改正。

聚沙能成塔,集腋能成裘。如果一个人信心十足地朝目标迈进,他终究会获得成功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等待是一种经历,你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若自己并无真正才学,又何以强入他门?不但不能收益,终落得残局而归,实为不当。不如待到真正有所才能之时,再踏入这个门槛也不迟。

若有一面才学,又为何掩藏,羞涩于展现呢?

同样的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或者更多的层次。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于真理,不要钻牛角尖,“反求诸己”固然重要,广为通达更重要。

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少走弯路呢?秘诀就是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以最节省的途径向目标迈进。目标既是成功的方向,更是成功的捷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责任感时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更是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祖。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佛陀都有烦恼,何况我们凡人呢。人生的烦恼,自然当一笑而过。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宽舒人生。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视角改变了,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人有两只眼睛,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将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所以,只有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不留!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生活不可能永远是幸福,也不可能永远是痛苦。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体会幸福的感觉,在痛苦的时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这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应该坦然接受。

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庸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安和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惹来的。一个人愈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愈是举棋不定、坐立不安、无所适从。那是伤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福快乐的关键。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而相反,当你用感恩的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助缘,世界也会变得美好可亲。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如觉自己受苦受难太多,则经常可以上《经典文章》修心养性。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十之八九,当它是应该的就好。

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不要太计较得失,要自然达观;不去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求问心无愧。直心去生活,无入而不自得。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谓的“无心”。无心就不会有憎的情绪,不会有爱愤自责的烦恼,更不会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说“无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运逍遥。

我们的生活,最好是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好像水车,要合乎中道原理才好,所谓有出世的思想,更要有入世的事业。

放下时人生最大的智慧,即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自然就一身轻松,自由自在,洒脱无碍,快乐无比。

生命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全部扛在肩上,那今后的路你就没有办法走下去了。所以,你必须丢弃过去一些旧的东西,跟过去说再见,去朝着更大的目标迈进。

生命总是欲失欲得,有失有得。怕死,就去生吧;厌生,就去超越死亡吧。看到大河的人,不会在意脚前的石砾。

有所选择取舍,只源于观念积习中的分别心而已,放下诸相执著,心不逐物,万境成空,何来好坏之别?

有与无都是自己的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自古艰难在一忘。

所谓,舍得舍得,必须有舍才有得,同样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有所获得,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渡船过河,河尚未过,河尚未渡,何能舍船?但若达到彼岸,即应舍船而去。

入迷称做失,人悟称做得,得失在于人,和环境的喧闹与安静有什么关系?正如自己不懂得驾船,又怎能去怨河水的曲折呢?

学禅常说一个“放下”,所谓放下,会有身心境界的变化,而这种身心境界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放下执著而确实引发的变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种功能。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是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放下。

观察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远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随时,随性,随缘,随喜。做事时,只是去做。一切皆随之而行,何必苛求如何?之后,自然会变得清明。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贤者安贫乐道,智者随遇而安。

对世间万物的追求,万不可强求,一切皆顺其自然。付出方得回报,回报便要施之于人,如此循转轮回,才为快乐。树立真正的、有意义的理想,为之积极进取,方除烦恼,求得轻松。

不管能否察觉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一个人越是把自己感觉为一个自我,想要加强这个自我来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剧烈地偏离存在的中心。所以为事,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先外后内,先曲后直,由粗笔渐磨成细针,能入于心者,在直不在曲,在细不在粗,随意而写,无外无内,曲直结构乃成禅字。世事繁杂,蜿蜒曲折,而见性悟禅,则只需一笔——无缘者不得见,曲笔皆是为了构缘,水到渠成,临终一笔,足以见心。

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顺其自然就好了。

人性爱好自由,自由就是心灵不受制于偏见、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虚妄,从心中直接流泻生活的情怀。因此,它能肯定内在的真我,作独立觉醒的判断。这样是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这是也许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这种心灵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喜悦。

认识他,了解他,变化他,运用他,何必防他?

玄机——妙手偶得之。

云水随缘。

来处自他来,去处自他去。

人生旅途上,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他的生存环境的。因此应学会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这是需要对生活有多么透彻的认识后,才能形成的大彻大悟啊!

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积极乐观面对境缘,而不妄求,贪着。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要学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美妙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多么肯定的生活。静中的境界才是广大的、平等的;静中的生活才是安详的、富有的。

境由心生,物为我定。

修道者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事耐烦,才是学者应修的第一课。修禅是修心。禅静非人静,重气静、神静、心静。气静人则平,神静人自清,心静人得悟,清静之处定有悟彻,悟彻将有所为。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只有在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稳定住自己的内心,才能使自己的洞察力增强,在风动和旗动中保持一颗稳如泰山般的镇定之心。

所谓“一轮皎洁,万里腾光”,是指放松自己、清净自己。

不执愈法相,独超物外,乃至绝对无碍,是为禅宗之境。悟道切戒强解强悟,为事切记不得强攻强取,是为大不易也。

静默是禅家调理的最佳方式方法,先动功后静功,先站后坐,先银盘后金盘,逐步进入静坐修持界,修至外魔不侵的无人无我境界。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静默,有禅心的人也能听见静默的声音,这就是“只手之声”。在喧嚣的尘世里,我们没听见的又是什么呢?

禅曰: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有才德的君子,要多加注意自己身心的健康;也要多接近大自然,品赏风花雪月的趣味。

单纯也是精神生活的粮食,它使一个人免受烦恼的折磨,不被欲望所迷惑,从而平心静气,发般若智。因此,单纯也是佛心,它真心显露了自己。“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点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万亿。”

在这车如流水,人如长龙的都市里,每天忙忙碌碌,应时而停下脚步欣赏天上那皎洁的月色,在月光下静静地散步或思考,去感悟人生。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清净之中。

不是传声筒,这就是禅者独特的风格,人云亦云,这是鹦鹉禅,与传法传心不一样。所以凡一切学术禅理,总要先从自己消化,融会贯通以后,知之为知之,方可成为言说。

禅,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禅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慧的。知识是知识,悟道是悟道。知识是从分别意识上去认可的,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上体证的。

分析事理,有时候要从事情本身上去说,有时候应从道理上去理解。

真理其实很简单,寻找真理的过程往往是艰辛复杂的。

禅,有时不解释,有时就是解释。

禅不神秘。相反地,它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它能启发我们的灵性,它沃开了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对着自己的生活报以微笑与欣悦,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顿悟——禅,不以敬畏,而是拈花微笑,去顿悟。汲取瞬间的领悟,不经意间,便可得之法门,参透生命的玄机:能由一物而知天下,能由小事而识大理。

禅,讲究的是顿悟本心,彻见自性。而世人往往难逃色、欲、利的诱惑,徘徊左右,妄失自性。禅启发了凡人的自性,解开我们观人、观事、观物、观境、观理、观心的真心自在。

自己的举手之劳,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可能就是雪中送炭。

“一生万法,万法归一,生而无生”,从万物的欣欣向荣,再回到不生不灭的真相中。

多情之人必寡情。情与无情其实为一体。

禅就是让我们的心脱离人情世故的羁绊而去自由自在地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解决问题,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被常识所局限而形成常识的俘虏。因此,他是“自由”的。自由往往必须打破常识的束缚。禅是彻底的自由,根本无须拘泥于坐或不坐的形式问题。能够合乎自由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学禅要开智慧、要觉悟,要了解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世间的一切皆为虚假,正如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困惑、苦恼的根源。禅需要是人的悟性和体验,是人内在的空灵,是人的思维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展开。

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明佛之理,观佛之行,学佛之德,成佛之智。

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能够指引人的心路。禅是一种心灵的深层体验。虽然那道无形的门不容易跨越,但跨越后的禅悟却是真实不虚的动人境界。

禅的里面,没有大小、长短、是非、好坏,当然也没有输赢,禅是不争论的世界。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禅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讲究精神的相通,注意意境的创造。好比一棵树,虽然接受同样的空气、阳光、水分,但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能彼此无碍地共存于同一棵树上。

禅就是虚空。空即智慧,虚即虚怀。若心不留色,一切色便化作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并未执著与色,也未执著于空。 

每个人都可以塑造独特的自己,不要于人攀比,你就是你,何以不可自我称佛?所以“不慕他佛,塑造自身”

一切皆因自我,穿衣、吃饭、解手、走路。迷途形成的缘起,往往是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心之佛非世人眼之佛,禅道玄机非文可立,但悟其心。求禅心非故弄玄虚,其真理莫过于自然归一。佛本无相,实乃心也;求佛见本心,寻回自我,如此而已。

达到忘我无我之境,方可显现为禅之心也。

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狂妄的人难救,自卑的人更难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我这样子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人的弱点是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愿意面对别人的问题却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之所以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不想改变。但是,人总喜欢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关的问题,自寻烦恼、杞人忧天。如果能淡然处之,定会自得其解。 

下一切苍生,既非善,也非恶,是没有定性的。全都因环境和对象的不同,才会产生善恶的行为。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薄;“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枯荣,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长短、善恶,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是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而无分别的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善恶本身没有自性,只是我们对万物的一种差别和执着。

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会存在或“善”或“恶”的两个对立面。主张勿因小善而不为,勿因小恶而为之。

无心,怎能造罪?纵有罪,也是无心之罪。大千世界,无时无刻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罪过出现,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无心之罪。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世间本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发灭”。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

一次很小的善,可以拯救众多的生命;但一次很小的恶,更可以毁了一个人最大的希望。所以,善源本心,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习性。而恶,只是内心中的一念,贪婪、欲望酿造了它,最终会毁掉所有的希望。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不但要学会宽恕别人,更要学会宽恕自己。

所谓一念之别,善恶立判;一念之差而成千古之恨等都是说明心力的作用。“心能造万物”告诉我们,我们每天可以生活在地狱,也可以生活在天堂,关键看怎么选择。

人所承受的变换,在变换时采用的应对策略,心佛即佛,心魔即魔。

人不是坏,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善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总看做是坏人。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是禅者心中的觉悟,更是大慧大勇的行为。

慈悲实在不易奉行,其实假如把自他互易,就容易实践慈悲了。从禅观中悟道,从无分别中忘失自我,那就能超越生死苦海了。

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以赢得别人的欢喜。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都不介意。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

向你挥来的鞭子,常常只是要你把头抬得更高,脊梁挺得更直。

我们每个人都能制造幸福、和平,能与众生相爱、相容,禅教我们对爱对情对事更专心、更投入,对万物更有慈悲心怜悯意。

对于罪业愈慎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悯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金钱要布施方得快乐,爱情要肯奉献便达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为快乐。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布施供养别人的很多。

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很多,抛开自由的悲切,去帮助他人。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学禅的四个基础

 

耕云先生讲述

 

安祥是心灵救济法门

学禅的第一个基础—存诚

学禅的第二个基础—行正

学禅的第三个基础—尽责

学禅的第四个基础—感谢

 

一、安祥是心灵救济法门

 

谈到安祥禅,让我觉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口。禅,既然开口便错,那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佛说人生是苦,而且是八苦交煎,人如果不修行,不改变自己,那就脱离不了苦海。

 

佛出世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佛祖曾是太子,他有太多的钱可以去行救济,但是那不能根本解决人生八苦的问题。钱太多时,人也可能懒得工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执就会提升,性灵就会堕落。了解这一点,就知道佛的救济本怀是对苦恼众生心灵的救济。心灵救济是从人生是苦的根本上著手,最直接、最简单的衡量方法是当你接受了心灵救济的法门以后,感受如何?我们身为凡夫,所有的感受,大多是错误的、是荒谬的、是不正确的。我们的苦是由于我们的错觉、谬执、不该执著而执著;非的认为是,错的说成对,所以我们就有了烦恼。

 

佛讲因果律,主要著眼点是现在,任何人如果他此刻的意识、想念是错误的话,他一定不会快乐,因为‘错误是烦恼的原因’;错误累积多了,就会把自己毁灭掉,因为‘毁灭永远是罪恶的结果’。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就是教人安祥,从日常生活中扫除观念上、思想上、行为上、见解上的种种错误之后,而使心态获得安祥。

 

我们接受佛法,接受的对不对?是不是佛法?很容易验证,那就是你的感受如何?有没有正受?正受虽有深浅,但即使是淡淡的安祥,也会使你品尝到真正法的滋味,产生出未曾有过的喜悦,这是非常现实的。佛的心灵救济法门,在使我们的心灵能够真正获得解脱,真正得到受用,使生活对我们不再成为一种煎熬和无奈。

 

如果学佛法没有正受,心里不安祥,内分泌就不正常,百病便从此而生,烦恼、痛苦接踵而来,虽然也是在修学佛法,但结果仍是不得解脱。所以学佛法,正受非常重要,正受就是安祥。正受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安,心不安,没办法感召吉祥与调和,要心安就要无愧,能俯仰无愧,就会心安,就会感召祥和;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对而又能心安的话,那很可怕,那是阿修罗,是断佛种性的一阐提。

 

内心很安祥的人,如果有人问: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可以不说,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无明。只要你肯常常留意自己的心态,心就会安祥,就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禅有正受,有正见。如果只有正见,那叫干慧。如果只有正受,那叫死水龙,又称担板汉,必须正受、正见二者兼有,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作为一个学禅的人,必须要具备学禅的条件,过去我曾讲过很多,今天我要特别讲学禅的四个基础。

 

二、学禅的四个基础

 

(一)存诚

 

古往今来,有很多硕学大儒,他们都很重视一个‘诚’字。诚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所谓‘不诚无物’,没有诚,一切都是假的,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愠不火,无过与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为有这个诚字。

 

佛法非常重视诚,只因古时翻译不同、辞汇不同,有时候虽不用诚字,但他讲的是诚。我们知道现代的学术分为三大领域:即主知主义、主情主义与主意主义。这三大领域都有缺点:主知主义流于空疏冷漠,主情主义流于执著盲目,主意主义易走上冥顽不灵,但是它们也都有优点。然而诚字则兼有这三者的优点,而没有这三者的缺失。中国的学问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说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国人却不认为是三个,真正修养完成了,只有一个。

 

中国人讲诚,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当你把全部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一种择善固执的坚持力,这个就是意志力的出现。统一知、情、意三者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儒家的一个诚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释诚,《中庸》、《大学》尤其多。

 

诚跟我们学禅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你只有正受没有正见,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这个程度,是死水的龙;既不能行云化雨,也不能兴风作浪,没有什么本领,不要说辩才无碍,根本是哑羊。如果开口就错,那算什么禅?禅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却怎能对法一窍不通?要想当活水的龙,只有一条路,就要存诚,必须肯定禅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础和根源,不肯定这些,对禅没有真感情,禅就跟你距离很远。

 

有些人说学佛不能有情感,这错了,应该说不许有私情,情与欲不分实在是很荒谬。假如没有情,那大慈大悲从哪里来呢?关于这点我曾经说过,并且我用了一个新的辞汇:‘热情炽然而迥超无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动力。知、情、意如果分开,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顽不灵的意,你必须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动力。如果拿汽车比喻为知,那么汽油就是情,操纵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开。能够把三者结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传到现在的这个‘诚’字。你想一想,我们的老祖师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自我解脱与解救众生的法门,他不惜放弃一切权势,放弃一切享受,别人争都争不到,许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弃,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爱、迥然无我的至诚和热情。

 

我们的情感若是对儿女比较多,对太太也不少,对工作有一点,再将学法的兴趣跟下棋、打桥牌、打高尔夫球、打电动玩具等量齐分,那么分到‘法’的时候就所剩不多了,这样学法修行还会成功吗?你必须把工作养家当作责任、义务,将‘法’当作是唯一爱好,而不是爱好之一。

 

不但是学法,任何一位专家、名家都是如此。比如下围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围棋上,把它当成唯一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我们学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没有用的。学法贵乎热情不断,所以古人说‘如炉炼丹,如鸡孵卵’,要热气不断,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后坚持不舍,产生一种不变的意志力,修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们学法第一个基础就是要存诚,你不存诚,那有太多的兴趣在等著你,一曝十寒是没有用的。所以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学禅必须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禅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二)行正

 

禅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你没有到达那个程度,你就是眼高手低。随便说‘理事无碍’,那是有因果的。有心就有业,无心则无罪。你还有分别心,还有自我执著的心,恶因明明种下了,你却说无碍,到时候你会后悔,所以一定要行正。我们不能行不由径,舍正道而不由,那就错了,必须要行乎中道。最好的修行路线就是中道,中者中也,譬如打靶,偏左、偏右、偏高、偏低,都不是好射手,要打到正中央,正中红心,那才叫中。我们做事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不左不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刚好中规中矩,这就叫‘中’。

 

把‘中’分开来说,就是佛讲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险,走小路易迷失。我们学禅的人,应该存诚行正,如果行得不正,电阻很大,佛法透不过你的心,那是无法修学佛法的,因为会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错误跟罪恶来折磨、惩罚自己的人。你看看那些神经不正常、经常发疯、情绪不稳的人,活得很苦恼的人,都是活在错误里。有些人喜欢干涉别人,却又干涉得毫无道理,别人根本没错,但他硬是看别人不顺眼,他固然给别人制造了烦恼,但他也同时用自己的错误在折磨自己。

 

有些人嘴巴讲得很好,但是做的时候却是另一套。一定要解行相应,我们所行的即是我们所知的,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这个话讲得非常有深度,为什么呢?你看一个人穷理或参话头,到了真切笃实处,火候到了,他就悟了嘛!他也没有做什么。朱熹注《大学》的序文说‘用力既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子是读书人,他不是用力去挑水、搬石头,而是在用脑,用思惟而豁然贯通的。

 

参禅的人不管你禀赋高低,都要从保任安祥下手,如果精神不集中,心力还没有提升,你去追求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那是追求不到的。

 

为什么很多人学法学不好呢?他没有真正的反省过。没有好好反省,障碍就会很多。不管是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反省忏悔法门,你不循正路、不走正途、不肯反省,当然是学不成功。我对有些人说,你根器很好,要好好反省。反省的内容是心垢,没有人愿意去接近它,只有佛最伟大,愿意作见证。你可以到佛前,或请一个长老作证明,你自己从现在起把时光倒转,今年反省去年,然后反省前年……这样反省下去,反省到三岁、两岁时记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很诚敬,有安祥,你会反省出来。有一位会友,他曾反省出前世是条牛,由牛投胎的,他是不是骗我们呢?不是骗我们的,的确如此。

 

有个人学法到现在十年啦,他不但没有正见,也没有安祥。他有没有反省过?有。他怎么反省?他说:我这个人很自私,刚发了饷,别人向我借钱,我却拒绝了。又说他很没有公德心,列举了一大串,也就是说他的毛病很多,诸如此类,但也可以说那不是毛病。最后又说他最大的毛病是嫉恶如仇,看到别人做坏事就生气。这叫正义感嘛!又哪里是什么毛病呢?从正面看是毛病,仔细看他,却又好像是个伟大的完人──既有正义感,又不自私,还很耿介呢!

 

什么叫耿介?我的不会送给你,你的我也不要。耿介是个好德性。比如孟老夫子是为儒家辩护的,但他有时并不十分讲理。他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所以杨、墨两个人是禽兽。其实呢,我们若不断章取义,说句公道话,杨、墨也是很好的。孟夫子他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近而远,登高自卑,这是儒家的行径。但是杨朱呢?他是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好的个人主义,是淑世主义。如果人人都是极端的个人淑世主义的话,世界上没有人犯罪,没有罪恶、没有战争。杨朱‘拔一毛利天下不为’,这是他不对,但是你不要断章取义,它底下还有‘举天下富于一身不取’──你把天下财富统统给我,我不要。你把杨朱的话看完嘛!只听半截就下结论和判决,这就不公道了。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对整体的进步来讲是一种障碍。

 

西方人很接近杨朱的思想,有些人耿介不占人便宜,但也不随便行惠,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他自己抽香烟,如果你不伸手,他不会递给你一支。上餐厅除非约好了,平常大多各人吃各人的,各人付各人的账。我认为这是对的,不必客套,客套反而增加困扰。如果我们将世界各派主义摊开来看,任何主义都有负面,都会有副作用。我们唯有实践佛说的八正道,才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我们学禅的人,第一要存诚,第二要行正,走正道。什么是正道啊?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感觉很丢人的事不要做;漏气的事不要做,能符合这原则就是正道。假如你说别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这样是超越的,小根小器不敢做的我可以做,那这是给自己做辩护,是我执,不但是我执而且是毁谤正法。

 

八正道中讲正思惟、正念,而禅宗则主张‘一念不生全体现’,那思惟不是有念吗?你这样想就离开了不二法门,既然是不二法门,思惟就是不思惟,有念即是无念,分别就是不分别。

 

(三)尽责

 

我曾说过人要活在责任义务里,但是很少人真能活在责任义务里。有个人打电话要见我,我说你不能耽误太久,顶多半个小时。他来了却痛哭流涕,说运气不好,拿本小册子,上面记载这三个月来倒了多少次楣、生了多少次气、跟太太吵架几次、被主管骂过几次……我说你来,我只同意你坐半个小时,现在你已经讲了四十分钟,都是讲你倒楣呀!

 

我问他过去听过我的讲话吗?他说每次老师讲话我都听。我说既然有听,为什么没有照著我说的活在责任义务里呢?要知道天下没有凭空出现的东西,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你今天所面对的种种无奈、种种不满意、种种挫折乃至种种惩罚,都是以你过去的想念行为作素材所编织而成的。你要是活在责任义务里,认真改变自己,还会有这些问题吗?

 

我们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落空。若一个人境遇不好,而说是运气不好,这是遁词,应该想想自己在过去的时日中,是否想念不对、行为不对,该努力的没有努力,将大好时光浪费掉,逃避责任、逃避义务,还说希望明天会更好;明天如果会更好,那就不符合因果了。

 

任何人不付出今天,就不能赢得明天;没有今天的惨澹经营,就没有明天美好的日子。你现在发牢骚、不满意,用小本子记那么多倒楣事,我看你将来还更有得记,多买些本子好了。如果肯承认今天所面对的这一切逆境,都是我们过去思想行为有错误──不肯努力、不肯创造、不肯付出,说句修行人的术语,就是不肯累积功德,今天种种的不如意,都有过去的因,这很合理嘛!这宇宙呈现的就是因果法则,不光只是佛陀讲,现在逻辑学讲自然齐一律,自然就是天,天就是自然,现在的思想方法学者就把因果律变成天律、天条。我们犯了天条,接受惩罚,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应该没话讲才对!

 

我们做错了,受了惩罚,却大发牢骚,还认为受了委屈,产生不满,不断地抱怨,结果是火上加油,更烦恼了;假如你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行为负责,那烦恼就很少了。我们希望明天会更好,今天就多吃一点苦,多努力一点,多下一点工夫,多积一点功德,那明天铁定是会更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息尚存就拚命做好,除非拚不动了,眼睛一闭那才算了,这就叫尽责。我们对工作尽责,工作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一种煎熬,不再是一种无奈。

 

我时常喜欢讲爱迪生,他受了两年家教,小学都没毕业,但我们现在用的电灯以及许多电器都是他发明的,他发明了一千多种日用品,他靠什么?靠上瘾。发明上瘾了,欲罢不能,你叫他不去干那档事,他感觉活得没意思,他不懂什么波以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他只知道一个劲地不断研究。爱迪生不仅是因他的发明对世人的贡献大,更由于他的观念、他的理智、他的典型,诱导、启发了杜威的实验逻辑。杜威的理论是强调通得过实验的就是真理,所以美国那些当兵退伍的,很多人都想当科学家,都去研究,于是美国就富强了。

 

美国有位退伍军人,由于战后社会萧条,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捡东西吃,身上只有一套衣服,秋天时扣子掉了很冷,在垃圾箱里找了根铁丝把它捏一捏,敲一敲,做成了一个别针,就那么简单呀!一根铁丝做一个别针,就把破衣服别上了。他这个发明被另一个人看到了,觉得很有创意,问他:你这东西很好,哪儿买的呀?我做的。你现在干什么?没做什么,到处流浪。不要去流浪了,咱们合伙研究做这个东西吧!这家公司以后就发了大财。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史贵宝大药厂生意很兴旺,前方需要的药品都来不及分装。主管说:你们哪一个装得快,我就有奖励!有位女工很聪明,一瓶药装五十片,她拿块木板,当中挖了五十个小坑洞,药丸放进去,这么一摇就倒到漏斗里去了,这是一项颇具巧思的发明。主管说:你这个技术卖给我如何?于是,公司以五万美金买下了她的技术。

 

爱我们的工作,工作会给我们带来智慧;喜欢自己的工作,就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负起责任来。我们自己种下了恶因,就准备吃恶果。如果我们一个劲的为自己辩护,六祖说‘有我罪即生’,你等著受罪吧!所以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又说‘天大的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一悔改全盘勾销,因上天不是要整饬你,是希望你变成好人。上天看你我大家都是祂的儿女。你们听了不必奇怪,这不但是基督教这么讲,我们看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佛自己说‘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随父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不光是人,蠢动含灵都是佛的儿子。

 

我看到很多人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很多人倾向于自己都对,别人都不对,实际上这就是烦恼的来源。你看别人不对、很可恶,你会生气,生气就是烦恼,烦恼是人生最大的破坏力,杀、盗、淫、妄……做错事,都是由烦恼引起的。烦恼越加重,理智就越淡薄。若是因烦恼而完全丧失理智,大错就铸成了。所以我把六祖坛经摘了一段作为歌词:‘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你要学道什么都没有关系。‘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只要多看看你自己的过错。‘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你要是把那是非心赶走,就能够‘打除烦恼破’。要做到‘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他错了真的是他错吗?还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吧!

 

一个注重因果的人,他不发牢骚,他不抱怨,他没有委屈,也不会生气,他不会制造矛盾,也不会发脾气。这一切都因为他善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活在心安无愧里,活在今天努力,明天会更好的因果里。

 

(四)感谢

 

太多的人不知道感谢,人家对他好,他说是因为我太优秀,我就是太好嘛!他不知道知音难求,知己难得。有些人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头脑灵敏,但没事就出去打架、闹事,他从来不感谢天地父母,也不感谢社会大众。我们看鲁宾逊飘流记,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的生活所需是多么地贫乏、简陋和困难。□□有些人一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听不到。有人一生下来就畸形,有自闭症,是白痴。而我们一切都很健全,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很爱护,我们出来工作踏入社会,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很公平,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才会同情他人,感谢自己得到众生许多好处;我们不种田有饭吃,不纺织有衣服穿,不是建筑师和建筑工人,却有房子住,这些都是应该感谢的。

 

有时我们反省,明白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能够活得很好,就知道我们应该尊重别人。肯为明天、后天而努力,所以到了明天、后天我们自然会有收获。虽然是自己努力的,但是别人没有埋没我们,没有抹煞我们,我们就应该感谢。有些人不知道感谢,没有同情心,他不知道得之于社会,应归之于社会。只有感谢社会大众的人,才懂得回馈社会;不知道感谢的人,他就只会自私自利。

 

佛法强调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三涂(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我们都要同情他们。感谢天地恩,没有天地我们就无地自容。感谢父母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这个身体与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有天地、有父母,在弱肉强食的野蛮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仍是朝不保夕,有房子也没有用,所以要感谢皇帝,感谢君主。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应该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大众,要是没有社会大众,只有我们一个人,我们也活不下去了。因此,我们要上报四重恩──天地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能够常常知恩和感恩,我们的人生才有暖流,才有生机,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从内在由衷的感谢发挥为外在敦厚的利他,谦虚的德性,自然发散出一股无法形容的亲和力。我们若没有感谢心,就没有亲和力;没有同情心,社会就变成一个冷冰冰、尔虞我诈、了无温暖的社会,那不是学佛者所希望的。你要想学佛法,必须培养自己的真情感、真理智、真智慧,培养自我奉献、常存感激的心。具备了这个条件,学佛法一定会成功。


禅 画 禅 语

锄草斩蛇月亮偷不去凡圣两忘一与十不变应万变不信是真谛我不是众生不能代替放下什么到了龙潭我是侍者文殊现身有我在自伞自度心与性多少重高与远夜游我也可以为你忙古镜未磨岂曾混淆大颠与韩愈除却心头火千古楷模百年一梦虚空眨眼生活的层面了无功德国师与皇帝本空非有虱子是什么做的?抢不走待客之道公鸡与虫儿不要拂拭乞丐与禅本来面目茶饭禅多捡一些一坐四十年一首诗快乐与痛苦自了汉隐居地方慧可安心珍惜现在说究竟法最具魅力像牛粪畸形禅门问答鸟窠与白居易八风吹不动无道心诗偈论道要眼珠从心流出大小不二敬钟如佛把门关好放下!放下!没时间老一袭衲衣不留平常心大千为床人的声气宜默不宜喧草木成佛你从那里来诸佛不欺炷香增福那里没有佛不复再画禅的妙用行恶与修善天生暴躁安住何处禅的心要如虫御木是邪是正不可向你说晒香菇飞越生死不许为师寸丝不挂野狐禅洗面革心不知道通身是眼育才之道一切皆禅割耳救雉一与二诚实无欺禅味回向心净国土净咸淡有味那就是禅真假妄语 

 佛教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