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音耳机官网旗舰店:国家大剧院里面什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2:00
昨天晚上去了趟国家大剧院,看了个演出:昆曲《牡丹亭》。  国家大剧院临着北京的长安街,在人民大会堂的西面,斜对着中南海。这个建筑从设计图问世开始就饱受争议,建设一个国家大剧院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否应该是个水煮蛋的形象,那就见仁见智了。 (找不到白天的大剧院照片,这张是我在中南海里照的,远处亮晶晶的就是大剧院) 晚上的灯光还是不错的,大会堂和大剧院交相辉映。  大剧院设计上的一个亮点是观众入场是从水下走的,上图的天花板是透明的,上面是水。但问题在于,要不是工作人员的提醒,我根本就看不出那上面是水。建议里面养点鱼,要不然这种设计看不出来就等于浪费。 大剧院似乎还在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博物馆的作用,通道两侧是展览,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剧院的发展。 这是个浙江的龙船,造型奇特,以前从来没见过。 一个奇怪的龙形文物,这是龙头。 长长的龙身 龙尾。 皮影戏 清代的盔甲 一个小剧场 北京过去最著名的剧场:查楼,解放后被毁,这是根据日本人的记载复原的。 昆曲的戏服。 从展厅进去就是大剧院内部。应该说设计的还是很有气势的。  晚上的演出海报,昆曲,牡丹亭。 大剧院里面空间非常大,有好几个演出厅,很有气势,就一个现代化的剧院来说,从设计上说应该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和悉尼歌剧院那样名垂千古的现代建筑之间似乎还有一些差距。      这是大剧场的入口。 牡丹亭的演出地是在戏剧厅,里面大概能坐千把人的样子。牡丹亭是明朝汤显祖的名作,但是昆曲这个戏种属于文戏,满场的词牌,风雅的要死。历代俗雅之争,永远是俗要胜过雅。昆曲问世的时候,大概老百姓文化水平都还比较高,诗书礼乐还很深入人心,几百年后,更通俗的京剧出现了,于是骈四骊六的昆曲就被时代淘汰了,几乎失传,到了现在,连京剧都要被流行歌曲给同化了,昆曲就更奄奄一息了。为了保护这个濒危的古老艺术,联合国把它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保护,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群众基础,没人去看,估计也就没人去演了。台湾的一个叫白先勇的作家(白崇禧之子),用了很大精力去改编昆曲,使它能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他的成果就是把牡丹亭改成了一个27折的精干短剧,而且里面的唱词一般人看着字幕也能大概明白是在说什么---对于一个明朝的戏剧来说,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精简版的《牡丹亭》尽管只有27折--不到原著的3分之一,仍然需要三天来演,昨天上演的是第一部,观众不少,有杨震宁和林青霞等。上图是游园惊梦。 昆曲虽然很文,但是里面也有一些贴近现代人生活的片段,主要是关于男女之事。女主角在回忆游园惊梦的那一段唱词,闷骚的一踏糊涂,还有一个石道姑的独白,简直令人拍案叫绝。那道姑是个石女,居然能用《千字文》向观众自述洞房之夜:“他在那厢云腾致雨,可巫峡内露结为霜....”真是古代色情文学的典范。  看完演出,一个感觉是,剧场本身应该还算不错,美中不足的是观众水平似乎还有待提高。剧场中迟到、说话、不关手机的人不计其数。大剧院以后将会成为中国艺术界展示最高水平的一个舞台,希望它能为提高中国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