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门挂机 魔法加点: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弟子规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4:01


                      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弟子规的

作者:王希贤

最后我稍带着讲一下《弟子规》,《弟子规》我概括为四个问题:1、文字粗糙,不堪为小孩阅读的典范。你把《弟子规》和《三字经》对比一下,大不一样。《弟子规》和《三字经》是不能比的,《三字经》有一条,基本没有语病。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没有语病。
我们接下来看《弟子规》,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个是不是病句?什么叫不分明?不能说你是谁我是我。这叫不分明?他的表达是有问题的,这叫语病。吾与我不分明,说的什么意思?吾就是我,我就是吾,怎么叫不分明?这个不分明之间,怎么个关系?语言上没有逻辑,像这种语言在汉语里面叫做语病,《弟子规》这样的语病比比皆是。

    “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到底应该闻过怒呢还是不该闻过怒呢?闻过怒对不对?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到底要表达什么?闻过怒对吗?也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闻誉乐你也没有说清,下面接着说损友来,益友却互相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么解释。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种语言怎么能作为典范教给孩子们?你自己就没有交代明白。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文字太拗口了,可能我的水平太低,我理解不了。怎么可以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是人话吗?

    “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什么叫归于无啊?实际上我知道他的意思,改了过错就等于没有犯错,怎么是归于无,怎么讲呢?中国话能这么讲吗?讲不通啊,语病太重了。增一辜,简直是鬼话。

再一条就是,《弟子规》束缚个性、埋没人的创造力。“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管闲事,把我们中国的人都变成这样的人行吗?背后好说人长短是不好,但也不能教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这不是毒草是什么?怎么能这样去教人。西藏那边搞动乱,不关你的事,你就不关心了?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无加警”是什么意思?你们都是读过《弟子规》的,“无加警”是什么意思?不要加警察来?不要把警察叫过来,这也是很莫名其妙的。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什么叫做“唯德学,唯才艺”,这话通吗?为什么要跟人比这个长短?为什么?让我感觉就是莫名其妙。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是什么文字,文字不好不说,还要强调不要揭别人的短,这就是“老好人”。如果大家都成为了“老好人”,这个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就是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在《论语》当中是有批判的,《论语》当中把这个叫做典型的“乡愿”,孔子一辈子都在骂“乡愿”,《弟子规》就是要把中国人变成“乡愿”。最后就是谁也不管谁,我们的民族还有前途吗?到底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什么人?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这句话流露出来的就是贵族意识,在老百姓那里没有“仁”?你看圣人是如何教我们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佛,就看你看懂看不懂。《弟子规》这是宣扬的贵族意识,高人一等嘛。如果真正仁慈的人,人家不会“自威”的。难道你学仁的目的,就是让人家怕自己吗?你这是什么“仁慈”?你这是狗屁。凭什么让别人怕你,这纯粹就是作秀,真“仁者”绝对是平等待人。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什么是“亲仁”你懂吗?亲近仁慈的人吗?!废话,仁慈的人谁都愿意亲近,这样的“近仁”?哪个不愿近仁?但那是“讨好”。“仁”在孔子那里,不仅仅是那个人仁慈的“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说天下的人应该服从一个仁慈的人?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是这个意思,孔子还叫先师吗?还叫大成至圣先师吗?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都是说“近乎仁”,包括颜回都是“近乎仁”。“仁”在他那里是“道”的代名词,“道”转化为人间事就变成“仁”。只有“道”是“大仁”,最大的“仁”是“道”本身,“道”容忍一切不仁的人存在,这和他的“礼之用,和为贵”是一样的。你再不好你有存在的价值,你再好也有你存在的价值,谁批准你存在的?“道”。“道”让你存在的,所以“道”是最大的“仁”。“亲仁”怎么是亲近仁慈的人呢?如果这个“仁”不是单指仁慈的人,就不要和“小人”对称了。《弟子规》从理论上就没有搞懂国学。更重要在于整个就是泯杀童心,把儿童变成了虚伪的伪君子。对虚伪道德的强调,《弟子规》里面很多,几乎处处都是这样。

有一个人跟我讲,他到庐州的一个学院,见了一些象“日本人”的中国人,见人就“嗨!嗨”!如果是按这个来,日本人是最懂“礼”的人,能是这样吗?如果你真到日本,最清楚这个事情,日本人对你特别客气,但是特别小心眼,不是他坏,他小心眼。当你真正对他好的时候,他会对你无端猜疑,他总害怕你对他设陷阱。如果说中国人都变成这样的人,对人貌似恭恭敬敬,但是肚子里面老有“小加九”,而不是一种本色的、坦率的、真诚的,那就完了,“人有私,切莫说”。那不就是肚子里有一个“小加九”嘛?

    《弟子规》本身就是想把中国人变成奴才,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所以《弟子规》教育出来的人,在某一方面他显示了教育者的弱智,教育者的简单,教育者的无能,就是把人,把我们的孩子管住、再管住。除了管没有启发,没有创造,没有进取。所以他叫《弟子规》,弟子就应该规规矩矩,我们对待孩子怎么能这样泯灭他的天性吗?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是什么文字?狗屁不通嘛!“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什么叫做“信”?什么叫“信皆要”?心信?眼信、口信?是这个意思吗?口怎么信?眼怎么信?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才会有的胡说八道。意思是让人光把一本书读到底,其间不要再读别的书。我告诉大家,这绝对是一种很错误的读书方法。列宁曾经说,他读书是床头上摆十几本书,这本书看着,看着,不懂,不懂,放在一边,反过头来,从那本看。来回反复很快就可以懂很多意思。我告诉你这个是秘诀。你要不相信你就这么看书,再难懂的书都可以懂,要锲而不舍,也要不断的转移,转移完毕了再回来,就懂了。这是为什么?就是打断你的执着。你转移一下,你的智慧就可以来了,这也是类似“致良知”的根本做法。《弟子规》没有“致良知”的经验,竟然要写国学的蒙学入门书?怪哉!国学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致良知”,《弟子规》连读书都用道德要求,这怎么能行?
=============================================================================
跟帖:
四无一处:
从历史上来看,弟子规的作用就是用来“泯杀”大汉臣民的。以达到长期统治的地位,然天道不爽,终于被“天”识破,落得个可悲的结局。
(口业了,忏悔)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