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禁书目录图片高清:百年中国 典藏国画山水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10:59
百年中国 典藏国画山水2

胡佩衡(1892~1962),名锡铨,以字行,号冷庵,蒙古族,河北涿县人,居北京。自学中国画。1918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画学研究会担任山水画导师,后来在北京各艺术院校担任中国画教学工作。创办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校,并长期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委,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生著述颇富,著作有《王石谷画法抉微》、《山水画入门课徒画稿》、《我怎样画山水画》、《画笔丛谈》、《冷庵画诣》、《山水画技法研究》。
胡佩衡受家学影响,具有良好的传统功底,进而以传统方法写生,由写生而创作,20年代曾提出“法古与创作须交相为用”的绘画主张。建国后,胡佩衡更注意深入自然山川进行写生创作,所作山水老笔纷披,墨色浓黛,气势雄放。本图为胡佩衡去世前一年所作,所绘松叶繁茂,峰峦如柱,笔健气壮,既具有传统神韵又凸现蓬勃气息。作品以金打底,赋以石青、石绿、洋红、粉白诸色,对比绚丽堂皇而又不失和谐统一,给人以亦真亦幻之感。从中可见,画家虽以漓江为题,但只取“体验”所得,而不以写漓江真山水为旨归,笔墨色形之间舍明秀清丽之姿而尽现北派山水之雄健奔放作风,形象地反映了画家对传统、写生与创作关系的理解。

溥雪斋山水画多学元人笔趣,传统功力扎实,善于表现传统画题意境,对传统笔墨的熟练驾驭使他的画于古意中有新趣。《春夏山中日正长》远、中、近景细致,尤其是画家把高山巨崖式构图和主客晤谈的常见画题合而为一,取得了更深奥的意义。文人在深山美景中谈心,过悠然平淡的生活是他们理想的追求。虽然山的繁密、广阔、苍郁,人的简练、细致、恬淡,笔法迥异,但由于裁剪到位,不露痕迹,反而表现出了画家出古入新的高超创造力。

郑午昌(1894~1952),原名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于浙江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任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国画创作和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疑》等。
郑午昌山水近似王蒙,但能自出机杼,不泥绳法。所作青绿山水,用笔精微,设色妍丽,工而不刻,风采动人。尝谓“画不让人应有我”,主张“善师古人而自立我法”。《群贤大半是无家》表现群贤小聚,谈论风雅的文人生活。一处开阔地,有对坐交谈、有欣赏风景、有扶杖过桥的贤人,也有煎茶摇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间瀑布飞泻,各种草木顺势而生。此图远观可游,近观有趣,真实地再现了文人贤士雅集的一个场面。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二瞻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江苏省太仓人。早年习传统国画,青年时专攻油画,曾两次东渡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祖国山河无限好》是一幅歌颂祖国江山如画的作品。画中山重水复,那浮动在群山问的祥和之气,伴随着清丽的风光,处处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山下雄峻的山峦,排排房屋,潺潺的流水溢露着新意;江面上帆影如织,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画中山体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兼用,勾出了山势的起伏转折,从而达到了画家追求山水画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风格的目的。

吴湖帆的山水画取法宋人,遍学各家,苍茫深隽,别饶古趣。这幅青绿山水图,笔墨华滋,清丽温润,群山似悬荡于云霞缥缈之间,画幅下部山泉飞瀑,亭台楼阁与浮云互相掩映,刻画细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离宫仙苑。此图注重明暗层次及黑白、虚实对比,使山林景物浑厚苍茫,气势雄阔,风貌独具,充分显示出画家的深厚功底及非同寻常的山水画成就。

此图山势雄奇清峻,树木苍健蓊郁,既呈现出北方山水苍浑厚重的风格,又蕴蓄着南方山水秀润华滋的特点。画幅上半部云气弥漫,下半部山石树木层叠,自然构成厚重与轻灵的对比,构图十分大胆,若非画艺高超,恐难以臻此境界。为了平衡画面,画家将溪流设置在全图的右下角,以与云气的大片留白相呼应。吴湖帆的山水画,缜丽丰腴,润嫣秀美,韵格高雅,富有情趣,妍丽而不妩媚,富有装饰味而无匠气。这些特点在《石壁飞虹》中都得到了较好的反映。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字子深,江苏省苏州人。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专校舍。吴氏与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有“江南四吴”之称,与冯超然等有“三吴一冯”之称。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吴湖帆(1894~1968),名倩、又名万,号傅庵、别署丑簃、翼燕,斋名梅景书屋,江苏省苏州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吴湖帆的山水画广采博临,从“四王”、董其昌入手,踪及赵孟顺、王蒙、吴仲圭、董源、巨然、郭熙诸大家,然后化为己用,自成面目。画风缜丽丰腴,清隽明润;青绿设色有逾古人,烟云渲染,有氤氲缥缈、泉石浩荡之致。庐山作为风景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画家50年代去庐山写生,回来后创作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弯弯曲曲山路两边的悬崖峭壁、危石深壑使人想到山势的雄峻。古松、侧柏、各色杂木满山遍野,表现了庐山萧索淡然、肃穆静寂、烟霭微茫、山林幽致的景象,给人一种野趣逸然想入画境的感觉。

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武进人。官直隶同知。幼年生活贫困,一生志力于书画。书法学唐、北魏及清郑燮、恽寿平等,得其神韵;国画创作则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能。
黄山寿山水多青绿,颇见功力。青绿山水一派的精髓,他能化为己用,表明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开拓和变革。他画山笔力方硬,但不刻薄,在直接勾勒的山骨和皴擦的山体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匡庐读书图》画近处岸边,茅屋中有人在读书吟诗,屋外有两人在散步缓行,后有童子相随,前面两人一副仙风道骨的身影与山中云雾缭绕的境界化为一体。远山山顶耸立丛丛松林,山中潺潺流水把静的山变成动的山,从而同云雾、行人打破了山中的宁静。

吴观岱(1862~1929),初名宗泰,字念康,号洁翁,别号有小梅花庵主、鱼陆散人、溪山画隐、觚饮道人等,江苏无锡人。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为“江南四吴”之一。
吴观岱习画辛苦,白天当学徒,夜晚临画,常常半夜才能入眠,学徒津贴几乎都成了他的绘画材料费。吴观岱作画十分认真,他作画往往要静思多时才落笔,由于思考精慎,用笔功力扎实,所以画的质量很高,墨色不滞碍,似有信手拈来的天真之趣。他画松也很特别,松树干细长,为显树干的苍老,擦上几笔深墨,枝干相交,直弯互衬,高低相错而无死板之感。一股清泉从山上直泻而下,撞击着山石,发出哗哗的声音,与广阔的江水化成一体。

蒲华(1830~1911),原名成,字作英,初字竹英,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省嘉兴人,寓居上海。工书画,尤擅草书,偶作山水、花卉。
蒲华一生贫困潦倒,以鬻画自给,人呼“蒲邋遢”。蒲华的水墨山水,潇湘烟雨,得之自然。这幅《习静爱山居》取远山近坡,有奇崛之气。远处山体以墨点苔,用墨滋润,浩浩莽莽。近处杂树巨石,几间茅舍隐于丛树之中,屋中有人读书。画中用湿笔直扫,水墨淋漓,笔力雄健。蒲华的绘画艺术上承“青藤白阳”,自辟蹊径,冲破了晚清画坛摹古保守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姜筠(1847~1919),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安徽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官礼部主事。
姜筠工书画,书法学苏轼,山水宗王石谷,苍润古秀,工写兼至,别有韵味。《深山白云图》画大山、坡岸、房屋、渔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山中白云飘浮,更衬托了远山的深远,山上密密杂树寓意着新的生命处在潜伏的酝酿期。姜筠作画以古法入,在借鉴古人笔意上又力图摆脱古人,从而寻找自己的绘画道路。图中的山石树木借鉴古法,重视造化,而点缀其中的房屋、渔舟、云气正是表现了人的伟大和大自然的永恒。

陆恢(1851~1920),字廉夫,号狷庵,江苏苏州人。擅花鸟、山水、人物画。曾与金心兰等人结画社。尤能鉴别书画。
陆恢的山水苍秀隽雅,为娄东嫡传。他的画学王原祁层层皴擦,用笔有力,在繁密中力显空阔。《松风萧寺》以寺庙为中心结构画面。寺庙藏于大片松林之中,松树遒劲有力,风骨傲然,深深扎根于岩石山缝之中;寺庙高墙大院,井然有序,表明在大山之中仍有佛家禅声。全图远虚近实,沙汀坡渚,长长的湖岸更说明了山川的雄伟。万物的静谧,悠扬的寺庙钟声,小屋中的人家把一切统一在精心构思的图画之中,唤起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林纾(1852~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官教谕。清末民初文学家,以译西方小说和反对白话文著名于时。后肆力于画,擅山水,师石谷而以己意出之,花鸟得陈文台之传。著作有《春觉斋论画》、《畏庐文集》、《诗集》及《小说笔记》等。
林纾山水灵秀略似文徵明,浓厚处近戴熙。林纾作画时对材料把握十分独特,他根据自己对“墨分五色”的理解,把不同深浅的墨汁分盛五碗,作画时分蘸使用,用墨尽量干净。画风总体工细严整,多用渴笔以提醒精神。《北斗洞》画巨崖危峰之下一神秘洞窟,四周山势雄峻,洞口翠竹亭亭直立,近处大块岩石更使洞口显得狭小,使人遐思洞中的秘密。全图布局相对集中,以洞口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似有危岩欲下封堵洞口之态。

吴庆云(?~1 916),字石仙,后以字行,号泼墨道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其山水画气势雄厚,丘壑幽奇,初不为人重。后赴日本归,参用西画,乃长烟雨法。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峰峦林壑,阴阳向背处,皆能渲染入微。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在民初有很大影响。
《旭日东升》是近代以来常见的题材,它所折射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和一种家国情怀,把这个题材和中国传统山水画整合起来,吴石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位实验者。两山之间的水波明显引入了西画的明暗画法,这种立体感在此之前是很少见的。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取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人。少年时学做雕花木工,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书画。37岁拜王阄运为师。1917年迁居到北京,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同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衔,1956年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山水》与众不同,荡漾的江水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岸边树、屋压得很低,使观者更觉江水的浩瀚无边,再加上长长的行书题跋,不仅增加了这幅作品的文人气息,而且在构图上凭添了奇特的效果。读诗看画,可以深层次地了解画家借画所传达的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齐白石的《罗浮觅句图》是画家在风寒冬深之夜难以入眠的有感之作。想起自己在罗浮山时所见的千株梅花对自己开放,心情起伏难平。画面在章法上仍是远山、近岸,但用笔已不同于古人,一大片梅林中,几间房屋错落有致,一雅士携小童在林中散步,面对如繁星闪闪的万千朵梅花,正在酝酿诗句。齐白石画山水构思奇巧,只几笔便把所要表达的事物形神兼备地呈现于画面上,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

本图为画家60岁以前的作品,取仰视的角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诗意。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小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人以天高无尽之感。占据画面半幅的树枝与山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作品用笔简练,墨色讲究,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强化了晚噪的鸦群和幽静的山村之间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秋冬山野清旷悠远的景色。作品画风受徐渭、朱耷的影响,但已有自身独到的特点。

狂风吹刮着柳枝满天飞舞,柔软的柳枝经不起大风的猛吹正向着东边摆动,造成一种动势,一种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象。《风柳》把日常可见的枝条摆动搬上画面,运用弯曲的线条表示柳枝随风飘动,中间杂以飞白笔意,形成灵动的气势。后面的高山也用线条皴出,顺势弯转表示山的起伏,馒头型的山体在散乱中归于整一,与弯转的线条趋同。山的动势,柳枝的动势更是同中有异,使整个画面风光无限,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

老舍给齐白石拟了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要求在画面上表达出声音,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表现的。齐白石经过仔细琢磨,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几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而水使用细柔的线条,并用浓墨点缀蝌蚪游弋其间。黑白相对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对比方式,齐白石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