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之风变速猎:1949年前后各野战军颁布番号时野战军、兵团、军、师首任首长简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57:29
1949年前后各野战军颁布番号时野战军、兵团、军、师首任首长简历  作者:hubao.an | 来自:hubao.an的博客

一、野战军

1、第一野战军

2、第二野战军

3、第三野战军

4、第四野战军

二、兵团

1、第一兵团

2、第二兵团

3、第三兵团

4、第四兵团

5、第五兵团

6、第七兵团

7、第八兵团

8、第九兵团

9、第十兵团

10、第十二兵团

11、第十三兵团

12、第十四兵团

13、第十五兵团

14、第十八兵团

15、第十九兵团

16、第二十兵团

17、第二十一兵团

18、第二十二兵团

三、军、师

1、第一至第七十军

2、独立第一至第三军

3、第一至第二百一十师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1日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元帅

第一副司令员 张宗逊、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 赵寿山,未授衔

参谋长 阎揆要,中将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上将

副参谋长 王政柱,少将、

李夫克,少将

政治部副主任 张德生。未授衔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一九一六年入湘军。一九二二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中共北方局代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宗逊(1908—)陕西省渭南县人。一九二四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九团营政洽指导员,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排长、连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九支队支队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代参谋长,红十二军第三十六师师长、军长、独立团团长,红五军团第十四师师长,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中央纵队参谋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长,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

赵寿山(1894-1965) 原名赵生龄。1894年11月12日生于陕西户县北乡定舟村。1909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1911年入西北大学预科,后转入陕西陆军测量学校学习。1917年秋在陕西靖国军司令部任科员。1919年到北京,在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参谋。1921年任少校参谋、教官。1924年入西北军杨虎城部任排长、教官。1926年11月在国民军联军第十军二师混成团任团长。1929年11月任国民党军第十七路军十七师五十一旅旅长。1930年12月所部进驻汉中。1932年10月后与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订立互不侵犯的秘密协定,维护与红军合作的局面。1935年10月起,先后到北平、南京、上海,结识进步人士,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曾向杨虎城建议联共反蒋抗日。西安事变时,他兼任西安市公安局长,受命负责指挥西安市内的军事行动。事变后,调任渭北警备司令、第十七师师长。曾多次得到博古、彭德怀、任弼时、贺龙等人的接见,坚定了抗日的信念和与共产党合作的决心。1937年初接受中共陕西省委派干部到所部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七七事变后,率十七师参加河北保定新安镇阻击战和漕河、阜河对日作战,10月率部在娘子关激战十三昼夜,重创日军。1937年底到延安会见***,表示拥护中共主张,接受中共领导。1938年1月所部开赴晋东南,接受第二战区东路军朱德、彭德怀指挥,先后在山西洪洞、长治、晋城、垣曲地区进行抗日游击作战,配合八路军在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同年夏升任第三十八军军长,8月率部进驻平陆县,在中条山地区坚持抗日作战,两年零四个月中曾指挥所部挫败了日军十一次“扫荡”,同时全面开展了改造部队的工作。194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4月,蒋介石企图分编遣散他所率的三十八军,将他调任没有实权的驻甘肃凉州(武威)的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他在调离前进行了筹划和安排,对于所部于1946年分批开往解放区、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8月被国民党当局撤销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调到南京。他利用“出国考察水利”的准备时间,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在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于1947年3月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1948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为解放西北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省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6月20日在北京病逝。

阎揆要(1904——)陕西省佳县人。一九二四年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第三军骑兵团营长。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陕北清涧起义。曾在西北军杨虎城部队任警卫团副团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科长、参谋处处长、军政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甘泗淇(1903——1964)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湖南省宁乡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九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一师党代表,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湘赣军区政治委员,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红十八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普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王政柱(1915—)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处宣传员、师部书记、军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红军总司令部参谋,一局作战科副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作战科科长,军委一局二科科长、一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副局长,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兼西海岸指挥部参谋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夫克(1915—1988)江西省莲花县人。一九三○年任县模范少先队大队长。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队大队长,陕北红三十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二支队支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抗大训练部军事教育科长,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处处长兼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教导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副参谋长,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独五旅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代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部长,院副秘书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兼理论研究部部长,政治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德生(1909-1965) 陕西榆林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甘宁青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汉中特委宣传部部长。1935年起先后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从事政治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共关中地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旅政委,关中警备区兼警备第一旅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军区副政委,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第一书记,陕西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等职。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6年3月4日在西安病逝。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5日,辖第3、第4、第5兵团

司令员刘伯承,元帅

政治委员***,未授衔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未授衔

参谋长李达。上将

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及政治委员由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兼任,上将

副司令员孔从周,中将

参谋长徐立行,六四少将

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段君毅。未授衔

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一九一二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一九一四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一九二七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一九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南京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04--1997)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希贤、又名邓斌。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6年转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回国,在冯玉祥部国民联军进行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参加汉口八七会议,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6月化名邓斌赴南宁,12月领导屐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任国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和军政委员。1930年2月领导屐龙州起义,成立红八军,兼军政委,开辟左、右江根据地,年底率部向中央根据地转移。1931年2月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八月到中央根据地。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兼江西军区三分区政委。1932年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因拥护***,被撤销职务,后调红军总政治部,主编“红星“报。参加中央根据地第三、四、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参加遵义会议,任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到陕北任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战中,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一二九师政委,领导创建了晋冀豫根据地。1942年9月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代中央北方局书记。七大中央委员。1945年8月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兼晋冀鲁豫军区政委。1947年挺进大别山,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政委,11月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1949年4月率部渡江,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11月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解放大西南。解放后任中央政府委员,兼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1952年调任政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七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委,1956年八届一中全会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中央军委常委。文革爱批。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977年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副主席。1978年五届政协副主席。主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军委主席。1982年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中央军委主席。

张际春(1900--1968)湖南宜春人。1926年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随军上井岗山。1929年春任红四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0年夏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年底任总政治部组织干事兼机关党总支书记。1931年春任红三军军委秘书长,6月任红四军十一师、十三师、红十五军四十五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军事裁判所所长,红军二步校(公略步兵学校)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9月任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长征,1935年秋任四方面军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政治主任教员,1936年6月任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到甘肃后任红军大学二分校政治部主任。1937年初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兼队党支部书记。抗战中,任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长、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绥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兼党务委员会书记、抗代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七大修补中央委员。解放战争中,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央中原局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二野政治部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西南局组织部部长兼纪监委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西南局第二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八届中央委员。

李达(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一九二五年入平凉第二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西北军排长、连长。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边独立一师参谋长、第三团团长,红十七师参谋长兼十三团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红二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援西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和监察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孔从洲(1906—)原名孔从周。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一九三六年任国民革命军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第四十六旅少将旅长,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第五十五师师长。一九四六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一九四六年五月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井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八年后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郑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乒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乒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徐立行(1911——1985)原名俞献诚。上海市人。一九三二年参加过一二八凇沪抗日战争,曾任十九路军连长。一九三七年参加武汉新四军军部筹备处工作。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秘书,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秘书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学员,军事学院高干队学员兼第一区队区队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参谋处处长,皖西军区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大学教育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段君毅(1910-2004)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人。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1月22日,国民党反动政权以所谓“危害民国罪”逮捕沈钧儒等7人的“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带领全国学联同全国各界一起,支援宋庆龄等人发起的营救运动,同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作坚决的斗争。1937年12月,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被派往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开辟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后,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副主任、主任,冀鲁豫行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共冀鲁豫第二、第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豫东(水东)工委书记,冀鲁豫军区豫东指挥部政治委员。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后,任中共鄂豫区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参与开创大别山解放区的斗争。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市财经接管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2年8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60年9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和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卫戍区第一政治委员。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2年10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是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于2004年3月8日13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1949 年2 月。辖第7、8、9、10兵团和1 个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元帅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大将

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未授衔

参谋长张震,中将

政治部主任唐亮,上将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上将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回国。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军委书记、军政治部主任,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谭震林(1902--1983)湖南攸县人。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创建井岗山根据地,任茶陵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1928年5月任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部长,代书记、书记,11月任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兼组织科科长,工农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红四军二纵队政委、三纵队政治部主任、政委,1930年任一军团十二军政委、中革军委委员,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中革军委委员。1932年5月任福建军区兼十二军总指挥部政委、福建省委委员、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3年受打击调任国家政治保卫局红军科科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部长、闽粤边特区委军事部部长。抗战中,任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六师师长兼政委、苏南区委书记、二师政委、淮南区委书记。七大中央委员。解放战争中,任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委兼华中野战军政委,华东军区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三野第一副政委、华东局组织部部长兼江苏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浙江军区政委。解放后,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主席,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顾委副主任。四、五届人大副委员长。

张震(1914—)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六年任本地劳动童子团副团长。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特务大队宣传员,第一师一团连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参谋、科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十一旅旅长兼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一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第二十四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唐亮(1910—1986)原名唐昌贤,别名唐昌明。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赤卫队。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宣传文化委员,红三军团第二师六团连政治委员,七团总支部书记,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第六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大队政治委员,三四四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滨海军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政治学院院长、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钟期光(1908—1991)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平江县区委书记、游击队党代表,平江县苏维埃政府文委主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湘鄂赣省委秘书长,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十六师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军区宣传部部长。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战史研究部部长、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1949年3月11 日,辖第12、第13、第14、第15兵团

司令员林彪,元帅

政治委员罗荣桓,元帅

第二政委邓子恢(5月增补)

参谋长萧克,上将,赵尔陆,上将

副参谋长聂鹤亭,中将

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

政治部副主任陶铸,未授衔

后勤部长周纯全,上将

政委钟赤兵,中将

特种兵司令部,辖2个炮兵师,l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司令员万毅,中将

政委钟赤兵,中将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少将

副司令员兼炮校校长贾陶,少将

副副司令员匡裕民,中将

副政委邱创成,中将

政治部主任唐凯,少将

林彪(1906——1971)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机坠身亡。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洽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参谋长张希钦,少将

王震(1908——1993)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粤汉铁路长岳段工会纠察队中队长,湘鄂赣边区赤卫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湘东独立一师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八军代政治委员,湘赣军区代司令员,红六军团政治委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副旅长、旅长兼政治委员,兼中共延安地委书记、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卫戍区司令员,八路军南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孙志远(1911——1966) 直隶(今河北)定州人。原名秉哲。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定县中心县委书记,河北省委巡视员,冀中军区、八路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副主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司令员、旅政委,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政委,中共静乐县委书记,第一野战军第七军政委,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政务院副秘书长,国家建委、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国家经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张希钦(1910—)河南省东明县(今属山东省)人。一九三○年入国民党南京军官学校。一九三三年在察绥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四年到西安杨虎城部任训练班炮兵队长。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时,任杨虎城警卫营连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参谋,晋西北游击队第七支队支队长,暂编第一师参谋长、副师长,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第二军参谋长,第一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部副部长、部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2兵团,(辖第3、第4、第6军)

司令员许光达,大将

政治委员王世泰,未授衔

副政委徐立清,中将

参谋长张文舟,少将

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参谋长,第十七师政治委员、师长,红三军第八师二十二团团长、八师师长,红三军第二十五团团长。一九三二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一九三七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一室主任,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一二○师独立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军长,第二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王世泰(1910 ~)陕西洛川人。1929 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陇东地区从事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1932 年9 月参加红军游击队,后任红26 军第2 团团长,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司令员,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 军第42 师第3 团团长、师长,中共陕甘省委军委委员,陕北省军事部副部长。参加了陕甘边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庆(阳)环(县)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陕甘军分区、庆环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警备第3 旅兼第3 军分区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4 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4 军军长,第2 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 兵团兼甘肃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甘肃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立清(1910—1983)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第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政治处主任,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兵团政治委员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文舟(1912—1986)山西省沁阳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察绥抗日同盟军第二师排长,红二十六军第二师副连长,中共陕北省委军书部参谋科科长、参谋长,中共延川县委军事部部长,红二十九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参谋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三旅副旅长,联防军参谋长,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四军参谋长,第二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装甲系主任,装甲兵学院第一副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3兵团(辖第10军、第11军、第12军)

司令员陈锡联、上将

政治委员谢富治,上将

副司令员王近山、中将,杜义德,中将

政治部主任阎红彦,上将

政治部副主任钟汉华、中将

副参谋长王蕴瑞,少将

陈锡联(191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二六三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十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工农红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训处主任,三八五旅政治委员,太岳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八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川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军区、昆明军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公安部部长、副总理,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委办事组成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江青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一九八○年被开除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王近山(1015—1078)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副师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旅长,太岳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杜义德(1912——)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丸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一师三团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营政治委员,二十九团政治委员,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部四局局长,直属纵队司令员,骑兵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四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南军区副司令员,西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阎红彦(1909—1967)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参加清涧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第一支队支队长,红军陕甘游击队大队长、总指挥。一九三四年赴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任沿河游击队司令员,红三十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团长,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兼关中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普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上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主任兼川东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云南省政协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钟汉华(1909—1987)江西省万安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区委书记,红三军团补充师宣传科科长,补充团政治委员,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军委直属政治处主任,总供给处政治处主任,军委卫生部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第一团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委员,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七旅、第四旅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洽部主任,四川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武汉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蕴瑞(1910—1989)河北省巨鹿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团第十四军司令部参谋,红七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九师五十七团团长,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三师师长,挺进纵队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抗日民族学校教育长,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科长,冀南军区司令部队列科科长、参谋处长、参谋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参谋长,志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南京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办公室主任、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4兵团(辖第13、14、15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大将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上将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中将

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少将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一九二六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大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支队长,红八师参谋长,独立第六师师长,第六十二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红九军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第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支队长、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鄂豫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刘志坚(1912—)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长寿区赤色工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青年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副主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委一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政治委员,桐柏军区政治委员兼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荣贵(1913—)山西省定襄县人。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抗日战争时期,任决死第一总队干事、工作队队长,决死纵队第三总队连政治指导员,第一总队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决一旅三十八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旅政治部主任,中原野战军四纵队十一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第5兵团(辖第16军、第17军、第18军)

司令员杨勇、上将

政治委员苏振华,上将

副政委张霖之,未授衔

政治部主任甘渭汉、中将,王幼平代,未授衔

参谋长潘焱,少将

政治部主任石新安,少将

杨勇(1912—1983)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五师十四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第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四三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三旅旅长,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苏振华(1912——1979)原名苏七生。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一师三团排长、连政治委员、师经理处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总支部书记,第五师十三团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二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八路军一一丘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教导第三旅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党校校长,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霖之(1908-1967) 原名张朝明。河北南宫人。1925年入南宫县师范讲习所学习。1927年起任小学教员。1929年夏考入驻山东烟台的国民党军陆军第二十一师军官教导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该部任秘密的中共支部书记。1931年返乡从事革命活动。曾任中共南宫中心县委书记,在南宫、巨鹿、平乡、威县一带组织革命斗争,发动直南武装暴动。1935年起任中共直甫特委委员,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1937年冬以中共山东省委代表身份去聊城,指导鲁西北地区党的工作。1940年起任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1941年6月鲁西区与冀鲁豫区合并后,曾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副书记,一度兼任冀鲁豫军区政委,致力于冀鲁豫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1944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平原分局组织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冀鲁豫军区政委。1946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政委。参加了出击陇海路和定陶等战役。1947年8月任第十一纵队政委。后率部随陈(毅)粟(裕)野战军南下豫皖苏地区。1948年参加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副政委。渡江战役后,任南京市副市长。同年底赴西南地区,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重庆工委书记、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和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5年起历任城市建设总局局长兼国家建委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和党组书记、电机制造工业部部长和党组书记、煤炭工业部部长和党组书记。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7年1月22日逝世于北京。

甘渭汉(1908—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游击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三纵队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六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供给部政治委员,红八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委后方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十九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副主任,冀鲁豫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豫北指挥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十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成都军区第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十、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幼平(1910——),1925——1927年曾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调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军事部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建国后调外交部,先后任驻罗马尼亚、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等职。

潘焱(1916—)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三十五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二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干事、队长、第一大队营长,冀鲁豫军区陆军中学教育长,第二军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石新安(1907—1978)湖南省邵阳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八军司令部文书,红三军团司令部副官、连长,红三军团经理处粮秣科科长,红六军八团供给处主任,红一军团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官处处长,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第六支队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委,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二十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贵州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7 兵团,辖第21军、第22 军、第35 军

司令员王建安,五六上将

政治委员谭启龙,未授衔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姬鹏飞,未授衔

参谋长李迎希,少将

王建安(1907——108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四团营长、副团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副团长,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政治委员,红四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津浦支队指挥,山东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线兵团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七兵团司令员,后兼浙江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六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谭启龙(1913-2003)江西省永新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委员、浙东区党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任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等。解放后,历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青海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等,1985年、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姬鹏飞(1910 ~)曾用名吉洛。山西临晋(今临猗)人。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军医。1931 年12 月由宁都起义参加红军。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红5 军团第15 军军医处处长,红5 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中央红军长征的医疗保障工作。到达陕北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后方办事处卫生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后方卫生部部长,红军后方司令部卫生部部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部部长,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苏皖支队政治委员,第1 师第1 旅兼苏中军区第3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 旅兼第4 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第4 地委书记,苏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第7 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中军区政治委员,苏北兵团政治委员,第7 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国务委员,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李迎希(1902—1981)河南省商城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商城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游击第四支队中队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九团营长,团参谋长,独立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副师长,第四军司令部参谋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团参谋长、团长,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四支队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军区参谋长,鲁中军区第四师副师长、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师长,第九纵队副司令员,山东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第8 兵团,辖第24 军、第25军、第26军、第34军

司令员陈士榘,上将

政治委员袁仲贤,未授衔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未授衔

参谋长何以祥, 少将

陈士榘(1909—)湖北省荆门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教导队区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营营长,第四师参谋长,红十三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参谋长,晋西支队司令员,八路军一一五师参谋长,山东滨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南京警备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袁仲贤(1904~1957)原名袁策夷。湖南长沙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底入湘军讲武学堂学习。1924年11月并入黄埔军校,编入第一期第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二十军第三师参谋处处长。起义失败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初任中共东江特委军委主席。同年冬,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933年秋调任中共湘江特委书记。1938年任八路军平原纵队司令员。后任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副团长、团长,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46年1月起,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兼山东军区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48年9月,任中共济南特别市委常委、济南特别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委。4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任南京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并代理第三野战军参谋长。1949年10月调外交部工作。1950年任中国驻印度大使。1956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57年2月在北京病逝。

江渭清(1910-2000)湖南平江人。1926年入团,27年参加平江游击队,29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30年任湘红军独立师连政委、平江保卫队大队政委、红十六军七师团政委、独立二师四团政委、红十八军五十四师团政委,参加了湘鄂赣根据地反围剿,37年5月任湘鄂赣军区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战中,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参谋长、副团长,41年初任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苏f皖区党委书记、苏南行署主任,45年1月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解放战争中,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六师副政委兼苏中二地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 江苏省委第二书记、华东局委员,1954年任江苏省委书记、上海局书记,1956年任江苏省第一书记兼江苏军区第一政委,南京军区第三政委、代第一政委,上海局书记,1959年任江苏省政协主席,1961年任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文革中受迫害。1974年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75年任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福州军区政委。是中共八、十届修补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87年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何以祥(1911—)四川省西充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八师排长、连长,红二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红二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西办事处附设学兵大队大队长,晋西游击第二大队大队长,晋西独立支队第二团团长,支队参谋长,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参谋长,山东纵队第二旅旅长兼滨海独立军分区司令员,滨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山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八师副师长、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9兵团,辖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

司令员宋时轮,上将

政治委员郭化若,中将

参谋长覃健,中将

政治部主任谢有法,中将

宋时轮(1907—1991)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萍醴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红三十五军参谋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兼六十一师师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红十五军团作战科科长,红三十军、红二十八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七一六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计划指导部、外军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郭化若(1904—)又名郭俊英。福建省福州市人。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代区队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人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一九二八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覃健(1011—1969)广西东兰县人。壮族。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丸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六团代排长,红三军团政治部政卫连排长,红一方面军政卫队警卫营连长、营长,红十五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冀鲁豫支队大队长,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副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苏北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参谋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谢有法(1917—)江西省兴国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六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六团二连文书,军委直属队后方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科统计干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津浦前线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基本建设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10兵团,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

司令员叶飞,上将

政治委员韦国清,上将

参谋长陈庆先,中将

政治部主任刘培善,中将

叶飞(1914—)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县人。壮族。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一九三一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连长,瑞金红军学校军事教员,红军干部团营长,红军大学特科团代团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

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副校长,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九旅政治委员、旅长,第四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公安军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广西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庆先(1908—1984)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四川万源县独立营连长、副营长、代营长、县指挥长,中共万源、阆中、梓桐县委书记,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回民独立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党校大队长兼军事教员。班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八团政治委员,江北游击纵队第六旅十六团团长,第四军第二师五旅副旅长兼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六旅旅长兼路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华东军区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华中指挥部副司令员,江淮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军长,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刘焙善(1912──1968)湖南省茶陵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茶陵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江西安福县独立营政治委员,湘赣红三师第三团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赣第一支队政治委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政治委员,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一师二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12兵团,辖第40、第45、第46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大将

第一副司令陈伯钧,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韩先楚,上将

副政委唐天际,中将

参谋长解方,少将

副参谋长潘朔端,未授衔

肖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一九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一九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伯钧(1910—1974)四川省达县人。一九二六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十三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二二五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十五军团第二二四团团长,第七十八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副团长、六八九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新三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和湖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唐天际(1904—)原名唐时雍。湖南省安仁县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营党代表、副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党代表,湘南游击大队大队长,红五十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二纵队司令员,红五军团第四十师政治委员,红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十一军参谋长,援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晋豫边区游击司令员,八路军一二九师新编第一旅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兼长春军管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十一兵团政治委员,湖南军区司令员,荆江分洪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政治委员,军委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解方(1908—1984)原名解沛然。吉林省东丰县人。一九三○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一年到延安,任中央军委情报部三局局长,中共中央党校军事训练班秘书长,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十二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军委军训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后勤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13兵团,辖第38、第47、第49军

司令员程子华,未授衔

政治委员萧华,上将

第一副司令员李天佑,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明治,中将

政治部主任刘道生,中将

程子华(1905~1991 )曾用名程世杰,山西解县(今属运城)人。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 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 年12 月参加广州起义。参加了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争。1928 年人国民党军从事兵运工作,曾任独立第15 旅排长。1929 年12 月领导大冶起义,后任红5 军第5 纵队第2 支队支队长,红8 军第2 纵队纵队长,红35 军第307 团团长,独立第3 师第7 团团长、师长,红5 军团第14 军第40 师政治委员,第41 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14 师师长,粤赣军区第22 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曾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 年9 月后,任红25 军军长、政治委员,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上海局与北方局驻陕北苏区代表团成员,红15军团政治委员。指挥了红25 军长征、鄂豫陕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劳山、榆林桥战役,参加指挥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冀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冀中区委书记,八路军第3 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 兵团、解放军第13 兵团司令员,北平(今北京)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山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西南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西南局书记,民政部部长,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1 年3 月30 日病逝。

肖华(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连、营政治委员,第十师三十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人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三四三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十八团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二团团长、师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学习军事。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军长,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彭明治(1905——1993)湖南省常宁县人。一九二四年人黄埔军士教导队学习。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了南昌起义。三河坝战斗负伤后与党失去联系。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直属队排长、连长、教导队队长,第十丸团、二十团副团长,第二十六团代理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参谋长、代团长,红一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参谋长、团长,苏鲁豫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六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七旅旅长,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南宁警备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波兰人民共和国大使,河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刘道生(1915——)湖南省茶陵县人。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茶陵县区委书记,县游击队宣传队队长、政治指导员,红八军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粤赣军区第二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军委直属队干部团营政治委员,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七一七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平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察军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察哈尔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察哈尔省委书记,冀察热军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三年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军事学院院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海军第一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第14兵团,辖第39、第41、第42军

司令员刘亚楼,上将

政治委员莫文骅,中将

第一副司令员黄永胜,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刘震,上将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中将

刘亚楼(1911——1965)原名刘振东。福建省武平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两游击队排长,红四军随营学校学员班长,红十二军连长、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三纵队八支队政治委员,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政治委员,第十一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第一师师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五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莫文骅(1910—)广西南宁市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参加百色起义。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参谋,第十九师辎重队队长、连长、连政治委员,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宁市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黄永胜(1910—1983)湖北省咸宁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团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陕甘宁普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热辽纵队司令员,热河、热辽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南军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军委办事组组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一九七一年被撤职。一九七三年被开除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刘震(1915——1992)湖北省孝感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独立团团长,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第四师十旅旅长,第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员,第三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副司令员兼三十九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吴法宪(1915—)江西省永丰县人。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十二军第一○五团青年干事,第六十四师青年科科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二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四团政治处副主任,六八五团政治委员,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辽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三十丸军政治委员,十四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空军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一九五五年曾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一九七三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


第15兵团,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

司令员邓华,上将

政治委员赖传珠,上将;

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上将

第二副司令员贺晋年,少将

政治部主任肖向荣,中将

邓华(1910——1980)湖南省郴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参加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干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宣传中队长、连党代表,第三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十二军教导队政治委员,三十六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政治处主任、副团长、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平西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挺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普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员,辽西军区、辽吉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军长,第十五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赖传珠(1910—1965)别名赖鹏英。江西省赣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党代表、支队政治委员,第三十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十二师参谋长,第三十团、三十一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第三十七师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第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政治委员,第一师政治委员,军团组织部副部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六科科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政治委员,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三乒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洪学智(1913—)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商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三师八团班长、排长,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九团连长、营政治委员,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中国人民军政大学第四团团长,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五乒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贺晋年(1910—)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骑兵大队副大队长,陕北第一游击支队政治委员,陕北游击队参谋长、总指挥,红二十七军第一团团长,红十五军团第八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七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团团长兼三边警备区司令员,八路军联防司令部警备第三旅旅长兼三边警备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骑兵纵队司令员,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八军军长和江西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赣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区党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一九八二年、一九八八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肖向荣(1010—1076)广东省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18兵团,辖第60、第61军、第62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 元帅

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周士第,上将

参谋长陈漫远,未授衔

政治部主任胡耀邦,未授衔

(同年5月3日,徐向前司令员因病休养,由周士第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5月8日以王新亭上将、陈漫远任副司令员)。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省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在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任教导营教官、参谋、团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周士第(1900—1979)广东省乐会(今琼海)县人。一九二四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营长、团参谋长、代团长,第七十三团团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军委干部团上千队科长、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参谋长兼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长,晋绥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兼晋绥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晋北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原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漫远(1911~1986 )曾用名漫衍。广西蒙山人。1926 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1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 年12 月参加百色起义,后任红7 军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参加了右江苏区的革命斗争和红7 军远征。到达中央苏区后,任红7 军第56 团政治委员、第20 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独立第4 师政治委员,红1 军团第2 师政治部主任,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教导师政治部主任,红1 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到达陕北后,任红15 军团第73 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 师第344 旅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3 军分区司令员,冀热察挺进军政治委员,晋西北军区副参谋长,晋绥军区参谋长,中央军委第2 局代理局长,华北野战军第:兵团参谋长,解放军第18 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民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国务院农垦部副部长,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 年11 月22 日病逝。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字国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0年到湘赣根据地工作,33年到中央根据地工作。先后任反帝拥苏总同盟青年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共青团跺秘书长。参加了长征,任红三军团十三团俱乐部主任、团总支书记。到达陕北历任共青团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一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晋察冀军区四纵政委,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解放后,历任川北区委书记、川北行署主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团中央第一书记、兼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及湘赣地委第一书记、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中科院核心组组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中央秘书长。中共第八、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一、二、三、五届人大常委,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局委员,十一届五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十二届一中全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二届一中全会政治局常委、总书记。1987年1月辞去总书记。十三届政治局委员。

王新亭(1908—1984)湖北省孝感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政治部秘书长、三十团政治处主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三八六旅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太岳纵队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代司令员兼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第19 兵团,辖第63 军、第64 军、第65 军

司令员杨得志,上将

政治委员罗瑞卿大将,李志民上将

副司令员葛晏春,原国民党军中将

参谋长耿飚,未授衔

政治部主任潘自力。未授衔

杨得志(1910—)湖南省醴陵县人。一九二八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班长、排长、连长,第四十五师管理科科长、九十三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一九二八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五十九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李志民(1906—1987)湖南省浏阳县人。一九二五年任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二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第八十一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政治委员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葛晏春(1902--1956)国民党中将。辽宁辽阳人。东北讲武堂毕业。曾任东北讲武堂教官,1930年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部卫队统带部步兵总队第1队队长,1933年任独立第105师1旅2团团长,1936年12月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2月任第49军109师327旅少将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后任中央训练团少将教官,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8年12月任第9兵团中将副司令官,1949年1月任第9兵团代司令官,旋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19兵团副司令员,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曾任华北军区高级参议,华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参事。

耿飚(1909 ~)曾用名耿俊勇、耿在忠。湖南醴陵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浏(阳)醴(陵)游击支队小队长,红3 军第9 师司令部参谋、干部教导队队长、师参谋长,红1 军团第2 师第4 团团长、第1 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 军团直辖第1 团参谋长,第1 师参谋长,援西军第4 军参谋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 师第385 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参谋长,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处长,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华北军区第2 兵团参谋长,解放军第19 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驻瑞典、丹麦、芬兰、巴基斯坦、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潘自力,(1904—1972)陕西华县人。1923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6月,任共青团陕甘区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27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兼中共西安市委书记。1928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代理书记,组织领导了渭华起义。1930年10月赴欧洲留学,1933年5月回国后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工作。1937年8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1938年2月后,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扶眉、兰州等战役。1949年9月后,历任中共宁夏省委书记、宁夏省人民政府主席、宁夏军区政委、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起先后出任中国驻朝鲜、苏联等国特命全权大使。1956年9月当选为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省霍县病逝。1979年2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


第20 兵团,辖第66 军、第67 军、第68 军

司令员杨成武,上将

政治委员李井泉,未授衔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中将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延杰。中将

杨成武(1914—)福建省长汀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李井泉(1909--1989)江西临江人。1926年入团,30年转党。参加南昌起义,在二十五师任宣传员,28年春留在东江地区,先后在大埔、丰顺、梅县团县委和东江特委工作。30年调任一军团四军补充团政委、一方面军总政委办公室秘书、方面军直属队书记、三十五军政委、独三师(三十五军改编)政委、二十一军政委、三军团四师主任,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政委、中央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遵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35年6月与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九军军部政治协理员、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红军大学上级政治科政委,36年6月与二方面军会师后,任二方面军二军团四师政委。抗战中,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副旅长、政委,大青山骑兵支队支队长兼政委,三五八旅兼晋绥军区三分区政委,晋绥分局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中,历任晋绥分局副书记、晋绥军区副政委兼晋绥野战军政委、晋绥分局书记兼晋绥军区政委、华北三兵团政委、二十兵团政委。解放后历任西南局第二副书记兼川西区委书记和川西行署主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川西军区政委、四川省委书记兼四川军区政委、四川省主席、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二、十三大中顾委常委。

李天焕(1912—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黄安县委委员、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少共区委书记,县模范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一师政治部秘书长,三十三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军第九十师政治部卞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总参谋部警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兼公安部队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乓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唐延杰(1909—1988)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任副排长。一九二七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附设军事班学习。一九二九年回国。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八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保卫股股长、保卫科科长,红三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军委办事处第四科科长,红二十八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一九三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作战处处长、副官长,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团长,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司令员,冀晋军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国防部第六研究院院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共产党国防科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铁道兵团,由东野铁道兵纵队扩建

司令员滕代远兼,未授衔

副司令员吕正操兼,上将

滕代远(1904~1974 )曾用名唐大光、李光。湖南麻阳人。早年在湖南省立常德第2 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4 年10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11 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长沙近郊区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农民协会委员长,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在上述地区组织农民武装,发动农民暴动。1928 年6 月被中共湖南省委任命为湘鄂赣特委书记。7 月,与彭德怀等领导国民党军独立第5 师一部在平江起义,并组成红5 军,任党代表兼第13 师党代表,同彭德怀率红5 军在湘鄂赣3 省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后与彭德怀率红5 军主力于12 月到达井冈山同红4 军会师,任红4 军副党代表兼第30 团党代表。参与领导了井冈山保卫战。1929 年秋,率部回师湘鄂赣边,恢复红5 军建制,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0 年6 月,以红5 军为基础,成立红3 军团,任军团政治委员兼红5 军政治委员,随后同彭德怀率部夺取岳阳、激战平江,并乘虚攻占长沙。1930 年8 月,红1 、红3 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任副总政治委员兼第3 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1 年11 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并荣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从1932 年2 月起,同彭德怀率红3 军团参加了赣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多次进攻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许多重大胜利。1933 年7 月,任东方军政治委员,率部入闽作战,扩大了苏区,并征集了大批资材。同年12 月,调任中革军委动员武装部部长。1934 年2 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夏赴苏联学习军事。1935 年7 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随后入列宁学院学习。1937 年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 年1 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1942 年任八路军总部参谋长,参与指挥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5 年6 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1948 年5 月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同年11 月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后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部部长,中共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 年12 月1 日病逝。

吕正操(1905—)辽宁省海城县人。一九二二年参加东北军,次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沈阳同泽俱乐部主任,第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一九三六年任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总队长。一九三七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行署主任,冀中区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晋绥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军委铁道部副部长兼铁道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第22 兵团

司令员陶峙岳,上将

政委王震兼,上将

陶峙岳(1892—1988)湖南省宁乡县人。一九一一年参加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一九一六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任湘军营长、团长。一九二六年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团长,第四十军三师副师长、师长,第八师旅长、师长。一九三七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七军军长。参加淤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一军军长,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河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一九四九年率部在新疆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九八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钟赤兵(1014—1975)原名钟志禄。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五军三师宣传员、连政治委员、师军需处政治委员,第四师十二团总支部书记、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后方梯队政治委员,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部长,军委一局局长。参加了长在。抗日战争初期赴苏联,先后入苏联共产国际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六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部队炮兵纵队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民航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政治委员,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