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6.3dps排行榜:战绩最好的野战军,同时也是差点被撤销番号的野战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35:51
战绩最好的野战军,同时也是差点被撤销番号的野战军 

                                                   陈成岭

  华野在组织上,源自新四军。而新四军又源自南方八省游击队,并非主力红军,可谓“其身不正”。另外,华野虽不象中野那样老底子即是红四方面军(5兵团除外),但高级指挥员却以原红四方面军将领居多,陈士榘那样的井冈派倒成了稀缺品。如果华野力量较弱,倒也不会引起毛泽东关注。毛泽东原本就没打算把华东部队建成我军最强的军事力量,他一开始就把最大的希望放在东北身上。 

    1945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名为《抗战胜利三个月来的局势和今后若干工作方针》的重要讲话: “最近时局发展很快,自从苏联出兵、日本投降后,三个月来有点手忙脚乱,国共两党加上美国都是如此。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列车上了轨道。过去的游击部队正组成强大的野战军。再就是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派遣去东北的干部已在路上的就超过三万,彭真来电说已收到三千人,不包括山东去的。我们组建的野战军,算上已经走的和部分正在走的有:聂荣臻第一野战军原定七万人,现在不到七万;贺龙三万人,现在也不到三万;刘伯承七万;陈毅七万;李先念三万;粟裕五万。关内这六大军区,加上东北一个军区(林彪二十万),共七个大军区。六大军区三十二万野战军,东北算二十万,共五十二万,再过几个星期,组建工作大体可以完成。 派十九万军队去东北,这是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已到九万,正在走的十万。已到李运昌部一万、沙克部二千、曹里怀部二千、黄永胜部四千、刘转连部五千、杨国夫部七千、梁兴初部七千、萧华部二万、万毅部一万五千。黄克诚部三万五千,几天后就出关。李运昌到得早,部队已扩大为十万。现在山海关正在打,已打了一星期。从时间上我们还能争取本月的最后十八天,因为本月底苏军就要撤走了。黄克诚部如到锦州,这一线老兵就在六万以上。在葫芦岛、营口,国民党军今天还未登陆,可能不登了。仗只在山海关打,时间是完全有的。蒋介石准备空运部队,但美国不出飞行员,苏军不走也不能空运。两星期内我们如能在山海关坚持住,葫芦岛、营口国民党军队不登陆,争取到这两条,我们就有办法。沙克以满洲人民自卫军名义不许美国中将巴贝登陆,他们就没有登陆。最近两星期是一个关键。


   我们控制东北的可能性在增长。国民党军在葫芦岛、营口没有登陆,按苏军是允许他们登陆的。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要求共军撤退,苏军说这是中国的事。以后他们也可能登不了,只有山海关还能坚持争。国民党的兵力尚未集中,平、津要守备,石家庄那里的五个师又手忙脚乱。他们利用空隙进入石家庄五个师、进入济南两个师,但现在都动不得。现在他们计划从北平运一个师到长春,但天津司令部说共军在那一带有十万兵力,不能运走。现在他们顶多可能运三个军。

  东北的事情,我们只能做不能说。现在有一部分政权我们接收了,枪接收了十二万支,还有些炮,工厂也接收了一些。再有一两个星期,苏军撤走前,必须接收完。接收要有人有兵,现在真正在沈阳附近接收的不多,那方面很紧张,正在进行争夺战。现在差的是长春、哈尔滨,要有个把团,待苏军一走我们就接收。   我们正在调动十万兵力,罗荣桓部四万,叶飞部二万二千,谭政带五千,杨得志部二万二千,陈赓部一万二千,共十万零一千人,准备夹击国民党军。现在用海运,每次六千人,三天一次,迄今没有遇到过危险。东北三千多万人口,我们去了这么多干部和兵,也差不多了。”

    根据上面的发言来看,毛泽东对东北寄予厚望,全国52万野战军,光东北就占了20万,华东排第二位,陈毅7万、粟裕5万,共12万(更准确些是陈毅7.4万,粟裕4.7万,共12.1万)。不过,最终东北只去了11万人,另加100个团架子的干部2万人,而不是这里所说的20万。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兵力在全国分布情况如下: 国民党共有86个整编师(军),其中:徐州绥署有23个整编师,东北保安司令部7个军。郑州绥署有17个整编师,北平行辕有11个整编师。 1946年10月到1947年8月,各战区我军兵力变化情况:
   1、东北民主联军之野战部队由14.8万上升到24.5万; 
   2、晋绥野战军由3.6万上升到6万;
   3、晋冀鲁豫野战军由12万上升到26.8万;
   4、华东野战军由14万上升到27.5万; 
   5、晋察野战军初期不详,后为8.5万。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二卷]

   解放战争第一年,全军共歼敌112万,其中,华东43.4万,晋冀鲁豫28.7万,东北17.5万,晋察冀14.4万,陕甘宁晋绥7.4万,中原李先念部0.6万。单计正规军,全军共歼敌78万,其中华东37.4万,晋冀鲁豫15.4万,东北13万,晋察冀6万,陕甘宁晋绥5.9万,中原李先念部0.3万。[《解放战争战略防御 [专著] 综述大事记重要战役简介表册图片参考资料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著 

    由此可见,华野在第一年就“摸”中了大奖,实力最强、战绩最好。在这种情况下,华野“南方八省游击队”、“红四方面军”的不良背景就要引起毛泽东的关注了。尤其后来,中野通过跃进大别山,受到很大削弱,而西野早在八路军120师时期就已经受到严重削弱了。 唯独华野,作为原来的新四军部队,实力本不算强,尤其在黄克诚部北上、李先念部基本丧失之后,但现如今,纠集山东未赴东北的余部,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就结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在南京政府的眼皮子底下,居然还能这么强悍,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毛泽东对华野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 

    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致电陈粟:“望你们集中山野、华野全力,于二至三个月内,歼薛岳部七到十个旅,就一定能扭转局势。……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由粟负责……扭转局势主要靠你军与刘邓军。”(注:请注意这句) 1946年10月29日,毛泽东致刘邓:“于今后三个月内歼敌八九个旅。” 1947年1月11日,毛泽东致林彪:“关内几个主要战场,我军开始取得主动,并日益发展成为大歼灭战。蒋介石的主要力量(薛岳80个旅,顾祝同30个旅,胡宗南24个旅,共134个旅)大批被歼灭。全国计算六个月零十天,已歼正规军51个旅,至7月可能歼100个旅左右,根本转变敌我形势。在此情况下,迫使蒋以全力对付陇海线各战场,不可能向东北增兵。只要你们能利用一切方法将杜聿明现有力量(5个军15个师及技术兵种、保安部队等)加以削弱,例如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相当于关内的旅),一年歼敌12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如此打二三年(因敌被歼后又可补充),就可以根本转变敌我形势,并建立巩固根据地。” 

    分析: 东北野战军兵力仅比华东野战军稍逊一筹,而装备尤胜之,但歼敌任务,华东是“二至三个月内,歼薛岳部七到十个旅”,东北却是“例如平均每月歼敌1个师”。这是什么比例?难道说东北国民党军兵微将寡,仗反而更加难打了?毛泽东又说“迫使蒋以全力对付陇海线各战场,不可能向东北增兵”。 这些电报,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打烂,东北野战军强大。 

   (顺便说一下: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地位,和华野、晋冀鲁豫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相似,实际上就是与美军鹤蚌相争;苏联则和东北野战军的地位相似,即为渔翁得利。1950年10月,彭德怀在抗美援朝问题上,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现在不要怕打烂,要有打烂后后再建的精神,准备长期战争,准备打烂。我们把美帝国主义拖住,使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迅速建设,最后必然是美帝削弱,苏联强大。”[《党的文献》1995年第6期,王亚志的《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前后的一些情况》]) 

    1947年9月3日,毛泽东致电陈粟(指挥华野西兵团):“你们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刘邓已实行无后方作战。陈谢亦决心深入敌区,准备与后方隔断。你们的胶东、渤海都成了前线,决不可希望仍有过去一样的接济,对晋冀鲁豫亦不可要求过高过大。从你们自己起到全军一切将士,都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人员、粮食、弹药、被服,一切从敌军、敌区取给,准备在连续作战之后缩编部队,准备打得剩下三千人、四千人一个旅,而战斗意志愈打愈强(彭副司令所部就是如此),俘虏兵即俘即补,重炮不要带去,不要怕后方被敌切断,勇敢地向淮河以北、平汉以东进军。你们各纵过去依赖后方补给心理太重,你们自己亦反映了此种心理,望你们迅速转变,适应新形势。军中要禁绝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求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等等错误思想。”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要华野1、4纵跃进到闽浙赣、1948年1月27日要华野1、4、6纵跃进到闽浙赣。粟裕在1948年4月18日提出了粟兵团暂不渡江跃进的建议,军委在城南庄会议上,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并于5月5日发出通电:“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1948年2月2日,毛泽东亲笔写了一个手令,交给当时正在杨家沟的陈毅,如下: 东南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副司令员:粟裕 副政委:邓子恢 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1、4、6纵) 司令员兼政委:粟裕 副司令员:叶飞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东南野战军第二兵团(3、8、10纵) 准备1949年2、3月出发,人选临时决定 东南分局: 书记:粟裕 副书记:叶飞、金明 如果说,这个时候毛泽东坚持渡江跃进的建议,还可以理解成毛泽东把渡江跃进,视为打败国民党军的最佳军事思想的话,那么随后的电报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1948年5月22日,毛泽东致电刘邓:“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5军,只要5军被歼灭,便取得了集中最大力量歼灭18军的条件,只要该两军被歼灭,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望本此方针,部署一切。” 1948年7月13日,毛泽东致电粟裕:“粟兵团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敌5军、18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1月27日,毛泽东说:“为打开中原僵局,确定由你率叶、王、陶三个纵队,由宜昌、沙市一带渡江南下”。也就是说,毛泽东要华野1、4、6纵渡江的理由,是“打开中原僵局”。但是,按照毛泽东5月22日的说法,只要消灭了5军、18军,“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那为什么随后仍然要渡江跃进呢?这不是与他1月27日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这样看来,“打开中原僵局”并不是要粟裕渡江跃进的理由,而是借口。理由嘛,站不住脚就不再坚持,但借口就不同,站不住脚,无非是再找别的借口,总之是坚持原来的意见。 此外,粟裕曾说过:“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入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消灭什么敌人”。而毛泽东在作战中,明确把5军、18军列出来,作为我军未来的歼击目标,如此僵化的思维,岂不是自缚手脚吗? 豫东战役前,18军辖3、11师,其中11师3.45万,二师合计5.8万;5军辖5师、70师、骑兵第1旅、第一快速纵队,豫东战役中又增加了个83师,其中5师3.7万。此时的5军、18军,都是整编军,相当于后来的兵团。如果把这二个军消灭了,按毛自己的话说“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那还有什么渡江跃进的必要性?为什么不能乘机扩大战果,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呢? 这样看来,毛泽东让华野1、4、6、3、8、10六个纵队,即华野西兵团全部、分批渡江跃进,并非单单是为了更好地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而是带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之日,即是解放军中铲平异己山头之时”的意图。

    1947年9月22日,中央在电报中,将陈粟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华东野战军东兵团改为华东野战兵团,由许谭领导,受华东局直接领导。” 在这里,华野西兵团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只是一个过渡,“东南野战军”才是最终称呼。而许世友、谭震林的“华东野战兵团”将取代原来的华东野战军的地位,“受华东局直接领导”,这实际上意味着华东野战军的寿终正寝,由原来的野战军,下降为一个兵团,并且解除了陈粟对该兵团的军权。 

     5军、18军这二根骨头,被西兵团在渡江前吃掉了,剩下的全是肉,但中野、华东野战兵团的实力,由于少了6个主力纵队,又不足以吃掉这坨肉,势必等待林彪南下。这样,南线大决战,就会发生在平津战役之后,并且是平津战役的翻版:在林彪统一指挥下,东北野战军,中野、华东野战兵团(相当于平津战役中的杨成武、杨得志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然后,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陈粟东南野战军(相当于冯白驹的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下,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而当全国解放时,就真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了,是根红苗正的“红”,军队中的异己,最大程度上遭到了削弱、瓦解。 

    所有这些,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原因就在于:粟裕坚持粟兵团暂不渡江的建议,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了华野作为一支统一、强大的野战军级部队的消失,避免了华野这座“山头”被铲平,避免华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重新沦为以前的“南方八省游击队”,对华野是有大功的。

    战争期间,飞鸟尚在,良弓倒是不能藏。但这对他解放后的仕途,必会留下隐患。 粟裕在随后的豫东战役中,并未以5军、18军为歼击目标,而是先后以开封、区寿年兵团为歼击目标。济南战役本以5军为歼击目标,但5军未敢北上,又未打上。后来的淮海战役,仍然没有贯彻主席的指示,而是首战指向黄百韬兵团,当然,这也是主席自己同意了的。可能主席自己也把5、18军的歼灭任务置之脑后了吧。 

    没有置之脑后的是渡江跃进这个核心。 济南战役后,毛泽东再度提出渡江跃进的计划。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华野,“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以歼击”,为此,淮海战役后,华野应再度分成东、西二兵团,“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
   再谈一谈济南战役:济南战役于1948年9月16日发起,9月24日结束。战役开始前,9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许世友,并告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华东局、中原局:“攻城部署应分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优势兵力攻占西面飞机场,东面不要使用主力,此点甚为重要,并应迅即部署;第二阶段则依战况发展,将主力使用于最利发展之方向,如果东面利于发展,则应使用于东面。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这份电报有二处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处是“东面不要使用主力,此点甚为重要”,这是中央对粟裕、许世友攻城部署分歧的答复,支持了粟裕的部署。9纵的攻城能力,在山东内线作战时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此,粟裕主张9纵等部队部署在东线,配合西线攻城,大部队在西线发起进攻。通过9纵这种攻城能力很强的部队,来打乱王耀武的部署,使他无法判断出哪是我军主攻方向。许世友则主张9、13纵均攻打东线,以东线为主攻方向。显然,如果真按许世友的建议,将13纵放在东线的话,王耀武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东线是我军主攻方向,那么战役发起后,济南守军在东、西线“武装大游行”、调来调去的情况也就不再出现了。

    另一处是“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这一句是不是画蛇添足呢?不是的。早在1947年9月22日,中央就已经解除了陈毅、粟裕对山东兵团的军权。而在济南战役前夕,华野大会师,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全部聚集到山东内线作战,准备攻济打援。在这种情况下,指挥权问题自然需要重新明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