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弓女妖:看气泡鉴古瓷」:一篇错的离谱,却广为流传的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25:59

「看气泡鉴古瓷」:一篇错的离谱,却广为流传的文章

(2009-10-13 10:34:24)转载 标签:

看气泡鉴古瓷

气泡

古瓷

文化

分类: 生活與作品

文章與標本的選擇,

向來就是文物學習的兩大重點,但也是兩大難題!

因為,錯誤的文物文章以及標本,實在太多了!

閱讀坊間流傳的文章與觀察民間的藏品來作為標準,

可能是在慢性中毒!

這篇"看氣泡鑒古瓷",應可稱為這種亂象的代表之一!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時,發現漏洞百出、也就置之不理,

可是,此文章竟然在坊間流傳已久,而且非常廣泛,還頗受好評!?

甚至還有幾位朋友特地問我這篇文章正確與否!?

這簡直是奇蹟啊!


此篇文章能廣受歡迎的原因,

筆者初判,是因為他將古瓷鑑定專業"簡單化"、"一招化", 深得人性的弱點!

例如這段話:

「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 一兩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聽起來很神奇, 但是,卻是錯的離譜!


以下筆者按此文的誤差部份(加框),來作簡單的說明(→部分, 是我的說明),

看過這篇文章的朋友,趕緊來消毒吧!


一、 釉中水分子多,氣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氣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沒有氣泡。

→ 氣泡的形成因素很多,水分只是一點,而且,這種結構水的脫水現象幾乎都僅發生在900度以下,1000度以後都已脫水!也就是說,我們在成品上所看到的氣泡,其實與水分關聯不大!

以下這些化學反應都會產生氣泡,而且還有很多沒列出:

C有机物+O2→CO2↑(350℃-450℃)

C碳素+O2→CO2↑(约600℃以上)

FeS2+O2→FeS+SO2↑(35 0℃ -45 0℃ )
4FeS+7O2→2Fe2O3+4SO2↑(50 0℃ -80 0℃ )
2Fe3O3→4FeO+O2↑(125 0℃ -137 0℃ )
Fe2O3+CO→2FeO+CO2↑(100 0℃ -110 0℃ )
CaCO3→CaO+CO2↑(60 0℃ -105 0℃ )

MgCO3→MgO+CO2↑(40 0℃ -90 0℃ )  

MgCO3·CaCO3→CaO+MgO+2CO2↑(73 0℃ -95 0℃ ) 

4FeCO3→2Fe2O3+3CO2↑(80 0℃ -100 0℃ )

MgSO4→MgO+SO3↑(>60 0℃ ) 

CaSO4→CaO+SO3↑(125 0℃ - 137 0℃ 劇烈) 

Na2SO4→Na2O+SO3↑(120 0℃ -137 0℃ ) 

2Fe2O3→4FeO+O2↑(125 0℃ -137 0℃ ) 

Fe2O3+CO→2FeO+CO2↑(100 0℃ -110 0℃ )
……


二、陶瓷生產水準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釉的製作技術。

→ 陶瓷工藝為多種工藝的體現,舉凡鍊胎、配釉、成形、紋飾…都不容易,燒成氣氛與溫度掌控更是不易,尤其是古代的柴窯!


三、宋金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瓷窯特別多,品種以秘色瓷和青白瓷為主。諸多的瓷窯中以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為首,相繼有龍泉、耀州、磁州、登封諸窯。大多為朝廷服務,燒制官器,進貢朝廷。

→ 浙江、江西、福建呢?秘色瓷變為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的主要品種?龍泉、耀州、磁州在汝、官、哥、鈞、定之後相繼產生?大多為朝廷服務?  

  這是最基本的陶瓷史知識,就不必在此修正了吧!


四、五大名窯中有名望的高級精品,最突出的特點是“瑪瑙為釉”、“玉質光澤”、“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和“雨過天晴”等,但這些美的品質都是很難仿得出的。儘管現代技術高超,學會了以假亂真的能耐,但若用“氣泡鑒定法”去辨別仿品,很容易識破廬山真面目。因為仿品儘管把外表做得與真品一樣,但絕做不出釉下無一氣泡的水準。

筆者對汝、官、哥、鈞、定幾大窯的瓷品進行了全面測試(在50倍放大鏡下觀察),發現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釉下沒有氣泡,即便有也只是極小的一兩 個氣泡,堪稱“寥若晨星”。這一點對宋瓷最有說服力。

凡仿品或元代以後任何朝代製品均不可能沒有氣泡,只要發現釉下氣泡便可證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爐鈞釉、明代的“廣鈞”和現代的“仿鈞”都充滿了氣泡,達不到“宋鈞”的特點。

→ 不說了,太離譜了!看看古瓷的微痕圖片吧!

這些圖片都是我在博物館拍的微痕(除了鈞窯是故宮書籍圖片), 可以清楚看到釉內結構!

宋瓷無氣泡? 真是開玩笑!


汝窯: 是"寥若晨星"嗎? 釉內密佈了小氣泡, 很少大氣泡!


官窯: 小氣泡多的不得了! 這是石灰鹼釉的特性!


故宮鈞窯書籍封面, 氣泡明顯吧!


南宋龍泉, 這件溫度較高, 一般的龍泉氣泡更小. 更密!


北宋的耀州窯, 釉面明顯的桔皮現象,
這是因為高溫的石灰釉的氣泡, 必定大而亮麗!

耀州微痕, 可以看清楚氣泡大而亮!


南宋吉州微痕...



五、總的來講,鑒定古瓷(指宋代瓷)應全面比較。有釉色的“柔和美麗”、“玉質感強”、“光澤不刺眼”,有濕潤“冒汗”的現象和看不到氣泡等原則。

→ 宋代各窯的釉相均不同,不可一視同仁!而且,感覺的認知太過主觀,無法科學化!

  同一窯口因年代與溫度的差別,釉的質感也會有區別!


 

六、元青花從造型、工藝、繪畫、釉色、修胎、火石紅諸方面都難以辨別真偽,惟獨從“氣泡”方面可以容易區別。因為元代造瓷工藝還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藝,上釉是用乾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獨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氣泡,僅憑這一點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 或許就是因為說的這麼簡單,而倍受歡迎!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偷懶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的!

     宋代上釉是乾粉配方? 元青花也是? 這是...

     而且, 即使是乾粉, 也是有結構水的, 也會有氣泡的...


  來看看二片元青花吧!





七、接六: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氣泡特別多,當青白釉薄時便見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氣泡衝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時才可見到),這也是它的特徵。

→ 這裡又描述元青花氣泡的現象?前後矛盾!


 

八、明清青花的色澤有的仿得很好,有的還有距離,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兩點便可區別真偽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暈散現象即為真品;若漂浮而無暈散、顯得死板則可能為仿品。

另一點是用50倍放大鏡看氣泡。若青花下沉則在青花上有許多白色氣泡;若青花上浮則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見白色氣泡。在青白釉下氣泡多且大,則證明青白釉層厚而肥潤,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則氣泡很小應證明是仿品。

→ 明清兩朝延續六百年,使用的青花料與釉藥各朝均有差別,溫度也不同,這樣的看法還是想"一招打遍天下"吧!


 

九、即使氣泡鑒定很重要,但也該全面分析。筆者不主張“一點肯定論”,但贊同“一點否定論”。即有一點不對路,值得懷疑的地方就應該否決它,以免“走眼”。

→ “一點肯定論”、“一點否定論”都屬極端,雖說有些可以"一點否定",但是卻絕對不能"一點肯定";「年代落點對位法」的使用可以大幅增加準確度,值得採用!


→ 這種陶瓷史、陶瓷科學、實物觀察、文物鑑識理論都錯誤累累的文章,

    網路上被引用竟然高達數百篇,唉!

圖/文:意象
分享

0

阅读(347) 评论 (14) 收藏(1) 转载(1)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北京故宮的宋代五大名窑 后一篇:定窑的白. 素与静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专门为您成立的博客俱乐部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安徽武越2009-10-13 11:42:08 [举报]

      学习受益! 来自:“收藏家园”圈子
    • 多情应笑我2009-10-13 11:44:04 [举报]

      感谢意象如此缜密的针砭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