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卡幻想莉莉丝:教师下水,何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8:43

教师“下水”,何妨?

 

         ——个性化快乐作文教学随感之二

 

 许多人都经过考驾驶证的过程。我也不例外。如果,师傅只在旁边一味地说,如何、如何……我想,是考不出这个证的!我们的师傅在我们学得不好或不懂时,就亲自动手,来个示范。如:“穿龙门”时,一开始师傅边开边教,面对狭窄的“龙门”。师傅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第一道“龙门”,车速减至20码,车左角对左杆,稳稳开入;再左角对第二杆,向右打小半圈……看着师傅娴熟的技术,我们初学车的人,当然佩服致极。平时,也是师傅开车带我们出去学车的。一来二去,慢慢地放手让我们开,在开中师傅还不断在旁纠错,指点……

 联想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的教师更多的在一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把文章写得有声有声、有滋有味……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如同教练在讲开车的技巧。当然讲一点也是必要的。假想我们的教师也像教练那像坐进驾驶室,边开边讲,这个效果就更好。学生面对教师自己的“下水作文”,就好像我们感觉教练自己在开车一样。教师边读边讲作文方法。我想:学生也会有我们看师傅穿龙门时的那种佩服之情。

今天的作文课上,要学生写一写寒假中的一件事。我的要求是只要内容具体、抒发真情,什么都可以写,难忘的事、有趣的事、后悔的事、烦恼的事……只要是寒假里发生的真事即可!一声令下,学生们三人一群,四大一组,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教室里热闹非凡。

渐渐地安静下来。问了几个同学,不是写大年三十吃饭,就是看烟火,统计一下,大半学生如此,也不知如何写得具体……学生们迷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想,当学生“愤悱”之处,该是教师大显伸手之时。这时,应像考驾照的“师傅”一样该上车亲自示范一下了。我打开了自己的博客,选中了《过年随想》这篇文章,里面的五件小事:自制火枪、吃糯米糍饭、弹豆比赛、穿新衣新鞋、过年走亲……我细细道来,哪里详写、哪里略写,为什么要选这几件事!(我这里没有想炫耀自己写得好之意,只是让学生了解我写作的心路历程),并让学生说说详细写的地方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仿佛也进入了这个情境……和我共喜同乐……从中,我有机地渗透了写事具体的方法,如:分解法、想像法、过电影法等,让学生体会要写出让读者身临其境、身同其感的文章,必须要描写具体、注重细节、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然后我又让学生再一次扩散思维,拓展素材,想想自己除了三十吃年夜饭、看烟火外还可以写什么,至少写三个以上。这次,学生埋头沉思后,都纷纷动笔写事。我巡视了一下,这次的内容可丰富多了,确定素材后,学生动笔下文了。我暗想:我的“下水”,是否有用,还要看学生发表在自己“文集”中的文章。

 反思一下,叶老曾多次强调语文教师要“下水”。他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去年尝写一短文曰《教师下水》付《文汇报》,希望教师经常练笔,深知作文之甘苦,盖即添本钱之意。”他还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老的话说得十分深刻。

 在别的学科中如美术、体育、音乐、数学等。教师都能示范的来几下,让学生“佩服佩服”,为什么到了作文教学课堂上,就成了教师“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呢?如果说目前我们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话,这也是一个原因。学生学作文“苦”啊!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永远没有看到老师示范过。反之学生若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老师怎样审题,怎能样选材,怎样列题纲,怎样一层层地写出来,怎样修改,看到文章这全部的“内幕”,他们的作文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学生作文的乐趣也会被激发起来。

我想,教师“下下水”,何妨?有益无害!

一家之言!

                        (此文已发表在《教学月刊》)

附:

过年随想

 

 放寒假了,又要过年了。看着周围的孩子,听李家的说,为了给儿子补差,抓紧这几天难得的休息时间,进行“狂补”;瞧王家的女儿学钢琴、学书法……一天五小时,……更多的还是早上睡懒觉,晚上看电视,抽空做作业。

过年,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什么滋味,我不知;但对儿时的我,过年,却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十分有趣的事情。

老家,江南的一座山青水秀的小镇,连绵起伏的四明山脉环抱四周,清澈的小溪缓缓穿镇而过,一条四方石板铺成的小街,弯弯曲曲,如一条银带,连接着古老的木屋。

这山、这水、这街、这屋,曾留下了我儿时多少的快乐——山上摘野果,下水捉鱼虾,满街抓“特务”,老屋藏亲情。

过年了,意味着我们男孩子有自制的小火枪了!从人家修自行车铺里,或讨、或“换”、或“偷”一根自行车轮的钢丝,喜不自禁,拿上钢丝,在木屋的门锁和门栓的固定处,“自己动手”“制造武器”,一弯一折、一折一弯,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不久,手枪的雏形出现了。再买来几根橡皮筋,横着缠紧,只要手指一用力,钢丝最末端就可用力嵌入钢丝的头,钢丝的头内可放火药。每每这时,我们就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火药,如果火药没有就用火柴头上的磷来充数。“啪、啪、啪”……不绝于耳。那时,腰插手枪是何等的威风。有时也来一下恶作剧,在别人不注意时,来一枪,“啪”,我们已逃之夭夭,背后传来的是一声责骂声……

过年了,意味着我们又可以吃糯米糍饭了。那时小镇有一个风俗,就是过年家家户户自酿糯米酒。印象中,天蒙蒙亮,我们姐弟几个还在梦中,只听见“啪啦、啪啦”的抽风箱声,那时灶是烧柴火的,用风箱来旺火。不久,一阵阵香气把我们从半醒中“熏”醒,爸准叫我们起来吃糯米糍饭了。爸把糯米饭放在白布上,然后,拿一根油条放在上面、洒几许盐,卷起来,一人一个。我们就这样津津有味地吃,真是色、香、味俱佳。长大后,也吃过许多摊点的糍饭,总比不上在孩童时的那滋味,不知何为?过不多久,家里就是酒香盈室,整个小镇也酒香飘溢了。

过年,意味着我们也可以吃到许多想吃的小零食。花生、瓜子、大豆……那时,我们每人准备一只小罐,放我们心爱的小零食。花生是最珍贵的,每人只十几颗,我们如获珍宝,舍不得吃,放在小罐里以作“镇罐之宝”。大豆是最多的,大豆经沙子和盐炒后,金黄饱满,犹如小金豆。饱涨得开裂的最好吃,又香又脆,这是不轻易给别人吃的。故我们姐弟四人常常来弹豆比赛,赢得别人的豆。说那是弹豆比赛,就是每人出几粒豆,然后,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来,先来的把几个人的大豆捏在手里,然后放下一洒,这洒中可有学问,不能太重,太重了,豆与豆之间距离太远,弹不准;太轻了,豆与豆之间没有距离,不能弹。因为,弹豆比赛中有一条规定,洒下豆后,然后要用食指在豆与豆之间划一线,如果食指划不过;或动了豆,就不能弹了,只能给下面一人了!恰到好处地一洒,轻轻巧巧的一划,看一看,瞄一瞄,确定先弹哪一个,继而,中指弯曲、紧扣大拇指,潇洒地一弹,中了,这颗是你的“囊中之物”了;不中,退居一旁。下面的选手继续……就这样,小小的几颗豆,带给我们是无穷的快乐和剌激。晚上,我们把小罐放在自己的床边,生怕别人乘“黑”盗“宝”呢!

新年要有新气象,那时,每每到三十晚上,母亲就把新衣、新裤、新袜、新鞋给我们,放在床的一边,这对我们十几岁的小孩来说,一年就这么一回,全新亮相啊!忍不住,晚上竟偷偷爬起来,蹑手蹑脚地穿衣、穿裤,对着小镜子照个不停,自得其乐!新鞋更是珍贵,那时是没有像现在这么多形状、款式、质地鞋买的,都是母亲一线一针做的棉鞋。鞋底结实,鞋布鲜艳、大小合适,穿在脚上温暖舒适。真是“慈母手中线,孩子脚下鞋”啊!这里面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爱意!

过年走亲访友是免不了的!那时,每年初一,我们都要到外婆家去,外婆家有花生吃,外婆家可拿压岁钱,外婆家更有外婆的疼爱……外婆家,离我们镇有十里之远,我们一家六人,安步当车,一路说说笑笑。时而,我和哥进行走路比赛,看谁走得快!时而回头笑他们走得慢……

想想现在的孩子,想要枪可以买,想要吃每天有,想出门有车送……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的,生活是比过去好多了,但似乎也少了不少东西。这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那一份参与的快乐,是那一份亲情的传递,是那一份期待和盼望,还是浓浓的过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