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在线播放超碰:通讯写作六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00:53

通讯写作六议

新闻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如果说,在新闻报道中,消息的发布应该是迅速的、大量的、连续的,其反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广阔无垠的;那么,对于通讯,则要求它能更加深刻、更加细致地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这些事或人的报道,有的只需一篇通讯就可以了,有的则需同时以消息配上通讯。应该说,通讯象消息一样,有着鼓舞、激励、推动、教育、批判的作用,而在有些情况下,通讯的作用又是消息所不能代替的。

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娴熟地掌握写消息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学会写通讯。当然,新闻报道的其他“十八般武艺”,如综述、新闻分析、评论、调查报告、访问记、特写等等,也都应该学会。

 

  根据我自己学习、实践的体会,写通讯,需要把握住六个要点:一、主题;二、选材;三、矛盾;四、细节;五、抒情(议论);六、语言。

 

  主题

 

  一篇通讯,主题思想站得高不高,立意深刻不深刻,是不是具有时代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的成败。举凡优秀的、为读者喜爱的通讯,无一不是以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主体而赢得读者的。

 

  《丰饶的战斗的南泥湾》,四十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新闻通讯中反映我国革命历史进程壮丽诗篇的一篇佳作。为什么?因为它真实地报道一九四三年我国解放区因国民党军队封锁处于艰苦年代,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动人情景,指出了南泥湾的道路是“革命军队自己动手开辟的路”,是“走向崭新的幸福的社会的路”,是一条广阔的路。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每读此文,总会把人们带到那血与火纷飞的朝鲜战场,重新地激发起人们爱与恨的感情。它的震撼人心的伟力,就在于作者把握了一九五一年举国上下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齐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代脉搏,铿锵有声地告诉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他们在朝鲜战场蹲防空洞,祖国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他们的幸福观是: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中南海的春天》报道了党中央书记处成立后一年的工作。一九八零年三月,根据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的决定,中央书记处成立了。当时,全国面临着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堆积如山的问题。真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中央书记处成立后,已经年高的中央领导同志,为了拨乱反正,“一天上三个班”,夜以继日地工作。书记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贯彻群众路线,使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都显示出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但是,当时社会上还有那么一股小小的潜流,流泻出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四化建设怀疑、不满甚至攻击的论调。《中南海的春天》正是针对这种错误思潮,把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如实地再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告诉全国人民: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了中南海,来到了十亿人民心中。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一篇通讯要想有好的社会效果,其主题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的精神,代表时代的主流;必须仅仅扣住人民群众的心弦,与人民群众的思想一起飞翔,与人民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要做到这一点,一要熟悉全国的大局,全国的形势,这就是全局观点,要把主题放在全局的天平上掂量掂量;二要熟悉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思想动向,这就是群众观点,要衡量主题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终日关在房子里的人,对全国形势两眼漆黑,又和群众长期隔膜,思想感情同群众格格不入,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通讯的。

 

  选材

 

  鲁迅说过:“开掘要深,选材要严。”开掘,主要是指主题思想的开掘,主题思想确定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必须搜集大量材料,并从中精心地严格地挑选出具有典型性又有充分说服力的材料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主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能从自己的材料袋里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地运用材料,而决不可把仅有的材料全部搬到稿纸上去。

 

  精选材料的基础,是深入调查研究。

 

  新闻通讯与创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通讯所报道的每一个事实,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通讯的巨大感染力量也就在于它是用真人真事进行宣传教育的。而这些真实材料的取得,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依靠艰苦的深入采访。《当你们熟睡的时候》是一篇受到新华总社通报表扬的通讯,写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首都之夜,一些普通劳动者,怎样在用自己通宵达旦的辛勤劳动,为几百万首都人民创造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首都有几百万人,三百六十行、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作者挑选了十来个岗位——保育员、汽车司机、售票员、医生、护士、投递员、营业员、演员、导演、报社编辑、印刷工人、厨师,勾画出了整个首都宁静而紧张的夜晚,首都人民为着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希望的明天所进行的一幅幅动人的劳动场景。

 

  《“一厘钱”精神》一文选取材料更加严谨。通讯运用非常典型的材料,从三个方面——节省每一厘资金的使用,提高每一分钟时间的效率,消灭每一根火柴废支的浪费,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艰苦奋斗,点滴节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今天依然有着新鲜的现实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敌狠”的阶级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选取了朝鲜战场上最壮烈的松骨峰战斗中的十四名烈士的英雄事迹。烈士们在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成一片红的危急情况下,不顾自己身上已经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猛扑过去,搏斗了整整八个小时。当十四名烈士英雄牺牲后,人们在战场上看到,他们有的还仅仅抱着敌人的腰,有的掐着敌人的脖颈把敌人按倒在地,有一个战士嘴里还噙着敌人的半个耳朵……。这是朝鲜战场无数次战斗中最足以表现志愿军英勇顽强的一个典型。人们读完这个令人激奋的战斗故事,对烈士们肃然起敬,对残暴的敌人切齿仇恨,必然得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的结论。

 

  矛盾

 

  主题确定以后,怎样表现?

 

  平铺直叙,象老奶奶讲年深久远的故事那样从头说到尾,这种写法,读来往往索然无味;但是,把精选的材料围绕事物内在的矛盾纵横交织起来,通过矛盾揭示主题,读来就会使人感到有血有肉,丰实敦厚再加上悉心安排结构、层次,更会使人感到波澜跌宕起伏,有如船驶三峡,柳暗花明。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意思。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通讯《西瓜兄弟》,就是通过种西瓜的李姓两兄弟的不同遭遇,写出两种军队截然相反的本质。这两兄弟,老大种的瓜在村东路边,老二种的瓜在村西路边。国民党的保安团路经老大的瓜地,恶狼般地大事抢掠,“一亩多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地里只留下一片踩烂的瓜藤瓜叶与吃剩的瓜皮瓜子。”二十天后,“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八路军路过村西。老二从瓜地里抱来一个大西瓜,刺刺地切开了,捧到战士们的面前。行进中的战士们一连说了三声“俺不吃”,连步也没有停。这篇通讯不过八百来字,就是通过这一对矛盾的故事,活脱脱地勾划出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和国民党军队掳掠烧杀的丑恶嘴脸,可算是“言简意赅”了。

 

  《县委书记的榜样》中的焦裕禄,是通过他同豫东的内涝、风沙、盐碱三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斗争,同病魔肝癌的斗争,同一些错误思想倾向的斗争,来表现他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气概的。如果不写这些矛盾和斗争,也就没有“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焦裕禄,没有焦裕禄的那种“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的性格了。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焦裕禄作为我们党的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优秀榜样,留在人民全中的心里,正是因为他那迎着困难,勇往直前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代表了成千上万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写的是广大军民为抢救公路建设工地食物中毒的六十一名民工,所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风格。食物中毒发生在二月二日晚六时,到二月四日黎明前注射二硫基丙醇解除危险,约三十来个小时。故事就是围绕着中毒民工生命危在旦夕,而解毒药物只有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才有这个尖锐的矛盾展开的。在这短促的时限里,在平陆县委和县人民医院,在黄河茅津渡的夜渡船上,在卫生部的办公室里,在北京八面糟特种药品商店,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在人民空军机场……,有多少人为了拯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在绞脑汁,在挥汗奔波,在焦灼着等待。我国人民和人民子弟兵芬芳的共产主义思想花朵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绽开的,他们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正是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显现的。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我们采访、报道任何事物,要想写得深刻,必须把握这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浅尝辄止是不行的,更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必须到实际中到群众中做艰苦深入的调查访问。

 

  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事物,并通过写矛盾表现这一事物,那么,我们的报道就不是表面的,而是表现本质的;不是片面的,而会是全面的;不是平板的、呆滞的、公式化的,正是深刻的、动人的、有个性的、有立体感的了。

 

  细节

 

  精采的细节,是一篇好通讯必不可缺少的。如果把一篇优秀的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珠宝。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那精采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县委书记的榜样》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而来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家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当群众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一些读者曾经给作者写信说,当他们读到短短几行字,情不自禁地象那个老大爷一样,眼里也噙着热泪。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南京蒋家王朝巢穴。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军事通讯《江南人民的使者》记录了大军横渡长江前夕,江南人民翘首盼解放的热切心情。春寒料峭的四月,一名江南人民的游击队员同长江上的狂风恶浪搏斗了九个小时,游到北岸。他“从嘴里掏出一只手指粗的小瓶,揭去密密封着瓶口的蜡,取出一个搓得仅仅的小纸卷来。”小纸卷上是一幅长江南岸的地图和江南人民请求解放军迅速过江的信,字迹密密细细,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这一段传奇式的细节描述,其情意之浓郁,感染力之强烈,胜过一份洋洋几千言的宣言书或决心书。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写到直棉模范吴吉昌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了近百次的批斗,病倒了。消息传出,贫下中农千方百计地抢救他。从这以后,在吴吉昌家用秸秆编筑的院墙脚下,经常有人在夜里偷偷地把一碗碗用小鱼配制的药塞了进来。——这小鱼是人们下悚水河破兵逮来的呀!正是吴吉昌和社员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正是吴吉昌从社员群众中得到了无穷的力量,这位农民科学家顶着辱骂和恐吓,始终顽强不屈地实践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啥也别想挡住俺”。

 

  写通讯象写别的文章一样,应是有淡有浓,有疏有密,有简有详。该淡则淡,该浓则浓,浓淡要相宜。安排好写好细节,就是淡中的浓,疏中的密,简中的详。

 

  抒情(或议论)

 

  这里所说的抒情,是指通讯中作者借助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和叙述所夹带的感慨。它可以是感情上的抒发,也可以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说。真挚的抒情,精辟的说理,犀利的见解,在通讯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有人比喻说,抒情(或议论)是通讯的“眼睛”,它能传神,它能传情。有时候,经过对事实行云流水般的描绘,但没有顺理成章的必要的抒情或议论,就嘎然而止,反而使人感到文未尽意。当然,这样的议论要恰到好处,不可冗长,要与描述结合的天衣无缝,不可故做文章,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

 

  可供借鉴的例子是很多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

 

  “亲爱的朋友,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在幸福之中呢?”——这一段抒发,是作者点题之笔: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地保卫着祖国,保卫着我们的和平建设和幸福生活。

 

  《他们是普通劳动者》记录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直属机关领导同志一九五八年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场景。作者最后写道:

 

  “不论古今中外,有谁见过这样一支 ‘普通劳动者’的队伍?那样胡说无产阶级专政是新的极权国家的人,那些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官僚主义的人,他们决不敢在这支队伍面前抬头正视!”

 

  《大庆精神大庆人》一文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艰苦创业的大庆油田隆冬的壮丽图景,作者接着抒发了一段点题的“画外音”:

 

  “到过延安的同志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大庆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大功,怎能不联想起当年闪亮在延河水边的窑洞的灯火哩!?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作者,在描写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拖着被打伤的腿,艰难地跪在白杨树影斑驳的村道上扫路的情景之后,迸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白杨在迎风呼号,是为老汉在呜咽,还是为这不平在忿怒!”——这是义正词严的控诉!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告》报道了一位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植树老人潘从正的革命精神与浩然正气。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写道:

 

  “这,不由得使我们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把网撕破了,它重新开始;接着又来一阵风,网又破了,它仍然继续织下去;一次、再次、三次,生命不息,吐丝不止……。这不正是 ‘老坚决’(潘从正)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写照吗?这不正是他一生命运的缩影吗?”

 

  语言

 

  语言对于新闻通讯的重要作用,如同它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一样,是不言而喻的。高尔基在他给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和青年作家的书简中,多次提醒他们要重视语言。他说:“要写得精炼,惜墨如金。语言之美,就在于朴实、精确和鲜明。”(《高尔基论新闻与科学》第二九八页)他还说:“要努力去接近人民的语言,寻找它的朴实、简练的表现手法,以及那种只消三言两语即可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明快力。”(《高尔基论新闻与科学》第二八八页)这些真知灼见,是我们写通讯必须遵循的经验之谈,我们应该下功夫去学习、实践和掌握运用它。《红桃是怎么开的》生动而深刻地报道了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赵梦桃短促而光辉的一生。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成功的。请看:

 

  十岁的梦桃向恶霸地主的少奶奶(梦桃的亲二姑!)为父亲告借药钱而遭到白眼时,梦桃回嘴说:“诓不了你的!俺哥在蔡家坡学手艺,一赚下钱,不吃不喝都还了你!”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小小年纪的梦桃挑起了生活的担子。他整天抱着一堆毛线织呀,织呀,脸上没了血色,身子骨瘦成根棍儿,爹妈心疼她,梦桃却仰着头说:“爹,我壮着呢,他们逼不死咱!”

 

  当闲言象蝗虫一样朝着梦桃飞来,有人想往她脸上抹黑的时候,梦桃忍着泪说:“我能哄一天,哄不了一年,往后看吧!”

 

  党支部大会通过赵梦桃加入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梦桃说:“一个党员不能象我过去那样只懂得好好干,下苦干,还要懂得为谁好好干,为什么好好干,怎样好好干才行!”

 

  入党后的赵梦桃,下决心“不让一个伙伴掉队”她说:“生产上不去,各人有各人心上的一把锁。我们有一颗同志的诚心,就能开万家锁!”

 

  流言蜚语使一个先进工人在前进的路上犹豫却步,梦桃鼓励她说:“同志啊,这杆旗既举就要举到底,这套车既拉就要拉到头!”

 

  动过手术的梦桃,伤口疼痛难忍。在护士面前,她总是笑呵呵的,“在别人扭脸出门后,她就又咬起了被角!”

 

  就是靠这些朴实、凝练、群众能朗朗上口的语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强形象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通讯《管得宽》反映了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一角集体主义思想的一个断面。文内描述集体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管得宽”们的时候有这样一段:

 

  “凡是集体的财产,公社的家当,只要有人损害,不管三举人,四进士,祖爷爷,祖奶奶,都是铁面无私,又说又管。”

 

  这一段语言,朴实、精炼、生动,是作者从群众中撷取而来稍作加工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