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结尾:年内最大IPO将袭 A股影响几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9:51
 

东方财富网-年内最大IPO将袭 A股影响几何。这个题目我认为不是很恰当,个人感觉,可以解释为何A股为何迟迟未现底部的关键因素。

年内最大IPO中国水电下周路演 9月26日网上发行

  有望成中国年内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项目——中国水利水电A股计划于下周启动路演,初定网上发行时间为9月26日,这或会给证券市场短期资金面带来一些压力。而上海市政府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证券交易市值将从目前全球市值的第六名,进入全球前三位。这意味着内地扩容压力不会减弱。

  融资超过100亿元

  业内普遍预期中国水利水电IPO融资会超过100亿元,这会给本来已经脆弱的股市增添民很大的压力,亦会令债市投资者产生资金面短期失衡的担忧。

  资料显示,中国水利水电拟发行至多35亿股,募集资金将用于设备采购以及清洁能源电力投资等项目,计划使用募集资金合计173.17亿元。

  上交所或加快扩容

  此前世界交易所联盟(WFE)统计称,截至2010年末,上交所股票市值为2.7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六。2010年上交所股票成交金额(含投资基金)为4.5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三。

  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五家交易所分别为纽约交易所集团美国区、纳斯达克、东京证券交易所集团、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和纽约交易所集团欧洲区。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债券余额亦计划进入全球前三位,黄金市场现货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位。(新文化报)

  大扩容吞噬二级市场反弹能量

  今年以来,市场一直不景气,沪指从年初的2825.33点开盘,最高在4月中旬反弹至3067.46点,此后一路下滑,叠创新低,目前仍在2500点下面徘徊。

  尽管政策面上不断紧缩是制约大盘上行的紧箍咒,但从历年股市运行情况看,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特殊情况,一般每年有一波“吃饭行情”也是惯例,何况2008年是紧随着2007年的大牛市而来,其剧烈下跌还有泡沫破灭的成份,而今年的市场,却在估值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仍跌跌不休,连一波像样的反弹都难以形成,这是从来没有的。

  流通市值制约行情大小

  市场为何如此疲弱?资深市场人士金学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日益庞大且仍在不断扩容的流通市值吞噬了股市的反弹动能和获利空间。也就是说,尽管沪深股市的指数在不断下滑,估值不断下移,但沪深两市A股的流通市值十分坚挺,这就是股市做不起反弹行情的真正原因。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轮大行情都是跌出来的,而金学伟则进一步揭示,人们一般只看到指数的下跌,而实际上左右行情的是流通市值。一般伴随着股指的下跌,流通市值也不断萎缩,到一定极限时,只要有政策利好点火,外围相对充裕的资金争相涌入,行情就起来了;而伴随着指数上涨,流通市值也不断膨胀,到一定极限,资金跟不上,高点就形成了。

  数据显示,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创下2400点高位时,流通市值首次达到1.63万亿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于是,市场出现了大调整;而到2005年6月6日,沪指创下998点低位时,流通市值跌至8779亿元,仅为峰值时的53.89%,也就是说,流通市值跌去几近一半,于是在股改红利的刺激下,新一轮牛市起来了。当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创下6124点高点时,流通市值再次膨胀,创出一个高点,那就是8.72万亿元,市场资金再次枯竭,大顶形成;当2008年10月28日,股指一路狂跌至1664点时,流通市值也相继下滑,跌至3.80万亿元,仅占高峰时的43.58%,也就是跌去近六成。于是在4万亿元投资拉动的刺激下,行情再次启动。

  流通市值高位遏制反弹

  然而,金学伟观察到,今年以来,尽管股指跌跌不休,流通市值却不见萎缩,也就是说,伴随着这两年的新股首发、大小非减持、大小限套现等滚滚洪流,沪深两市A股的流通市值扩容达到巅峰,大扩容基本吞噬了股指下跌腾出的反弹空间。数据显示,目前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仍在18.45万亿元的高位,比峰值时的20.5万亿元基本没什么下跌。“流通市值如此坚挺,又何来反弹?更别提反转!”金学伟如此判断。

  确实如此,近年来,沪深股市扩容步伐越来越快,新股多到投资者都来不及记简称和代码,每周发行4-5只新股成为常态。2009年A股重启新股发行当年,共有111家IPO融资5149.52亿元,到了2010年增长至347家,融资10121.30亿元。今年迄今已有226家,融资5856.63亿元。与新股首发大扩容不相上下的,是源源不断的大小非、大小限解禁,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套现,这大盘的流通市值能跌下来吗?加上宏观调控,资金面不断紧缩,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获利空间何在?(新闻晨报严黎丽)

  过度扩容 A股“虚胖”

  新股扩容每周5到8家,再融资和大小非减持不断,新三板预计今年推出,国际板开始预热……扩容“大跃进”已成为A股市场难以承受之重。数据显示,目前上证指数不到2500点,与最高点相比已跌去了六成;而如果以流通市值计算,6000多点时A股流通市值也不过八万多亿,如今尽管股价跌去大半,流通市值却仍高达18万亿元,4年时间,以如此速度增加的市值谁能承受?

  一级市场扩容步伐纷乱

  2009年6月IPO重启以来,新股发行上市每周5到8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齐发,再融资总额今年以来已接近去年全年,加上大小非、上市公司高管借机减持,五六个途径不断从市场抽水,让本已孱弱的A股市场喘不过气。财汇资讯统计显示,从2009年6月29日桂林三金等发行起,两年多已经有675家新股发行,募资总额8989亿元。截至昨日,中小板612只股票的总市值已经达到33051亿元,开板7年间IPO融资金额达到4185亿元。创业板成立于2009年9月底,至今已有264名成员。但截至昨日收盘,七成个股复权后的股价低于上市首日的开盘价,如当升科技坚瑞消防的跌幅均超过了60%;近六成个股“破发”。在一级市场暴发的同时,买入创业板个股的投资者大多亏钱。

  2009年和2010年,中国股市IPO数量及融资额均居全球第一。统计显示,中国A股市场2010年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的资金总额高达669亿美元,远超同期美国股市通过新股发行筹集到的420亿美元。今年以来尽管沪深指数一再创年内新低,新股扩容却未见减速。今年以来发行上市218只新股,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00亿IPO一直维持在20家以上/月的水平;增发配股维持在15家左右/月,增发金额超过3000亿元;近几个月大股东减持也维持在60亿-100亿元的水平。无休止的扩容对2009年以来的A股市场整体估值造成了很大冲击。

  在2009年至今的两年中,中国股市将流通市值从5万亿扩容到21万亿;仅仅用20年,股市市值就跃居世界第二,天平始终倒向融资者,每周都快速成批造富。由于资金紧张,市场供求关系明显处于失衡状态。中金公司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今年仍像过去几年最后4个月占全年融资额比重达到40%的话,市场继续向下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这一报告点出了A股走弱的关键原因,基本面的不确定只是“外伤”,扩容过度才是主要“内伤”。

  未来三年IPO“每天一单”

  目前,上交所共有上市公司903家,深交所有1329家。今年两会期间上交所理事长耿亮透露,5年内预计每年新增50家,5年将增加250家。而深交所的胃口显然更大:计划“十二五”期间中小板平均每年新增150家以上,到“十二五”期末,中小板上市公司达到1200家以上;创业板公司每年新增200家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创业板上市公司达1000家。这意味着沪深交易所每年新增上市公司将达到400家,如果按一年250个交易日来计算,平均每2天就有3家公司上市。“萝卜快了不洗泥”,面对源源不断的发行与上市,不少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的情况。如今年新上市的公司中有41家公司中期业绩变脸,占比近两成。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大,同比下降88.63%,其次是大连电瓷下降55.50%,华锐风电安居宝等公司净利润下降幅度也超过了40%。当大量良莠不齐的新股涌进市场时,巨大的超募现象不断带来资源的浪费,也让本已疲弱的二级市场更加积重难返。

  增发猛于虎 圈钱何太急

  □国泰君安 王峥

  201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然而,境内股票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3.4%,同比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特别是除了今年持续不断新股发行以外,已上市股票的增发对二级市场的拖累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资金面偏紧 “抽血量”反增

  据统计,2011年初至今已有128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合计募资3333亿元;而去年前三季度,10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增发,合计募资1781亿元,无论是增发家数还是增发所募资金总额均呈现大幅增长,说明在整个资金面逐步偏紧的宏观背景下,针对股市的直接融资性质的资金“抽血量”反而是增加了。当然,从长远来看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对于积弱已久的沪深股市大盘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仅本月又有17家有意增发的上市公司(已发布预案或通过证监会批准,但增发尚未实施的公司)发布公告,预计募资超过300亿元,其中包括福田汽车四川路桥保定天鹅等,正所谓“增发猛于虎”!

  增发常被认为是短线利好

  目前股票增发主要有两种方式:所谓公开增发和非公开增发(即定向增发)。其中,公开增发是面向广大公众投资者发行股份,顾名思义是一种公开发行。二级市场一般理解为类似配股的“利空”消息。

  而定向增发则是面向控股股东、战略投资者等特定对象增发新股,是一种非公开发行。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更多的是通过增发、配股等手段再融资,然后向大股东购买资产,而如今则以定向增发方式居多。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有进行项目融资、利用资产收购实现整体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并购重组等等。鉴于股票市场目前处于历史低位,加上对市场未来普遍良好的发展预期,控股股东尤其是拥有较优质资产的控股股东如今有极其强烈的动机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实现其资产价值增值的最大化。同时,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定向增发可以迅速提高股票的每股净资产,对提升公司盈利、改善公司治理也有显著效果,所以一般具有短期推动股价的利好效应。表现二级市场上,个股往往在其定向增发问题讨论、公告、通过决议和实施前后等各阶段,其股价在二级市场一般都会有一定上涨,所以,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短线利好认同。

  此外,定向增发条件相对新股发行较为宽松,除了规定发行对象不得超过10人,发行价不得低于市价的90%,发行股份12个月内不得转让,以及募资用途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违规行为等外,几乎没有其他限制条件,对上市公司也没有业绩方面的过高要求。所以,在强势的股票市场背景下,市场供需双方都比较愿意实施定向增发。

  增发成迅速“圈钱”方式

  凡是有利就有弊。目前宏观经济缓慢回落,部分已上市公司对资金需求缺口加大,在银行信贷依然偏紧的背景下,增发股票如今成为迅速解决资金问题“圈钱”方式。定向增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每股盈利;而且对相关公司的中小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公司大股东以大幅度降低增发对象的持股成本,或以低价格向关联股东定向发行股份,有可能形成利益输送,其增发过程中就有可能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反之,如果其注入投资项目前景不明朗、或以高溢价注入盈利能力不强的资产,结果是其增发不久二级股价会跌破增发价,会构成更为不利负面影响,而且同时损害参与其增发的机构投资人和二级市场中小股东的利益。

  今年,几乎30%的公开增发股票和70%定向增发股票,不到半年都跌破了增发价,有的仅一个月就破发,就受到专业投资者普遍质疑。如果管理层对于目前增发规模总量和个别公司过高增发价格不进行一定的政策调控,不能形成有效地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强化市值导向有利机制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不用多久,一度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优先选择的定向增发等“香饽饽”,最终会沦为融资市场中的“烂白菜”。

  投资需关注限售股解禁

  产业资本的动向往往被视为A股内在价值的风向标,对研判市场走向具有先导性。随着越来越多限售股的到期解禁,大小非对解禁股的操作对A股的影响也随之上升。

  轻视产业资本减持将“吃生活”

  如果说全流通以前A股最具话语权的资金是以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那么,全流通后持股比例最高的产业资本无疑将完全取代前者的地位。尤其是实际控制人减持,其对股价的中短期影响往往超出预期。以8月份为例,股东公告减持数量超过1000万股的9家公司,8月以来平均下跌6.21%,跑输上证指数近3%。其中,减持量较大的TCL大股东减持5875.56万股,其股价在大幅下跌后不到2.5元的情况下进一步下跌超过10%。

  虽然A股在市场火热时不乏股东减持后短期惯性上涨的品种,如今年5月12日山下湖在股东减持后3个交易日最大涨幅一度超过10%,但中期而言,倘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出现减持,并且减持力度属大手笔的话,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股价出现中期拐点的概率很大。一旦市场出现调整,此类品种的跌幅往往会超过市场平均。

  在所有减持类型中,当股价因朦胧利好出现大幅拉升后出现产业资本套现的尤其值得注意。此类减持的短期杀伤力是最大的,那些配合股价拉升的利好是上市公司为减持所埋下的伏笔,一旦兑现后产业资本的减持会毫不留情。

  大宗交易折射产业资本动向

  相比二级市场的直接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对于大手笔增持或者减持的产业资本而言流动性更好,已成为产业资本的主战场。以8月为例,限售股在大宗交易的减持量占到总减持量的60%左右。尤其是减持力度较大的公司均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完成,如8月份国投新集滨江集团的大宗交易减持市值达到16.06亿和11.67亿。虽然大宗交易可以平滑大额抛售对当日走势的影响,但大手笔的大宗交易减持往往会成为小盘股的噩梦。在弱市或者震荡市中,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减持公告,尤其是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大笔减持的公告已经成为股价短期下跌的导火索。大宗交易折射出的往往是产业资本的一种强烈套现意愿,对于投资者和市场的心理影响亦不容忽视。

  “折价率”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当大宗交易折价率高企时,显示产业资本的套现意愿强或者买方承接意愿弱,反之则暗示一种惜售心态。而溢价交易往往可以视作产业资本对后市的乐观情绪,虽然出现的频率很低,但参考价值很大。近期银行、券商等权重股的走势明显强于大盘,这点从大宗交易可以窥出端倪。从目前来看,两市大宗交易折价率的不断收窄代表了产业资本对后市判断的微妙变化。7、8月其折价率分别为7.36%、5.08%,而9月的折价率更是快速降至3.5%,远低于今年前8个月5.52%的均值。从这点来看,随着股指的调整和利空的不断释放,产业资本对后市的判断正在逐步趋向乐观,未来机会将大于风险。(新闻晨报魏颖捷 曹西京)

史上最严重破发潮缘何难阻IPO高潮

  欧洲央行美联储等五大央行联手释放美元流动性,以防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欧美股市应声大涨。但莫指望A股跟随大涨,其背后的逻辑是,五大央行的行动反而加大了国内通胀调控的难度。A股持续疲软股民套牢者众,新股也遭遇史上最严重破发潮,即便如此,也莫指望弱市抽血放缓。昨日4只新股集体赶场压盘后,下周还有6只新股发行圈钱,不出意外,本月底,弱市A股还将承受2011年两单最大IPO——中国水电、陕煤股份融资圈钱的考验。

  虽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和基金经理在内的业内人士,一再呼吁放缓IPO和再融资节奏,给股市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有关方面以“市场化”为托词,以超过牛市的融资力度,放闸高市盈率新股汹涌入市。此中缘由,笔者以朴素浅陋的思维理解是,其一,股市还跌得不够;其二,“10年IPO全球第一”的政绩目标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

  但有一现象,笔者即或以市场化的思维思之,仍难得其解。

  一般来讲,诸如美国等成熟股市,一旦低迷,新股很少发行,因为卖方觉得此时市场估值过低不划算,或者发不出去,或者募集的资金难达预期。但在中国,自称“市场化”的中国股市,在当前市道极度低迷之际,在出现史上最严重破发潮的情况下,新股发行不仅未能减少,反有变本加厉之势。这是为何?

  本报统计显示,2003年以前每年新股破发都不超过10只,破发最严重的两个阶段也是大盘的最“熊”时期——2004年32只、2008年30只;而今年上市的226只新股中的147只有过破发的记录,截至昨日收盘,仍有93只新股跌破发行价。此一情状,堪称史上最严重破发潮。这一情况的出现,与2010年一脉相承的背景是,新股发行规模都在领军全球的路上奔跑。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前沪深主板市盈率仅为14.9倍、23.08倍,中小板、创业板也不过35.05倍、45.21倍,今年发行的226只新股,何以市盈率可以高达50倍?谁在助涨这种歪风?问题出在哪里?

  其一,制度漏洞使然。仅以新股发行所谓“市场化”的询价制而言,已严重背离了市场化原则。从结果看,年初平均80倍以及当前50倍市盈率的新股发行,均严重超高二级市场的平均估值,在圈走资金并践踏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同时,最大化体现上市公司和相关中介机构的利益;从操作的过程看,询价制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市场化询价,基金等询价机构为弱势群体,主控权把握在上市公司手中,于是,利于上市公司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融资额”便一路斩关夺将。

  其二、以上前提之下,IPO公司熊市也能超额圈钱。以A股第一按摩股蒙发利为例。该公司在低迷市道的2500关口发股,发行价52元,发行市盈率45.61倍,3000万股发行额度,圈走资金15.6亿元。但该股首日上市即破发行价,5个交易日的“按摩”,该股昨收42.91元,重挫17%。打新族和二级市场投资人即便被全线套牢,并不丝毫影响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数钞票的快感。今年跌破发行价的93只新股,皆重复着“按摩股”的故事。试想,若以美国、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的操作案例,市场低迷时,以净资产或接近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发股,当会遏制IPO公司的圈钱冲动并减低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套牢几率。

  其三,违规违法成本偏低。只要能上市,便黄金万两。不只是上市公司,创投、中介、突击入股的高管亲友以及权贵等,均积极调动和开拓资源关系,打通发行上市的任督二脉。以至于我们看到,如本报记者梳理的发行市场的“四大乱象”,以至于我们看到,ST大地上市三年后才被媒体曝出虚假上市,问题严重的胜景山河一路闯关后上市前夜才被叫停。同时,我们也看到,冒险闯关的上市公司虽被追问刑责,但失察失责甚至为虎作伥的中介机构,以及发审委,却鲜有担当重责的报道。

  股市熊样,我们已倦于呼吁IPO节奏放缓,也倦于询问A股底在何方,我们只期待,管理层对资本市场多一些真正的市场化建设,多一些重视和呵护。(重庆商报凌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