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简史第二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38:07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三)》  

 

  土壤性质与测土配方施肥 

 1、速效性养分的概念是什么?它在土壤中会发生变化吗

    速效性养分是指土壤中水溶态养分和交换态养分的总和。它的特点是,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是作物获得高产的保证。遗憾的是土壤中速效性养分的数量很少,难以满足作物的需要。因为土壤中绝大多数养分都是作物不能直接被吸收的养分。或者说,大多数养分都是以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形态存在,必须经过转化或分解才能被利用。就好象仓库里有很多原粮,但不能直接食用,只有经过加工,并做成食品才能吃一样。

    应该指出的是,土壤有机态养分的转化要靠多种土壤微生物进行分解,使有机态氮素转变为铵态氮素或硝态氮素,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速效性养分在土壤中又容易发生变化,转变成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养分,也就是说,养分的形态变了,养分就失去了有效性。通常土壤中速效性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低,必须通过人为施肥来调节,这样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2、土壤有机质有什么作用?它与施用化肥有什么关系?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分布,除表现出地带性特点外,还与其利用情况有关。例如同一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存在菜地和高产田高于一般大田:水田高于旱地的趋势。以华北地区为例,大多数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l%~2%,很少超过3%的。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虽少,但对土壤性状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却很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后可为植物提供各种养分,特别是氮素。因为土壤矿物质一般不含氮素,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有机质分解后提供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此外,有机质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所以有机质多的土壤,养分含量也就多。

    (2)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缓冲性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有大量负电荷,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分,其阳离子交换量和吸水率比粘粒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有机质的粘性远远小于粘粒的粘性,只是粘粒的几分之一。一方面,它能降低粘性土的粘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土壤有机胶体是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可缺少的胶结物质,所以有助于砂性土形成良好的结构,从而改变了土壤孔隙状况和水、气比例。此外,由于有机质色暗,有利于吸热,可以提高地温。

    根据土壤有机质的这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不难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较高,不仅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丰富的营养,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能减少养分的流失,节约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情况则相反。因此,应该千方百计地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才能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

    3、土壤酸碱性与合理施肥有以关系?

    土壤酸碱性常用pH来表示,它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土壤酸碱性共分为7级。分级指标如下:


           pH值                 反应强度
    <4.5                酸性极强
    4.5~5.5              强酸性
    5.5~6.5              酸 性
    6.5~7.5              中 性
    7.5~8.5              碱 性
    8.5~9.5              强碱性
    >9.5                 碱性极强


     一般北方的土壤为中性或碱性反应,pH值在7.0~8.5之间,而南方的红壤、黄壤等多表现为酸性反应,pH值在5.0~6.5之间,个别的土壤甚至pH值<4。

    土壤酸碱性是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养分在pH6.5-7.0时有效性最高或接近最高。就磷来讲,如土壤pH<5时,土壤中活性铁、铝较多,常与磷肥中水溶性磷酸盐形成溶解度很小的磷酸铁、磷酸铝盐类,从而降低其有效性;而pH>7时,水溶性磷酸盐易与土壤中游离的钙离子作用,生成磷酸钙盐,使其有效性大大降低。又如,在石灰性土壤pH>7.5的条件下,由于铁形成了氢氧化铁沉淀,使作物因铁的有效性降低而出现缺铁。铁盐的溶解度随酸度增加(pH5~7.5)而提高。在强酸性(pH<5)土壤中,由于游离铁的数量很高而常使作物受害。总之,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中某些养分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养分的有效性也就会产生差异。最终会反映在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上。因此,了解土壤酸碱性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对指导施肥很有帮助。

    此外,也可以通过调节土壤酸碱性来控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在改良强酸性土时,通常需施用石灰。石灰需要量是根据潜在酸的含量换算成每亩所需施用石灰的数量。一般强酸性土壤大约每亩要施用石灰几十公斤至几百公斤,每隔几年施用一次。在改良强碱性(pH>9)土壤时,一般采用施用石膏的办法。

    4、土壤缓冲性是怎么回事?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土壤时,土壤溶液的pH值并不表现出明显或剧烈的变化,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缓冲性。

    土壤之所以具有缓冲性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缓冲系统,其中真正制约土壤缓冲性能的是土壤中的交换性阳离子。无论是酸性或是碱性物质的干扰,均可通过阳离子交换反应使土壤溶液的pH值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应当强调指出,缓冲容量大小与阳离子交换量,尤其是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粘粒的多少密切有关。由此可见,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增强土壤缓冲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正是由于土壤有一定的缓冲性能,才避免了如有机质分解,微生物活动,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以及排放污物等引起土壤pH值的巨大变化。对于施肥来讲,由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使得土壤缓冲容量也相应增加,因而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后,也能使土壤保持着多种作物可以正常生长的适宜的酸碱条件。

    5、土壤通气性与合理施肥有什么关系?

    土壤通气性除对作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有明显的影响外,还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转化产生影响。当土壤空气中缺氧时,释放的速效性养分有限,硝化细菌不能活动,还可能引发反硝化作用,使氮素损失。在缺氧条件下,只有固氮能力很弱的嫌气性固氮菌活动,而固氮能力很强的根瘤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的活动则受到抑制。

    土壤通气性还会影响氧化还原状况。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如氮、硫、铁、锰、磷等,在土壤通气性良好时呈氧化态,而在通气不良时则呈还原态。若土壤通气不良,还原状态过强,硝态氮的含量急剧下降。例如水田淹水时,铵态氮在氧化层被氧化为硝态氮,随水下渗至还原层后,可被还原成游离氮或氧化氮而逸失。此外,通气不良会产生过多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等对作物根系有毒害作用。

    凡是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如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松紧状况以及土壤水分含量等都能影响土壤通气性。所以农业生产中常采用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以及适当深翻、中耕松土、排水落干等措施,来调节土壤通气性和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一般来讲,对通气性良好而保肥性能较差的砂性土,基肥可多施用一些如牛粪一类的冷性肥料或腐熟程度较差的有机肥料;追施氮素应掌握“少量多次”原则,以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后期要适当补施氮肥,防止作物因早衰而减产。对于通气性较差而保肥性能良好的粘性土,基肥可施用马粪一类的热性肥料或腐熟程度较好的有机肥料,后期氮素追肥不宜过多、过晚,以免作物贪青晚熟或倒伏减产。

    6、石灰性土壤上种植的蔬菜作物为什么会缺钙?

    首先是由于蔬菜需钙量远大于一般大田作物。据研究,蔬菜作物的吸钙量平均比小麦高5倍多,其中萝卜比小麦多10倍,甘蓝比小麦高25倍多。所以大田作物缺钙的情况并不多见,而蔬菜作物则最容易缺钙。例如,大白菜的干烧心,莴苣的叶焦病,番茄和甜椒的脐腐病等都是由于缺钙造成的。

    其次,必须明确蔬菜作物发生这种缺钙症状,并不是因为土壤缺钙,而是在蔬菜生长末期,由于体内钙的运输出现障碍而发生的生理性缺钙。石灰性土壤一般含碳酸钙较多。据土壤分析结果,土壤含钙量为0.17%~0.57%,平均为0.46%。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钙足够蔬菜吸收利用,但是事实上蔬菜很难吸收利用。对于这种生理性缺钙,采用向土壤施用钙肥的效果甚微,而叶面喷施0.3%~0.5%氯化钙溶液,连喷数次才有一定的效果。
7、土壤养分临界值的意义是什么?它与合理施肥有什么关系?

    土壤养分临界值是最早用于诊断指标的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它是表示养分缺乏和不缺乏的分界线。具体来讲,某种土壤养分的测定值低于临界值时,说明土壤中该养分处于缺乏或极缺乏的水平。因此,必需及时施用含该养分的肥料,才能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反之,如果土壤养分测定值高于临界值,说明土壤中该养分处于基本够用或较为丰富的水平。因此,可适当补施或暂时不施用含该养分的肥料。

    土壤养分临界值是决定要不要施肥的重要依据,利用土壤养分临界值,就可以根据作物特点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合理分配和施用氮磷钾肥和微肥,做到心中有数。

    我国石灰性土壤微量元素的临界值(毫克/公斤)是:铁≤4.5,硼≤0.5,锰≤5.0铜≤0.2,锌≤0.5,钼≤0.15。在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时,可根据土壤测定值和上述临界值,确定是否需要施用微肥或需要施用何种微肥。

应当指出:①临界值是指土壤中的有效态养分,而不是养分的全量。②由于测定方法不同,有效态养分的丰缺指标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注意测定方法是否与临界值相对应。

    8、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形态和它们对作物的有效性如何?  

 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以铁的含量最高,其全量可以百分数计,其余元素大多以毫克/公斤计,其中尤以钼的含量最低。

    土壤中的微量营养元素有4种形态:

    (1)有机态 土壤中有机态微量元素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它必须在有机残体分解以后才能释放出来。有机质分解比矿物风化容易,所以有机态的微量元素养分的有效程度相对比较高。

    (2)矿物态 它是指存在于矿物内的微量元素,不能和土粒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矿物中的微量元素,一般都很难溶解,只有在酸性条件下,多数微量元素才能逐步风化,使其中的微量元素溶解,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形态。可见,土壤pH在很大程度上对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有明显影响。

    (3)吸附态 即吸附在胶粒表面,可被交换的微量元素养分。其数量很少,一般不足10毫克/公斤。

[FS:PAGE]

    (4)水溶态 一般是指溶于土壤溶液中的微量元素。这些水溶态微量元素的浓度都很低,多以微克/公斤计算。它们的存在都有一定的pH范围,超过此pH范围时,微量元素即形成沉淀,而不再是速效性养分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对微量元素养分的有效性也有影响。

    由此可见,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特点是:虽然全量较多,但作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却很少,因此应重视微肥的施用。

    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多少,大体与土壤母质、质地轻重、有机质含量、环境pH以及淋溶程度等有关。对植物的吸收利用来讲,微量营养元素的全量往往并不重要,而其有效态的含量及其转化条件等却有直接的关系。据资料,近几年我国农田缺乏微量元素的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累计达23亿亩。因此,合理施用微肥,特别是叶面喷施液体微肥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也是农民科技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