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电影开头彩蛋:拆除心灵的“墙” ――解读《巨人的花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2: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巨人的花园》为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9课教材,原名《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这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诗意的一篇。王尔德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时隔121年,时光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读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一、童心的弥漫

王尔德童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多少带着一些忧伤的极美氛围,去感悟他所感悟到的美的力量。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1885年--1886年,王尔德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当了父亲的王尔德在和儿子们在耳鬓厮磨之中获得许多灵感。他与儿子们在乡间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有时会趴在育婴室的地上,轮番装成狮子、 狼、马,平时的斯文形象一扫而空……玩累了时,他会让我们静静听他讲童话故事,讲冒险传说,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王尔德的这种童心正是他童话的源泉。

细细审读全文,我们会发现,童心、童趣是文本的写作基调。“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种美景只有儿童才善于发现与欣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儿童特有的。“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这种思维与活动方式为孩子们向往。“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拥有超人的神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更是孩子形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只有孩子们才有如此的天真无邪与肆无忌惮,他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浓浓的春意。

二、戏剧的效果

戏剧性几乎存在于王尔德所有的童话中,也是他童话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巨人的花园》是戏剧性风格的代表。

如:孩子们的欢笑在巨人回来后无影无踪,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这里展现的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巨人形象,这是戏剧的开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是自我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戏剧性的发展。“当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园里草翠花开”,巨人喜出望外之时,却发现这群调皮的孩子从围墙的破损处钻了进来,他大声叱责孩子滚出去,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这是极端自私的巨人,是尝到自私苦果的巨人,是故事的高潮。最后,在小男孩的点播下,他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花园也成为孩子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时戏剧接近尾声。

在戏剧性的情节刻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着意营建富有美学意味的童话氛围,这个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看他的童话,犹如听着琅琅上口的叙述,韵律无穷。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看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而我们被他的谈吐折服了、迷惑了,像所有听过他讲话的人一样。

三、对比的手法

《巨人的花园》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王尔德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揭示道理,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感觉的对比:“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样的对比我们还能找出很多,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四、厚重的主题

要解读文本,还必须与作者的最初文本对照(选入教材的文本结尾处有所删节)。读完原文,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有这样的魔力?因为故事里的他就是基督的化身,你看,当巨人把他抱起来放在树上的时候,巨人抱起小男孩的时候,实际上在为王尔德另一句名言作注解:同情,是世上最美好的美德。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而当衰老虚弱的巨人再次看到那个小小的令他牵挂了许多年的男孩的时候,他愤怒了,孩子的一双小手掌心上留有两个钉痕,他的一双小脚上也有两个这样的痕迹......除了耶稣,还有谁是以这样纯真的面容和心灵承受着肉体的炼狱的折磨?小男孩对巨人露出了微笑,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巨人的花园》实在是一个有很浓厚宗教意味的故事,可是像平安夜的圣歌一样,它是那样纯净而诗意,令人忍不住被它打动。它不是简单的教给人分享的快乐的故事,甚至也并不因为其中强烈的宗教倾向而成为一个宗教故事,因为其中弥漫的孤独与爱是数千年来的人类都无法说尽的话题。爱,是付出,是牺牲,当然也是分享。这些,可能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完全领悟或知晓,但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领者,却不能不知。

五、时代的意义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平等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界提倡的儿童教育观念。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900年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便是一种描述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论述。如今,儿童的确已经赢得了应有的位置,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侵蚀,他们同样面临着精神层面的沦陷危机。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正以愈来愈大的魔力占据着孩子的视听空间。摸螺蛳、掏鸟窝、捉蚱蜢,这一切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现代孩子的大脑里大多塞满了奥特曼、机器猫之类的卡通和各种各样的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游戏。有资料显示:目前在1600万患心理疾病的人群中,青少年竞占三分之一!那些沉迷于电视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远离自然、远离童趣而走不出自私与自恋的阴影?

面临这样的教育实际,我们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应该看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还应更透彻地看到: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可能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语文课堂网 www.ywkt.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4788/archives/2006/925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