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地精包裹:大梦谁先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3:09:15

(一)

“大师,为什么一瞬间会有这么多的悲欢离合?”

这是电影《画壁》中,书生朱孝廉从幻境回归破庙时问老和尚的一句话。那一刻,我想他的感觉是迷惘的,那幻境中经历的种种美好与痛楚,却原来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恍惚而已,仿佛就象是做了一场梦,猛然醒来竟已分不清是真是幻,教他情何以堪?

其实,像这类典型的聊斋版的故事,在古人的记叙中是常常出现的,象著名的“黄梁美梦”、“南柯一梦”等,应该算是脍炙人口了,我在《夜雨秋灯录》等明清笔记小说中,也曾读到过不少,皆是托梦幻以言世事。只不过《画壁》为迎合时人口味,格外注重着墨于幻境中的美女罢了。

在民间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无数个这种亦真亦幻的情节。远的不说,就说衢州烂柯山的传说,就不外乎如此。烂柯樵夫王质,只不过在山上看了一局对弈,便已斧柯烂尽,回到家中,更是人事全非,正所谓“一局终了,人世千年”。

诸如此类的故事,表现的无非是一种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汇纠缠,但这种时空不动声色地剧烈转换,就让故事具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们千年来津津乐道、反复幻想,恨不能以身代之,也进去体验一把。也许梦境也好,仙境也罢,本质上是对美好的一种憧憬吧!试想,这种登临高位、美女如云、神仙不老的感觉,世人谁不向往之?现实中既不可得,能在梦中偶遇,那也是好的。故世间方有“白日做梦”一说,这种白日梦,向来都是妙不可言的。

所以,连西方的弗洛伊德也认为,梦境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

 

(二)

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很多关于梦的文章和诗词。

相当初刘皇叔三顾茅庐时,孔明装睡醒来就呤诗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以前看三国的时候,这个场景令我印象颇深,尤其是那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既表达了世事洞彻的高明,又表现出顺其自然的达观,可谓是自我推销的高招。

但诸葛写梦,其实是以退为进、心有所求,并非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慨。而著名的庄周梦蝶,则是对梦境与现实之分的追问——究竟是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哲学命题,除了庄子这样的奇人,估计普通人也不会产生这样纠结的念头。但是,对人生真实与虚幻的迷惘,确实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生命短短数十年,谁能不经历生老病死、相聚离别、得意失意……凡此种种,又岂能没有感慨?

李白在春夜饮宴的欢乐场景中,也难免会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何况东坡泛舟赤壁、怀古伤今呢。“人生如梦,早生华发”、“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这种油然而生的喟叹,是对时光匆匆的敬畏与不甘,还是对生命易逝的悲伤和迷惘?

一部《红楼》,写尽多少人情世态、儿女情长,令人唏嘘。而这个“梦”字,把那种幻灭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大梦当中套叠着小梦,美梦里面又暗藏着恶梦,但美好繁华也罢,伤心欲绝也罢,终究还是要归于虚无。假若把《红楼梦》改成《红楼传》,那在境界上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想,这可能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吧。“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愿长醉不复醒”——欢乐的梦,总希望能够持久一些,最好永远也不要醒来,这样便可以逃离那令人失望的现实。“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悲苦的,总希望快点过去,但想忘却而不能,连梦里也逃避不了。

人生寄梦,有时亦属无奈之举。

 

(三)

佛经有云: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本意大约是要劝导世人:人生如梦境泡影般转瞬即逝、须臾即灭,如果这样去想,还有什么放不下舍不得看不开想不透的呢!

有一次与人讨论这个话题,却引发了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人生既然如梦幻泡影,就要争分夺秒,活出精彩,以不枉此生;其二,既然人生如梦幻泡影,又何必执著,当顺其自然为好,凡事皆无须强求。我想这应该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吧。换做你,当如何选择?

其实人生在世,要说无所求,那是天大的谎言。但有所求,也不能寄之于梦,须知凡事都必有付出才会有得到,此乃千古不易的至理。偶尔在空闲无聊的时候做一两个“白日梦”,料想也是无妨的,但最后还得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地走。正如《画壁》中的朱孝廉,后来不也重新踏上赴考的路途了吗。

昨天在微博上看人闲聊,说朱书生这回赶考必然不中,想来是说他心中尚有牵挂吧。是啊,真正放下也许很难,但至少要有和过去说再见的勇气!

当然,美好的梦想或许也是一种激励,但倘若沉缅于美梦之中而不可自拔,那最后幻灭的,便只能是现实的人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