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傲剑狂刀:包容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14:44


 

包容心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各种人的不同思想、观念、心态、性格、作风,一定的社会机制、法律、传统、潜规则的综合体。各人有各人的理念,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能顺其自然,和平共处。但是,其原则应该是在不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不同思想、观念的共存。不同意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平和心态中讨论、研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不断丰富,文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虚心接纳,涵容收受,”是我们共处的基本要素。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要友好共处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

  包容提升修养。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以不同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结果是大不一样。无论对方想法、做法多么恶劣、多么精于算计,如果我们都能怀着一颗包容的心,以诚恳、慷慨、善良,代替算计、记仇、报复,去驱散愤恨、贪念、嫉妒,就一定会收到两全其美的效果。面对误解、猜疑、嫉妒、偏见、冷遇、讽刺、作弄、陷害、离间、蔑视、敌意,若能泰然自若,沉着冷静,睿智对待,合理处置,在实践中修炼自己,丰富自己的涵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社会必将更加安定,人类必将更加文明。

  包容就要忍耐。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元代著名学者许名奎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们熟悉韩信的“胯下之辱”和张良的“圯上拾履”的故事。对"圯上拾履"故事,苏轼大为感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包容反映气度。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三祖寺有这样一段文字:“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很久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男孩一起在桥上玩,甲孩不小心把乙孩推到河里淹死了,甲孩及其家长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可是乙孩的家长没有更多的责怪甲孩及其家长,也没有提出赔偿的要求,而是去安慰甲孩。这件事后来也登了报,作为佳话广为传颂,最后甲孩成了两家共同的孩子。这里可以看到是,乙孩的家长的大度、包容、达理,自己不但承受了失去亲生儿子的痛苦,事实上,拯救了一个纯洁儿童的心灵,使他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反之,甲孩人是活着,但他的心灵可能被沉重的精神包袱压死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度和美德。

  包容体现智慧。有包容心的人一般都比较乐观、愉快、豁达、阳光,不容易为一些事情而悲哀、郁闷、消沉、焦躁、烦怒。包容并不意味着软弱,畏缩,妥协,怯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舍小取大,是理智战胜情绪,友情替代怨恨,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包容构建和谐。人的一生就是为家人、为他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文明进程做一些有益的事。做事就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帮助,就要团结人,就要包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把消极的、不利的、紧张的、敌对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有利的、和谐的、友善的因素,用别人之长处弥补自己之不足。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有利的发展氛围,使我们的天地更加广阔,道路更加平坦,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

 

  附:“胯下之辱”和“圯上拾履”

  1.韩信的“胯下之辱”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后几经周折,刘邦重用了韩信。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2.张良的“圯上拾履”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个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了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的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投奔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