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争霸vs平台:张乾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探索与历史性贡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3:00

张乾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探索与历史性贡献

发布时间:2011-10-03 10:24 作者:张乾元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455次

  摘要: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倡导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解放之先河;在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建立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新认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针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以苏为鉴,倡导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过程中,着眼于本国国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认识,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


  一、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解放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过渡时期总路线,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总体上采纳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具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考历史传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从苏联那里学习到的“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经验,“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认为“不应当是长久之计”。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提出“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性任务,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要“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多次重申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强调“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正是在“党的一贯思想原则”的指导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论著,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率领全党又一次踏上了艰辛探索的历程。


  虽然在后来的探索中,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而正确的道路,但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的思想,以及“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毛泽东倡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迷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条件下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同样地,它开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的先河。


  二、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1956年初,毛泽东发表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的讲话,即《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论十大关系》是建国初期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是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着眼于本国国情,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首先体现为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等并举”。“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等并举”,正确处理好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毛泽东工业化道路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任务。按照这一思路,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农、轻、重顺序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客观现实。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还体现为独立自主与“向外国学习”同时并举。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主要取决于中国人民自己,同时也需要借鉴别国的经验。毛泽东明确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强调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他响亮地提出“向外国学习”,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长处,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必须向外国学习。毛泽东还强调要特别努力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强调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要“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的机械搬运。最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方针体现为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同时并举。技术革命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密切关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提出向科学技术进军,指出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他提出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科学技术革命上去,把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在一起,“要在继续完成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注意。”这些都体现了“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同时并举”的鲜明特色。


  毛泽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炸,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些成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技术保证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三、阐明符合中国实际的新认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阐述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认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突出表现在:


  关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只能从大农业国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对我国社会所处的阶段,毛泽东多次讲到真正建成社会主义要50到100年。1955年,毛泽东首次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区别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即“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建成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指出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中,又提出我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并说从“不发达”到“比较发达”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至于最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演进阐述了这一发展过程的长期性,他说:“将穷队提高到富队生产水平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公社工业化、国家工业化、人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觉悟程度和道德品质提高、文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当然这只是第一个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阶段,才能完全建成社会主义”。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消除商品经济”的认识,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商品生产的发展阶段,特别强调农村应当在发展自给性生产的同时多搞商品生产,提出要利用价值规律。当然,毛泽东没有也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樊篱,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允许的思想高度。这些突破性的见解,推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扇门缝,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改革开放的认识。毛泽东提出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学习外国一切有益的东西,吸收外国资金和科学技术,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建国前后,他虽然主张政治上“一边倒”,在经济上却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交往,即使是对美国,也表示愿及早与之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交往关系,经济上发展贸易往来。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毛泽东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主张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克服无计划状态和分散主义;改变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工业企业管理体制,适当扩大企业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加强财政、银行监督与检查;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等。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无疑是邓小平提出并制定的,但毛泽东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认识。毛泽东提出要在国家制度上做些改革,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并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形式和方法。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毛泽东同志总结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管理制度,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职工参与国家管理的实现方式问题。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反对利用行政力量推崇一种学派压制另一种学派,甚至以苏联的学术成果或思想观念作为评判是非标准等做法,主张艺术上不同风格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自由争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


  此外,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执政党建设进行全面的思考,提出一系列党的建设的战略思想,如牢记“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防止执政党腐化变质和脱离群众的思想;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教育、惩治和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思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等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 | 责任编辑:邵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