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争霸3小y是什么:净宗十三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01:35
初祖: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西元334~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道安大师曾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远公二十四岁时,便开始讲经说法,后居于庐山,刺史桓伊发心建造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率众行道,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莲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

  远公曾于念佛三昧中,三次见到佛菩萨圣相,然而远公从未向他人说过,直至往生前才将见到圣相的事实告知法净、慧宝等弟子。制订遗戒,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远公大师圆寂,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远公大师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

                                                                               

                                                      二祖: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于唐贞观年间,见净土九品道场,欢喜地说:‘这真是进入佛法的要道。修行其他的法门,迂回艰困难以成就,唯有净土法门,可以迅速地超脱生死轮回。’于是精勤苦修,礼拜读诵,日夜不断。不久,大师到了京城,激励策发四众弟子修行念佛。每次进入念佛堂,必定长跪念佛,不念到声嘶力竭则不罢休。出念佛堂,则向人演说开示净土法门。如此修行三十多年,从来不曾躺卧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凡美味佳肴都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凡是接受供养布施的所有财物,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总共有十万多卷。画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总计有三百多幅的壁画,并且整修建造佛塔寺院,燃光明灯供佛照明。无论出家在家,追随导公受教化的非常多,有的课诵《阿弥陀经》十万到五十万遍,有的每日称念佛号一万到十万声不等。在导公的弟子之中证得念佛三昧的,多得无法记载叙述。有人问:‘念佛可以得生净土吗?’大师说:‘随着你的精进念佛,必定满足你的愿求。’大师自己念一声佛号,同时则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句乃至百句,光明也是同样一一放出,可见念佛功德真实不虚。

  他劝勉世间人的偈颂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三祖: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西元712~802年),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后到湖北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并遵师命至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于其座下学习经律。后得闻慧日法师教示,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西元742年)归衡山,住于山之西南边的山岩下,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弊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放下万缘,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当时,法照大师住在庐山,在三昧正定之中到了极乐世界,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问得知是南岳远公大师。出定后,即前往衡山,追随远公学习佛法。法照大师在唐代宗时被奉为国师,皇帝尊崇远公大师至高的德行,故将远公大师的居处恭称为“般舟道场”,大文豪柳宗元撰写赞咏碑文,立石碑于弥陀寺门口的右边。大师教化众生,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日修行成就,于是开示大众专修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刻在山岩溪谷上,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如此精勤地诱导鼓励众生念佛,从化者甚众,附近的人们都背负布匹衣服,砍木材、捡石头把它累积在远公的山洞口,送给他建寺院,远公不刻意拒绝亦不攀缘追求。待寺院建成之后,命名为弥陀寺。而建造寺院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饿和疾病的人。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七月十九日,命终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四祖:法照大师


  法照大师,身世不详。唐代宗大历二年(西元七六七年),居住在衡州(今湖南衡阳)云峰寺,精勤修行从不懈怠。有一天用斋时,在钵中感见祥云高山与寺院,涧溪北面有一石门,内中有一寺庙,题曰:‘大圣竹林寺’。过了一段时间,又在钵中睹见五色祥云,楼阁台榭,还见文殊菩萨与诸圣众讲经说法。大师将他所见的境界请教善知识,有僧人说:‘诸佛菩萨圣人们的神妙变化,是不可以凡夫的情见来推测的。但是如果只就山川的地理形势而论,这个地方应当是五台山。’

  大历五年(西元七七○年)四月六日,大师与同行数人到达五台山,蒙佛光照引,寻至大圣竹林寺,见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端坐在讲堂狮子宝座上,为众说法。大师向二大菩萨恭敬顶礼,问:‘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菩萨回答:‘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大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云:‘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毕,摩大师顶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讫,二位大圣互说偈颂。大师恭敬聆听,法喜充满,作礼而退。顷时,刚才的景物倏然隐去,大师心中倍增悲感,便在原地立石作记,用资纪念。(详见净土圣贤录)

五祖:少康大师


  少康大师,俗姓周,浙江缙云县人。生下来之后就不言不语,七岁时,到灵山寺礼佛,母亲问他说这是谁?少康忽然开口说:‘释迦牟尼佛。’父母因此让他出家。年十五岁时,即已经能够通达五部经典。唐德宗贞元初年(西元七八五年),到了洛阳白马寺,看到大殿中的文字放出光明,仔细探究一看,原来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因此祈愿说:‘我如果和净土有缘,应当使这篇文章再度现出光明。’说完之后,光明又再次闪烁起来,光中隐隐约约有菩萨的形像。少康因此说:‘再巨大的劫石都可以磨灭,而我愿生西方净土的心,永远不会再改变了。’少康于是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大师纪念堂瞻仰礼拜,忽然见到善导大师真实的身像在虚空中,并说:‘你依照我的教法,普遍教化一切有情,等到他日净土功业成就时,必定可以得生极乐世界。’ 

  大师在湖北江陵,得一位法师教示:‘你如果要化度众生,应当到新定去(今浙江遂安县西),你的因缘在那里。’语讫消失不见。大师因此前往新定,至新定将所化得的金钱,用来诱导小孩念佛,念佛一声,就给一钱。如此经过一年多,无论男女老少凡是见到大师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念佛的音声,充满于新定的街道。

  于是,大师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凡是遇到斋日,善男信女都来道场共修,每一次约有三千多人。每当大师升座,高声念佛,众人则跟着一起念佛。大师每念一声佛号,大众就看到一尊佛从大师口中出来,念十声,则有十尊佛如同念珠般连贯地从口中出来。大师开示说:‘你们凡是有见到佛的,必定可以往生净土。’大众听了都非常欢喜欣慰。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西元八○五年)十月,预知时至,安详往生。(详见净土圣贤录)

六祖:永明大师


  延寿大师。字冲玄,浙江钱塘王姓人家的子弟。年少时即在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年间,主持税务的工作,常常用官方的钱来买动物放生,因此被判死罪,牵引前往市街大道准备处刑。钱文穆王派人暗中窥视他的行为,只见他脸色安然自如毫无改变,因此下令无罪释放。然后延寿就往四明山依止翠岩禅师出家。后来又参访天台山德韶国师,发明心性法要。 

  大师曾经在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禅定观想中,见到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获得无碍的广大辩才。后来因为自己终身的愿望归宿尚未决定,因此到智者禅院,作了两个签,一个是一心修禅定,另一个是广修万行庄严净土。然后寂静心思专注祈祷,七次抓取都得到净土签,于是一心一意地专修净土。 

  宋太祖建隆二年(西元九六一年),忠懿王迎请大师前往永明寺居住,并赐号“智觉禅师”。大师每日功课一百零八种,夜里则到别的山岭去经行念佛,在附近的人常常听到螺贝天乐的声音。一生诵《法华经》,总共有一万三千部。居住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弟子一千七百人,时常与大众授菩萨大戒、施食给鬼神饮食、并以钱赎取性命来放生,这些种种善行都回向往生极乐净土。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会通天台、华严、唯识等各宗学说的异同,又著作有《万善同归集》,此集之中指引归向净土的地方,最为明确和重要。

  大师所作的《四料简》对后世修行者有极大的影响: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详见净土圣贤录)
 
七祖:省常大师


  省常大师。字造微,俗姓颜,浙江钱塘人。七岁时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宋太宗淳化年间(西元九九○~九九四),住在南昭庆寺,由于仰慕庐山远公的风范,因此计划结集莲社,刻阿弥陀佛像,后来由于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因此把莲社改称为净行社。士大夫读书人参与盛会的有一百二十人,都称为净行弟子,以文正公王旦为居士之首,而比丘众则达到千人之多。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正月十二日,大师端身正坐而念佛。念佛不久,忽然大声地说:‘佛来也!’然后安祥往生,此时大众都见到大地变成黄金色,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消失。时年六十二岁。(详见净土圣贤录)

八祖: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杭州仁和沈氏的子弟。年十七岁,中秀才,以学问德行著称。邻居有一位老妇人,每日念佛号数千,大师问她是何缘故,老妇人说:‘我的先生持佛名号,临命终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而往生,因此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师从此之后即归心于西方净土,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放在桌子前面,以自我警策。年三十二岁出家,拜谒遍融、笑岩诸长老大德,参究“念佛的是谁”,有所省悟。

  明穆宗隆庆五年(西元一五七一年),乞食到云栖山,看到山水景色极为幽静,于是定居下来。云栖山本来一向多虎,大师为之放瑜伽焰口,虎即不再为患伤人。有一年大旱不雨,居民请求他为大家祈雨,莲池大师回答说:‘我只知道念佛,并没有其他的方法。’大众坚持地请求,大师于是就拿木鱼出去,循着田埂而行,称念佛号,即时大雨如倾盆般地跟着下起,随着大师脚步所到的地方即下起雨来。众人非常欢欣喜悦,于是互相聚起来为他准备建材、造立屋舍。四方的僧人也日渐地前来亲近归附,于是此处成为一丛林。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六月底,忽然进入城里,告别弟子们和故旧朋友说:‘我将往他处去。’回到山里之后,设茶点告别大众,大众都莫测他的意思。到七月初一的晚上,入法堂说:‘明日我就走了!’第二天晚上,入方丈室,示现些微的疾病,闭目静坐。等到城里所有的弟子们都来到山上,莲池大师于是又张开眼睛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然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时年八十一岁。(详见净土圣贤录)
九祖:藕益大师


  蕅益大师,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明熹宗天启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年二十四岁,听闻某一法师讲经,疑情忽然发起,于是用心参究,后来终于豁然开朗,不久之后就闭关于吴江。

  蕅益大师又曾经开示人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有“至诚深信努力行持”为最重要!释迦牟尼佛说:“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智者大师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云栖莲池大师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教门八法,圆摄禅门五宗。”只可惜如今的人,将念佛看做是肤浅容易的事,说是愚夫愚妇的修行工夫。所以信念既不深切,修行也不努力,终日悠悠散散,净土的功业无法成就。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年)冬天,得疾病,遗命交待火化之后,捣碎骨头混合面粉,分别布施给飞禽和鱼类水族,广结西方净土之缘。次年(西元一六五五年)正月二十一日清晨起来,疾病已经好转。到了午时的时刻,自己跏趺端坐于床上,面向西方举手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等到圆寂往生的三年后,大众准备依法火化,打开龛柩一看,只见大师的色身头发变长覆盖耳朵,面貌如生。门徒弟子不敢遵从大师的遗命将他结缘飞禽鱼族,因此收拾他的遗骨,建塔供奉于灵峰。(详见净土圣贤录)

 十祖:截流大师



  行策大师,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年二十三岁,在武林(浙江杭州西)理安寺,箬庵问公的座下出家。修不倒单达五年之久,因而顿然彻悟诸法之本原。问公往生后,行策便住在报恩寺,遇到同参的息庵瑛法师,劝他修行净业。后来,又遇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他阅读天台宗的教义。于是和樵石一同进入净室,修习法华三昧,宿世的智慧因此顿时通达,穷究彻悟了天台教义的精髓。 

  清圣祖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结茅屋居住在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水中的小陆块,专修净土法门,因此把所居住的地方取名“莲柎庵”。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年),住在虞山的普仁院,倡导建立净土莲社,学习的人从四方云集而来追随。

  行策居住在普仁院十三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七月九日往生,时年五十五岁。当时有一个名为孙翰的人,生病而死,经过一昼夜之后又醒过来,说:‘我被阴间的鬼卒所勾摄,系缚在阎罗王的殿内,黑暗之中,忽然看见光明照亮天际,香华布满虚空,阎罗王拜倒在地上,迎接“西归大师”,并问大师是何人?回答云:“截流也!”。我以截流行策大师的光明所照,因此被放回来。’同一天,还有一个吴氏的子弟病死,过了一夜又醒过来,把所见到的情况说出,也和孙翰所说的一样。(详见净土圣贤录)
十一祖:省庵大师


  省庵大师,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 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实贤法师晚年居住于杭州的仙林寺。清世宗雍正七年(西元一七二九年),创立莲社,作文章为大众立誓,以终其身命为期限。将每日的功课分为二十分,十分持名念佛,九分作观想,一分礼拜忏悔。他曾开示修禅者念佛的偈颂曰: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十二月八日,告诉弟子说:‘明年四月,吾将去矣!’于是闭关在一室内,每日念佛名十万声。次年四月十二日,告诉大众说:‘我从这个月初一以来,一再地见到西方三圣,大概是要往生了吧!’于是书写偈颂向大众告辞,第二天(十三日),断绝饮食,收摄眼光端身正坐,五更时,沐浴更衣。十四日,将近中午,面对西方寂然而坐。前来送行的人成群而至,此时实贤忽然张开眼睛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就可以了!’说完就合掌连续称念佛名,然后往生,时年四十九岁。(详见净土圣贤录)

十二祖:彻悟大师



  

 大师法名际醒,字彻悟,还有一字讷堂,号梦东,是京东丰润县人。俗姓马,父亲名叫万璋,母亲高氏。

  大师从小就非常聪颖,稍长就喜爱读书,经义典籍,无所不阅。22岁那年,大师因一场大病,领悟人世虚幻,生命无常,因而有了出家修道的念。病好后,大师就到房山县三圣庵,在荣池老和尚座下剃发。第二年,又到岫云寺恒实律师座下,受具足戒。第三年,大师听说香界寺隆一法师,正在开演《圆觉经》就前往听讲。听课之余,朝夕研究,探求其中深奥的妙义,从而领悟〈圆觉经〉宏大的经义。

  接着,大师又往依增寺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经义同样领悟到了玄妙的要义。后来,大师在心华寺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等诸大经典,圆融无碍的佛门妙解顿时大开,对于佛门性宗相宗的学风修法,对于法华三观十乘的真谛,豁然贯通,毫无阻滞。乾隆33年冬,大师访参广通寺粹如纯禅师,探讨见性成佛的境界,与禅师道道相合,心心相印,从而得到禅师的印可,明白自己已得正悟,并成为禅门临济宗第36世、磐石第7世弟子。

  乾隆38年,纯禅师迁居万寿寺,大师就继任广通寺住持,率领大众参禅修道,鞭策勉励后生学人,不厌其烦教导众僧,14年如一日。德声传遍大江南北,禅宗之风从此大为振兴。大师每每想起净宗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尽管是禅门大宗师,尚且归心于西方净土,每日持念阿弥陀佛10万声,以期生于极乐世界。如今已是末法时代,更应该遵照继承永明延寿大师的修行法门。从此,彻悟大师就栖心于净土,大力宣扬净土。将自己数十年来所积累的手稿全部焚毁,并停止参究“念佛是谁”,纯提净土。每天限定自己,在燃香一尺的时间内,会晤客人,解答疑问,超过这个时间,唯有礼佛、念佛而已。原来同是参禅的佛子,很多都追随大师改修净土。

  乾隆57年,大师迁居觉生寺,作住持八年,从而使觉生寺百废俱兴。大师特地在念佛堂外,增建三堂,即涅槃堂,安养堂,学士堂。为的是老病的人有所依托,初学的人便于诵习。对于禅宗、净宗的修学宗旨,大师造诣甚深、修为甚奥。以或律约束自己非常严格,期望他人有所成就之心非常迫切。开导众生、讲经说法,如瓶泻水,如云行空。如此与大众共同精修,致使净土之风吹遍四方。远近之人都敬仰大师,企盼度化。无论是修道中人,还是红尘中人,都归心于大师。大师是当时佛门第一人。

  嘉庆5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准备终老在这个地方。怎奈众僧依恋大师,追随大师,终究不能避开踪迹。为佛法常住,为众生得度,大师心中始终没有半点厌烦,因而众僧留住日渐增多,不久又成为丛林大寺院。在日常修行中,所有挑柴担水,抹墙壁,补漏屋,一饮一食,大师都与众人共同劳作,这样又过了10年。

  嘉庆15年2月,大师到万寿寺为粹如纯禅师扫塔,辞别诸位护法居士,嘱咐他们说:“我们在虚幻中的缘份快要完了,人生一世本来非常短暂,虚度这一生就更可惜了,大家应该努力念佛,日后我们在净土中也好相见。”3月,大师回到红螺山,让僧人们准备荼毗等身后事宜。10月17日,大师召集大众嘱咐寺院日常事务,安排弟子松泉继任住持,教诫他说:“念佛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契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多年来,我与大家苦心建立这个道场,目的就是接待四方来人,同修净业。凡是我所定立的规模,要永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这才不辜负我老和尚与大家的一片苦心。”

  临近示现圆寂半月前,大师觉得身有轻微小病,就让大众助念佛号。只见虚空之中幢幡无数,从西向东而来。大师告诉大家说:“净土境相已经现出,我要西归了。”大家都劝大师留形住世、普度众生,大师说:“人生百年也不过是暂时寄住,终究要归于别处。我能回归到圣贤境土,你们应当为我高兴,何苦还要留我。”12月16日,大师让监院僧贯一师,供设涅槃斋。17日申刻(下午3——5点),大师告诉大家说:“我昨天已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位大士,今天又垂蒙阿弥陀佛亲自接引,我走了。”众人念佛的声音更高更恳切,大师面向西方,端然而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接着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众人闻到异香飘浮空中。

  众人将大师遗体供奉7日,面貌与活着时一样,慈祥平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二七日入龛,三七日荼毗,获得舍利百余粒。门人弟子遵照大师遗命,将灵骨葬于普同塔内。大师生于清朝乾隆6年10月14日未时(下午1——3点),寿终于嘉庆15年12月17日申时,世寿70岁,僧腊49岁,法腊43年。大师著作有《示禅教律念佛伽陀》,已印行于世,《净土十要》一书第十要附彻悟语录。后人评价大师说:既是禅门宗师,又是教下大匠,却归心于西方净土。一生戒律精严,解悟超常,既辩才无碍,又坚持苦行。导人至切,始终如一,与净土宗历代祖师如出一辙。为人师,作佛祖,从大师身上,人们亲眼目睹了。
                  十三祖:印光大师


大师法名对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是陕西人。俗姓赵,后世佛门弟子都称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

  大师自幼随兄长读儒家经书,常常以实践和光大儒学为已任。曾仿照韩愈、欧阳询,作驳斥佛教的文章。后来一病好几年,方才感悟以前的错误,因而洗心革面,顿改前非。21岁那年,出世机缘成熟,大师就投奔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出家,依道纯和尚剃发。这年正是清朝光绪7年辛巳岁。第二年,大师在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足戒。

  大师出生6个月即患眼病,几近失明,后虽病愈,而目力已大受损伤,眼睛稍稍发红,就不能看书。受具足戒时,因为大师文章书法都好,故而戒期中所有书写事宜,都由大师劳作。因写字过多,双目红如血灌。幸亏大师在湖北莲华寺当知客,在晒经的时候,读过一本残缺不全的〈龙舒净土文〉,从而知道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因为这次眼病,大师更醒悟身体是病苦的本源,所以一有时间就专念佛号。夜里别人睡下后,大师悄悄坐起念佛。写字时,也是心不离佛。所以虽是奋力带病书写,仍然能够勉强支持。等到全部写完之后,眼病竟然完全好了。大师由此深心信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大师一生自度度人,完全以净土指归,正是从此开始。

  大师修净土,愈久愈坚定。听说红螺山资福寺是专修净土道场,大师便于26岁(光绪12年丙戍岁)辞别师父,独自前往。这年10月入念佛堂念佛,沐浴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光明雨露,大师的净业大有长进。第二年正月,大师告假朝礼五台山后,仍回到资福寺,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事。3年之内,在念佛正行之外,研读大乘经典,因此深入经藏,妙契佛心,于净土径路修行法门,达到理事无碍的境界。30岁(光绪16年庚寅岁),大师到北京龙泉寺为行堂。31岁(光绪17年辛卯岁),大师住于圆广寺。2年后(光绪19年癸巳岁),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请《大藏经》,检点、汇集、统计、整理,事务繁多而人手缺乏。大家都以大师办事精密谨慎,。而向化闻和尚推荐。化老在接触中,感到大师道行高远超异,在南归的时候,特请大师相伴共行,并从此请其住单于法雨寺藏经楼。寺中大众见大师励志精修,都深感钦佩,而大师从不自满自足。

  光绪23年丁酉岁夏天,寺中大众一再坚请大师讲经说法,大师再三推辞不掉,便为讲了一座《阿弥陀经便蒙钞》。讲完,大师就在珠宝殿侧,闭关两次共6年,从此学理行愿倍加精进;出关后,了余和尚与真达师等,特为大师建造一座莲篷,以为供养,大师与谛闲法师曾先后在此居住。过了不久,大众仍然迎接大师归住法雨寺。44岁(光绪30年甲辰岁)那年,因为谛老为温州头陀寺请《大藏经》,又请大师一同入京帮办一切事务。事情结束后,大师仍然南归,住于法雨寺藏经楼。大师出家30余年,直到清朝终结,始终收敛锋芒,隐藏不露,不喜欢与人往来,也不愿人知道他的名字,只希望能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早日证入念佛三昧。

  然而宫中击鼓扣钟,宫外又怎能不闻;道德厚实、光明四射,终究是不能掩盖住的。民国元年,大师52岁,高鹤年居士自作主张,将大师的几篇文章,刊登在《上海佛学丛报》上,署名常惭。当时人们虽然不知道这是谁的著作,而文字般若的光明,已足以引发读者的善根。到民国6年(大师57岁),徐蔚如居士得到大师的3篇书信,即印刷发行,题名为《印光法师信稿》。民国7年(大师58岁),徐居士搜求到大师的文稿20余篇,在北京印行,题名为《印光法师文妙》。民国8年(大师59岁),他又搜求到大师的一些文稿,再次印行续编,并与初编合为一书。民国9年、10年,两年时间内,继续增集大师的文稿,先后在商务印书馆铅印发行,在扬州藏经院木刻出版。民国11——15年间,不断增加扩大,又在中华书局印行,题名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文章是大道的载体,大师的文钞流通于海内,也就是大师的道德法雨滂湃于天下。如《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都是句句见真谛,字字归净土,上合佛陀经旨,下逗众生根机,发挥禅净的奥妙,抉择二者的难易,多有发明古代大德所未到之处。

  徐蔚如居士为《文钞》作跋说:“大法的高山被时光夷为平地,这种现象到今天已是最严重的了。真没想到当世尚有具备正知正见,如印光法师这样的高人。常说要续佛慧命,这就是啊”。又说:“法师的文章,没有一句无来历,深入浅山,微妙而契合当代众生的机宜,确实是末法中的治病良药。法师可说是善于认识选择佛法津要,并竭诚奉献满腔热忱,为众生作依靠。”所以当时徐居士特地带着《文钞》,奉陪母亲,亲身前往普陀,竭诚礼敬大师,恳求摄受,准予母子二人归依座下。然而大师仍然坚持不许,只是指点他们,往宁波观宗寺,在谛闲法师座下归依。民国8年,周孟由兄弟侍奉其庶祖母登山,再三再四地恳求,坚请务必收为弟子。大师观察时机,依理难以推却,就为他们各起法名。这是大师为人授归依的开始,而其缘起实在是因为得《文钞》的流通。

  大师的文章,不仅佛理精通,即使是“格物、致敬、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五伦八德”等,儒家治世的道理,只要与净业三福不相违背,必定发挥得详详细细,而且文词典雅不凡,所以才出现了洛阳纸贵,人人争相请读的局面。由于此书而仰慕大师道德,渴望列入大师门下的善男信女们,也日益增多。有的远涉大海、近攀高山,请求摄受;有的书来信往,求赐法名。20余年时间,在大师座下归依的弟子,实在是难以数计。就是那些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的男女善信,也难以计算出来。可见大师以文字般若摄化众生,利益世间,真是不可思议啊!

  大师虽精通各宗各派佛法,但自行劝人,都是念佛法门。大师的在家弟子,许多都受过高等教育,甚至留学欧美。但大师从不与他们高谈佛法哲理,只是一一劝他们专心念佛。这些弟子,听从大师教诲,都能信受奉行,从没有人敢于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义,这都是大师盛德感化的结果。

  大师耳提面命,开导弟子,既立根于佛典经论,又出于大师自己亲证所得,从不离因果妄谈大道,也不说空话大话。对于那些应当说服的人,无论是禅门尊宿,儒家魁首、甚至达官显贵,在批评呵斥时,大师毫不宽容,从不拐弯抹角。对于那些应当摄受的人,无论是后生小辈、农夫苦力、乃至卑贱仆妇,大师从不拒绝,慈祥包容。以一佛乘平等情怀,普利上中下三根,于自己不存在顺适背逆之情,只是以佛陀至理作为依归。

  大师一生最喜欢自己劳作。弘一法师曾亲见64岁的大师,一人独居,事事亲自操作,决无侍者等人帮助。直至80岁去世前,大师仍是自已扫地、擦桌子、擦油灯、洗衣服,如此劳作,为人表率。所以每当见到有人懒惰懈怠,大师多半要诫劝。

  大师一生最珍惜福报,不敢浪费。衣食住等都极为简单粗劣,竭力排斥,享用精美。民国13年,弘一法师到普陀山,与大师同室而居,整整7天,足不出户,从而有机会体察大师的生活行为。大师每天早晨食粥一碗,不吃菜。大师自己说,这样的习惯已30多年了。饭后,以舌砥碗,舐净后再用开水冲入,洗荡余汁,并以之嗽口、咽下。怕的是轻弃、浪费了残余饭粒。午饭时,大师是饭一碗、大众菜一碗。饭菜都吃干净,再以舌砥碗,并冲水喝下,与早饭一样。大师要求自己是这样,劝人也十分严厉。凡见人饭后有剩余饭粒的,必定要大加呵斥:“你有多大福报,敢如此糟蹋!”有一次,一位客人将刚沏了不久的冷茶倒入痰桶,同样遭到大师的呵诫。

  大师时时思念如今天当末法,世俗风气越来越下降,如果不提倡因果报应,就没有办法挽回颓丧的世风,矫正人心。人根这样陋劣,善报这样浅薄,假使不实行信愿念佛法门,绝对不能了生死、出轮回。所以不论贵者、贱者、贤者、愚者,也不论男女老幼,凡有请求法益的,大师必定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实事实理,谆谆启发,使人觉悟,从而立定为人处世的根基。接着,大师又以“真为生死、发菩萨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变一平坦宽广大道,教诲人们切实奉行,从而踏上超凡入圣的快速能到的路径。

  大师尽管深通禅宗与教理,但从不谈深奥玄妙的禅机。凡劝人的,都是一听就懂、又能够实际修行的道理。凡听到大师劝化的,全都是当下受益。这也正是莲池大师评价辩融老人,“此老令人尊敬的地方正在此处啊。”因为大师平实无奇,言行一致,怎样说就怎样做,所以天下真修行人,都乐于亲近大师,以致于叩关问道的人,多得数不过来。而大师从来都是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等等,从不挂心。民国11年(大师62岁),定海县知事陶在东、会稽道尹黄涵之,汇总大师道行,呈请当时大总统徐世昌,题制“悟彻圆明”匾额,赍送于普陀,香华供养,成为一时的盛事。出家在家弟子都为大师高兴,而大师却置若罔闻。有人稽首请问,大师说:“空中楼阁,而自己实在是无此福德,惭愧尚且来不及,又有什么值得荣耀的。”这在当今竞相浮夸的年月,像大师这样淡泊名利,真是足以力挽狂澜、作中流砥柱,无论修道人还是世俗人,都能从大师身上受益良多。

  大师对待自己非常节俭,对待别人非常优厚。凡是善男信女供养的钱财,大师全部替他们广种福田,用于印行流通善书经典,或是救济饥贫。只是权衡轻重缓急,认真计划,妥善支出。如民国15年(大师66岁),长安被困。解围以后,大师立即从印《文钞》之款,急拨3000银元,托人速速汇去以赈济饥贫。凡听到哪个地方遭灾告急,大师必定尽力提倡捐助,期望得到救援。民国24年(大师75岁),陕西大旱,在得到王幼农居士书信告急之后,大师立即取出存折,让人速速汇去银元1000元。汇款以后,大师让德森师查账,仅剩下100多元了。而此时报国寺所有开支,全赖大师维持,大师却毫不在意。民国25年(大师76岁),大师应上海护国息灭法会请求说法时,听说绥远灾情严重,即在法会上对众人表明,以这次法会共计1000余人归依、求戒等敬资,合计2900银元,尽数捐去。此外,大师又从准备印书的款项中,出资1000元,以为捐助首倡。等到从法会回来,众人在苏州车站上迎接大师,准备请大师上灵岩观景。而大师却急急忙忙先回报国寺,办理完汇款事宜,才与大师结伴登山。大师倡导众生,对于救济灾难,就像是自己受饥、自己溺水一样地关心,很多事例大多与此相类似。

  魏梅荪、王幼农等居士,在南京三汊河,发起创办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请大师参加,并制定寺规。继而又由任心白居士请上海冯梦华、王一亭、姚文敷、关綗倒数第十一行,之、黄涵之等诸位大德居士,住这里开办佛教慈幼院,全都是仰仗大师的德望,令人相信仰慕,而得以成就。对于慈幼院教养贫家子弟,大师更是极力助成,其中经费,由大师劝募及大师自己捐助的,为数巨大。就是上海佛教会所办的慈幼院,大师也尽力赞助。至于法施事宜,大师从一开始印送《安士全书》以来,以及创办弘化社20多年所印各种善书经典,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也在百万余帧,法化的弘大,同样好比滂湃的大水,普泽中外。

  综观大师的一言一行,无非是代佛宣化,以期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从而使贤才辈出,福佑国家,利益人民。而大师对待自己,饮食不过为了充饥,从不求美食。穿衣不过为了御寒,从来是厌弃华丽。凡是供养大师珍美的衣服、饮食,不是推却不受,就是转施他人。但若是供养大师普通物品的,总是交到库房,让大众共同享用。这虽是小事,也足以作为末世佛子令人自豪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