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雾谷在哪: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5:23
我在科研入门时遇到的问题

回顾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发现很多让我备受挫折的问题和观念,这些问题和错误的观念有一些是我本身的问题,一些则是此前教育的问题。现在我虽然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但是稍加回顾总结一下,也许能引起某些人共鸣,对新人兴许也有一些帮助。 1.导师应该不求回报并且无所不能

产生这样的概念跟我们接受的教育大有关系。我们听到的都是说教育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我们的小学中学老师大体上是这么做的。大学的老师因为没有学费和上课的对价关系,基本上感觉也是一心为学生考虑的。还有一层概念就是老师是很高大的,你需要尊重和仰视,他们说的都是正确的不可置疑的。因此,他们感觉上也是无所不能的。

我在研究生阶段最让我感受到观念的冲突,最惊讶的就是发现原来导师不是这样的。他不仅很少表扬你,还经常会对你表达不满,甚至批评你。这在我过去的求学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在中国好成绩的学生从来都是被家人包括老师同学吹捧和表扬的。这种观念的冲突使我最初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和困惑。另外导师不会以你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相反,通常他是从实验室或者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他会对你有要求,他让你做他的学生是希望你出成果的。这种观念的冲突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一天时间你用来读文献对你提高自己是最有帮助的,而用来做实验是对导师或者实验室发展最重要的,导师会希望你去做实验而不是坐在桌子上看文献。

导师也曾跟我们坦诚地说,他跟学生一样会犯错,对整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也有限,学生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完全应该成为专家,而不是期待处处依赖导师的指导。这跟自己心目中“高大全”的老师形象大相径庭。

其实现在想来我的研究生导师是个相当reasonable的人,他对学生是相当supportive的,并且也有培养学生的善意和热情。要说问题主要出在自己不够成熟,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在灌输“真善美”的同时,跟社会现实完全隔绝脱钩。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说到底,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义务对你负责,给你铺路做贡献,无偿献爱心。我见过很多导师抱怨学生不成熟的帖子,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农村孩子可能尤其如此。导师要有接受这样的学生的准备,了解他们的心理,积极引导他们转变观念。

2.共享和集体

一心为公为集体这个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最初进实验室的时候,完全没有你的课题我的课题的概念,所以会很热心地给别人打下手,帮同年级的同事做实验配试剂。后来发现同事禁止别人用他的试剂,以及听说有的实验室相互抢课题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每个人是有私利的。不得不慨叹当年的天真无知!

3.以实验室为家

我们在课本里还有科普读物中读了太多的科学家一心工作的故事了。介绍科学家从来就是介绍他的工作,他的废寝忘食,而没有介绍他的家庭如何,他如何培养他自己的孩子,又如何感受自己的生活。

研究生多数没有家庭,但是整日整夜地呆在实验室,长期这样对科研的热情是难以为继的。我现在比较崇尚高强度有效率的工作,并且平衡家庭和工作。导师不应该无条件地鼓励学生长时间地工作。当他状体好,课题进展顺,有激情的时候可以鼓励;在状态萎靡处于低潮的时候则是要鼓励他适当地运动,多接触人,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各种活动。我发现美国有很多实验室,导师就是通过时不时地烧烤,漂流,滑雪来保证实验室活力的。

对于这点,王晓东曾经在讲座中打趣道:要成大家,先成小家(大意)。十年前的事,某研究所还禁止研究生结婚呢。我不知道现在多少导师还有这些老思想的残余:希望学生“为科学献身”,24小时都在围着实验转,不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和业余活动。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痕迹,那我说两个观念: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看问题要看长远。

4.分配时间

我觉得自己的另一个蜕变是在听了余世维讲座以后。其实很多东西人并不是天生就是会的。就像现在我周围的人有的还号称自己不会煮饭。掌握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概念,但是呢没有别人的指导或者自己真正静下心来想,却是不知道如何去实施。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实验室整天在放余世维的讲座,他鼓吹的是将时间分成四大块:紧急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科研活动是很耗时间的,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学习不完的文献,思考不完的问题。余世维告诉你的是,如果没可能在一天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做掉紧急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收获一个相对轻松的心情。一般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先处理简单熟悉的事情,再来耗难的事情,每天都会觉得很累很拖沓。还别说,余世维的幽默和冷酷,以及无数的实例,让我这个做科研的也狗窦大开。看来任何人接受一些心理或者管理的培训对自己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

5.看文献还是做实验

还有一层关系我没有处理好就是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我最初总觉的只有自己完全地了解本领域,掌控本领域的时候才可以开始想课题,做实验。所以花了巨大的时间来看文献。实际上,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真实的工作开展,和围绕课题的思考,对各种东西的理解都不深,看文献也是头脑昏昏,收获甚少。做课题和看文献来进一步思考课题,开展下一个课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应该同时进行而不是先后进行。

还有就是精读和泛读的关系。初入门的时候固然是要精读一些经典文献的,但是不要意图把每篇文献都研究透,文献根本读不完。这个跟我们以前接受教育的时候,啃透几本书就能保证好成绩有很大的不同。

6.处理杂事

我自己应该算不得是不肯吃苦的或者生活不独立的人,因为自己是农村出生的,并且从小学就一直寄宿。然而学校的寄宿生活是怎样的呢?教室-寝室-食堂。要处理的事情也很重复简单,读书,锻炼,洗衣,淘米,菜是买现成的。其它的事情学校包了,也不做什么要求。并且由于长时间寄宿,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教导教育非常微弱。读书的时候以读书为中心,做研究的时候当然是以研究为中心了。这造成我面临更多杂事的时候,通常的心态都是希望在一秒钟解决,然后回到研究中来。

研究生阶段我开始要走十几分钟时间到教室或实验室;要自己买衣服看病;要处理不同的人事关系,要面临找女朋友的任务等等。这些在我独立到美国,成立家庭以后看来真的是太小事一桩了,然而当年这些竟然有点困扰。对于离所的时候要跑不同的部门(而不是它们在一起办公)盖章竟然颇有怨言。

这一点跟前面的时间分配混乱,以实验室为中心的概念有关。从大学出来,从书本到社会,我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种转变是个人成熟的重要过程。

7.掌控自己

以前总觉得实验是压倒一切的东西,所以意识上就是强迫自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扑在课题上,而且也非常在意导师对自己是否满意。后来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点抑郁消沉,不快乐,做事情死耗,效率不高,课题也做得一般。我也发现导师对我本身也没有那么在乎,做好做坏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那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醒悟之后我觉得不必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对待我,最重要的是自己想要什么,想做到怎样的自己。对别人,完全可以不要指望。不必把自己当成实验室的附属导师的助手,而是可以把实验室看成是实现自己科研理想的平台。这样想之后,我的心态和行为完全变了。我在工作之余去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打羽毛球球,参加合唱团,还组织网友玩杀人游戏,黄山自助游,并积极约会网友,准备找个女朋友。还别说,加上这一切比起我在实验室死扛,研究没有耽误,而自己的状态和信心也大好。

总结说来,拨开纷纷杂杂的说法和事情,我觉得对一个研究生心理成长最有帮助最金贵的字眼是“自立”。你是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控自己做事做实验的步骤,做你自己的主人。你为自己负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敢于对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说不,包括对同事,导师,实验室的责任。而从导师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无论学生怎样折腾,无论你期待怎样的师生关系,你都要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立人格。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自立自强,他才能在研究生的后半段充分地为实验室做贡献,你也才能在若干年后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学生成家成才。


8.动手能力

要说我在研究生中遇到的最大最深的挫折,就是课题进展不顺。进展不顺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强。

我从小成绩很好,而我们那里的乡村又没有训练男孩做家务的概念,所以对做事没有全局的概念,手也笨。

而我研究生的导师是刚从美国回去的博士后。他没有多少训练学生的经验,开始时也过于相信我的能力,沿袭了美国的传统,让我自己去折腾(那时刚建实验室不久,他在处理各种杂事也没多少时间就是了)。实验室没有师兄师姐带我,我大学的毕业实习也没有得到好实验室的训练,结果就是上手很慢,不知道如何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最初的一个PCR试了两个月也没有试出来。课题的迟滞不前不仅自己备受煎熬,后来也受到了来自导师和同事的压力。现在想来在我研究生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定的抑郁症状,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卑,生活节奏混乱,不能控制自己的实验和时间,做事非常拖沓,通常都要到最后一刻熬夜准备组会报告。

这个问题是等到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缓解,一个是自己实验技能慢慢提高了,课题也有一些突破,另外开始带师弟师妹也收获了一些信心。

前不久科学网上还在争辩导师应该严格管理学生还是给学生自主权,或者导师应该nice还是pushy我觉得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导师的水平要高,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可行性。学生初入门一定要给予良好的训练,实验技能上的,思想上的。科研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活动,没有基础训练的“放羊”不是nice,那绝对是不负责任。

9.做实验和准备工作

由于缺少别人的指导和教导,我在实验摸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就觉得实验实验就是动手做实验,对实验之外的准备工作重视不够。比如寻找和整理protocol,请教别人,订购、准备材料和试剂,寻找设备,都被我在潜意识里纳入“杂事”的范围,实验进度计划里也没有把这些事情留够时间,心理上也不太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一心想的就是实验的那些步骤。

有道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按部就班地照protocol来做实验是最容易的步骤。恰恰,实验之外的准备,思考,计划才比较难,也比较花时间。一般说来,做实验的时间不需要超过总的工作时间的一半。如果每天平均动手时间累计超过6个小时,那么实验结果会非常可观的。实验之前的充分准备,实验之后整理分析,加上看文献想问题等等,这些东西的重要性不亚于动手。没有这些整理活动,有计划有节奏的实验活动就难以为继,实验的成功率也会大大下降。

我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实验陷入“死循环”。实验不work,没动什么脑筋去系统地思考请教改进,稍改点条件就反复做。我见过的例子是一个研究生做了1年多的实验没有进展,一个新生查文献想了个办法,两个星期就做出来了。还有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还宣称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实际上99.9%的生物实验再笨的手也做得出来。如果别人做得出来你做不出来,那肯定不是你的“手”有问题,而是你在“实验之外”的东西下功夫不够,或者说由于经验不够理解不深,没有想到和注意到protocol的小细节,小trick

10.面对实验失败

做实验跟以往拿着好成绩一路高歌猛进完全不同。初学者尤其要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实验失败。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就接受这样的煎熬。每次实验的时候期望都很高,但是多数时候是打击。心理上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

其实说来正是有那么多的失败的衬托,有限的成功才闪闪发光。要完全避免失败是不可能的,但是却可以改变面对失败的心态。把实验失败当作探索活动的常态,把痛苦当作人生的常态,承认它,接纳它,那人的心理才会变得真正强健和乐观。

11.做实验与做报告

我现在还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很烦整理数据做报告,他还是想着做“纯”的科学,做实验出data。以前我大概有类似的想法,就是有时间就想着做实验,觉得因为实验错过组会和讲座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其它事情干扰做实验会觉得浪费时间。

其实科研是一个很综合的活动,它要求处理各种事情。比如当天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protocol的整理改进,实验的缜密设计,写进展汇报,组会报告,参与写grant,写文章,准备Poster参加会议,或者准备PPT在会议上宣讲自己的科研结果等等。

参加会议跟同行交流本来应该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大会上用流利的语言,优美的逻辑,向同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科研成果,这是非常多大科学家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动力来源。很多科学家为了准备大会的报告,PPT修改几十遍,自己口头演练几十遍,目的就是要让自己完美地在同行show一把。科研本身除了思索的乐趣,得到理想结果的乐趣,理所当然还应该加上交流的(也许是“秀”的)乐趣。

12.要哲学还是要应用

中国的学校教育真的是“纯粹”的教育。“纯粹”的意思是没有功利的色彩。我这样说不一定是夸,从某种角度这种教育太过脱离社会现实。

我在研究生最初阶段,想的完全是做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什么科学问题。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它有什么“用”,它是否对社会有实质的应用价值,它能否给你自己本身带来利益。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贬一者重另一者的意思。科研活动本来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驱动力,一个是纯知识方面的,纯智力挑战的;一个是应用导向的,金钱和利益驱动的。

研究生阶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饶毅?)讲解的细胞趋化运动:细胞有方向地做趋化运动可以解析成两种可能的模式,一种是细胞通过感受到空间(细胞前端后端)趋化因子的浓度差来决定运动方向;一种是小的细胞先通过随机的运动,然后比较不同时间感受的趋化因子浓度差,来决定偏向于哪个方向运动;然后实验者用一个设计精巧的实验来验证这两个假说。我当年觉得类似于这样思考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研。对类似于进化论的思想等也很着迷。脑袋里压根没有概念说生物研究还能对社会对人类健康有用。

那现实是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资金的资助都越来越倾向于应用,至少在生命科学领域是有这个趋势的,一些低等模式生物的基础研究越来越难以为继。

每个人念研究生的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动力也不同。有的人偏向于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希望发现新知识,有些人则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对社会有用。我很后悔研究生阶段完全没有这种应用的概念,也没有认清整个科学研究的现实,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选择和思考。

13.超越和创新

遥想当年刚进实验室,抽个质粒都沾沾自喜,觉得导师应该会认为自己满厉害的。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可能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比如从不知道如何想一个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问题,到可以想很多重要的问题,到想很多领域外的问题,到不满足力图找一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有创新的想法;从不知重点的提问,到不具可行性的乱想,直到能写一个有价值的完整的proposal。不少人会在不同的阶段固步自封,要么觉得自己很牛,要么觉得看透了科研,就那几个套路,做科研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我们都太小看科研工作了。真正的科研其实是最复杂最有挑战性的活动之一。你在初入门的时候导师比你看得远得多,当你觉得超越导师了之后,科学还在你导师看到的更远处。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初中,高中,大学毕业,感觉良好的时候会觉得宇宙就踩在我们脚下,自己以后可以无所不能,前途无量。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像当初想的那么无所不能?研究生其实不必还总是把自己当学生看,还在幻想着40岁的时候怎样怎样,应该尽快成长起来向导师看齐。研究生高年级已经接近于学习和培训的最末端,如果要想自己牛,现在,当下,就应该要求自己的能力和你认为的牛人比肩。

现在拿一篇Anual Review来看,我也时常在感慨,这辈子何时能像这些作者有这么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再想想那些里程碑性的工作:干细胞的发现,iPSRNAi,深度测序技术……你永远感到不满足,感到谦卑,感到振奋。

科学是永远追求不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