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部落旗帜:校本教研典型材料(6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3:03:38

教研求实效   创新促发展

——荆门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现代化的市直窗口学校,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为此我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为教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两个制度保学。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摘录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奇文共欣赏》一书,作为全体教师的课外读本,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我校在3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其内容有:自我介绍、座右铭、活动写真、知识与技能、荣誉与成果、才艺展示等。

2、三大工程促训。我校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一是基础工程”,将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在前面两个层面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撰写科研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报告、实验论文,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成为学术型、科研型的教师。二是“青蓝工程”,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我校曾组织校内六位名师,面向全市成功举办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为主题的名师展示课活动,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

二、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组细研交流。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教研组从细化专题入手,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理论学习,教研组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讲座、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实践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题一解”、“一课一得”,从评说、评写、评做等方面入手,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教研组还不定期为组内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活动中,我们将座位排成“开放式”的U字型,围绕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活动结束后,大家写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月”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按照“人人参与——集中展示——专题研讨——质疑答辩”的模式开展活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围绕研究专题上课、展示,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答辩。如08年春季学期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开展案例研究,增强教学效益”,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了“如何开展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了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并进行优质课竞赛。08年秋季学期,针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确定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立足课堂,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除了开展“自主探究、分组研讨”,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外,还隆重地召开了我校教学质量分析会。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增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教研工作仅仅局限于一校之内有可能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我校在保持现有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下,构建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联动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挂求高度。我们与中央教科所、华中师大等科研院校单位联系,接收他们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请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为我校专家组组长,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请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邱学华,省、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传经送宝。我们还与全国知名学校光明小学、北京小学、武昌实验小学联谊,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前沿的教研动态、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经验。通过专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导,面对面的交流,开了眼界,少走了弯路,教师们得到了最新教学资讯,同时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横联求宽度。荆门城区不大,但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着合作、互动、共享、发展原则,我们积极与城区兄弟学校“联合”;我们还与周边一些县、市实验小学联系,创造机会相互“串门”,让教师在结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把老师的教案、课件、练习设计等发布到网上,与周边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灵活方便的优势,引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QQ群,在QQ中进行交流,从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通过跨校交流,实现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宽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间。

3、辐射求厚度。我校携手部分乡镇小学组成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协作体”。协作体现有东宝、沙洋、掇刀、京山、钟祥等县市区十九所小学,所有成员学校均为自愿参加,实验教师八百多人,实验学生近万名,形成了“理事会——协作体学校——乡镇村小”三级组织结构和“分级管理、层层辐射、多向协作”的教研体系。协作体本着“发展第一、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教研联动,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讨和校际联谊。集中研讨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由一所协作体学校自愿承办,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论文评比、课例讲评等。校际联谊有“送教下乡”、“师徒结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我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协作学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节课,“师带徒”100多人,指导研究课、竞赛课60多节,做教改讲座20多场。这是一种大教研的尝试和探索,让多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让多所学校共同提高。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工作促进了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办学质量的提升。2002年以来,教师发表文章322篇(其中国家级62篇),论文获奖568篇次(其中国家级86篇次),优质课获奖144节次(其中国家级13节次)。2006年,罗勤老师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基地”、“全国整体改革实验基地”、“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省综合实力50强学校”、“省示范小学”、“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中国监察报》、《湖北教育》、湖北电视台、《少先队辅导员》及市内各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教改教研的典型经验。

                                          (执笔:戴若迅  方莉)

 

 

 

 

 

 

立足实际 追求实效

走特色校本教研之路

沙洋县实验小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沙洋县实验小学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关注每位学生成功,师生共同成长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健全组织,加强校本教研管理

学校对校本教研一是实施网络化管理。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创建了“三横四纵”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即形成校长室    教科室

课题组    教师;校长室    教导处    教研组    教师;校长室

    分管年级领导    年级组    教师这样一个网络体系。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教科室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导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年级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学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动个人与教研组职责》和《校本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对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做到“三有”:有职责任务,学期初就明确具体任务指标;有考评办法,活动过程有检查记载,期末有评比方案;有激励措施,教师个人活动情况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教研组在期末评比中获得先进的有物质奖励。

二、立足实际,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准确选择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将常规教研活动与特色教研活动融合,通过集体备课、每周一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落实校本教研。

常规教研活动我们主要做到“三抓”:第一,抓好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第二抓好每周一课,每周一课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校级教研活动,每周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同学科教师议课,分管领导评课的形式进行。每期每学科每周一课都确定有不同的研讨主题和形式,比如本期语文学科确定的主题就是口语交际,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第三、抓好教学反思。学校实行教学反思月月赛,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既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对某节课的评析,也可以是对某阶段的教学的回顾。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品评定等级,择优推荐评奖和发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积极性。

(二)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

学校不仅承担有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而且重视以校为本的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细小问题,直指课堂教学实际,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它的研究周期短,难度小,见效快,研究成果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千字小论文等,这样的课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气力,又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老师们都热衷于此,乐此不疲。

(三)以协作体活动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沙洋县为推动城乡联片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将县直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分成了四个校本教研协作体。实验小学作为“国道片”协作体龙头学校,积极组织并参与协作体活动,通过送教下乡、案例研讨、校际间教师换岗交流等形式搭建教研平台,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创新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促进校本教研。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真正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同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舞台。我们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开发、审定小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自主编写了一本以沙洋本土历史、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沙洋风物》,应该说这是一本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学校落实校本教研的成果体现。

三、追求实效,总结校本教研经验

学校坚持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总结汇报活动,通过总结促整改,促完善,促规范,促提高。首先是责任处室定期开展专题小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其次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经验交流,通过学科间、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体验成功与成就感,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体教师在引领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先后收获了“沙洋县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沙洋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荆门市教育科研名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学校”、“湖北省网络教研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

总之,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执笔:曾  平)

       

   

        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常态

                 

                 京山县实验小学

 

 

新课程呼唤教学新思维,呼唤教学新视野,强调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跟进。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所有着近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湖北省文明单位”,“荆门市示范学校”,现有学生3000余人,150多名教师的京山县实验小学,在“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做合格加专长的教师”的办学目标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确立了“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校本教研新思路,构建了反思性校本教研新模式。几年的实践证明:反思性校本教研已成为促进我校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探索——制定校本教研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教师。不经历伐毛洗髓的阵痛,就不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我校在新课改的“阵痛”中冷静的思索,大胆的探索,制定了校本教研策略,要求广大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全员参与来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教育科研的意识。

1、加强培训,把握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做什么”,这些问题曾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为解决这些困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我们以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为契机,掀起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训目标重实际。立足学校课改实际,以解决困扰教师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为基本目标。二是培训内容重实用。以教学反思为桥梁,开展“案例分析”、“行为研究”,促进教师由理论向行为的有效转变。三是培训过程重实效。为防止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避免培训陷入“虎头蛇尾”的泥潭。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教师全员参与,确保培训时间,确保培训效果)将培训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作为评先表模,职称等级的必要依据,保证培训的效果。

    通过培训,教师理解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创新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的开展,完全靠教师自觉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一些规章来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作为,以保证研修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开展。而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并不是凝固、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创新化的适应。因此,我们建立了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校本教研制度,来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1)领导引领教研制度。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管理网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领导成员是校本教研身体力行者,要参与活动,指导教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我们建立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常规制度,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3)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是解决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采用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制定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完善等内容的管理制度,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校本教研服务制度。主要从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保障,信息交流等方面,为校本教研提供服务保障。

    (5)校本教研评价制度。旨在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在制定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校本教研策略,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着力开展这一全新的活动时,又面临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校本教研呢?我们针对学校新课改的实验情况,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构建了“反思性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是找准着力点(即加强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第一,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到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第二,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要多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二是找准切入点(即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我校电子教案的使用,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压力,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但是,它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很抓教师教学的“行为跟进”,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我校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三是找准落脚点(即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优化反思教学的载体)。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第一部分是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中的“问题集锦”中;第二部分是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选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断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谈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又发现上述四部分的教学反思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显得较为零乱,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的作用不明显等等。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发现这样的弊端后,我们对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做了及时调整,不设定具体的版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知识关注点、情境分析、困惑反馈、教学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让教师们自行设计、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提高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促进了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并成功承办了“荆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现场会。

    三、成长——收获校本教研成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了解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信息,加快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每年我校都派出教学骨干,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仅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培训就达50多人次。2009年3月,我校选派教师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校本教研策略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三大教学流派‘同课异构’专场展示活动。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教科室填写登记表,培训后撰写心得体会,方可报销培训费用,使培训落到实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安排培训教师,在全校教师业务活动时间向全校教师汇报或作示范教学,做到“培训一个人,提高一批人”。此外,近三年来,在县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各科教材培训与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校都积极派教师参加,还选派近30名优秀教师承担培训活动中的研究课和示范课,受到了组织者和听课者的普遍好评。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室”的意识。针对各课题研究的内容,采取各年级学科组内部的研讨课、公开课和学校组织的示范课、汇报课以及参加上级组织的竞讲课等各种形式,使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各类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目前,我校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级课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社区德育现状与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与接纳自我》,省级课题《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已顺利结题,结题报告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先进实验单位。成功申报立项的“十一五”课题《小学生团队活动心理渗透研究》(国家级)、《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省级)、《从细节着手建文明校园》(县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新教师调入我校。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我们坚持上好“三课”(即新调进教师登台课,优秀教师示范课和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讲课)。我们精心挑选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组织新调进教师观摩、交流,对他们进行跟踪听课,个别帮助,开展教学展示周活动,请县教研室小学教研员到校举行一次讲座,要求他们撰写一篇优质教学案例,上一节展示课。同时,我们还大面积进行了新教材课堂教学竞赛,组织不同年级的教师上规定教材的竞赛课(即一、二、三年级老师使用三年级教材,四、五、六年级老师使用四年级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竞赛)。每次活动,我们都严格按照“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来指导老师,强调“三个关注”(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两个反思”(反思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反思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落实“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校本教研“三要素”,鼓励教师“且行且思”,撰写教学反思,汇编成册。现在,我校组织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已编写了《小学新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我与“古人”握手——经典古诗文诵背》、《趣味数学》、《可爱的京山》等校本教材,不仅落实了学校教研教改计划,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目前,我校又针对京山县提出的“从娃娃抓起,争创中国网球之乡”的目标,充分利用京山体校网球学校的资源,进行网球进课堂校本教材开发性的研究,受到县政府、县教育局、县文体局的高度关注。2008年9月24日,我校成功召开了网球进课堂现场会。10月9日,京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在新及副县长刘国芳一行亲自到我校视察,对我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荆门晚报《成长周刊》对此项活动进行了特别报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校也被定为湖北省传统体育项目(网球)学校。

 校本教研为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架起一座立交桥,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志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三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就有24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27篇获得国家级奖,28篇获省级奖,133篇获得市级奖。我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得省级奖 7个,市级奖 16个。连续三年参加全省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等级、人数均居全县第一。特别是2008年4月,我校谭冲同学以120分的满分勇夺全省第一名;全县美育节、校园集体舞比赛和运动会上,我校学生均夺魁而归;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讲、论文撰写也捷报频传。仅2007—2008学年度,我校教师在省、市、县举行的学科竞讲活动中,共有14人次获奖,撰写的论文、案例共有70人次分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其中有5位教师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征文大赛中,共有130人次获奖,特别是我校学生美术作品“欢乐农家”在湖北省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学校被评为荆门市教科研名校、京山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校长李世斌被评为荆门市教科研名校长、黎红霞被评为荆门市教科研名师、黄生慧被评为荆门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张征松、张道凤、谢丽平、郑春梅、李勇芳被评为京山县教科研先进工作者。

校本教研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任重道远。我校在反思性教学校本教研活动中转变了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树立了开放、灵活的教育观,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新秀。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常态,让校本教研成为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 执笔:黄生慧  龚光军)

 

 以校本教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钟祥市实验小学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把校本教研作为提升办学实力的根本途径,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措施,坚持科学管理,促进了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年段联动,让教师体验校本教研的魅力

1、营造环境,激发教师热情。为了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让大家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坚持集体备课不放松。我们学校一直积极推行“四定五步”集体备课法,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我们所要求的“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五步”: ⑴教师个人提前备课;⑵集体备课时主备人说课;⑶备课组教师议课;⑷主备人定稿;⑸组内教师同课异构(即个人根据实际调整)。同时要求每一个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新设计,使教师们能在课堂上教出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开展听评课和讲示范课活动。学校规定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听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详细的总结分析和诊断,指出不足和改进办法。学校还经常开展讲入门课、提高课、示范课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评课能力。各类课型一律采取上大课的形式,所有教师共同听课,详细评课。不同年段和不同科别的教师从另类的视角来听课评课,给了听课者和讲课者全新的启发。三是开展教案评比活动。学校每学期进行两次教案评比活动,对优秀教案的作者给予通报表彰并适当奖励。我校赵荣华、黄琴、关晋艳、陈艳等老师的教案凭借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教法及策略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多次受到通报表彰。

2、建立机制,成就自己特色。主要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加强教学管理。一是建立学生基本能力考核评价制度。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对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价,学校领导亲历亲为,保证了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并严格质量结账,让教工自加压力。二是坚持干部兼课听课制度。校长带头、中层以上干部每人每周至少两次深入班级听课,从解决微观问题入手,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三是坚持检查作业制度。教务处坚持对教师作业批改情况随时检查,随时通报。

3、定期交流,注重分析总结。我们坚持做好定期交流与分析总结工作。主要采取集中交流和分散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交流一月一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全体教师全面总结前一段校本教研工作的成绩和不足,同时请优秀教师代表作经验发言。分散交流形式多样,有校长与校本教研薄弱教师的交流,有不同年级教研组开展的经验交流,有教师之间的探讨交流。

二、同伴互助,让教师感受校本教研的快乐

校本教研是一种快乐的劳动,我们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让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研究的魅力,感受教研的无穷快乐。

1、结对子,推动教师发展。

一是尊重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我校根据校本教研培养对象的学科类别、研究方向、个性特点,以老教师为指导教师,让中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师徒对子,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师徒配对由个人申报、学校统一协调。活动的具体要求、安排、检查及考核由教务处负责。本学期,全校师徒结对25对,通过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快提升。黄琴、王光玉、杨京成等青年教师多次参加钟祥、荆门和省的优质课比武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是重用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十分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了“三个一”。一是请骨干教师上高质量的示范课。我校的徐敏老师是湖北省美术骨干教师,学校每学期安排她为老师们上一次示范课。二是请骨干教师为相关学科教师举办一次讲座。我校的教研组长邵珊、沈家金、陈大水老师每个学期坚持为老师们就如何写教学反思、如何解决教学活动存在的一些困惑等主题举办专门的讲座活动。三是请骨干教师带一名年轻教师。学校要求每个骨干教师每学期带一名年轻教师。

三是用好有经验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学校十分注重有经验教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校内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外,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帮助乡村小学培养师资。对内,我们组织有经验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上点评指导课等,发挥示范作用。我校语文教师彭伏菊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她多次代表学校为前来参加开放周活动的家长们上公开课,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许多同行慕名前来观摩她的语文课。

2、给担子,引导教师发展。

我校在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十分重视通过给教师担子,让教师自主、积极发展。如在课题研究上,我校有70%的教师参加了我市的课题研究,有20%的教师参加了省、荆门市课题研究。做到了个个肩上有担子。在教育教学上,我们开展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活动,在年轻教师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中,我们开展了“治薄”活动,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我们开展了“培优”活动。通过给担子,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王梅老师是在老教师的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年青教师。她在近几年陆续承担了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为前来参加教学开放周的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士讲展示课的任务。今年,她又将代表我校承担外出参加钟祥市城区区域协作体公开课的讲授任务。她在不断地承担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少压力,但是在其他教师的支持帮助下,她也体验到了快乐。

3、搭梯子,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通过各种教研活动、竞赛、比武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只有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校不但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成果的舞台,学校还建立了校本教研奖励机制,对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并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重奖,学校每年投入3万多元用于教科研奖励。陈大水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整理,出版了《做个小小思想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等几本关于青少年成长方面的德育专著,还多次参与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并任分册主编。

三、活动驱动,让校本教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

提升办学实力,必须依靠校本教研,抓好校本教研,必须依靠活动驱动。我们主要抓了以下活动。

1、举办讲座,改进教学方法。每学期开学,我校都会组织举行一次不同科别的讲座活动。学校安排各科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困惑书面报给教务处,教务处将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将共性问题罗列出来,然后邀请市教研室专家或学校骨干教师为大家作专题报告,释疑解惑。举办讲座让广大教师对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师生如何互动以及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等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我校的沈云云老师受到讲座的启发,通过自我探究,逐步总结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识字、阅读能力。

2、教学联姻,加强互助协作。开展教学联姻,加强互助协作是我校实施校本教研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联姻。一是坚持学科之间的联姻。为了让广大教师接受开放课程的理念,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我校固化了一种作法:学校举行听课活动,不同科别的教师也要去听课,并且在评课时详谈自己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二是始终坚持校际联姻。多年来,我校十分注重与其他学校的联姻工作,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同类学校交流活动。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陈艳经常到我市的洋梓小学讲示范课,举办讲座,帮助农村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

3、教学大比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目前,我校教学大比武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领导推门听课、专家指导评课、专班督查巡课,课堂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是以打磨骨干教师为目标的擂台比武活动,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一批教师脱颖而出。陈艳老师代表荆门市到省里参加语文教学比武活动,获得了一等奖,她被收入《荆门名师名录》,因为教学业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中年教师王明兰在教学大比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一直领先于其他班级,被传为佳话。多年来,我校连年被评为教学先进单位。

4、汇报展示,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了全面检验校本教研成果,我们通过汇报展示活动,不断加强总结,扎实改进工作,提升办学实力。一是以小足球为龙头,展示课外活动成果。我校一直是湖北省足球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学校,2008年10月,我校小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了在鄂州举行的“湖北省U-9、U-11青少年足球比赛”,以全战全胜的战绩获得了“U-9”组别的冠军。每年“六.一”我们都要举办艺术教育展示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的检阅。二是以开放周的形式,每学期开展一次开门评教活动,接受家长的评判。严格的管理,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德育子课题实验学校”,2007年以来有2名教师优质课获省二等奖,有5名教师的优质课获荆门市一等奖,有3名教师优质课获得钟祥市一等奖,教师教学论文有近200篇分别获得国家、省、地级奖,有近100篇论文在各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

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我们将再加措施、再加力度,强化管理,为推动全市校本教研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执笔:李传宏  陈 艳)

                        

让教师在充满智慧的变革实践中成长

          

          ——东宝区象山小学校本研究行动启示

 

 

 

象山小学坚持科研兴校的优良传统,坚信“不变则滞、不新则后”的理念,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原则,已走过艰辛而卓越的二十年整体改革与发展历程,始终如一地研究和践行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第二轮整体改革实践研究之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学校、发展学生,教师的发展必须先行,因而学校第三轮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圆满结题并取得成果,第四轮课题更清晰、明确地定位为“校本研究与教师成长”,把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场域和推动力,开展“基于学校、在学校发生、为了学校”的教师培养工作,特别推行教师追求实践的智慧、追求变革与发展。

一、以科研传统引领教师自主研修,形成自主发展意识

学校早在1988年就提出“特色立校、管理强校、科研学校”的办学思想,积极地把教育科研纳入议事日程,鼓励教师积极地参与教育科研,并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和常规。

1、以科研意识促进教研“研有深度”。教育科研往往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其目标定位、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和步骤都有较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受科研传统的影响,学校明确地提出“以问题研究为主向,以分解研究为主导,以反思改进为主旨”的校本教研程式。学校组织多场学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研究方法讲座,指导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主张教师从经验讨论层面走向智慧变革的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理论研究、分层剖析、目标化解、反思改进等方式,让校本教研的问题研有深度|,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改有效度”。

2、以科研常规促进教研形成常态。学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其职能不仅仅是对课题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建立教育科研常规,促进每位教师参与校本研究。教科室建立科研常规月考量制度,要求每位教师一月一万字的学习笔记,一月一篇扎记、论文或案例,每月进行通报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学校教师都已形成“事必问所以,发掘教育事件背后的意义”的习惯,学会以思辩的形式解读;形成“思必有表述,记录原始的心路历程”的习惯,学会以文字的形式去论述。这些习惯的形成,对校本教研形成了极大的推动,一种研究的文化在各个办公室、教研室已得到充分的体现,真正地实现了“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日常化、草根式环境的建设。

二、建设基层研究组织,促动校本研究向纵深推进

要想让校本研究能真正地实现日常化、草根化,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建设校本研究的基层组织,发挥校本研究团队的作用是必由之路。我校坚持“双线推进,两线整合”的方式,积极地建设项目研究团队和常规研究团队,不断地对其赋权增能,推动其形成研究常态和取得研究成果。

1、坚持“双线推进、两线整合”的校本研究道路。在第三轮的整体改革实验中,我校就坚持课题组、年级组共同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两条退走路”的组织建设和研究方式。第四轮课题研究中,我们明确地提出“双线推进、两线整合”的组织建设原则,即建设11个项目研究团队即课题组,常规研究团队即学校各学科教研组,日常化的研究活动由各团队自主安排集中的时间、地点,实行“双线推进”的研究。同时,由于11个项目研究团队很多基于学科教学研究,如“生动艺术与师生情趣”课题涉及音乐、美术学科,“小学生数学学习不同类型的指导研究”基于数学学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研究”基于语文学科等,我校又积极地引导各项目研究团队和常规研究团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一些可以互补双赢的日常研究活动。同时,由于每位教师既是项目研究团队的成员,又是学科教研组的成员,在日常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每位成员又能把项目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成果拿出来分享。

2、施行团队考量制度,促进校本研究团队的建设。学校改变传统地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月度考核的方式,在团队中实行集体考量,把每位教师的荣辱捆绑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建设好自己的团队,发展好自己的团队。如教务处在月教务工作检查中,对备、教、辅、改、考、评的考量整体水平和差异跨度、业务细节提出具体要求,从整体性和个别性两个方面来权衡,既可因整体水平反而得到奖励,也可因个别水平低受到影响。学校还对各团队负责人实施问责制度,把团队第一人的领导力水平纳入团队考量的指标;学校对教育教学事件实施追问制度,发生在某一位教师身上的某一偏误可能与团队中的哪些教师有关,都可能影响到团队的考量。教科室同样借助校本研究团队考量细则对各项目研究团队进行考量。校本研究团队考量的结果既关乎研究经费的落实,同时影响到其所在的年级组或教务处、教科室的每月学校管理团队的考量。学校还对团队中的教师或集体的成果加以认定和给予奖励,既在团队的月考量结果中加分,学校还另外给予一定的奖金。

三、关注校本研究的意义,有效地改进学校教育教学

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变革与改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的智慧,让教师具备“研究促变革、变革促发展”的行动意识和行动习惯。因而,我校的校本研究不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研究上,而直指教育教学事件的内核,研究其状态呈现的成因及其对策,以便真正地去改进之、优化之。

1、对学科教学研究进行深度解析和切实指导。学校对集体备课明确提出“单元备课”的要求,指导我们的教师要具备“大单元”和“小单元”意识,大到小学阶段学科课程的标准、学科教学的特性、教材内容的体系、学段教学的特点,小到每册教学内容的安排、每单元教学的安排、教学例子的设定等。教研组的研究活动,我们强调,一要是原生态的记载,不要把教研活动扳成“一言堂”,流于形式;二要具备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研究来切实破解教学难题;三要有自主经营意识,学会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安排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学校教务处实施参与式、诊断式精细化管理格局,教研活动必须安排人员参加,教务处管理人员分包到每个年级学科组;每月教学常规检查,教务处成员与教研组长通过比对分析等手段对教师的备、教、辅、改、考、评予以具体指导,每月的教学例会学校结合教研组和教务处的综述进行成因分析和改进指导。学校明确提出“一名教研组长就是一名教研员”的口号,切实地借助教研活动平台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指导改进。

2、搭建校本研究活动平台,给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成长时机。

学校在教研组环境中,通过同伴互助、骨干引领、青蓝结对、同课异构等活动开展日常化研究。在学校环境中,学校有意识地搭建一些校本研究的活动平台,如象山书吧读书讨论活动、青年教师说课讲堂、校本研究团队成果发布会、全校作业展评与评价研究、读书节等大型活动,让全校教师参与思考,给教师搭建展示教育教学智慧的平台,共享话语中的教育智慧。同时,学校还让一部分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用他们成长的幸福去激励人、鼓舞人,让他们在学校为教师作讲座、作辅导、当首席发言人,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学校为其发展提供的机遇。

“教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员的问题”,“教员的问题其实就是学校的问题”,充分地发展教师,学校就要为教师提供成长的机遇,通过校本研究的手段让教师得到成长,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将是我校在主体性研究这面鲜明的旗帜指引下恒久坚持的发展思路与办学理想。

                                   (执笔:夏长江)

 

          

 

 

 

让校本教研绽放学校生命的光彩

 

荆门市竹园小学  杨宇蓉

 

 

 

一直以来,校本教研都摆在我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为我们深切的认识到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学生要发展都要依靠校本教研。长期以来学校缩减各项开支,加大校本教研的投入力度,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为全体教师参与校本研修作出了表率,学校校本教研氛围浓厚。正是由于我校校本教研的扎实开展与推进,近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品牌日益彰显。

一、坚持“三一”,把教研基础打好

校本教研能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校本教研的实施靠教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培训上做了很多文章。

1、用“三读一赛”,丰厚思想底蕴。“三读”即读中国古典教育名著、读外国教育名著、读中国现代教育家名著;“一赛”指教育思想观念辩论赛。老师往往会指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而要引导学生,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阅读者。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人人读书,要读教育名著,读教育家的原著;要求教师学习大教育家,接近大教育家,走进大教育家的思想宝库之中。目前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学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及《魏书生教育管理艺术》丛书。为了促进教师的学习,每学期我们还会举行一次教育思想观念辩论赛。我们发现通过学习教师有文化底蕴了,有教育思想了,而且教学中也有了一定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艺术。

2、“用三学一研”,把握学科前沿。“三学”即学名师的教育理念、学名师的教学风格、学名师的成长事迹;“一研”指研讨名师的著名课例。名师永远是站在学科前沿的人,所以大家都争相学名师。但很多老师以前学名师存在很大的误区,以为学名师就是照搬名师的教法、步骤,其实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某种教法在名师的手里,能运用自如、如鱼得水、呼风唤雨,毕竟名师在课堂教学中加进了自己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如名师的阅历、情感、学识、性格特长等,而这些不是依葫芦画瓢就能学到的。所以,我们引导老师们从名师的教学中着重领悟他们的教育理念,感受他们的教学风格,学习名师身上所具备的各种基质。而引导教师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更是我们的重头戏,老师们从各位名师的成长经历学习中感悟到,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有对职业价值的执着追求,有永不能“安分”的对教育的探索,有文化铺就的深厚底蕴,有因为长期思考而培养出来的敏锐、独特的见解。正是这样长时间的历练,他们才能掌握教育发展方向,才能引领教育改革。有了正确的的学习名师的观念,我们还进行了名师著名课例的研讨,大家都能认真消化名师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内涵,根据个人理解整合,上出具有个人风格的课来。虽然,我们有失败,但谁能说失败不是更有价值的收获呢!

3、用“三写一评”激发教研热情。“三写”即写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一评”指征文竞赛。校本教研需要研究型的人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就必须让教师思考起来。“三写”就是我们为了带动教师思考创设的一个载体。这“三写”纳入每月的常规检查,好的及时鼓励,差的全校通报,促使教师认真对待,以达到我们训练的最终目的。目前,每年举行一次的“竹园风采杯征文竞赛”已举行了三届,从征文的质量上、选材上我们发现老师们在一点一点进步。

此外,我们还长期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夯实教师内功;还开展了各科教师全能竞赛,全面的对教师素质进行考核评估。

二、着力“三合”,把科研课题做实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通过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连的方式,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也让学校工作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1、着力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的结合。我们申报的“科学认读,开发儿童潜能”、“中华优秀文化导读”这两项课题,前者可以帮助孩子科学识字,后者在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这两个课题都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为了抓好这两项课题,我们专门开设了认读和导读这两门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指导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上好这两门课,每学期还专门进行课例研讨。这样做就让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融为一体,不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任何负担。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参与了课题研究,而学生在这些课中也吸纳了很多知识。同时学校还开发了葫芦丝课、剪纸课、思维训练课以及毽球和跳绳课,于是学校申报了《创新教育》这一课题,让这些课的开展向规范性、系统性深入,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2、着力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前已经结题的国家级“十五”重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我们就是采取的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这个课题与学科联系很紧密,所以我们让实验教师在上好自己的课时,注重心育的渗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疏通。教学中老师就掌握了大量案例,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为课题的研究与发展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所以在结题汇报中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另外通过《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研发的葫芦丝课、剪纸课就是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合理安排,常规教学与特色教学齐头并进。

3、着力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我校申请的“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德育课题《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能与学校日常学生的管理工作互相结合,开展起来十分便利。围绕课题的开展我们推出了学生养成教育“三项行动”。一是以多读书,读好书为重点的“书香行动”。 二是以礼仪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体的“春晖行动”。 三是以培养新时代的小绅士、小淑女为目标的“博雅行动”。 这一系列举措强化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校“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被团市委评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还有已经结题的德育课题“养成教育六个好”我们也是采用的这种研究方式,既让课题研究生动开展,也发挥了课题研究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坚持“三主”,把教研效应放大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注重了校本教研成果的转化,放大校本教研效应,让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成为学生受惠的主渠道。

1、让校本教研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动力。经过12年校本教研的探索,我校已由开办之初的12个教学班,600名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4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的规模,在荆门城区同类学校中,规模位居第三,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城区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团队成果《沙场点兵》获教育部一等奖。我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校本教研培训基地;是教育部部长基金课题“科学认读”实验学校;教育部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授予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子课题实验先进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教育部部长基金课题“科学认读开发儿童潜能”课题“先进实验学校”, 被市教育局授予“市教育科研兴校30强学校”;每年都被市教科所授予“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连续几年我校教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2、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我校现有学科带头人两名、荆门名师四人。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国家级优质课竞赛中一人获一等奖,四人获二等奖;省级优质课竞赛中四人获一等奖;市级优质课竞赛中均获一等奖。教师撰写的实验通讯《点燃智慧的火把》刊登于荆门日报,撰写的科研论文《以“课题实验为契机”,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和《识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别收录于《潜能识字》和《识字教学科学化论文集粹》中。我校教师两次代表市直学校参加湖北省中青年教师教育观念辩论赛,均获特等奖,李丽老师、陶丽玲老师被评为最佳辩手。

3、让校本教研成为学生受惠的主渠道。各项课题的开展和各类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素质和能力极大提高。近几年来,学生也是捷报频传。学生制作的电脑作品《地球妈妈笑了》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一等奖,全国仅有7所小学获此殊荣;学生制作的DV作品《鸟的生儿育女》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时空》栏目播出; 2007年,学校数奥队力排群雄,第一次代表湖北省参加香港国际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银奖。少儿舞蹈《渔鼓声声》获湖北省第七届黄鹤美育节金奖,获湖北省文化厅“楚天群星奖”;“小荷风采杯”全国第七届少儿舞蹈大赛大奖;管弦乐队节目《欢腾锣鼓》《新年好》参加2008年荆门市春节联欢晚会《鼓动荆门》的开场演出,场面宏大,令人震撼。

 

四、围绕“三点”,把教研推向双赢

校本不是本校。作为资源相对丰厚、信息相对密集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协作,不仅是一种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共享和双赢。在充分考察、论证、协商、互访的基础上,学校选择了沙洋县五里中心小学、草场中心小学、后港中心小学、毛李中心小学、马良中心小学五所学校作为协作学校,成立了竹园六校协作体。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在以智力支持乡镇学校的同时,发掘竹园自身的智力;在指导乡镇学校教师成长的同时,加速竹园教师的成长;在帮助乡镇学校发展的同时,实现竹园的快速发展。思路一新天地宽,学校成立了协作体领导小组,制定章程,合理布署,明确职责,以校本教研为重点,围绕三个主题,在跨校协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的倡议下,协作体学校开设了科学认读课。学校组织六校语文学科的教师集体攻关,编写了科学认读的专题教案81 篇,已结集印发到各学校试用,效果较好。

第二,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抓业务培训。暑假教师集训期间,学校组织了六校协作体课改讲师团到各校巡回报告,并免费为协作体学校举办了教师课件制作技术培训,收到较好效果。二是抓课例交流。通过送教下乡、教学开放、分线赛课、课堂观摩等多种形式,组织协作体学校进行课例交流活动,学校教师和协作体学校的教师们在一起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反思成败,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有所提高。三是抓课题研究。学校介绍协作体学校加入了教育部科学认读课题组,作为湖北片区开展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协作体学校10多位教师的科学认读课例和论文分获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

第三,教学制度重建。学校坚持务实、协作、共享和双赢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机制,积极推动和开展协作体的工作。学校定期召开协作体学校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会议,交流各校教学工作的作法和经验,合理安排下期协作体工作。各学校以新课改为突破口,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在教学制度重建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极具创意的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借鉴和新的思路,促使学校教育科研步入规范化、多元化发展轨道。

协作体的研讨活动每月一至两次,采取轮流制的形式,每次由一所学校做东道主,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工作,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以“听课、评课、交流、课题扶持”等方式开展。几年来,协作体已成功举办活动数十次之多,每次研讨主题都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实效性,在竹园小学教师的帮助下,协作体学校老师还参加沙洋县语文、体育等学科优质课竞赛均取得了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