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遗失之物任务:走进教师培训的新天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8:14

走进教师培训的新天地

资料来源:《中国教师报》
(贴送日期 2003年4月23日 16:02:51)

走进教师培训的新天地

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将教师的培训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来抓。专家培训对转变教学观念、启动教学改革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全寄希望于专家培训,无异于临时抱佛脚。最大限度地减少培训效果的衰减,关键要靠一种“高效、稳定、长期”的校本教研与培训机制,而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最有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一、注重建设培训者队伍

首先是注重学校内部队伍的建设:
1.着力培训自己的环节干部,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对于环节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副校长、教导主任除了会说课、评课外,还能自己为教师讲公开课,能进行即席研讨;除了会办讲座外,还要会组织互动式的培训;要具备组织、动员、协调及策划能力;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总结材料;能发现并总结推广本校的先进经验……这些要求的提出,大大地提高了环节干部队伍的素质,为高质量的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骨干教师的作用。不少学校将培训任务交给骨干教师,要求他们一学期承担一次校本培训。谈到培训的组织,骨干教师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第六小学白茹老师说自己“谈恋爱都没有这么认真过。”教师们的反响也非常好,“教师组织的培训非常认真,效果也非常好”,有的甚至说“比校长组织的还好!
3.注重培训权力下放给教研组,一学期一个教研组组织一次校本培训。

其次,建设校外培训者队伍。
1.打破学校界限,互相利用友邻学校资源组织校本培训。比如六小白茹老师组织的培训非常好,第二小学就将他们请来组织自己的校本培训,同样,六小又将二小的班冬梅老师请来培训。新一小学从区属各学校请来名师,讲师德、讲敬业,传经送宝;第三小学则将“手拉手”学校当成锻炼教师的基地。
2.与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专家资源组织校本培训。课程改革使得我们结识了大量的课程改革的专家,现在共有13位专家成为我区各学校的顾问或科技校长,为我们学校提供课程改革信息,指导改革,培训教师。

二、人性化、个性化的培训方法

培训都以教师的需要为出发点,力图在培训者的设计与教师的需要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由“自上而下”变为“上下互动”。如第三小学就针对培训工作,专门进行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感受,征求教师的建议,设计新的培训思路。
培训者与教师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培训者由过去高高在上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培训者除了承担培训任务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者,组织大家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新课程,培训活动双方平等、多方互动。“观摩课、做课、示范课”等提法正在被“研讨课”取代。民主平等的培训氛围正在形成。
培训的组织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组织的教研活动大大增加,形成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个人四管齐下的局面。以听研讨课为例,不少学校将这一权力下放到教研组,由教研组向全校推出一节凝聚集体智慧的公开课,供全校教师研究。第一小学还将这一活动纳入教研组的评价之中。第六小学、光明路小学、第八小学等学校都在尝试让教师自己提出讲课申请,根据个人的意愿为大家推出研讨课。
开始尝试跨学科、跨年级的合作,一种新的大教育研讨观正在形成。以第五小学“教师洽谈会”为例,将同年级的所有教师组成小组,就本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始交流,交流后,将自己的看法写在大纸上,张贴在会议室周围,然后年级之间通过阅读彼此的看法进行沟通与交流,从中发现相似的内容,联手开展教学。
培训的措施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有的学校实施个性化管理。以光明路小学为例,教师基本功和内功考核的时间、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全部由教师个人决定,学校根据教师的意愿进行考核。有的学校实施目标化管理。以第四小学为例,对教师基本功定出目标,学校每月考试一次,达标即可,期间怎么学习可自主安排。

三、“互动式”培训模式

1.“课堂即席研讨”:
课堂即席研讨”地点在学生的课堂上,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研讨。其最大的特点是研讨放在课堂教学中间。在教学进行中,发现问题,即席点评,现场研讨。“课堂即席研讨”发展的势头非常好,派生出许多新的研讨形式:
一课多讲:就同一课,多人轮流走上讲台,尝试教学。“一课多讲”不仅限于相同学科教师之间,还有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尝试。
即席调查:对学生现场调查,反思教学的成败,然后进行研讨。
即时研讨:评课放在现场,课堂一结束,听课者围在一起立即研讨,速战速决。
片断教学:就某一教学难点,专门组织课堂教学,大家就此进行研讨。
课堂讲座:培训者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给教师办讲座。
课堂即席研讨”立足于教师的培训,主要是为教研活动提供最现实的、最直观的案例,所以对于教学过程是不是完整、任务是不是完成并不太关注,它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断或某一教学环节。
2.“实战式培训”:
过去只是培训者在台上讲,教师在下面听,“实战式培训”则是想方设法让大家互动起来,大家讲,大家挑战,大家研讨。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小组研讨会:先进行小组研讨,然后由小组推荐教师发言,大家开展研讨。
模拟课堂:一人试讲,大家预测出现的问题,设置障碍,模拟课堂。
案例研讨:组织者提供案例,对照《课程标准》进行商讨研究,在碰撞中理解新课程。

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随着各校校本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校本培训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渠道,其研究范围十分广阔,可以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对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探讨,它可以为教师解决非常现实的问题,对教师的平时教学有很大的益处。例如:第七小学的“如何使教案更具实效”的研究活动,主要由调查、共建、研讨、应用、再研讨、再共建几个环节组成,对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帮助。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目前,我区的培训已迈出第一步,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要加强各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自治区教育厅、其它实验区以及各大课程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吸收百家之长,更好地走出自己的路。

|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

资料来源:《锡山教育信息网》
(贴送日期 2003年3月25日 14:37:20)

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日益推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有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依赖于师训部门开展的集中灌输式培训。然而,由于我国教师人数多、差异大、工作忙,这种培训一方面造成工学时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培训效果难以迅速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培训如何面对教师的本职、本岗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既能满足其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又能满足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的共性需求,教师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受到日益关注。尤其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培训所产生的效应,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1)能带给教师“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培训“告诉”给教师的,而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深刻的体验而感悟获得的。(2)能带给教师“理智上的挑战”,培训中营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在“真实的问题”中给教师认知上的洞见。(3)能带给教师“价值的构建”,这种构建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收获(如概念、定义、原理以及其教学技能的形成、巩固和完善),还包括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从而在灵魂深处滋长出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在实践中,我们感觉这样几种培训是很有效的。
一、案例讲座式培训——结合了大量正反案例的专家讲座和教师论坛。
如何使广大实验教师对新课程能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有效地运行,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这是实验初始阶段我们对教师进行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实验的推进,我们深切地感悟到:为实施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培训,不能仅局限于课程或课程改革,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因为教师懂得如何教远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教什么的问题发生了重大变革或重大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为此,我们举办了许多次案例讲座式的培训,即在课程理论的讲座中结合中外案例和实验区教师自己撰写的案例,让广大教师了解国内外教学的状况,发现并追踪热点,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作出理性的分析,从而揭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培训使新课程鲜活的理念回置到现实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联系在一起,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情况下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不会停留在字面或表层上,而会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在案例讲座式的培训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诊断法。即从反面的案例中,剖析教育教学的疑难困惑,寻找突破点。在课改实验中,许多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遇到了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改进。针对此,我们收集了大量来自实验区一线的教学案例,在培训中,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一同来“会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使其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进而吸收新课程的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导向法。即从正面的案例中剖析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寻找生长点。在课改实验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份,这些经验与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一些教师说不清楚。针对此,在培训中,我们将收集到的优秀教育个案,如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评价方案和实例、课程资源开发的成功尝试等等,就这些个案是如何积累的,能否上升为经验,其中哪些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理论上如何解释、如何发展和推广等等,作为培训资源,与教师们一同研究、分析、反思、讨论、评价,让他们发现这些案例都是与新课程理念紧密联系实际的结晶,并让他们学会如何从操作层面上来提炼概括这些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为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观摩研讨式培训——结合了大量课堂教学实例的展示与评议。
在课改实验中,有些教师尽管弄清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策略,但也存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种问题的苗头:一部分实验教师改变不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有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得不透,在课堂教学上大做表面文章。调研的结果使我们愈加清醒地意识到:失去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改革就可能只获得些“知识更新”意义上的进展,那种真正意义上课程改革的理想就会成为泡影。在探索克服这种局限与不足的思考中,我们酝酿并实施了新的培训方式——观摩研讨式培训。这种培训的前提是首先摸清教师们所思所想所惑,明确培训主题,通过“上课、说课、评课、议课”的模式,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广大教师如何凭借教材,将静态的文本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促使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活生生的经验。在培训过程中,强调实践与思辨同步,教师既是学习者、实践者,也是研究者。在观摩研讨式培训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上课,即前瞻性学课。对新课程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尤其是在很多细节问题上,教师们难以摆脱“灌加练教教材”的痕迹。针对此,我们要求上课的教师从培训的主题出发,将教学思想及教学设计付诸实施,我们要求上课教师课上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但要克服形式的完美或表面的活跃。这种围绕新课程理念而确定的“示范课”、“研究课”、“对照课”,教师们在相互切磋技艺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真正感悟到教师是课程和学生的联结纽带,是促进两者沟通的桥梁。
(二)说课,即针对性研究教学方式。在上课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说课,让他们就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如何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闪光点等,并就某一节课的设计理念、设计特色、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等进行说课。教师们在培训后深有感触地说,要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就要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一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二要与学生一起体验和感悟教材中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学,怎样去做。这种针对教学实践的具体培训,激发了大家学习教学理论的热情。
(三)评课、议课——即明晰上好课应努力的方向。在上课和说课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大家进行评课、议课,让大家互换角色,质疑问难,就课堂教学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如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最有效?为什么这么教?针对诸如此类的疑问,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大家发表意见。培训时,我们将大家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培训主题展开讨论,讨论要体现教学思想、剖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的教学策略,再汇合各小组建议,共同归纳成功之处、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促成大家共同提高。
三、参与互动式培训——结合了大量实际问题的沟通、思辩与对话。
对教学实践合理性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广大实验教师所肩负的使命。课改实验,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往,仅求“完成”任务的教师,通常只考虑自己的教学结果,喜欢问“怎么样”,今天,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学结果,还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会大大帮助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永不停歇地追求教学更高层次的合理性。鉴于这样的思考,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参与互动式培训,即围绕课程改革涉及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让广大教师展开平等的、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借助群体反思,激励教师去思考他们正在做的和他们为什么做,以此达成认识的统一,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参与互动式的培训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一)不定期举行课改研讨会。在此类培训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设计“每月感悟”,事先让实验教师把每个月的收惑、感悟与困惑,把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尤其是面上普遍出现的问题,通过口头、书面、报告等新式进行反馈,我们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确定主题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在研讨时就有充分的准备,在此类培训中,我们特别注重营造一种对话情景,促成教师反思,让教师处于积极碰撞、积极竞争中对话,因为面对新东西大家都有强烈学习的愿望,参与对话深入了,感触就深,收效也大。在不定期的课改研讨会中,我们还设计了 “焦点透视”,如剖析一节课中一两个精彩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偏差、困惑,让大家研讨,研讨中采用动态、立体、多维的评价,鼓励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弘扬个性、标新立异、大胆创新,由于培训是在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进行的,不但让教师容易认同、理解,而且知道这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一系列设计新颖的活动,改变过去一人主讲,其他人旁听的培训局面,促使大家多想、多听、多问、多做,提出自己的见解,增进对新理念的感悟和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聘请专家与教师对话。在培训中,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国标本教材的主编、参与制定学科标准的专家,通过听课——评课——课堂教学折射出来的问题,让专家与实验教师进行对话,通过与专家的直接交流,一方面有利于为教师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唤起教师对理想的追求。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都深有体会:与专家对话可以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激情,专家的指导可以使一直困挠自己的难题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坚定了大家坚信不移搞课改的信念,明晰了自己在实验中应努力的方向。
实践证明,这三种有效的方式在新课程实验中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培训之中,包括区、市级的集中式培训,也包括长期的校本培训。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一次培训中,也可以灵活运用,相互渗透,使培训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