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破冰者的遗产:中国酒历史二十辑【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3:36
  酿酒的发明朝代  民间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曹操的诗歌里有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到中国古代的酒具和酒文化,首先第一个话题就涉及到酒的发明。很可能大家都非常关心的,就是说中国古代的酒到底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你有了酒才能有酒具,没有酒那就谈不到酒具,也就谈不到酒文化的问题。所以,跟朋友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追根求源。我们来研究一下,或者说讨论一下,中国古代酒的发明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这么三个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酒的发明,一个是酒的种类。还有呢,经过我们考古的发现,对于酒的发明这么一种实证性的东西。那么现在关于酒的发明,首先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现在有这么几种说法,一个说呢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我们的话题之外,因为它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了;第二种说法呢,是仪狄造酒。仪狄这个人物是夏代的一个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杜康造酒也是从汉代就开始传说了,叫做“少康造秫酒”。少康就是杜康。我们都很熟悉的曹操有一句诗言,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一喝了杜康什么忧愁都没有了,这个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很早就有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古王国时代,已经有作为饮料的麦酒(啤酒)及葡萄酒了。法老、贵族、祭司等人饮葡萄酒,一般平民消费价格低廉的麦酒。考古挖掘证明,在古王国时代的墓葬中,不论是法老、贵族、平民都将酒作为随葬品。可见此时酒已经是古埃及人生活的重要饮料了。从古王国第四王朝开始,贵族墓葬中常出现以采摘葡萄与酿造葡萄酒为题材的壁画。

  大约在同一时期,美索不答米亚流域的苏美尔人也开创了灿烂的葡萄酒文明,他们开辟葡萄圆,酿造红葡萄酒,技术已很高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两快楔形文字泥班记载着埃什嫩国王法典,其中说到酿造者令人尊敬的职业,而妇女是当时主要的酿酒师。

  虽然人类所能查实的史料仅能证明酒类酿造只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的酒的形成的历史可能要早得多,甚至早于人类本身的历史,酒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糖在酶的作用下便可分解成酒精,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含糖的物质,植物果实成熟后如果不即使采摘,自然脱落,聚集在一起,在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作用下,果实外皮上的酶即能将糖分转化为酒精。

  我国素有“猿猴造酒”之说,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法国酿酒界普遍认为鸟类可以衔集含糖果实与鸟巢中,如未吞食久而久之鸟巢即可变成“酒器”,如果说“猿猴造酒”还有主观模仿大自然的动机,那么鸟类造酒纯属意外。但无论如何,这种造酒还是要晚于自然造酒。

  至于人类何时开始造酒,这不仅要取决于人类要在自然中发现酒的存在,而且要取决于人类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模仿自然造酒的工艺,推测人类酿酒最早历史应该发生在能够找到足够的食物,又有食物能短期贮存之时,这样的时期应该在人类开始定居之后,又此而已推断,人类开始人工酿酒的年代应该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两三万年左右),当然那时的酿酒只是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而已。   青岛葡萄酒的故事 某种意义上讲,青岛的百年神韵,一半在栈桥,一半在小青岛。二者可以说代表了青岛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

  小青岛,德国人曾称其为“阿克那岛”,青岛居民习称“小青岛”。因其形状如同一把古琴,故又有“琴岛”之称。小青岛位于栈桥东南,小巧如螺,美景天成,与栈桥回澜阁一起如同两颗璀璨明珠,光耀青岛湾,凝聚着百年青岛之神韵。小青岛最高处,一座洁白 的锥形灯塔巍然矗立,此灯塔系1900年由德国人建造,1915年启用,是海上过往船只进出胶州湾的重要航标,也是小青岛的标志。

  诞生于1912年的青岛葡萄酒,它的标志创意就来源于“小青岛”,这与青岛啤酒的logo创意取材于“栈桥”还有一段不解之缘,1947年,美口酒厂(即青岛葡萄酒厂前身)被国民党官僚资本价购,附属于青岛啤酒厂,对外仍称美口酒厂。青岛解放后,美口酒厂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接收,成为青岛啤酒厂的果酒车间。1959年,美口酒厂定名为青岛葡萄酒厂,与青岛啤酒厂仍未脱离关系。1964年2月28日,青岛葡萄酒厂成为独立核算的生产企业,也是青岛惟一的葡萄酒生产企业。

  青岛葡萄酒的标志图形由“小青岛百年灯塔”演化而来。海天云色之间,碧波荡漾之上,小青岛百年灯塔巍然伫立,灯塔上方两束光芒,闪耀四方。“琴屿飘灯”,百年风情,尽情流露。

  历经百年的青岛葡萄酒标志整体构图匀称和谐,稳重大气;黑白主色调,经典优雅。抽象直观巧妙结合,传统现代兼而有之,既象征着青岛葡萄酒的百年悠远历史,又放眼未来,寄寓未来。

  源自青岛,走向世界。青岛葡萄酒,是属于青岛的,更是属于世界的。走过近百年辉煌,迎来崭新纪元。下一个百年,青岛葡萄酒必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成为当之无愧的青岛名片、中国骄傲,成就基业常青的卓越品牌,向五湖四海展示东方美酒的神韵,大家风范!

  绍兴黄酒的传说与历史  绍兴黄酒,芬芳醇厚,色香味俱隹。关于绍兴黄酒的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就颇负盛名。

  绍兴黄酒所以成为隹酿,与所用的水关系很大。名酒出处,必有良泉。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水质特好的鉴湖。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的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据化验,湖水含有微量矿物质,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用以酿酒,极为适宜,加上广大制酒师傅的卓越技艺和辛勤劳动,使绍兴黄酒色香味出众。

  绍兴黄酒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含有二十一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但不能自身合成的八种氨基酸。

  绍兴沈永和酒厂创建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1910年,沈永和代表绍兴黄酒,在“南洋劝业会”上,为绍兴酒争得第一枚金牌。

  1915年,绍兴云集酒坊(绍兴东风酒厂前身)的产品作为绍兴酒的代表,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国际金质奖。

  195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拔款,扩建了古越龙山绍兴酒中央仓库。

  1956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全国名酒评比会上,绍兴黄酒与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山东金奖白兰地等到八种酒,正式命名为八大名酒。

  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将“古越龙山”加饭酒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1988年,“古越龙山”被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定为“国宴专用酒”。

  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绍兴黄酒集团时说:“中国黄酒天下一绝,这种酿造技术是前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好好保护,防止被窃取仿制。”

  1997年4 月25 日,“古越龙山”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网公开发行。

  1999年10月7日,黄酒进入拍卖行。东风酒厂“共和国同龄酒”以5万元被一位叫吕彪的竞买者拍走。

  1999年10月15日 《绍兴酒》国家标准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审定。这标志着我市黄酒业将向更高的档次迈进,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绍兴黄酒品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1月,被誉为“东方名酒之冠”的绍兴酒,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曲水流觞”成绝唱  魏晋时期,会稽郡(今绍兴)一带名士云集、才人辈出,而这些名士才人又多喜酒善饮,因此当地酿酒、饮酒之风非常盛行。据文史记载,当时有一户人家一年收了七百石的糯米,还不够酿酒,酒风之盛可见一斑。

  在此期间,绍兴还发生了一件流芳千古的佳事,这便是著名的“曲水流觞”。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已之日,“书圣”王羲之偕同当时的天下名士谢安、殷融、孙绰、阮裕等42人,在江南水乡绍兴的会稽山之阴、兰亭曲水之滨,共襄了一次名垂青史的曲水流觞修禊盛会。众名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嘉泰会稽志》引《天章寺碑记》记载:自王羲之至袁峤之共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郄昙等十五人,各赋诗一首,九岁的王献之等十六人作诗不成,各罚酒三觥。全部得诗三十七首,这也许称得上魏晋名士中最富文学色彩的一次雅集了吧。

  最重要的是,王羲之酒酣意畅、神采飞扬,当即用蚕茧纸、鼠须笔为这三十七首诗合成的诗集作序,写就了一篇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经典之作——《兰亭集序》,其书法之美,登峰造极,可谓铁划银钩、龙飞凤舞、遒媚劲健、字字玲珑,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文人墨客仿学之墨宝。通篇28行,共324字,遇到重复文字,皆有所变化,精美绝伦,王羲之也借此一举奠定了其中国书法历史上“书圣”的崇高地位,为中国的书法史和绍兴的酒文化增添了浓重而辉煌的一笔。兰亭也由此成为众多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书法圣地。可惜这一旷古的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中,由于爱不释手,竟成为其随葬品。至此,《兰亭集序》这一稀世珍品便遁迹无踪了。

  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欲重写《兰亭集序》,但均与曲水流觞宴上黄酒微醉之时写就的那篇传世佳作相去甚远。这其中绍兴黄酒之于王羲之的作用,不言自明。“曲水流觞”和《兰亭集序》也就成为绍兴黄酒的历史殊荣之一。

   古代的中国是怎么酿酒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区有两条古代人工开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两河交汇处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条长不足5里,宽不过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纪末,一个不大的改扩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扬天下。

  1998年8月,一个酒厂准备对位于水井街19号一个普通院落内的配制车间进行扩建改造,当时挖出了很多碎瓷片,从瓷片的文字上来看,估计是明代的。

  1999年3月,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工作,很快就发掘出了一个清代的酒坊遗址,随后又在清代遗址的下面,发现了明代的酒坊遗址。

  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在水井坊一共发现了4处灶坑遗址,其中两个是近代灶坑,两个是清代灶坑。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