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真铁矿石哪多:中医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56:05

 

前言:二零零一年,由在下主持的《靜遠堂─中華醫學研究中心》,接獲國內某中醫葯學會通知,撰文參加2001至2002年度之中醫學論會征文。因按該中醫學會的要求,參選征文者,應為專業委員會委員。
在下爛竽充數,在下拙著《肝病實脾法是治療肝的基本大法》(未公諸於世)一文中,抽出前面部分(囿於文字字數之限),即以下文以應之。幸獲錄取,於今年五月三十日,在其學術會上宣佈,並載於今年出版之《論文集》中.....

今錄於此,為免衝突,特加按語,以供同仁參考,並祈求指正是信。
=====================================================================
《肝病實脾》探討                                  香港靜遠堂  李官弼

    《肝病實脾》是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病脈症第一》篇首中提出的治療法則。余自八十年代起,始著手研究肝病各証之病位、病因、病機、傳變、轉歸以及兼雜等証之生理、病理關係。根據仲景這一基本法則,將《肝病實脾》大法,廣泛地應用在病毒性乙型肝炎(HBV)各証的臨床治療上,均收到肯定而滿意的療效。

一?肝、脾間之病理傳變關係:
    肝病常可涉及其他臟腑,其他臟腑之病,又可傳變至肝。然肝、脾間之生理作用和病理傳變,則是最為密切,既相助為理,又互為影響。其中肝病傳脾,醫論甚多,而脾土反侮肝木或土病傳木之辯證的病理傳變關係,今人則甚少論及。
     《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中岐伯云:“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張隱菴云:“入六腑者,謂陽明為之行氣於三陽,陽明病,則六腑之氣皆為之病矣”, “入五臟者,謂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太陰病,則五臟之氣皆為之病矣”;《素問?氣厥論篇》云:“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鄭欽安在《醫理真傳》一文中云:“有妻病而乘於夫者,如土病而傳於肝是也……”等。楊上善云:肝病傳脾,病“從勝處來”謂之“賊邪”,脾病傳肝,病“從所不勝 來”謂之“微邪”。又,經指:土氣不及謂之“卑監”。張隱菴云:“土運不及,則化氣乃滅,木反勝之……邪傷脾也”。可見土病傳木或土運不及的病理傳變,自 古至今,臨床亦非常多見。
    再以濕熱証而論,薛生白《濕熱病篇》云:“(濕熱)病在(太陰、陽明)二經之表,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裡,每兼厥陰風木”。路正志氏在文章中亦云:"急性肝炎之病機多屬濕熱蘊結脾胃,郁阻肝膽"。鄒良材氏云:"脾為氣機升降之樞,脾土壅遏,亦影響到肝氣的疏泄 "等論。故病毒性肝炎之發病機制,多是土病傳木,木病郁極而復,再乘脾土,形成以"肝郁脾困"為主証之肝病濕熱病機。

二?關於實脾:
    《金匱》篇首“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惟治肝也”一節中,“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十二字,是其要點。 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地方有二:其一,文中並未言及肝病之虛實。就文義推之:若肝病虛都可傳脾,難道肝病實,木氣橫逆犯土,就不是肝病傳脾了嗎?如果說肝病虛傳脾而當先實脾,則肝病實克土是否更當實脾(不可與下文以酸補肝混淆)?再說,如木犯土而脾巳病,或土病於前,土運不及,木反勝之,濕熱壅滯肝膽而現"肝 郁脾困"之肝病濕熱病機,
此時又焉能捨實脾而只治肝呢?其二,文中“夫肝之病,補用酸……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一節是言肝虛之治法,並指 出肝病實不可用“補用酸”之法,用則有實實之弊。很明顯地這是針對肝病而言,絕非言不可實脾。關於脾病之治則,再考內經:“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 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諸論,則知仲景所言“補用酸”是治肝虛之法,而不是實脾或補脾瀉脾之法。因此,前文中所言之“實脾”, 是應該與後文"夫肝之病,補用酸……”一節分開來研習,方不致混淆。此外,臨床治肝,若只重泄肝清肝,不解實脾,致使肝脾之病,更生他變。故仲景特別指出 勿犯“虛虛實實”之弊。即在涼血疏肝,活血袪瘀等治肝之時,仲景囑其要注意“緩中補虛”,“以甘葯調之”的治療道理,《難經》更有“損其肝者緩其中”之明 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論,不但是上工中工辨治肝病的分水嶺,而其“當先”二字,更突出了“實脾”在肝病治則上的主導性和重要性。故仲景“肝病實脾”之法,不僅是肝病虛之治法,實際上則是治療肝病之基本法則。
     至於“實脾”二字,包羅甚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健脾胃之陽而過用辛溫香燥;補脾胃之陰而恣用甘涼濡潤。如以濕熱証而論,先賢們多主以宣透三焦濕熱之邪。其以宣肺化氣、芳香化濁、泄熱袪濕、溫胃和中、苦辛開泄、辛開苦降、苦溫燥濕、甘淡滲濕、溫陽化濕等法,迨濕袪熱清,運化、輸佈、升降有權,則脾自健運。凡 此種種,皆可謂之實脾。

三?肝木之體用問題:
    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病脈症第一》篇首中,僅言其"肝虛則用此法",未言其他。為進一步探討肝病各方面的治療法則,自當“勤求古訓”。
    鄭欽安云:“仲景一生學問,即在這先天立極之元陰元陽上探求盈
虛消長,揭六經之提綱,判陰陽之界限”。
    中華醫學認為:肝為乙木,屬足厥陰經,與足少陽(膽為甲木)經互為表裡。主藏血,惡抑郁,性曲直,喜條達,主疏泄,內寄相火,主升發清陽之氣。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故體陰而用陽。
    肝之體用,是肝臟生理上具體表現的兩個方面,其相互作用,互為影響的。自古醫家在肝病的治療上,都非常重視肝木體、用間之“陽舒陰布”相需為用的整體觀念。
    經謂木氣平和,謂之“敷和”。岐伯云:“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張隱菴曰:“木得其平,則敷布陽和之氣以生萬物”。
    故肝病本身之辨証,自當從肝臟體、用之虛實著眼。概括而論:肝之體病,病在陰與血。肝之用病,病在陽與氣。故體、用之病,當隨其虛、實之異而辨治。
     經言“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鄭氏云:“仲景傷寒一書,通體就在邪正二字”。肝病之實,其為邪氣有餘,邪實則氣郁血滯,故病多體、用俱實。如在肝病濕 熱証中,濕熱壅滯肝內,充斥表裡三焦,久則穢濁毒生。肝氣郁遏而有餘,木火同氣,相火悉成壯火,故肝體常腫大,甚至導致脾亦沖血腫大。肝氣橫逆則乘脾,上逆則犯胃,熱毒內陷心包則譫妄,內蒙心竅則神昏,脈絡凝瘀則主客渾受,若郁結熱盛而火化者,或陰精耗損而痙厥,或肝風挾氣血上揚而昏扑等等。故肝病實而郁 者,自當疏其壅滯之穢濁,泄其有餘之火,散其郁遏之氣。前人謂“肝氣常有餘”,“肝無補法”即言此類証治是也。故經云:“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 以甘緩之”;“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此即苦酸涌瀉為陰,辛能散郁,甘可緩急是也。是証,抑木雖可護土,但實脾培土之法更 不可缺,故本人合而為用,即先賢名為"抑木培土"之法。
    然在臨証中,體用之間亦有偏盛,有郁於血或郁於氣為主者,郁於血者肝氣亦常郁遏不行,郁於氣者肝血每多郁滯瘀阻,故治療之際,又當隨其氣血之異,辨其主次而治之。
     肝病之虛,多為精氣不足,然則又有在體在用之別。其肝體虛者,多為肝陰、肝血虧損,仲景在《金匱?臟腑經絡病脈症第一》篇所論之法,即為肝體陰血虛損之治 則。然其肝用虛者,即肝陽、肝氣虛虧,其証治法則,《內經》及先賢均有詳論。《內經》言:“少陽不生,肝氣內變”,秦郵袁《証治心傳》云:“夫肝體固賴陰 血以養,而其所以為將軍之性,寄龍相之威者,以真陽之為本也。肝陰不足固多為患,而肝陽亦為至要”。蓋肝氣不足或肝陽下陷,均會導致肝用之疏泄、條達、曲 直、升發等性皆病而郁。
    經謂“木郁達之”,故《內經》多處言及“以辛散之”“以辛補之”。辛能散郁,辛亦能升陽。東垣有“升陽益胃”之法,葉氏有“升陽散郁”之論,皆“辛甘發散為陽”之法,寓“以辛補之”之意,此皆為肝陽、肝氣不足之治法也。
    夫體用之辨,既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臨証之時,余常以仲景酸甘養陰之方,合葉氏“升陽散郁”之法,參東垣“升陽益胃”之意,本仲景“肝病實脾”之旨立法,即先賢所謂“健脾舒肝”一法。用治肝氣不足,或肝陽下陷等肝用虛損所致諸証,皆每建殊功。
    實踐證明:“健脾舒肝”一法,是肝病患者恢復期之最佳治療法則,他不但能盡快地改善患者的肝血功能,更能在短期內糾正患者肝血蛋白異常或倒置的病機証狀。

按:十天干應地,其化有五而生五形。其甲己化土一法,為萬物生化之本。今土木條調,自能治土木違和之疾。六經六氣之中,經以氣為本,以陰陽為標,互為中見。今經惟以少陽、太陰二經,不主標之陰陽或中間之氣,而主本氣。且厥陰陽明正好從中見之少陽和太陰二經之氣。故此,抑木培土和健脾舒肝二法,自以調 和少陽太陰而為治。況“少陽為出入之樞”,“脾胃施升降之職”。故在下外祖父曾總結有言:“少陽病,有其出與陽合則熱;入與陰合則寒”的病機變化規律。陽 者陽明,氣實郁阻而化熱;陰者太陰,本虛中損而化寒。世人每以“肝無補法”之論,而違易理陰陽虛實寒熱體用之辨証觀。況厥陰為陰盡陽復之臟,最多厥熱勝復 之証,此即臨床所謂:“熱化火化和濕化寒化”的病理機制。故其治,臨床應用清、溫法時,自不能離開“艮土”之盛衰。今醫論治肝病,又焉可離古訓精深之法而 從今乎?不識古人立法深意,動輒即以己意閹改,是今人不能虔誠、深入地研習前人成就之過是也。

其實,今日所謂之肝炎,由臨床証狀表現來看,多為中醫的脾胃濕熱証,或太陰濕熱病.臨床有偏熱或偏寒兩大分類.其病機,多為脾胃所致的中焦濕熱病,隨其患者本身脾胃二經氣血的盛衰,再兼染外來濕熱病邪,嚴重時,則會向熱化火化和濕化寒化兩大方面發展,最終都會出現以『肝郁脾困』主要病理機制為中心的 綜合性病變.

本人在拙文中己有論及,多為脾胃濕熱反侮肝木而出現的綜合病機,在傷寒論中,仲景則均以脾郁發黃立論,並著重提出《肝病實脾》的診治總則.故在下不僅以木克土立論,更重其脾土反侮肝木而成之綜合性病變.

就西醫病理學而言,以乙型肝炎為例,西醫都認為:乙肝病毒,本身對於人體及肝臟,本沒有害,即在平時也不會出現任何肝病的現象和特徵.

然而,對於乙肝病毒突然在人體肝臟內大量覆印,導致肝細胞中大量的肝細胞染有乙肝病毒.對於這一病機的根本原因,西醫直到今天,仍然是個迷,解釋不到.

通過在下多年的臨床觀察,這一病機的產生之時,正是該患者脾胃濕熱証最嚴重之時,進而導致出現肝脾不調的肝脾綜合証.即上述之肝郁脾困的綜合病機.

因此,在臨床上,任何肝病患者,不管急性或慢性,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等病患,其臨床主証,都是以脾胃病為主要特徵的病機表現.這是一切肝病患者的共同特徵.

而在臨床之中,由於人體自的免疫系統對於疾病所產生的免疫機制,在欲殺死乙肝病毒時,將大量的肝細胞破壞,從而出現大量的肝細胞壞死,肝功能由其紊亂,發展到肝功能衰竭等証.

這裡,多數肝病患者病情惡化,絕大多數都是因師在治療上的不合法度,導致失治或誤治而產生.

致說到檢查,西醫除化驗大三陽和小三陽外,查查肝的各項功能指數,如谷丙轉氨?等之類,還要查患者肝血中球蛋白和白蛋白的指數,以及蛋白間的比例否是正常等等.同時,就有如你在上述所介紹的觸診,叫你曲膝仰?,用手指配合你的呼吸,按壓肋下肝脾區,查看有無腫大而觸及手指而發隱痛.是檢查肝脾是否沖 血腫大,是大陸西醫的一種診斷方法.而用右手指敲打壓在腹上的左手,多是檢查患者腹部是氣脹或是積水.是因閣下或曾言脘腹脹滿或嗝氣等証之故.
在大陸,部分中醫也運用於臨床檢查之中.今之大陸學作的新中醫,都會運用這類手法配合檢查,只可配合中醫望聞問切一起來斷為宜.

臨床中,肝炎病毒的轉陰,又是不穩定的,而其關鍵,則在於肝病毒抗體的建立.

但因其在病理基礎理上的差異,西醫的目標是放在如何清除肝炎病毒這一課題上,現企圖緣接種之法,接種如乙肝病毒葯苗,以希先形成抗體而後能免疫,是目前防治肝病的最新朝流.

在臨床之中,因脾胃濕熱而致的肝脾同病的肝變不少,由於人們鑒於對於這類肝病的認識及其治療,都未能成系統或模格化,都是離開了中華醫學本身的系統,在西醫病名病機和病理診治法則上,強行用中醫理論和方葯來套所出現的產物.

 

在中醫的臨床診斷學中,以乙肝為例,西醫所謂的慢乙肝,也包括慢乙肝活發期兩種不同病理特徵.其總體病機,屬濕熱証.而且,是濕熱之証反侮肝木,形成土與木即肝與脾的綜合証.
中醫臨床學中,關於濕熱交合之証,治療上,是比其他病機証狀的治療要困難些.況今天所論的肝郁脾困病機,至少又涉及到木和土兩個臟系,故其難度又會強大許多.
首先以濕熱証而言,中醫學除了外濕和內濕;陰濕和陽濕等區分之外,尚更有三焦辨証的區別.這裡所言之肝病濕熱,是以中焦濕熱病機為主的,臨床上又每涉及上下二焦不等.
然濕熱一証的病機中心,又自然是以中焦肝脾為主.
中醫理論認為:胃為水谷之海之,脾主運化輸佈水濕精微等.而都離不開木的疏伐作用.中醫不是稱之為木克土嗎?木氣太過,會傷脾胃;而木氣不足,又不能配合或促進脾胃的功能正常.故木克土應兩面看.這就中醫學中常說之太過和不及的兩分法.
因此,要清利濕熱,就必需首先弄清楚這兩套系統的生理關係,以及病理變化中的各相關病機.
文中好似己經提到中醫濕熱病大師薛生白先生《濕熱病篇》的辨証觀嗎?

再以濕熱証而論,薛生白《濕熱病篇》云:“(濕熱)病在(太陰、陽明)二經之表,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裡,每兼厥陰風木”。路正志氏在文章中亦云:"急性肝炎之病機多屬濕熱蘊結脾胃,郁阻肝膽"。鄒良材氏云:"脾為氣機升降之樞,脾土壅遏,亦影響到肝氣的疏泄"等論。故病毒性肝炎之發病機制,多是土病傳木,木病郁極而復,再乘脾土,形成以"肝郁脾困"為主証之肝病濕熱病機。

濕熱一証,是會以患者本身中氣之盛衰而變化.又會隨濕熱之邪在脾胃二經之表裡之別而出現不同的轉化.
如:濕熱在二經(指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之表,就出現兼足少膽經見証;在二經之裡(同前二經解),則會導致足厥陰肝經的臨床病証.
同理:中氣實者,濕熱之邪,即會向熱化或火化發展;而中氣衰者,則會向著相反的濕化和寒化方向發展.
這裡要特別指出:濕為陰邪,自然傷陽,故自古皆言濕勝則陽微;另外,凡人陽氣衰微者,又會導致濕甚.
其 中因濕甚郁而發熱者,雖屬濕熱証範疇,表面看來與濕熱証類似,然其陽虛或不足這一點如被忽略,而主以重劑清熱之品,結果就會導致轉化成如王夢英等先所論述之『寒中証』等.這是今日所謂中醫最常見犯的錯誤問題.為什麼?不知不覺中,為殺病毒,就自我從屬到西醫清熱解毒的理論中去了.軏全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整體 觀.以上就是濕熱証治的諸多原因之部分.

 至於論道:“所以中醫治肝病只維持肝功能正功能正常,對清除病毒方面並無優勝之道也”這一現,其中又有許多世人不明的問題:
第一:清除病毒這一概念是什麼?是指某葯物去清除嗎?
西醫到今天,沒有這類葯物;中葯也未有能完全肯定的有效葯物.
但在今日治療原則中,中西醫一致都認是以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功體制及其功能,在肝細胞內形成乙肝病毒抗體,患者就可以康復.都不是以葯物去清除乙肝病毒.這是治療的大原則.
至於濕熱郁阻,導致肝功能病變或衰退,中醫葯更顯其功效,這就是閣下文中所言提及的:確保和維持肝功能正常的治療作用.
須知僅這一點,就是不使病機變壞的前提和保證.

臨床上所見之肝硬變,肝腹水,肝癌,肝昏迷,肝出血,肝壞死等等,多是肝病濕熱病機得不到妥善治療,或者葯誤所導致的結果.

1,臨床所見之〔肝病濕熱〕症,常為肝與脾的〔綜合症〕。即中醫所謂之〔肝脾不調〕或〔膽胃不和〕之〔土木同病〕。其床特徵,主要表現在〔肝郁脾困〕這一綜合性的濕熱病機上。

2,濕熱病機的形成,自然都有〔內因〕與〔外因〕兩方面在內。然而,這類患者,其實都是〔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中心的病理變化。故不管〔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其臨床病症,皆是以脾胃病為主症居多。

3,請參閱在下在本綱中所論之關於脾胃病各節,您就可以明白,濕熱一証,可隨脾胃之盛衰,而使濕熱一証,會向著兩個不同方向發展。
此即〔薛生白〕在其〔濕熱病篇〕中所指出的那樣:
〔中氣實則每兼少陽三焦〕;〔中氣虛則多現厥陰風〕。於是,一個向〔熱化火化〕發展;一個會朝著〔濕化寒化〕方面發展。

4,這裡,在臨床上,不管是肝或脾,都有一個〔體與用〕的辨証問題。而且二者都是與患者一身中之陰陽,臟腑之陰陽之盛衰,有著非常密切關係。
故肝陰虛所形成的〔熱〕,中醫叫它為〔虛熱〕,濕熱郁結所產生熱,中醫稱它為〔郁結化火〕的內熱。因此在臨床治療上,都要小心,如陰虛之熱,過用〔苦寒之品〕,先賢們都指出,會導致〔寒中〕的病變。

5,若患者已是〔肝陰虛損〕上夜班自然不宜,一樣都會〔虛其虛〕的。

6,不管怎麼說,〔濕邪總為陰邪〕臨床上的規律多是〔濕甚則陽虛〕。故肝病濕熱一証,竟管有時呈現〔熱象〕,但在治療上,都不能忽略這一〔濕勝陽微〕的病機病理。

7,濕熱之治,葉天士有句名言:〔滲濕於熱下〕。其分消走泄又是治療濕熱首選之法。不過,臨床上還要辨其〔陰濕〕與〔陽濕〕之治療區別。

8,關於〔肝硬化〕病後的護理,是一個既復雜而且更為具體的問題。中醫最注重〔辨証施治〕,其〔護理〕也當隨其患者的具體症狀來決定,包括飲食和調養。

9,對於肝病的針灸治療,在下認為,作為輔助治療是可以的。

10,氣功的修煉,是很有功效的一種治療和恢復的最佳方法。
在下在綱上所貼的〔中華民族的養生文化〕一文中,特介紹了一名肝硬化患者,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去跟一位道士的煉功〔道家的內丹功法〕,不但完全治好了肝硬化,而且,二十多年來,一直健康過常。這位患者,還是〔化工設計院〕的〔高級程師〕,今年還接在下到他家中作客呢。

綱上貼文,只能言其大概,不是之處,尚請鑒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