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加速属性:为什么诺贝尔奖与我们失之交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9:08
为什么诺贝尔奖与我们失之交臂?《新京报》9月12日曾有这样一条新闻:“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奖只有一步之遥。”于是有中国科学家表示,屠呦呦有可能获得诺奖。

  然而事实是,中国和诺奖还是无缘,诺贝尔奖与我们还是失之交臂。

  如果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冷静的思考,就会感觉我们现在科研环境离获诺贝尔奖真的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还缺少真正的大师级科研人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能一丝不苟地搞科研的队伍,也没有能够真正承载这样队伍的科研机构。

  我们当下的大多数科学家说得好听点是更像政治家,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更像政客。你望去,就会发现,很多稍微有点名气的科学家必然要身兼数职,一年之内多半时间要流连忘返于宾馆、酒楼、会议室、飞机场甚至桑拿按摩场所;挤点时间搞科研也是在家闭门杜撰东抄西凑,很少去实验室亲自做实验取得第一手科研数据。

  中国科学家最尊贵的头衔莫过于两院院士。现在两院院士人数逼近2000人,但官员占有其中很大的席位。事实证明,既做官又要科研是很难出成果的。从目前中国实际情况看既是官员又是院士的科学家很少能出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科研成果。中国科研人数众多,遍地都是大学,但科技成果很难超越世界水平,和鼓励科学家当官或鼓励当官的做科学家是不无关系的。

  除了两院院士,在中国还有令人羡慕的博士也是搞科研的主力军,但当下本应受人尊重的博士也遭到众人质疑。

  2009年10月29 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博士充斥官场说明高校也是权力寻租目标》说:“价值中国网网友王奕认为,不可否认官员中有货真价实的博士,但更应该看到一些无德无能的中高级官员。他们利用权力和金钱买来的博士文凭,充斥于组织部的档案里,等待为更高级职位提拔充当文凭硬件,真是祸国殃民!”这是我于2009年10月27日发表的新闻解读《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在官场,是腐败的又一佐证!》中观点,是针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10月26日说的“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而言的。今日我依然认为,中国的博士不搞科研,而倾情于权力、官场,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改革开放的悲哀!

  而中国本科院校在科研方面又表现如何呢?2009年《晶体学报》发布社论通告,通过检测程序发现,至少有70篇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或E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报告的作者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系列文章。他们均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文章合作者包括井冈山大学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来自中国不同科研机构的作者。

  我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宁愿相信这新闻是假的,但这是我一厢情愿。中国还有什么没有造假呢?

  教育科研人员造假危害是巨大的,它直接腐蚀了知识分子的良心。科学研究是不容有半点虚假的东西存在,搞科学研究造假,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一个大学、一个科研机构的真正灵魂是独立秉持公正立场,对社会保有建设性批判立场,引导国民走出黑暗和迷茫。一所好的大学抵得过千军万马,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和标志,譬如西南联大就是这样一所大学。

  其实教育的本质不是教会学生一两种生存技能,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探索、如何创新。但是现在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基础都没有打好,这是教育的失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是离诺贝尔奖有多远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科研、我们的科研院所、高等教育应该回归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最基本的搞科研原则上来,要耐得住寂寞,要勇于逃避开权力和物质的诱惑。

  然而现阶段谁能做到这些?我们平民当然做不到,那些或大或小的科学家,我看也根本做不到。当然,时下肉食者不主张回归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更不看重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更不鼓励科学家对物质的鄙弃和对精神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此我们离诺贝尔奖虽然不能说是遥遥无期,但应该说确实还是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