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7.0剥皮地点:关于康德、黑格尔哲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5:53:52
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建立了唯心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恩格斯说过,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末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可能创立。这一句话就充分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历史地位,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研究哲学史可以有两种角度或方法。一种是历史的,即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哲学思想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来龙去脉,搞清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影响以及它们的社会的、时代的、阶级的根源或关系,包括考据、文字的训诂、说明等等。这种研究方法是研究哲学史的主要方法。但是,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哲学的角度或方法,即通过研究哲学史或历史上某些哲学家来表达某种哲学观点。用中国的古话说,前者是“我注六经”,后一种是“六经注我”。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也可以说一切哲学史都是现代哲学史。用这种角度看一下康德哲学,看看它能为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些什么东西,这是我感兴趣的问题。P1
批注:研究哲学史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作为历史方法,是历史事实的堆积;作为逻辑方法,则是把握哲学观点自身的发展变化。
康德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不在他的“物自体”有多少唯物主义的成分和内容,而在于他的这套先验论体系(尽管是在谬误的唯心主义框架里),因为正是这套体系把人性(也就是把人类的主体性)非常突出地提出来了。P3
批注:康德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突出了人类的主体性。哲学即是人的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
把一切予以逻辑化、认识论化,像黑格尔那样,人的存在的深刻的现实性经常被忽视或抹掉了。人成了认识的历史行程或逻辑机器中无足道的被动一环,人的存在及其创造历史的主体性质被掩盖和阉割掉了。P9
批注:哲学的本质是认识论,形式具有多样性。各种哲学理论都属于认识论范畴。这是广义的认识论。作者从狭义的认识论出发,因此否认哲学的本质是认识论。
哲学包括认识论,也就是说包括科学方法论,像现在西方的科学的哲学、分析哲学,我们讲的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论都属于这一范围,它们的确构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哲学又并不完全等同于它们。哲学还应包含伦理学和美学。P9、10
批注:哲学本身分为不同的层次,本质层次即是认识论。本质的表现形式则具有多样性。伦理学和美学属于表现形式范畴,不属于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正在从混沌的包罗万象的方面向认识论转化。伦理学和美学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又各自成为独立的学科。
-1-
康德的先验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叶秀山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辩证篇”里提出了三个先验理念问题——灵魂、宇宙和上帝,事实上在这三个本体论问题中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宇宙论的问题。宇宙论问题是解决宇宙的根本问题,解决宇宙的界限、起源问题,在经验的宇宙论范围之内是自然科学问题,在经验的宇宙论之外,即先验的、理性的宇宙论,面对的就是灵魂不灭、上帝的问题。因此,宇宙论问题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辩证篇”里,占有核心的地位,也可以说,先验宇宙论是了解康德对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态度的关键。P16
批注:康德哲学率先将哲学分为两个层次:经验的宇宙论和先验的、理性的宇宙论。这是依据有限和无限进行的划分。经验停留在有限,它关注的是具体存在的发展变化,理性上升到无限,它把握本质存在的运动。应该看到,具体存在涉及到起源问题、产生和消失的问题,本质存在则是对具体存在的本质进行的概括和把握,因此,本质存在不涉及起源问题,没有产生和消失的根源问题。它是以存在为基础进行理论上的抽象,从本质高度把握普遍联系和内部矛盾,以及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存在转化为非存在,这样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两个层次的理论问题在内容上是对立统一的,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宇宙的起源,从本质上说,这是认识的极限,人们不可能揭示和把握这一问题。地球的起源,这是具体的存在,因此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可以进行逻辑推断。
本质和具体,这是两个层次的对立统一。本质是从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它自身没有独立存在物,只能依附在具体存在身上。因此,本质存在不涉及起源问题,它以存在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发展变化规律。
本质存在已经上升到理性高度、无限高度,把握的是纯粹的形式联系,它没有内容的规定性。因此,作为纯粹的形式联系自然不存在起源问题,起源属于具体内容方面的特点,只有具体的有限的存在物才会涉及到它的形成、运动和消失的全部过程。而纯粹形式把握的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连续性发展,这是无始无终的形式变换。具体存在是有始有终,本质环节是无始无终,这种无始无终源自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它是扬弃了内容之后导致的必然结果。
现实中具体偶数能够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这是通过验算、具体的分解可以得到的结论。本质环节“1+1”为什么成立呢?这个问题在纯粹理论环节是论证不出来的。因为本质存在是从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本质存在的特点是依附性和反思性,它上升到无限,因此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存在物。从逻辑关系上讲,形式逻辑论证的结论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辩证逻辑论证的结论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特点。原因在于形式逻辑停留在有限环节,辩证逻辑把握了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它需要应用辩证逻辑进行证明,而辩证逻辑的特点是对立统一,二重性。因此人们无法从纯粹理论、逻辑角度对它进行证明。我们采用的是逻辑推论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中把握“1+1”的成立。因此,我们的结论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用矛盾方法解决矛盾关系。把握“1+1”与“1+2”之间的对立统一。
在谈到先验的幻想时,康德已经指出,理性并不停留在现象的、知性的阶段,理性进一步要求现象后面的根据,于是出现了理念,理念是纯概念,是在现象界,在经验里没有相对应的存在的,但又不是主观任意的幻想,而是理性的一种自然的趋向。因此,理性按其本质来说,不能只限于现象界,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科学的认识阶段,理性要求解决本体问题,解决哲学、形而上学问题。P17
批注:理念是纯概念,是在现象界,在经验里没有相对应的存在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它构成了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通常人们把握的存在,总是与具体物直接联系在一起。理性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本质的特点是具有间接性,是从直接存在中前进了一步。这是两个认识层次的问题。
直接性和间接性,这是具体存在和本质存在的区别,在本质存在中同样存在直接性和间接性的问题。本质中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是以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和极限概念的形式存在的。两个层次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这是辩证法理论的基本特征。唯物论只有单一的直接性和间接性,没有两个层次的概念。因此偏离了辩证法理论的实质,陷入直接概括、直观反映的知性层面上。没有能力把握本质自身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用逻辑图表示,两个层次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是这样的:
第一层次        ┌直接抽象:形成物的名称,具体概念——存在
┌直接性:具体存在┤客观性
客观存在物┤                └间接抽象:形成种类概念,抽象概念——关系
│                ┌直接抽象:从类概念上升到本质概念——直接关系
└间接性:本质存在┤反思性
└间接抽象:从二级本质上升到极限本质——间接关系
第二层次
-2-
现象界是受时间、空间直观形式和各种逻辑范畴规范的,而自然科学的研究表明,它的对象——自然在时间上是无穷系列,在空间上是无穷集合,在因果关系上是相互作用的无穷的长河,这对自然科学来说问题只能提到这个程度,但理性却不满足于此,它对这个“无穷”还要作进一步的追问,于是理性超出了自然科学、经验的范围,它的问题是超验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P17
批注:自然科学停留在直观抽象层次上,没有超出具体存在即有限范畴。哲学即理性要从有限上升到无限,它的问题是超验的。要把握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康德的“先验宇宙论”问题,其基本的问题就是这个“无穷”问题,或者说,把经验科学里的“无穷”问题转化为哲学上的“无限”问题。因此哲学上的“宇宙论”并不是指宇宙(自然)在时间上的起源问题,而是宇宙的总的“根据”问题,是逻辑上的总的条件问题。P17
批注:把经验科学里的“无穷”问题转化为哲学上的“无限”问题。概括得非常准确。宇宙的总的“根据”问题,不涉及在时间上的起源,而是逻辑上的总的条件问题。唯物论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先于人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着。至于它为什么存在,这是从理论上无法追问的问题,而是由实践来证明的问题。人们只能以存在为基础,研究存在的普遍形式、特点、以及不同存在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就是理性关注的主要方面。
康德把整个宇宙(自然)看成一个系列,就经验科学来说,这个系列的每个环节,都是被条件规定了的,是有前因后果的,这个被条件规定了的一环,其条件系列和结果系列是无穷的。我们的认识就是根据这个系列的必然的联系,掌握它们的因果关系,这是自然科学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是永恒的、没有终止的。P17
批注:整个宇宙是一个系列,是具有层次关系在内的一个系统。
理性的哲学任务却正是要在自然科学、经验知识终止的地方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康德指出,理性宇宙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
“如果被条件限制者是给定了的,那末条件的总和、即作为被限制者之所以可能的绝对不受条件限制者也是给定了的。”
这就是说,理性必定要提出一个绝对不受条件限制者的问题来。理性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不是诡辩论式的主观随意性,而是有其根据的,这就是条件系列的推演问题。P17、18
批注:理性上升到无限、绝对的高度,它探讨的是条件系列的推演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属于本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绝对不受条件限制者,这是逻辑推论的极限。从有条件到无条件的转化。辩证逻辑把握的就是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理性总想推出一个条件的全体来,推出一个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来。这就是哲学上的“无限”。P18
批注:绝对不受条件限制的东西,即是哲学上的无限。然而,哲学本身又是认识论,它揭示的无限不能脱离人的认识。在这里,无条件本身又是有条件的,这里的条件就是认识论。在认识论中它们成为无条件的。例如,辩证法的规律就属于认识论中无条件的客观存在,超出了认识论的条件,就谈不上客观规律问题。自然界只是按照自身的内在必然性进行发展变化,人们把握了这种内在必然性,认识到了必然性,于是揭示出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规律。
可见,规律本身属于认识论范畴,离开了人的认识,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客观规律,只有发展变化的必然性问题。必然性属于存在范畴,存在形式的变化。规律属于形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质之间关系的反映。作为关系,离不开人的认识。是理性将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联系起来,使它们之间具有的本质联系展示出来。这种本质联系直观感觉不到,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住。反思就是认识的作用,是思维的运动。
事实上,在宇宙论问题上,康德对经验主义的批评是相当严厉的,他认为经验主义固然重视感性材料,但如果否定一切理性的权力,同样也可以成为独断论,而这种独断论,比起理性主义独断论更是错误的,他说:“如果经验主义本身对于观念(如常发生的那样)的态度成为独断的,贸然否定一切超过其直观知识范围的东西存在,那末,它自己也犯了不谦虚的错误,因为这个错误对理性的实践利益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更应该受到谴责。”P19
批注:如果否定一切理性的权力,同样也可以成为独断论。在这里,理性的权力指的是对立统一,是两点论,相反相成,而不是一点论。独断论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点论,否认理论观点中具有对立统一关系、二律背反关系的存在。
-3-
事实上,康德在这里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无限”,一种是经验的,自然科学范围内的无限,即“无穷”,这种“无限”是一个系列的全过程,所以可以叫做“潜在的无穷”;另一种是哲学上的“无限”,即在经验系列之外,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者,这种“无限”在经验中、在自然科学中没有它的地位,没有相应的直观,而只存在于理性的概念中。P19、20
批注:两种意义的无限:经验的,自然科学中的“无穷”;哲学上的“无限”则是绝对的无条件者,它只存在于理性的概念中。“无穷”属于运动全过程的描述,“无限”则是从理性角度把握全过程。理性怎样把握“无穷”呢?通过新概念的形成将“无穷”的本质把握住。
在理性看来,“无穷”是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本质通过概念就可以把握住。本质把握了无限,将“无穷”这种形式扬弃了,这是哲学理论的特点。在哲学理论中,没有独立的“无穷”,只有“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无限转化为有限,是通过概念的推演完成的。概念的本质就是把握无限性。概念与客观存在物的区别就在于: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概念上升到本质,本质扬弃了存在形式具有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的无限性。
直观的唯物论停留在对客观存在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上,它停留在无限发展变化的形式中,不能通过概念把握这种无限性。理性通过概念把握这种无限性。因此,概念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事物的本质。名称属于直观的形式,本质属于间接性的反思。
按照康德的意见,哲学上的“无限”并不是知性概念(范畴),而是一种理性的“理念”,这就是说,它在经验中没有相应的直观,它和经验概念相比,一方面它没有确定的直观所以显得太小,一方面又超出了经验之外所以又太大,因为“只有与经验相结合,才能显示理性判断的全部光辉”,所以这种理性的理念只有理想性没有现实性,不受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的制约,只接受理性本身的支配;但理性又常常用知性的范畴和感性的直观形式来对待“无限”,从而引起不可克服的矛盾,理性把理念认作了知性概念,把本来是属于物自身的条件的理念世界当作了知性立法的现象界,就产生了幻象,产生了矛盾,正如康德自己所说的:“宇宙论观念中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只是辩证的、幻象的矛盾,这种矛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把只是物自身的一个条件的绝对的全体的理念运用到了现象界,……”P20
批注:哲学上的“无限”并不是知性概念,而是一种理性的“理念”。作为“理念”,它的特点是没有相应的直观,例如水果、物质,都必须通过具体存在物反映出来,自身没有直接的具体存在物的形式,必须借助于具体存在物的形式间接反映出来。
这样说来,在概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直接存在物的名称,有相对应的存在物,这是具体概念的特点。没有直接相对应的存在物,这是抽象概念的特点。从直接性前进到间接性,本身就是从有限前进到无限的标志。
抽象概念是作为本质存在的概念表现出来的,它是具体存在物的本质,没有自身的独立存在物,只能依附在具体概念身上,通过具体概念表明自身具有的客观性。例如水果通过苹果、香蕉、桔子、西瓜表明自己的存在,表明水果自身具有的客观性。
二律背反属于认识中出现的矛盾,它是人们将本质环节的概念作为现象界的矛盾看待的结果。现象中的矛盾各自都是独立存在物,本质中的矛盾双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体的关系。区别就在于认识的深度不同。一个处在知性环节,一个上升到理性环节。这是知性观点和理性观点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属于思维中的矛盾,主观认识领域中的矛盾,不是真实的、客观的矛盾。康德将这样的矛盾称作辩证的、幻象的矛盾。
应该看到,认识中的矛盾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是通过概念中的矛盾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本质之间关系的。唯物论属于直观的反映论,它的特点是对存在本身特点的反映、描述;辩证法属于间接的反思,它的特点是对存在的两种形式:知性存在和理性存在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通过关系的把握,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本质。
康德认为,就一个无穷的条件系列来说,在感性和知性的领域里不能完结的,作为条件系列的“全”,作为绝对的无条件者只是一种理念存在于理性之中,如果把这种理念误认为经验的形式和范畴,则矛盾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P21
批注:感性,没有上升到概念的高度,知性停留在有限的范畴,理性上升到无限的环节。这是认识的三个阶段各自具有的特点。认识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两个层次的“一分为二”关系。有概念与无概念,这是第一个层次。在概念内部,有限概念与无限概念的区分,这是第二个层次。理性把握了无限,知性停留在有限。在这里,有限和无限的区分还只是从量的角度进行的划分。有限没有上升到全体,而是停留在具体存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