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 7.0 招募奖励:没有条件的真爱(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6:37
(四)自我评价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这是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总结出的三句话。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但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阐述第一句话。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这个客体关系有三个部分:“内在的我”、“内在的爸爸”和“内在的妈妈”。它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我们长大后与其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因:父母不喜欢她
果:上司不喜欢她

在4月29日的“健康•心理”版的《三年被炒七次,为什么》一文中,提到过一个叫阿云的女孩,她每进入一个公司时,上司和同事都比较喜欢她,但是,工作没多久后,上司和同事都开始疏远她,她最后会在公司中成为孤家寡人。
这种情形,完全拷贝了她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她的父母忽视她,而将大部分的爱给了她的弟弟。她内在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我”不相信会得到“内在的父母”的爱,而且一旦要与弟弟竞争的话,她永远都是失败者。结果,在她现在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她也不相信能得到上司的爱,而一旦要与其他同事竞争,她一样永远都是失败者。
但是,这种人际关系,其实是她“营造”的。
其实,每进一个公司的一开始,她的上司和同事多数都对漂亮的阿云颇有好感。但因为早已经形成的不良的客体关系,她不相信她能赢得上司和同事的好感,她接下来会有意无意地做很多事情——常见的是拖延和遗忘,最终把她在公司的关系变得和她童年时在家里的关系一模一样。
做父母的,总想着要“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素质和能力。但实际上,在儿女年龄比较小的时候,远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儿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会被儿女内化到他们内心深处,不仅成为他们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成为他们情商的基础。很多没有得到比较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却能屡屡突破各种限制,最终获得事业和家庭上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童年时,父母与他们的关系非常健康。

因:父母总是鼓励孩子
果:三兄弟皆成企业家

譬如,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年轻做推销时,从来都不怕被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次仍然能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他说他内心深处相信,他一定能打动对方,赢得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
后来,聊到深处,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地说,他们一定能行。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有数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企业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三兄弟最高学历都不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是非常贫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例子。一对音乐家父母,他们希望一对儿女在二胡上有所成就,于是从小就对他们进行堪称残酷的棍棒教育。譬如,儿子一次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地看小说,结果被妈妈发现,然后得到了一顿暴打。
这对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的儿女长大以后都能拉一手出色的二胡,但是儿子拒绝拉二胡,他说他恨二胡,这辈子再也不想碰它。女儿倒是还拉二胡,但女儿与父母基本断绝了来往,因为她无法压下内心的恨。
父母残酷地对待儿女,而儿女也学会残酷,儿子是“残酷”地对待二胡,而女儿则残酷地对待父母。
不仅如此,多数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成年后,无论多么想与这种关系模式决裂,他们的心中仍然会涌动着强烈的、难以排遣的恨意。
在国内知名的天涯论坛上有一个题目为“曾多次毒打、侮辱子女的父母们,你们给孩子跪下!”的帖子,其中一个受过父母虐待的网友写道,她尽管很想做一个好人,但一看到柔弱的东西,譬如小孩子、小狗、小猫或其他小动物,她就忍不住想折磨它们。这其实就是她内心的客体关系向外的投射,这种投射不会因为我们意识中多么想做一个好人就能终止,这必须有非凡的努力和强大的反省能力才有可能走出来,并营造自己新的、健康的客体关系。
当然,父母与子女的糟糕关系,并不仅仅是极端的棍棒教育,还有很多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忽视。
前一段时间,我出差去俄罗斯,在莫斯科机场的候机厅,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长得像天使一样漂亮,穿着也非常精致,她的又帅又有气质的老爸,在长椅上静静地读书。
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和我们一样,他们也去叶卡捷林堡——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在等待的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小女孩不断地纠缠她的爸爸。她很轻很轻地走到爸爸旁边,仿佛生怕打搅他,然后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对他说点什么。
但爸爸没一点反应,不说一句话,不吭一声,胳膊仿佛钢铁铸的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看女儿一眼,仿佛女儿所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仍然是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
女孩觉得有点无聊,于是离开爸爸,自己去玩。过了几分钟后,她忍不住又来纠缠爸爸,仍然是很轻很轻地拉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点什么,但爸爸仍然是完全没有一点反应,继续全神贯注地读他的书。女孩无聊地离开,过了几分钟后又来碰一下爸爸。
……
这样过了约半个小时,女孩彻底打消了要赢取爸爸关注的努力,开始自己玩,她一会儿跳下舞,一会儿唱下歌,但动作很轻,声音也很轻,仿佛生怕打搅周围的人。
再过了半个小时后,登机时间到了,这位老爸合上书并放进行李包,把女儿喊过来,然后非常非常轻地拍了一下女儿的头,那眼神仿佛在说:乖女儿,你可真黏人啊!
小女孩则羞涩地笑了一下,那种微笑中,有一点自责的成分,仿佛在说:“爸爸,我知道自己错了,可我真是有点寂寞啊。”
这是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老爸对女儿的第一次关注。我想,十几年后,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或许会出落成一个非常非常安静的美女,任何场合,她都会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生怕打搅其他人。

自我评价=内在的父母的评价
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得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
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
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
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再固执己见,而会开心地帮我们去催,于是问题也很快解决。
我们可以说,这是她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她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决不会盛气凌人,也决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等……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她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
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她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于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
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
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
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她们投射她的夸奖时,她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她的夸奖,都没有用。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武志红
(五)农民式的父     养育孩子像种庄稼,这一比喻由来已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种田与育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感悟农民种田,形成教育智慧,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没错,农业是有生命的,有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对这种内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培育它。“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是著名的赏识教育家周宏老师的基本理念。

     那么,做为父母,究竟应该向农民学习什么呢? 

    种庄稼要首先了解作物的习性,养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特性。

    我们知道,农民在播种庄稼前,必须先了解庄稼的习性,在合适的地理位置栽培合适的作物,否则,轻者收成大打折扣;重者徒劳无功、颗粒无收。

    同样的道理,父母养育孩子,也一定要先了解孩子的习性。有很多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科学育人的理论依据。如,儿童的气质类型有:平易型(随和型、容易抚育型)、麻烦型(困难型、抚育困难型)、发动缓慢型、中间型(中间偏平易型,中间偏麻烦型)。那么,因为气质类型不同,有的婴儿很乖,吃饱就睡;有的婴儿经常哭吵,生活少有规律,很难养育;有的孩子也哭,但适度,容易安慰。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气质特征,根据气质特征指导孩子的喂养和培养睡眠习惯,对儿童的情绪反应作出不同方式的处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比如对于发动缓慢气质类型的儿童,要勤观察,细照料,耐心等待,积极主动地提供环境刺激。对于麻烦气质类型的儿童,不要对他们的情绪作出过度的反应,而应在理智分析后作出适当的反应。

     同样,每个孩子的优势智能领域也各不相同。按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一般来讲,人的智能分为八个,即语言逻辑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想象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自然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醒智能。作为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或专业机构的测试,分清孩子的优势与弱势,有针对性教育,用优势带动弱势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数学逻辑智能好的可以学学奥数,空间想象智能好的可以搞搞发明创造,音乐节奏智能好的可以学学乐器……这样,孩子学的开心,父母看的舒心。

    种庄稼要尊重庄稼本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教育孩子也要尊重人的生长发育规律。

    正常的农民不会做拔苗助长的傻事,他们做的,只是根据庄稼本身的习性、生长规律以及长势,及时整地、播种、锄草、施肥、除虫,收割。

    孩子就像秧苗花树,父母可以浇水,松土,除草,施肥,但必须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几年前,韩国刮起周岁婴儿补习英语之风,最近又兴起婴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学走路的风潮。遗憾的是,在如此重视婴幼儿教育的社会气氛中,居然产生了人们原先没料到的副作用——在父母拔苗助长的压力下,不少婴儿得了自闭症。韩国首尔感性认知研究所精神科医生孙升恩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30%~40%。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其症状为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达不均衡等。”这股早期教育热潮出现的偏差已经引起韩国上下的关注。这一现象值得父母们深思。

    农民会在尊重地理环境和庄稼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尽力优化庄稼的生长环境,正常的农民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庄稼上。大环境具备,小环境优化,庄稼自然会长好。

    那么,怎么优化孩子的生长环境呢?如,父母要相亲相爱,创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亲力亲为,建设学习型家庭,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辅助孩子确定发展目标,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父母要尊重孩子,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父母通过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

    农民在庄稼长势不好时,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要遵循这个规则。

     老农说:人勤地不懒;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农民在庄稼长势不好、收成不好时,总是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父母在这一点上确实该向农民学习。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不良习惯。但后来,有的孩子却出现了睡觉需要大人抱着才能睡着,吃饭需要大人追着才肯吃,达不到目的就打滚,及至再往大点,咬手指头了,爱跟小朋友挑衅了,不愿上学了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准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大人之间的互动对孩子的影响。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们做农民式的父母,向农民种庄稼那样养育孩子!

转自《父母时光》0801期

(六)心灵的沟通

林格先生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的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的特聘研究员。他对养成教育研究颇深,给我们很多教益。

 

父母要与孩子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心灵交流

 

  一田杂草是这样的,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种了庄稼肯定会有杂草,基本的方法,我们现在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刀一割,把它割掉,割掉以后其实还会长起来,因为根本没有拔掉,即使把根拔掉,还会长,因为还有根系在那里,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用除草剂,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农民种庄稼。其实现在我们所需要的教育跟农民种庄稼是一模一样的,用除草剂,把草干脆杀灭,以为这样就可以除根了。

  其实把一些很有益的益虫或者是有些微生物一起就杀灭了,这都是应试教育。割草、拔根,然后用除草剂,其实都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你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是你种植庄稼,就像人的内心也是一块田,叫心田,当它长满杂草的时候,你的除草剂其实是不理智的,要从根本出发,应该是种植庄稼,你要清除他内心心田里的杂草。庄稼长好了,那个草自然就退到次要的位置上。这是一个积极的教育观,也是教育的很重要的基础,清除杂草最重要的基础是种植庄稼

  这就要求父母心,一个是要有远见,要看你80岁左右。第二,确实要放下身段。人跟人之间,不管人家是小孩还是你是大人,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你能不能站在一个平行的位置,用心灵跟他心灵相对和沟通,是可以做到的。现在为什么农民没有知识,但是教育孩子都很成功。

  就是他解决了两个问题,根本性的。所以,我刚才讲到要把学来的知识忘掉,要形成一种状态,然后你自然流露出来的,那就是最好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流露出来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育。

  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在现实的环境当中,我给它建立一个坐标系。素质教育是纵坐标,这是客观现实,理想上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搞素质教育,但是在现实的状态下,是一个坐标系。纵坐标是素质教育,横坐标是应试教育,我们不得不面对中考和高考。

  因为你现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中考和高考。我想很多的教育改革家,都在这个问题上想过很多年,探索过很多年,包括前几天我拜访国家教育总督学顾问柳斌先生,人家用整个身心探索中国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搞。很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怎么做。在现实的这种坐标系的环境下,我认为不应该过于责怪我们的教育制度。

 

精彩语录:

    教育的根本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

 

    好的亲子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

 

  因为那么多聪明的人、那么多有智慧的人都曾经探索过,大家都想好的,它肯定是在这个社会的发展甚至是包括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相信肯定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所以,我反对现在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制度上,我很反对。因为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家长推卸教育责任的说法。其实教育这个东西根本在哪儿?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我们现在应试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老在训练,老在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因为教育的实现,这个教育有没有用,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孩子有没有感应到你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温度,如果感应到了,教育就实现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会说,现在你看我们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网瘾,这个时代所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不可预测的,很多很多原因,你怎么样能够据一反三,以不动应万动,用您的心灵感应你的孩子。比如现在网瘾青少年,因为感应不到父母亲心灵的温度,找不到感觉,所以他的心灵,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讲,他的心灵都在沿街乞讨,那能竞争得过网络游戏吗?自然到虚拟空间里寻找自我去了。他能感受到我们的父母亲、家庭是温暖的,特别是父母亲的心是温暖的,肯定愿意靠上你的心灵,不会去在虚拟的空间里实现自我。

  这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双刃剑,网络游戏的问题,其实现在确实有利有弊,弊是现在是整个社会争议很多。但是我观察,因为我们的网瘾青少年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们的心里很凉,找不到依靠。我觉得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毫不客气地说全部都出自家庭

  你要是真爱,你是无私的话,你的心是温暖的,不要老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孩子天天开心,天天跟着你在一起很开心,什么教育都实现了。所以,好多教育专家就讲,好的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

精彩语录:

    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空洞的,是假教育。你只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甚至是无效的,再努力也是无效的。你不用大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中国的孩子从小缺乏情感教育,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我很赞同。我刚才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用大脑,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空洞的,是假教育。你只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甚至是无效的,再努力也是无效的,就像你不会说英语,你说你大声一点,有什么用?不会说还是不会说。你不用大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另外一位教育专家,跟我们这个团队,他的命题就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强调的就是要用我们整个情感去参与,不是用我们的大脑和知识去参与。  

    我们很多父母包括我的父母这一代,他们之所以不能够给我们做很好的心灵教育或者是心灵的沟通,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到过同样的教育?可能没有学会怎么样跟孩子做心灵的沟通?

    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特别快,我原来是在国务院工作,原来从事教育、农业甚至经济的全国性的调研,我就发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模模糊糊隐约感到我们这个时代在拐弯。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社会,它都会有拐弯的时候,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拐弯,既是机遇,但也是人心灵的一次挑战。在大拐弯的情况下,我们要怎样确立自己,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定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就随波逐流了。随波逐流,因为人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你很快就被甩出去了。面对我们现在大拐弯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其实给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确认自己,叫定位定位的核心是定心,定心的前提是要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