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丑夫和芈月什么关系:触摸经典 借石攻玉:“美文读—赏—仿—评”读写模式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9:26

【读】

  打错电话

  郑秀芳

 

那年上大学二年级,一个星期天,我揣着刚发的奖学金,兴冲冲地跑到了附近一家话吧,迫不及待地抓起电话,想尽快把自己在这学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喜讯告诉妈妈。

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拨完长途区号后又按完了电话号码:370016。

“喂!”那边传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的声音。

“妈妈,您好!”我冲着电话欢呼。

“欣儿,欣儿……是你……”电话拨错了?“欣儿”是谁?她又是谁?我故意拖长了声音:“你是……”

“我是妈妈呀!怎么才半年时间,就连妈妈的声音都听不出了。一直没收到你的信,可把妈妈想死了……”

电话里传来轻轻的抽泣,但她丝毫不容我插话,继续哽咽道:“欣儿,这半年你们部队很忙吗?上次我病了,整天胡思乱想,想见你。我让你爸爸拍电报唤你回来。可他说,你看见我躺在医院里会伤心,会影响工作的,等我病好了再让你回来。欣儿,我现在出院了,病也全好了,你赶快抽个机会回来吧!”

我的嘴张了几次,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我明白了这位母亲的儿子是一位军人,她她半年没能与儿子取得联系了。我心里揣度着这位思儿心切的母亲,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儿子的口吻对着电话说:“妈妈,现在我们部队训练任务紧,等这阵忙过了,我一定回去看你。”

她高兴了,又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我实在不知应该怎样结束这场通话,只记得在谈到最后时我说了句:“再见,妈妈。以后每个月我都会给你打电话的。”

结帐时,我才从电话单上发现刚拨打的号码是“390016”。

此后,我没忘每个月给那位“妈妈”打电话。逐渐地我从电话中了解到一些关于她儿子的情况。他叫吴国欣,在家时喜欢抱着吉他唱歌,入伍刚满一年,是连队的文艺骨干。但吴国欣到底在哪个部队,他为什么半年没与家里联系,那个“家”又在哪里?又过了一个月,我再次如期拨通了电话。

“喂!”是一个男子的声音,我尴尬地支吾着:“喂……请问……”

“你找谁?”他极不耐烦地吼了起来。

“对不起……可能是拨错了号码。”我心里有点发怵,准备放下电话。

“喂!你是不是……”显然,他可能记起了什么,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是怕我挂了电话,声音缓和了下来:“对不起……我是吴国欣的爸爸,是你每月给他妈妈打电话吗?”

“嗯,告诉我,你们家究竟是怎么回事?吴国欣在哪里?为什么……为什么他从不跟家里联系?”我感情的闸门仿佛一下子被打开了,胸中一个个横七竖八的问号都往外涌。

原来吴国欣是他们的独生子,入伍刚两个月时,他母亲就被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晚期。也许是祸不单行,入伍仅半年的吴国欣在一次抗洪抢险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部队给他追记了二等功。电话中,吴国欣的爸爸接着说:“吴国欣的妈妈一直把儿子作为她的精神支柱,为了能再亲眼看一次儿子,她与病魔展开了顽强的抗争。在这时,我怎么能告诉她,我们的儿子已……”说到这,那位坚强的父亲也禁不住呜咽起来。

“别说了,让妈妈接电话吧!”我的眼泪不可抑制地流了下来。

“她……她昨天又犯病了,现在正躺在医院……她做完手术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回家等儿子的电话……”

我的喉咙哽住了。半晌,我才结结巴巴地说:“等妈妈出院了,我再给她打电话。”

 

【赏】

1.双线复合,巧妙套接。

    本文含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错打电话,引起了一场误会;一个是一位军人因公殉职,他的家人一直瞒着身患白血病的母亲。这两个故事本来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作者却把它们天衣无缝地套接在一起,编织成一篇感人肺腑的妙文。作者运用的是双线复合法,即以“我”错打电话为明线,以军人家庭的变故为暗线,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且以明线带动暗线。这样调动写作材料,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使得作品内容丰满,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得作品更加厚重。假如分别用这两个故事来写文章,就不只是显得内容很单薄,情节很单一,而且也缺乏张力,很难表现出更深沉的内涵,产生更撼人心魄的力量。再假如只是简单地以“我”错打电话作引子,接着就正面叙述一个军人家庭的故事,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显得十分呆板,丝毫不能见得作者写作的机智与匠心。

    2.设置悬念,层层推进。

    本文是以“我”错打电话的故事来引出军人家庭的故事,这种引不是引而即发,而是引而不发,没有很快让军人家庭的故事兜底,军人家庭的故事是在打电话的时断时续中逐渐明朗起来的。作者先写自己急于要把学期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喜讯告诉妈妈,匆忙之间误拨了电话,电话里的回话声声呼唤“欣儿”,又声声泣诉,丝毫不容“我”插嘴,所以导致将错就错。真实的叙述中突起悬念:“欣儿”是谁?他为什么不与母亲联系?这个家庭发生了怎样的事?接着,文章只是写每月一次的电话断断续续地了解了“欣儿”的一些情况,还是没有解除读者(也包括作者)的悬念。直到有一次与“欣儿”的爸爸通话后,一切才真相大白,用“原来……”揭开了悬在大家心中的谜团。这样设置悬念,层层推进,使得行文张弛曲折,富于变化,吸引读者寻幽探径,渐入胜境。

 

【仿】

臭  豆 

周晓燕

 

真倒霉,都怪我太粗心了,不知什么时候收了一张假钞!5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打工一天的工资,是我一个月的零花钱。怎么办?我坐在校门旁一家小吃店里,郁闷地冥思苦想着。

老板娘忙碌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晃动,这是“一人店”,就像乡下的教学点——“校长兼教工,上课自敲钟”。她笑嘻嘻地招呼着前来进早餐的顾客,生意很兴隆。“人无笑脸莫开店”,“和气生财”嘛,凭我的直觉,她是个善良的人。唉,善良有什么用,反而成为歹毒之徒下手的目标……忽然,有了“一念之差”。

“阿姨,我要两块油炸臭豆腐。”我礼貌地央请道。“好!”老板娘将两块乳白色的豆腐滑落沸腾的油锅,锅里立即升起腾腾的热气。她操起一把铲子去翻动沉底的豆腐;我看见了一双红肿的手,指肚像根胡萝卜,手背似红番茄。是冻伤的,还是灼伤的呢?恐怕两者都有。“孩子,喜欢吃甜的,还是喜欢吃辣的?放蒜花,还是葱花?用牙签,还是用筷子?带到学校吃,还是坐在店里吃?”那双红肿的手在我的心幕上定了格。“孩子,你在对面这所学校读书?”“嗯。”“看你个头,估计在读高中吧?”“诺。”“在哪个班?”“高二(6)班。”“太好了,我儿子也在这个班,他叫……”这个男生成绩很优秀,衣服不新,但很干净。他爸爸出了车祸,妈妈在街道开了一家小吃店……

我有滋有味地吃完了两块豆腐干,满嘴芬芳。这臭豆腐真神气,生臭熟香……人也如此,不成熟的少年,会违背纪律,干不道德的事,甚至触犯法律,人们讨厌他;一旦省悟,变得成熟,长成受尊敬的人。

“阿姨,给钱。”我举起手中捏了好久的那张“钱”,心里直打鼓。我这样做应该吗?假如阿姨发现了怎么办?“你把我想成啥人了,你是我儿子的同学,阿姨怎能收你的钱?你看,我这儿挂着牌子呐!”我顺着她的手势望去,墙上“学生免费早餐”六个童体字赫然在目,多么亲切!“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向我孩子捐款,我为一些来不及吃早饭的孩子,提供方便,是应该的。孩子,你们读书很辛苦,有空再来,阿姨为你做好吃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眼中的泪水,像泉水一样往外冒……

回校路上,我毫不犹豫地将假钞狠狠地撕碎,丢进了垃圾箱。人不能传递缺德和罪恶,不能恩将仇报,我要像阿姨那样做人,我是一块生臭熟香的臭豆腐。

一笔巨额的财富,存储心库。假钞,见鬼去吧!

 

【评】

这篇习作就很好地运用了双线复合法,巧妙地把两个故事套接起来。第一个故事是:“我”收到了一张50元的假钞,感到很郁闷,看到忙碌而又善良的老板娘时,萌生“一念之差”,想借炸两块臭豆腐的机会将假钞换掉,结果被老板娘“免费”的真情感动,撕碎了假钞,为自己的心库存储“一笔巨额的财富”。另一个故事是:一位阿姨在丈夫出车祸之后,靠开小吃店来供给儿子上学的花费,为了答谢学校组织学生替她儿子捐款,她为学生提供免费早餐,并像关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呵护“我”,用爱打消了“我”的“一念之差”。这两个材料本来毫不相干,而作者却巧用剪辑手法,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在编织的过程中,作者耐住性子,不超前兜底,而是设置了悬念,层层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突出全文主旨,这样使得文章开合自如,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