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马天师迅雷下载:瑶医目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00:22
2011-07-19 07:33:25   其他 |  评论(4) |
瑶医目诊云阳居士
目诊主要依据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借助7倍左右的放大镜进行操作,来判断相应脏腑可能发生的病变、损伤和机能紊乱,是传统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黑晴诊法、白睛诊法和全目望诊。目诊是精细的微诊系统,对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监测,颇具见微知著作用.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防治,但其难度也相对较大,细心显得十分重要。
(一)瑶医目诊的特点
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二)白晴形色变化与目诊定性
白睛诊法上要观察巩膜,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形态、颜色等变化,来判断相应脏器可能发生的病变。巩膜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六分之五;球结膜是覆盖巩膜前三分之一的薄膜,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膜透明,可透见下面的巩膜。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颜色相对深沉.青紫、暗淡。临症中球结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长,久病。
1.白睛血管形变及目诊含义
(1)局部血管根部粗大
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
相应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淤证或病情较重、较急。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
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发展方向及疾病范围,表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传变。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
(4)离断
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途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淤血点隔开,往往表示该部位脏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狭窄、阻塞。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
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相应脏器炎症播散、扩张或血液供应障碍。如痔疮,可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断痔核多少及大小。
(6)隆起
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为急病、新病,急性炎症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
(7)雾斑
片状青紫斑,似淤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气滞血淤症(虫积除外)。提示相应部位胀痛。若肝、胆区见此形变,提示有肝气郁结症状;若见于女性,还提示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
(8)黑点
血管末端的黑色淤点,往往与雾斑相伴出现,多属血淤症。提示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可见于肝硬化、陈旧性损伤(包括手术伤口),若见于儿童,则提示虫积。
(9)黑圈
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是一种严重淤血症状,提示相应部位已有包块状肿块出现。
(10)螺旋形状血管
表示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临床常以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有此表现。
(11)蜘蛛网状血管
提示风痰、有淤。如哮喘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造成侧支循环建立,同时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导致此现象。
(12)叶脉状
血丝像树叶茎脉状分枝,提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或体内淤血症,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
(13)、横行血丝
白睛上部血管,呈横行“一”字形或“U”字形走向,提示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有人观察800例,发现肠癌69%、胃癌58%、食管癌57%、肝癌45%的患者有此征象,而健康人仅有16%出现此征象。
(14)贯瞳
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疾病,如淋巴结核等。
(15)巩膜胃征
在两眼瞳孔下方6时处,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性扩张、红黑之象,即为巩膜胃征图(图9-23),提示急、慢性胃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与临床符合率达90%。
(16)巩膜痔征
在白睛5~6时部位.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图9-24)。
提示内痔;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内痔;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内痔。且痔征的条数与痔核多少相对应,痔征的粗细与痔核大小成正比(图9-25,图9-26)。有人检查1270例,与肛门镜检的定性符合率达85%。
(17)巩膜肝炎征
肝炎患者的白睛内下方血管充盈、扩张、色呈淡青(图9-27)。
瑶医望诊绝技--观目诊病(二)
瑶医瑶药2009-07-16 10:02:41 阅读2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ft=,+0,]武术.武术论坛.五百钱.江西五百钱.点穴.摸穴.闭穴.卢荣军.字门.硬门.法门' A& T8 K  H( @! h
2.白睛血管色变及目诊含义
(1)鲜红
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紫红
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淤。
(3)深红
提示症状加重、加深、病情恶化。
(4)红中带黑
多为新病久治不愈,入里化热,热炽血滞,淤血内生。提示病程长,淤血重,邪热盛,正气始虚。
(5)红中带黄
提示病情好转,病势减轻。
(6)血丝淡黄
为病将愈,病症消失。若血丝色淡黄略红,提示病情虽好转,尚有余热未清。
(7)浅淡
属虚症、寒症。提示相应脏器气血不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区别在于:病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暗灰色
为陈旧性病灶,多见于肺结核、肝炎等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临床仅能提示病史。
(四)白睛分区与目诊定位
图9-28为白睛诊法定位形象示意图,表明了一般定位规律,但也可能出现特殊个例.例如,某些疾病在双眼上都有反应,而某些疾病仅在一侧眼上有反应,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下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表现等。
(五)白睛诊伤
主要通过白睛上的“报伤点”来判断伤势。“报伤点”是患者在无眼疾或无眼部自觉症状下,白晴见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淤血点。该点必须在血管末端,淤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则提示体内有伤。若淤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离开血管或在血管中部,均无诊伤价值。淤血点形色变化,可反映伤损程度与性质,如伤气、伤血、或是气血两伤等。
1.白睛诊伤定性
(1)报伤点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提示伤在气分(轻伤)。
(2)报伤点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者,提示伤在血分(重)。
(3)报伤点色黑点圆,周围片状色淡如云彩,呈不规则晕状者,提示气血两伤。
(4)血丝弯曲如蛇行(或螺旋)状,提示有较剧烈终痛。
(5)同一条血丝,若粗细不匀,虽无淤点,也提示有伤。
2.白睛诊伤定位
一般定位原则为:在报伤点出现的同侧躯体有伤;以瞳孔水平线对应于脐水平线,报伤点出现在瞳孔水平线以上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上部位,包括腰背,上肢,肩周,头部。报伤点出现在水平线以下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下部位,包括下肢,骨盆及胸骨。腰部报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淤血点也多近瞳孔;脊椎淤血点多居中;肩部和上肢淤血点多偏向外侧。伤在乳头上方者,淤血点居中;伤在乳头上内侧、胸骨旁者,淤血点偏向内侧;伤在乳头上方外侧及锁骨窝下者,淤血点偏向外侧;伤在胸骨柄两侧者,则呈“Y”形血络分叉,淤血点位于分叉的末稍。下肢的血丝相对于上肢长,且多超过瞳孔水平线,并多偏向瞳孔外侧。双侧下肢俱伤时,可见血丝呈中断跳跃状态。此外,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外侧,按淤点上下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腋中线及腋前线受伤。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内侧,则提示对侧胸胁受伤。(图9-29~图9-38)为各种诊伤定位图,供读者参阅。
(六)白睛诊寄生虫病与疟疾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现兰黑点或兰黑斑,为蛔虫症。若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顶端和旁边,呈现青黑色或兰黑色圆形斑点,约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的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可多可少,不突出结膜面,提示寄生虫症。斑大,表明是成虫;斑小表示为幼虫,斑多,虫多;斑少,虫少。如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则提示为钩虫。同样,斑块大,感染程度较深;斑块小,感染程度较浅。若巩膜与球结膜间上半部出现黑色斑点,则提示为蛲虫。眼征越明显,病情越重,眼征越浅谈,病情越轻(图9-39,图9-40)。
白睛诊疟疾:在眼结膜与巩膜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呈现出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为疟疾表现。疟斑形状有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斑点境界有清晰的,也有模蝴的;且在模糊斑点中心有黑点.斑点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间。疟疚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此外,在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纡曲,血管管径较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以近角膜缘端明显,至穹窿部则消失,此现象在外下方多见,亦是诊断疟疾的特征之一(图9-41)。
(七)目诊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
1.黑睛诊法筛查规则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
(1)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偏移。
(2)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扁平。
(3)代谢环消失合并黑暗睫状部相应器官的严重炎症信号。
李彤等人认为,黑睛筛查癌症可以预测15年内癌变风险信息,若果真如此,将对癌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2.白睛诊法筛查规则
凡同时出现下列情况的两项以上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
(1)睛颜色苍白、无光、呆滞、晦暗或黄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旱“一”字或“U”形走向。
(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即中间深黑,四周浅淡的阴影状圆圈),整个颜色暗灰无光。此外,黑色圆圈也有筛查意义。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弯曲、怒张、颜色鲜红。
(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颜色鲜红。
(6)赤脉贯瞳.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
http://litongpeifen662002.blog.163.com/blog/#m=0
瑶医望诊绝技--观目诊病(一)
2009-11-25 10:08:56|  分类:瑶医瑶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目诊主要依据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借助7倍左右的放大镜进行操作,来判断相应脏腑可能发生的病变、损伤和机能紊乱,是传统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黑晴诊法、白睛诊法和全目望诊。目诊是精细的微诊系统,对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监测,颇具见微知著作用.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防治,但其难度也相对较大,细心显得十分重要。
(一)瑶医目诊的特点
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二)白晴形色变化与目诊定性
白睛诊法上要观察巩膜,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形态、颜色等变化,来判断相应脏器可能发生的病变。巩膜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六分之五;球结膜是覆盖巩膜前三分之一的薄膜,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膜透明,可透见下面的巩膜。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颜色相对深沉.青紫、暗淡。临症中球结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异变信号,表示病程长,久病。
1.白睛血管形变及目诊含义
(1)局部血管根部粗大
属顽固性疾病,病程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
相应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淤证或病情较重、较急。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
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发展方向及疾病范围,表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传变。如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上肢痛,骨髓炎等。
(4)离断
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途突然中断,也有的被黑色淤血点隔开,往往表示该部位脏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狭窄、阻塞。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
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相应脏器炎症播散、扩张或血液供应障碍。如痔疮,可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断痔核多少及大小。
(6)隆起
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为急病、新病,急性炎症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
(7)雾斑
片状青紫斑,似淤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气滞血淤症(虫积除外)。提示相应部位胀痛。若肝、胆区见此形变,提示有肝气郁结症状;若见于女性,还提示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
(8)黑点
血管末端的黑色淤点,往往与雾斑相伴出现,多属血淤症。提示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可见于肝硬化、陈旧性损伤(包括手术伤口),若见于儿童,则提示虫积。
(9)黑圈
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是一种严重淤血症状,提示相应部位已有包块状肿块出现。
(10)螺旋形状血管
表示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或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临床常以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有此表现。
(11)蜘蛛网状血管
提示风痰、有淤。如哮喘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造成侧支循环建立,同时由于长期哮喘,血管破裂、散乱,导致此现象。
(12)叶脉状
血丝像树叶茎脉状分枝,提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或体内淤血症,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
(13)、横行血丝
白睛上部血管,呈横行“一”字形或“U”字形走向,提示有消化系统方面的严重病变。有人观察800例,发现肠癌69%、胃癌58%、食管癌57%、肝癌45%的患者有此征象,而健康人仅有16%出现此征象。
(14)贯瞳
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疾病,如淋巴结核等。
(15)巩膜胃征
在两眼瞳孔下方6时处,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性扩张、红黑之象,即为巩膜胃征图(图9-23),提示急、慢性胃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与临床符合率达90%。
(16)巩膜痔征
在白睛5~6时部位.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图9-24)。
提示内痔;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内痔;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内痔。且痔征的条数与痔核多少相对应,痔征的粗细与痔核大小成正比(图9-25,图9-26)。有人检查1270例,与肛门镜检的定性符合率达85%。
(17)巩膜肝炎征
肝炎患者的白睛内下方血管充盈、扩张、色呈淡青(图9-27)。
瑶医望诊绝技--观目诊病(二)
2009-11-25 10:09:58|  分类:瑶医瑶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2.白睛血管色变及目诊含义
(1)鲜红
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紫红
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淤。
(3)深红
提示症状加重、加深、病情恶化。
(4)红中带黑
多为新病久治不愈,入里化热,热炽血滞,淤血内生。提示病程长,淤血重,邪热盛,正气始虚。
(5)红中带黄
提示病情好转,病势减轻。
(6)血丝淡黄
为病将愈,病症消失。若血丝色淡黄略红,提示病情虽好转,尚有余热未清。
(7)浅淡
属虚症、寒症。提示相应脏器气血不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区别在于:病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暗灰色
为陈旧性病灶,多见于肺结核、肝炎等疾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临床仅能提示病史。
(四)白睛分区与目诊定位
图9-28为白睛诊法定位形象示意图,表明了一般定位规律,但也可能出现特殊个例.例如,某些疾病在双眼上都有反应,而某些疾病仅在一侧眼上有反应,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下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表现等。
(五)白睛诊伤
主要通过白睛上的“报伤点”来判断伤势。“报伤点”是患者在无眼疾或无眼部自觉症状下,白晴见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淤血点。该点必须在血管末端,淤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则提示体内有伤。若淤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离开血管或在血管中部,均无诊伤价值。淤血点形色变化,可反映伤损程度与性质,如伤气、伤血、或是气血两伤等。
1.白睛诊伤定性
(1)报伤点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提示伤在气分(轻伤)。
(2)报伤点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者,提示伤在血分(重)。
(3)报伤点色黑点圆,周围片状色淡如云彩,呈不规则晕状者,提示气血两伤。
(4)血丝弯曲如蛇行(或螺旋)状,提示有较剧烈终痛。
(5)同一条血丝,若粗细不匀,虽无淤点,也提示有伤。
2.白睛诊伤定位
一般定位原则为:在报伤点出现的同侧躯体有伤;以瞳孔水平线对应于脐水平线,报伤点出现在瞳孔水平线以上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上部位,包括腰背,上肢,肩周,头部。报伤点出现在水平线以下者,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下部位,包括下肢,骨盆及胸骨。腰部报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淤血点也多近瞳孔;脊椎淤血点多居中;肩部和上肢淤血点多偏向外侧。伤在乳头上方者,淤血点居中;伤在乳头上内侧、胸骨旁者,淤血点偏向内侧;伤在乳头上方外侧及锁骨窝下者,淤血点偏向外侧;伤在胸骨柄两侧者,则呈“Y”形血络分叉,淤血点位于分叉的末稍。下肢的血丝相对于上肢长,且多超过瞳孔水平线,并多偏向瞳孔外侧。双侧下肢俱伤时,可见血丝呈中断跳跃状态。此外,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外侧,按淤点上下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腋中线及腋前线受伤。报伤点出现在眼的内侧,则提示对侧胸胁受伤。(图9-29~图9-38)为各种诊伤定位图,供读者参阅。
(六)白睛诊寄生虫病与疟疾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现兰黑点或兰黑斑,为蛔虫症。若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顶端和旁边,呈现青黑色或兰黑色圆形斑点,约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的境界多清晰,也有模糊的,可多可少,不突出结膜面,提示寄生虫症。斑大,表明是成虫;斑小表示为幼虫,斑多,虫多;斑少,虫少。如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则提示为钩虫。同样,斑块大,感染程度较深;斑块小,感染程度较浅。若巩膜与球结膜间上半部出现黑色斑点,则提示为蛲虫。眼征越明显,病情越重,眼征越浅谈,病情越轻(图9-39,图9-40)。
白睛诊疟疾:在眼结膜与巩膜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呈现出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为疟疾表现。疟斑形状有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斑点境界有清晰的,也有模蝴的;且在模糊斑点中心有黑点.斑点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间。疟疚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境界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此外,在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纡曲,血管管径较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以近角膜缘端明显,至穹窿部则消失,此现象在外下方多见,亦是诊断疟疾的特征之一(图9-41)。
(七)目诊在癌症筛查中的应用
1.黑睛诊法筛查规则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
(1)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偏移。
(2)代谢环消失合并瞳孔扁平。
(3)代谢环消失合并黑暗睫状部相应器官的严重炎症信号。
李彤等人认为,黑睛筛查癌症可以预测15年内癌变风险信息,若果真如此,将对癌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有待深入研究。
2.白睛诊法筛查规则
凡同时出现下列情况的两项以上者,可列为癌疑对象,应作进一步检查:
(1)睛颜色苍白、无光、呆滞、晦暗或黄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旱“一”字或“U”形走向。
(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即中间深黑,四周浅淡的阴影状圆圈),整个颜色暗灰无光。此外,黑色圆圈也有筛查意义。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弯曲、怒张、颜色鲜红。
(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颜色鲜红。
(6)赤脉贯瞳.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
瑶医望诊绝技--观目诊病(三)
2009-11-25 10:11:13|  分类:瑶医瑶药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瑶医关于目诊的著作有:
1、《观目诊病》,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2、《壮医目诊诊断》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2008年12月出版。
3、《中国传统医学望诊大全(目诊)》海南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出版。
4、《中国民间传统望诊奇术(目诊)》海南出版社出版1992年10月出版。
5、《中国瑶医学(瑶医目诊)》 中国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出版。
6、《实用瑶医学(瑶医目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
瑶医特色诊疗法——目诊的概述
文章来源:中国瑶医网      2008-2-28 10:14:31
(一)概念
瑶医目诊是瑶医诊法中最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诊法。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睛,来判断整体及各部位的健康状况,从而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治疗或预防的依据,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整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二)瑶医目诊的特点
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1、诊断准确、迅速:自从目诊运用于临床后,其诊断价值逐步提高。例如黑晴诊法诊断符合率达85.5%,瑶医白晴诊法达80%以上。而且其诊断迅速,只要用放大镜或肉眼一看就可以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或将患什么病。
2、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目诊法设备简单,只用6~7倍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在室内外,田头地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均可进行检查,不受体位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医生一手挣开患者的眼睑,协作视线,另一手持放大镜即可观察,无任何副作用,病人亦无任何不适,医患配合,病人乐于就诊。
3、无副作用,经济安全、便于推广: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B超、CT、MRI等),但检查费用偏高,故不易在我国广大基层普及运用。因此,目诊法就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即无任何创伤、操作简便,经济可靠、便于推广。
4、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对于目诊法来讲,司外揣内的“外”主要指眼睛的外在变化或局部表现。“内”则是指机体内部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见微知著的“微”就是指眼睛的外在微细变化,“著”则指人体阴阳的失调及脏腑、气血津液、筋脉的相关病变。这些认识方法正体现出瑶医的人与外界相通的观念,说明了目诊理论的科学性。
5、有助于广泛普查:瑶医目诊法发展到今天,已经诊断出包括癌症在内的内、外、妇、儿、皮肤、传染、五官等科疾病,并且具有一次即可体检全身健康状况及预测疾病的功能,因为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均可在眼部表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就完全可以得知全身各部位的健康状况,不用任何仪器就可以起到初步普查全身各脏腑功能的作用。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患者和主管医师,以便更好地了解病人,掌握病情。
6、预测未病,防患于未然:瑶医目诊法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早期预测疾病的功能。它能在极早期,甚至在其他任何体征尚未出现之前就探查出器质性的病变,尤其重要的是,它能预测出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无法康复的慢性疾病。
(三)目诊的临床意义
我们知道,目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递情感,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思维,监测身体的健康状况。目与全身通过经络联系得非常紧密,故望目可“见微知著”、“一目了然”,在临床上目诊可诊断150种病症,且准确率高达80%以上。在传统医学的目诊运用中,诊目可辨表里、审寒热、定虚实、察气血,甚或起到“决疾病而卜死生、究病机而知进退、测未病而防未然”的临床意义。故素有“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的评价,将目诊的临床意义提到空前的高度。
(四)望目诊病的理论基础
目诊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虽然眼睛是一个局部器官,但它通过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的经络与脏腑,与其他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全身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影响到目,而使目发生各种变化。
1、目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手三阳经上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目部交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头系、目系。另外,有手足三阳之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和阳维脉亦与眼有直接的关系。以上说明了目通过经络与整体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发挥和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
2、目与脏腑的关系
眼睛是人体的五官之一,虽属局部器官,但“五脏六腑之精皆上荣于目”,故目与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眼是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能发挥其视物辨色、审长短等正常的生理作用,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目失精气濡养,其目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则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
眼与肝胆的关系:眼与肝胆的联系主要靠经络来贯通,《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 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诊》亦说:“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受血而能视”,同时“肝在液为泪”故肝气调和,目能辨色。肝胆又互为表里,所以目亦与胆有密切联系。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目得血养,故而能视。心主藏神、目为心使、故目能反映心理状态。心气司动,气调目明。另外,心脏属火,火发神光,则目视精明。心与小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故目与小肠亦有密切联系。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气和则目明,气脱则目不明。肺主宣降,气机通利则目得卫气固护而能运转。肺气通调水道,水道通利而目得水液润泽,则目睛得到濡养。另外,肺与大肠脏腑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大肠亦有联系。
眼与脾胃的关系:脾主运化,运化功能正常,脏腑精气方能上注于目。脾主升清,清阳之气得上升于目,目得温煦,目窍才通利。脾气又统血,血随气行,血运于目络,目则可视。另外,脾主肌肉,司睑开合,脾胃脏腑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胃亦有联系。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肾生脑髓,目系又属脑,故目与肾相通。肾主水液,气化正常,则水液充满眼目,润泽濡养。肾与膀胱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膀胱亦有联系。
3、目与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眼之视觉功能还在于精、气、血、津液的濡养和神的主宰作用。《证治准绳•七窍门》指出目中最重要的神膏、神水、神光、真精、真气、真血皆赖精、气、血、津液和神等所养化及维持。并进一步指出:“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由此可见,眼与气、血、精、津液、神的关系,也同脏腑、经络一样,是非常密切的。
现代医学则从分子细胞学、微循环理论、生物全息论等方面说明了躯体可以通过体液和神经,将各种病变信息反映在眼睛上,我们通过观察眼睛的微细变化,即可诊断全身的病变。
(五)瑶医目诊法的运用
目诊的部位有巩膜、球结膜、虹膜和眼睑、眉毛等,传统医学将这些部分称为五轮,即白睛(巩膜、球结膜)属肺,称气轮;黑睛(虹膜)属肝、称风轮;眼睑属脾胃,称肉轮;目眦属心,称血轮。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诊断全身病变。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目诊方法,如黑睛诊法、眼球经区诊法、天人地三部形色目诊以及白睛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