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泽夫妇韩网评价:脂肪肝的中医中药安全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2:37

脂肪肝的中医中药安全疗法!

  • chuang360
  • 1位粉丝

1楼

脂肪肝以右胁疼痛、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中医“胁痛”、“肝着”、“肝壅”、“积聚”、“痰浊”、“瘀血”等范畴。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很早就有论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以痰湿内停,瘀阻气滞为主要病机,多因饮食失调、肝气郁结、湿热蕴结、中毒所伤等致病。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主要病理产物为痰饮、瘀血、气滞。病性属本虚标实证。在本为气虚,主要见肝气虚,脾气虚;在标为湿热、痰饮、瘀血、气滞,且多兼夹出现。临证治疗宜标本兼治,以确定祛邪扶正以孰为主。
      
     近年来临床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脂肪肝的防治,具有作用广泛、效果稳定、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小、适宜长期服用的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常见的临床分型
      
     在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制定了脂肪肝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四型,且经过临床统计发现以肝郁脾虚型患者较多,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者较少。虽有此鉴,但在临床实际运用时,各方学者对于相关证型的具体论述仍有出入〔2~4〕。但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以以下四种证型较为常见:
      
     湿热蕴结:①症状: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口苦咽干、脘闷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湿热蕴结,肝失条达疏泄失职所致,故见右胁胀痛或胀满不舒;湿热内蕴,阻滞胆汁的排泄,故见口苦咽干;湿盛重着则肢体困重;肝失疏泄、横克脾土,故脘闷纳呆,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痰瘀阻滞:①症状:右胁剌痛和胀痛、面色灰暗、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②病因病机:诸症系由痰湿阻滞日久致气滞血淤所为。痰浊瘀血为阴邪及有形之邪,皆可经阻滞经脉致肝络不通而见右胁剌痛和胀痛。淤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灰暗。痰湿阻滞,气血不畅,无以上荣神明故神倦嗜睡,腹胀不舒。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腻苔白腻。脉沉涩亦为痰瘀阻滞之象。
      
     肝脾气虚:①症状: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脾气虚,功能减退所致。肝气不足,疏泄功能减退可致肝区隐痛或隐隐不适,头晕;木不疏土,脾虚运化失职,则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舌脉之象表现为舌质红,舌体肥大,苔薄腻,脉沉细或弦细。
      
     肝肾亏虚:①症状: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胸闷善太息、舌质淡、苔少薄白,脉沉细。②病因病机:诸症系因肝肾精血不足,致肝失调达所致。肝血不足,则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肝虚疏泄失职,故胸闷善太息。舌脉之象表现为舌质淡、苔少薄白,脉沉细。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施治,证由症得,无症则无以得证,无证则无以辨证施治,故而诸法皆以症为先。然临床之中有诸多患者,根本无任何不适之感,多由体检发现,此类患者为数亦在不少然却无症可谈,当何以为治令临床医生时有疑惑。笔者认为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当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患者饮食起居、生活习性、个人体质等因素综合分析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