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ⅱ之一黄皮子坟:把握四个维度 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2:54:06

把握四个维度 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 

 

  真正有价值的活动,外在动作的参与离不开高水平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我们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但与此同时,也毋庸讳言,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活动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误认为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兴趣,因而把活动简单等同于游戏、娱乐,认为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定是好活动;还有的教师误认为活动越多越好,活动量大思维含量也大。一时间课堂异常活跃,活动充斥整个课堂,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活动无明确目的、无积极体验与思维反思,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样一些活动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这种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因此,活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必须认真分析与研究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对教学有效的活动?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真正具有教育价值?


  为此,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设计与创设出有效的课堂活动。所谓有效的活动是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规定的,促进学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实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的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


  要创设一个有效的课堂活动,需要坚持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活动的目的性。明确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若活动的目的性缺失,将使活动沦为一般的游戏,只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和停留在现有发展水平而难以完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是活动的适切性。真正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和学科特点。活动设计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又与教学内容本身存在具逻辑意义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


  三是活动的内在品质。教学过程中经常经历的活动通常以外显的动作参与、动手操作的实践形式呈现,但真正有价值的活动其外在动作的参与离不开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动手操作目的在于支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动脑思考。因此,活动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能够使外部实践活动完成向思维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提升活动内在的思维品质。


  有效活动的创设,还需要从活动品质、活动方式、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四个维度来把握


  维度一:活动品质。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任何外在于学生的问题,如果不试图建立起对学生本身的意义、不能与学生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它们对学生而言,就完全成为一种与己无关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和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学习任务,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问题的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与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


  有效的活动是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处于最近发展区水平的活动,对学生来讲,是最具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这个区域之外的活动,或是太难,让学生难以胜任,或是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都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那些难度适中的活动才对学生发展真正具有价值。


  有效的活动是具有任务取向、有明确目标导向的活动。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自己就应该对任务的目标、任务的结果及任务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方向。有时也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任务是什么,如何开展此项任务,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意识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活动品质的低效活动。


  维度二:活动方式。有效的活动是能帮助学生经历多元体验、积累多元经验的活动。从心理和年龄特点来看,学生一般喜欢参与包含大量新异刺激内容的活动,也就是喜欢不断转换各种活动,从倾听到谈论,再到动手操作,等等,这种调动多种感觉通道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能全身心地投入。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活动对象、活动类型、活动性质和活动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发展状况。因此,有效的活动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用多种认知手段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的活动是有层次推进的、渐进型活动。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呈阶梯状分布,使间断的、琐碎的活动经验成为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循环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并由数个微任务构成的任务链的任务阶梯,使教学层层递进。


  维度三:活动主体。有效的活动是有较高效能感、有成功体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些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应设法形成学生的效能感,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应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而低效的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果或过程随便迁就,久而久之,学生对活动失去了兴趣感。


  有效的活动必须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积极参与是指心理上、情感上对参与的体验,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自觉自愿的,而不是消极、被动、应付地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有效参与则与认知的深度,思维的品质相关。那种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课堂活动的,只能称作浅层次或低效的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的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参与与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维度四:活动条件。有效的活动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活动是较为困难的,很难保证活动的深入。同样,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数量太多,既限制了某些活动开展的环境空间,也难以保证学生有充分表达、师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无法进行深度探索,认识与思考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真正收到成效。


  有效的活动必须有良好而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和谐、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可以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感。来自同伴和老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知识上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活动也就更有成效。相反,师生之间若处于对抗性关系,学生则态度消极,不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举手、不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还公开扰乱课堂秩序,表现出对立性和破坏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都用于课堂管理和纪律的维持,活动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


  有效的活动须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与材料作为支持条件。对于活动教学来讲,使用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资源是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正是这些实践性、生动性、形象性、参与性强的活动资源,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创造了学生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活动资源可从文本、影视、互联网、工农业生产、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就近发掘可利用的丰富人文和自然资源。


  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出学生逻辑上的问题,揭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必须整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活动设计的实效性,成为一个更有成效的、对学生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06721日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