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怎么取票步骤图:《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4:32

2010年暑假语文教学交流汇报材料《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教学篇 2010-08-19 09:58:23 阅读72 评论0   字号: 订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在交流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与咱们诸城相邻的高密市,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原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1995年,他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一起参加了高三语文考试。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纸中批阅的,结果让语文老师甚是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离高三一个相差6年,一个相差3年,少受了语文教师这么多年的谆谆教导,成绩却如此接近!这样的结果难免使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尴尬,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经过分析老师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阅读。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需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而这,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接受老师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成正比。在他《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刚刚考入大学的的学生给他正在高三的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介绍了学习方法。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数学、外语、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方法,但谈到语文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语文呀,你可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课上搞的那一套统统不顶用。同时我想到了自己上高中时,有一位学美术的同学,他就找到我们语文老师,说语文课不上了,但保证每次考试成绩都过110分,从此他没上过语文课,但每次语文考试他几乎都是班级前三名,包括最后的高考。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威风,况且这些都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故事,但又不能否认这是我们语文教育曾经的悲哀,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进行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绝对不能说已经绝迹,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自己,避免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弯路,删繁就简,遵循自然,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下面我结合枳沟小学的教学实际和一些老师个例,就语文教学原生态的阅读观、课堂观、写字观、作文观讲一下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原生态阅读观

大家都知道我们枳沟小学最初成名靠的是“自主互动,赏评结合” 习作教学法,这一经验已经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认可,并在许多地区推广,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没有在这一荣誉的光环笼罩下停止不前,在习作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我们枳沟小学语文教研组,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着力打造“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其中“自主互动,个性赏读”阅读教学法,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而创立的一种模式,它是对“自主互动,赏评结合”教学法的拓展和延伸,借鉴了其中的“自主”和“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张扬,人格得到健全和发展,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并不一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它只是一种精神和理念,在这种精神和理念的引领之下,学科教师根据个人和班级的实际以及授课内容的不同,因才施教,这样既防止了教条主义的倾向,又给了老师和学生灵活多变的自主空间,更符合语文“原生态”教学的精神内涵。其中吕映红老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法,我称之为“1+1”,所谓“1+1”就是一节课由两部分组成,十分钟的阅读交流加30分钟的课内学习。类似于寿光世纪学校毕英春老师的“1+X”单元授课教学模式。30分钟的课内学习就是在“自主互动,个性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引领下,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咱们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这“十分钟的阅读交流”,首先,师生共同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按规定每人每天必须熟读一篇,利用上课前十分钟进行班内交流,尽量口头复述,不要照本宣科的去读,每人三到五分钟,每节课2——3人,讲的同学必须要选择精彩的部分,而且要加上自己的感悟或评语,每节课都要评出优胜同学,作为阅读小明星。这样一周的语文课加上阅读课,全班的同学不到两周就能有一次参与的机会。然而就是这短短十分钟的阅读交流,在无意当中接近了许多专家所提倡的语文原生态教学,极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益。我们所熟知的毕英春、韩兴娥、赵红等潍坊名师,省级名师,没有一个不是在大量阅读上下功夫。先前讲过的几个例子已经告诉了我们,大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如今的小学语文每册的教材内容,一般不超过30篇课文,生字不过3、4百字,全册阅读量大概在2万字左右,一年两册,多算点,不会超过5万字,而大纲对各年级规定的阅读量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纲明确规定了课堂里阅读数量的不足,应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进行弥补,因为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会实现质的飞跃。但是现实的语文学习中,能按大纲要求完成阅读的情况应该是不尽人意的,当然对于学生阅读的数量,是无法进行专门考核的,阅读量的达成度没有谁需要对学生负责,也没有人去追究完不成阅读量的责任。我认为语文阅读量的达成,只在大纲里提出要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它的落实需要我们每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去督促和引导。

也许许多老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每节课交流十分钟,会有效果吗?对交流的内容其他学生会记住多少?可以肯定的回答,效果是有的,应该很好,也可以肯定的回答,大部分学生对交流的内容并记不住。但交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交流的内容,这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交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去进行大量的阅读。交流人员的不确定性,保证了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去落实阅读任务,由于要求口头复述,这就保证了学生必须去认真读认真背,然后还要变通成为自己的语言,无形当中这也锻炼了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要求交流精彩的部分,这又需要学生去审美去判断,要求加上自己的感悟和评语,这又需要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是对情感的升华和原有知识的运用,课堂交流,是对这一切的总结和展示,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每节课评选阅读小明星,是一种评价机制,由于每节课交流人员的不确定,决定了他们只要努力都有夺冠的可能,这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孩子们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取向去选择阅读的内容,经常会产生共鸣,对于同伴的读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会借阅交换阅读,这就使原本有限的阅读资源,得到了数倍的拓展,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看似简单的10分钟交流,其实包含了许多语文教学和学习真谛,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讲解和约束,全是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去说去评去悟。让孩子广泛地阅读,在他们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里,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对世事的评判和积淀。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曾说“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原生态阅读观。从小学到大学,我遇到过不少的好语文老师,但不怕各位老师笑话,到现在为止,我只记住了他们容貌,对于当初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讲解,已经毫无印象了,相反我自己读过的一些书,却有不少还是记忆犹新,包括小的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连环画,甚至连封面和定价都记得清清楚楚,相信不少老师肯定也会有同感,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就必须千方百计将他们引入书海,让他们进行大量的阅读。

二、原生态课堂观

所谓原生态课堂观,就是如何将我们的常态课,引入原生态的语文教学。回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许多语文老师生怕学生不理解文章的内涵,细细分析,留给学生的自主时间很少,既费时又不出效果。教师的精心授课和费尽心力的指导,占据了学生太多的宝贵时间,而又显得苍白无力。李希贵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尤其对我们小学语文而言,这句话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整体,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让我们看他哪个词用得好,猜某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们之所以认真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而文章的中心不是靠分析单一的词句所能掌握的,必须从整体着眼,一遍遍的读,一次次的悟,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的:“只要学生学会了读书,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大胆的悟,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要注重了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注重感悟;另一方面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成为了协同的学习者。总之,原生态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抱着原生态的教育目的,采取原生态的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原生态的学习方法。

1、原生态的教育目的

所谓原生态的教育目的,就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去培养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是我们原生态的教育目标,抛弃功利目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你获得荣辱的阶梯,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抱着这样单纯的教育目的,才能真正的热爱自己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中,千方百计的将学生教育好。当然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最朴素的教育思想,但我们语文老师,作为母语教学的施教者,在这方面应该显得尤为突出。

2、原生态的教学手段

以前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小学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听过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之后,我应该找到了答案,于老师说:课堂没有书声是语文课的悲哀,课堂只有书声则是语文课的倒退。在教学中他十分强调“读”和“悟”两个字。的确,整堂课就是在读和悟交替之下进行的,没有过多的花哨,简单平易,可效果却出奇的好,感觉一堂课学生进步了不少。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老师的朗读训练。于老师很随和、亲切,他和学生一见面,就问学生上课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有的学生说不知道。有的学生说出了老师的姓名,并且说是看课件的大屏而知道的。于老师说:“会听会看,你就会发现很多的东西!”教给学生知识之前,就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学生会听会看,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于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由读书,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的语段找学生朗读,这实际上是老师对学情的一个反馈,看学生是否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显然学生受理解水平的限制,读的不尽如人意,于老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了恰如其分地评价,然后以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基础,进行一到点播,再让学生一遍遍去读,效果是明显的,在不断的引导之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越来越深,读的也越来越好。于老师又让让学生合上书本,听老师范读,要学生注意老师地表情,告诉学生表情能直接表达出情感。他的朗读打动人心,完全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让听者有如身临其境。于老师一次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在场听课师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得生动;由不敢读,到抢着读,这样得朗读指导,点燃了学生得激情,让听课老师受益匪浅!最后在读的基础上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一节课结束了,听课者却意犹未尽。他得课看似突兀巧合、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浑然天成。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实践,逐步把学到的读书、写字方法内化为能力,其乐无穷,受益终生。我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感叹,于老师真是教艺高远,润物无声。

这一案例就告诉了我们,原生态的教学手段就是要抓住“读”和“悟”展开教学活动。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理解的需要,儿童是靠有声的语言思维的。朗读又是识记的需要,读到“其言皆出吾口”,课文的语言就属于学生了。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总之—— 朗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便“意文兼得”了。

我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借鉴了于老师这种原生态的教学手段,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进入情境,假设自己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展开朗读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我适时的点拨指导示范,随着比赛的进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深深的被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所打动,有的同学在读到倒数第二段,小女孩死去一节时,情不自禁的掉下了眼泪,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再接下来的环节中,孩子们发言踊跃,对课文的理解深入准确。

当然,看似简单的“读”,在操作起来确有难度,首先我们没有于老师那么高的朗读水平,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但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停止尝试,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对于指导朗读应该有所成效。一种是训练学生去读,学生的发展潜力大,可塑性强,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首先,我们可以随便抽一位朗读水平中等的学生来读,再请班上朗读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学生可能由于理解水平的限制,读不出那么好的感情韵味,这时我们可以进行情感引导,让他一遍遍的改进,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这位同学的朗读,等于给全班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然后让其他同学比较两人的朗读,明确第一位同学的不足,和第二位同学的优点,最后让他们自己去示范去模仿,通过这样朗读训练,相信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再一种就是要靠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心的交流。记得吕映红老师在讲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抓住孝的主旨,以自身实际将学生带入到了文章,她大致是这样说的:几年以前我也有一位老母亲,那时我想,等我的孩子们都上完高中考上大学,我再拿出时间好好的孝敬她,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没有成人,老母亲就已经去世了,现在我尝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滋味,所以同学们,孝顺不要等到将来,也许你的母亲她等不了。说着说着吕老师声音哽咽了,学生们被深深的感染了,再读课文时,有一位女同学读着读着就泣不成声了,在场的师生无不深受感动。当时我们教研室徐主任和孙志刚老师也在场,课后徐主任问吕老师,那个学生是不是单亲家庭,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疑问,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否定的,的的确确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进入了情境。吕老师并没有高超的朗读水平,甚至普通话都说不好,然而就是靠“引”,同样让学生读的声泪俱下。我们老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借鉴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原生态的语文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朗朗的书声,还应该有思维的火花闪耀,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所以教会学生去“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解除束缚,鼓励学生自由化地提问。儿童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爱“打破沙锅”,他们的问题天真烂漫、无穷无尽。我们绝不可以成人的思维和所谓的“标准”抑制学生好问的天性,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展现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二、激发灵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想象。儿童想象丰富,思维奇特,他们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子,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来欣赏世界,充分展示学生生命的“原生态”。

总之,原生态的教学手段就是要紧扣“读”和“悟”,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本来韵味,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3、教会学生原生态的学习方法

原生态的学与原生态的教是一脉相承的,因为我们作为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去怎么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先给语文一个准确的定位,弄明白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有人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说的很对,但也很生硬,被称为“江南才子”的袁卫星老师,曾对语文做出这样的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说的太好了,语文就是这样一种厚实的涵养,人文的沉淀和美的升华。说到底其实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事、物还有理,甚至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学习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朴归真。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此,让主体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产生原生态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好少年科学院下设的“动物探究部”、“气象观测部”、“养殖考察部”、“地质探究部”、“社区环保考察部”、“科技探究部”、“科技创新部”、“标本制作部”八个部,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让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仅停留在口头描述和凭空想象的层面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原生态写字观

很简单字是写出来的,要想练好字,就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就具备了临摹的能力,写字课上,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要临摹的字,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间距和搭配等,然后去临摹,写完之后再去和与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足然后一点点改正。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习字教学法。当然练好字,仅靠写字课是不行的,关键要持之以恒的去练。在日常教学中我采取的是“等级练字法”,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坚持每天让学生写一张练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书写水平将他们分成四个等级,每天的练字同级比较,老师批阅,每周一次书法比赛,也是同级比较,确定四个等级中的晋级者和淘汰者,晋级者得到表扬,作品班内展示,淘汰者则要接受预定的惩罚。这样,在学生的书写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原生态写作观

在写作方面我比较推崇吕映红老师的“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习作教学法,和高密市王香兰老师的生活化作文,这些在高密举行的作文推介会上,两位老师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各校都有参加的老师,相信会后都已经进行了汇报,在此我就不必多说。

总之,原生态语文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赋予了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简单而深邃的诠释。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也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就是要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他提倡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枳沟小学,在这些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课改的道路上,做的一些初步探索和尝试,不尽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