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先生原型照片:一部晚清史 一部屈辱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25:06
一部晚清史 一部屈辱史 2011年09月15日 09:28:26    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核心提示

  翻开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页,面对的却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屈辱景象:

  八国联军占领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奸淫抢劫,北京几个世纪以来的文物遭到空前浩劫,包括国之瑰宝《永乐大典》;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亡到西安,“九五之尊”荡然无存;列强的军队武装占领北京达一年之久,强迫清政府于1901年9月签订了《辛丑条约》。据说,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两个月后撒手西去,而“误国者”的骂名一背就是几十年。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而是鸦片战争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记者 李健 实习生 汪文静

  弱肉强食的世界

  1898年4月25日,香港,美国亚洲分舰队总司令乔治·杜威接到海军部长(也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发来的电报:“美西已经开战,速往菲律宾,开始行动,尽力俘获或摧毁西舰队。”

  36小时后,美国领事从马尼拉带着西班牙人的备战情况赶来,杜威挥戈南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商品输出被资本输出所取代,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帝国主义国家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更加迫切。此时,整个世界已被老牌殖民大国——英、法、俄、德、意、西、比等瓜分完毕。

  世界列强从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以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为例,它的殖民地国家有50多个,遍布非洲、大洋洲、亚洲、美洲、欧洲。1900年,其国外投资增至20亿英镑,居世界首位,每年来自国外投资的收益为1亿英镑。

  这一时期,新兴的美国垄断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但由于当时的美国还无力同英法等国抗衡,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老朽帝国西班牙便成了目标。这个昔日的庞大帝国,殖民地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美国决定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

  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利坚作为世界海军第三强国毫无悬念地赢了,战争历时仅100余天。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使敢与美国叫板的欧洲列强得到警告,也摆明了美国要更多地参予世界事务。

  被瓜分的中国

  一个活生生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中更加凸显。

  由于农奴制残余的束缚,沙俄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特别需要借助哥萨克的刺刀,去夺取新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它是19世纪末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侵占的面积达到15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在我国东北部。

  俄国还利用李鸿章的“联俄抗日”策略,在李赴俄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时,诱使他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这不仅使俄国获得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也为俄国军队侵入中国领土、领海打开了方便之门。

  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引起了日本的严重不满。双方的争斗,最终导致1904年2月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算上之前的中日战争,两场战争的胜利让日本走上与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亚洲、称霸世界的道路。战败方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将旅顺、大连、中东铁南线等从中国夺得的权利转让给了日本,并把库页岛南半部割让给日本。

  俄、日在中国的扩张,引起了英国的恐慌。为了遏制俄国由东北地区向南发展,1898年7月1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

  在南方,法国和日本均效法英国,强制清政府签订所谓不得将越南邻省和福建割让他国的协定。这实际上等于清政府同意将云南、广西和福建分别划入法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法国还将势力伸入广东,继强制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割让他国后,于1898年11月16日,再迫使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

  面对法、日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扩张,英国极力抵制。一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香港“新界”地区,以99年为期限。

  德国也不甘示弱。作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海军强国,它对山东胶州湾早已垂涎。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后,德国迅速派军舰占领了胶州湾,并于1898年3月6日,强制清政府于北京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忙于和西班牙争夺古巴、菲律宾的美国,无力与其它国家在中国竞争,故提出了维护本国利益的“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但美国要求在各国“势力范围”内有通商自由,享受与各国一样的平等待遇和一切特权,并不得损害美国已获取的各项权益。

  强人李鸿章的屈辱

  1901年9月,78岁高龄的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回来后再次大口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11月7日,这位大清重臣油尽灯枯之际,两目炯炯不瞑,张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还有,两宫不久就能抵京了!”“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目乃瞑”。

  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被美国总统格兰特称作“中国的俾斯麦”的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衰弱、最动荡的年代,他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这是一个强人的屈辱,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的屈辱。1840年,当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清王朝就开始了其衰亡历程,边疆危机接踵而至。

  1856年,英法联军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绵延4年之久,联军纵火烧毁了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华——圆明园,朝廷被迫逃亡到承德,最后签订了《北京条约》。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1896年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悲怆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甲午战败带给国人的刺激实在太大了——远东最具规模的海军——北洋水师竟然全军覆灭,虚幻的安全感突然消失。

  “跨世纪的革命老人”吴玉章曾回忆说:“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从1841年的中英《穿鼻草约》到1911年的中俄《满洲里界约》,短短70年间,满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契约、协约和合约在内)多达1175个。

  一部晚清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启蒙思想家严复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的活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开始。

  血腥镇压变法的慈禧

  主动提出实施新政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其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宣布戒严,火车停运。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维新党人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砍头。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被废止。

  戊戌政变终结了总共103天的变法维新。

  甲午惨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举起了变法图强的旗帜。1898年6月11日,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为标志,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

  戊戌变法付出了血的代价,它的失败,说明中国在顽固保守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实行和平的、由上而下的、不触动封建统治基础的改革,是难以走通的。

  但奇怪的是,在维新志士被血腥镇压两年四个月后,慈禧太后也宣布:要变法自强、实施新政了。

  究其原因,是与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分不开的。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抗击,结果遭受惨败。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等仓惶逃离。改革以挽救危局,成为社会的普遍呼声。

  1901年1月29日,清王朝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标志着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所组成的晚清10年改革时期的开始:1901—1905年,主要是在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1906—1911年,主要进行政治层面的改革,即预备立宪。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局,作为地方议会的雏形;

  1910年,中央设立资政院,作为国家议会的基础;

  1911年,废除军机处,成立内阁……

  宪法、议会、内阁,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最主要的内容,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苦苦追求的都学来了。历史的车轮朝着立宪的道路驶去……

  “意外”把立宪派逼向革命

  “意外”在于清朝统治者自己破坏了统治基础——

  首先,放逐袁世凯,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袁世凯长时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手练成当时最精锐的武装力量——北洋六镇,其势力已布满朝廷内外,遍及全国。虽说将猛虎从卧榻旁逐走,满朝大臣却又无一人能替代他的作用。

  其次,《钦定宪法大纲》虽然强调了法治,但仍着力强调“君上大权”,明文规定皇权至上,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这使立宪派寒心乃至绝望。梁启超、张謇及其身后一批温和的国会请愿者与广大资本家,在屡遭羞辱之后纷纷转向革命。

  再者,大肆收权,把地方权力收回中央、把汉人的权力收回满人,一味加强以满洲贵族为中心的中央集权。1911年5月8日,清廷授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内阁成员13人中满人共有9人,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同时又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督抚的兵权、财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凡此种种,使得汉族官僚、地方官僚离心,也使立宪派对清廷的幻想彻底破灭。

  满清倒台,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满人亲贵自毁长城——一般都认为清末满人没有人才。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的统治经验和能力,远不及西太后——虽说26岁的载沣甚至宽待了与他同龄的刺客汪精卫,表现出一个大政治家的气度。而军事上的祸首,当是荫昌、瑞澂。起义军的大炮一响,身为湖广总督的瑞澂居然在督府围墙上掏了狗洞逃走;握有北洋劲旅的陆军大臣荫昌,远远地被一群农妇吓得开起火车就跑。

  就在“皇族内阁”出笼的第二天,清政府就宣布铁路收归国有。所谓国有,其实只是便于转手给帝国主义列强。这道上谕一出,就把清朝政府历年来在铁路问题上对全国商民作过的一切承诺顿时撕得粉碎。湘、鄂、川、粤等省绅商强烈反对,兴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一场大规模的革命风暴,日益逼近。1911年5月12日和16日,长沙关税务司伟克非在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两封信中忧心忡忡:“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中国的前途似乎非常黯淡。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现在已经公开鼓吹革命,并且获得普遍的同情,而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却尽在瞎胡闹。”

  在保路风潮最激烈的四川,运动发展到全省140多个县,参加“保路同志会”的达到数万人。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在督署前枪杀请愿群众数十人。惨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和会党在各地组织“保路同志军”进行武装斗争。清朝的统治首先在四川被突破了。

  改良希望最终幻灭

  早在1894年春,孙中山曾北上天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了一个在中国解除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根本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中,中堂大人正在督师,只是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

  “所有希望完全成泡影。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受过比较完整的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已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有史家论断:没有晚清10年改革,决不会有辛亥革命。理由在于——

  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加快准备。革命者计划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推翻清朝,以免革命成为非法而爱新觉罗家族成为“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

  “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可资发动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

  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活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1904年,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最重要的有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的光复会、安徽的岳王会等。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从此,革命派以新的阵营和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并提出了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派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组织,而且还有了一个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数年后,当改良、立宪的希望最终幻灭,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聚集到反对满清帝制这条战线上来时,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辛亥革命打响了第一枪,并且很快演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