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复习: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由滇国出土玉器谈起(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29:45

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由滇国出土玉器谈起(一)

(2009-06-27 00:42:49)转载 标签:

出土

古玉

玉器

沁色

色变

白化

鸡骨白

钙化

文物

意象

滇国

西汉

汉代

文化

分类: 生活與作品


这篇文章是我念硕士班时, 上"云南美术考古"的习作;  网上被引用的次数满多的, 现在看来还有满多可以修正补充的地方...  图/文: 意象

...............................................................................................

    古玉色变的现象,自古就常提及: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说:「古玉有血玉、尸古、黑漆古、渠古、甄古及土古。」;清人刘大同在《古玉辨》中:「玉受地火者,皆变为白色,俗称为石灰沁,及今所谓鸡骨白、象牙白者是也。」;清人陈性在《玉纪》中:「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有色之物,皆随之浸入于中」

    而「滇国玉器」书中,数处提及玉器时,有如此的描述:「…有钙化现象出现,近一半的玉片已看不出玉片原来的质地。」(赵美,《滇国玉器》,页12。)、「质硬但较脆,有钙化现象的古玉…」(赵美,《滇国玉器》,页42。)。

    这是玉器常见到的风化现象,而相对于中原的玉器而言,滇国玉器的风化现象显然较为严重,原来半透明的软玉,大都变成了不透明;而玉器原来的浅绿、浅黄色也变白、变褐,甚至形成了所谓的」鸡骨白」。

    可是这个现象,却只发生在软玉,而玛瑙、绿松石却仍保有原来的色泽与透明度(硬度低的材质如孔雀石、珊瑚当然另当别论)。

    科学仪器鉴定了玉器的硬度、密度、折光率,也指出材质为软玉还是玛瑙还是绿松石、孔雀石、珊瑚…等,但是,玉器的颜色为何改变了、为何失透了,这对于出土玉器的研究来说,一直是个疑惑,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所以,本文针对玉器入土后,在颜色所产生的变化,而呈现的现象及可能的原因来作讨论,希望能使出土玉器的色变现象有一个较清楚的归纳与解释。


        出土玉器的色变现象
   
    色变也就是玉器颜色上的变化,所以,如果是玉器原来的颜色,就不在讨论之列。可是,出土古玉有些应为玉的原色,却被误认为入土产生的色变,最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一、多色玉:
    产于中原附近的玉石,常见到玉石本身就有多种的色泽(图1为玉石剖面),这种现象并不是色变,而是玉石原来的色泽。
    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连环玉璧(图2),三片玉璜纹理与玉色完全相同,为一件成形对切的玉器,可以明显看出为玉的原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新石器的玉璧(图3)及陜西宝鸡市北郊墓葬出土的东汉玉辟邪(图4),也是多色玉的呈色。

圖1

圖2                                      圖3
 
圖4


二、黑白玉:
    黑白玉是指白玉里含有石墨成分,有的呈聚墨状,有的呈点墨状,大部分都是深浅分布不均,和白玉相混,如图5为现代玉雕的作品,河南洛阳小屯村一号墓出土的战国骑兽玉人(图6)就是点墨状黑白玉;
用来作俏色的作品,并不常见,图7为现代的巧雕作品,河南安阳市小屯北地11号房子出土的玉龟(图8)与陜西蒲城县贾西乡出土的玉牛(图9),就是聚墨黑白玉;利用强烈的黑白对比来创作,在精心设计,唯妙唯肖,趣味十足。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三、玉皮:
    玉石材料若为经河水长期滚动的水产玉,其外表常有一层厚薄不一的黄褐色的皮壳,称为玉皮(图10);此种颜色并非玉器入土以后所产生的变化;陜西咸阳市渭陵西北出土的玉辟邪(图11)及北京故宫藏的玉虎鹰饰(图12),就是利用玉皮的巧雕作品。           

圖10                                      圖11
 
圖12




    滇国的玉石材料种类可谓丰富,除了软玉、玛瑙之外,还有绿松石、琥珀、珊瑚、孔雀石、大理石、琉璃…等;而这些玉石当中,有些玉石虽然密度或是比重并不高,经过上千年的风化作用,仍然保存光亮如新,却也毫无色变可言。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的东汉「蚀花玛瑙管」(图13),整体呈现肉红色、半透明,无任何色变;云南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的「玛瑙牛头形墬」(图14),仍为红色、晶莹剔透;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玛瑙铜鼓形珠」(图15),四件珠子都呈透明状、光洁滑润、有玻璃光泽。

   「滇国玉器」书中叙述到绿松石的出土特征时,也是说:「光亮如新」。云南曲靖八塔台41号墓出土的「兽首形绿松石墬」(图16)表面平滑光亮,颜色依旧绿色闪蓝;该墓出土「人头形玉墬」(图17)在全器白化的玉器上,更是突显了绿松石的原貌。

    同样为高硬度的水晶,出土时也保存了亮丽如新的外观;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发现的「水晶杵」(图18)、江西上饶市茶山寺更有出土的「水晶璧」(图19),均可用晶莹剔透来形容。甚至连低硬度的琥珀,都出现透明光泽的出土品—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2号墓的「琥珀珠」(图20),整体呈枣红色,半透明状。
    可是,属于高硬度,比重最高(在玉石中)的软玉(表一),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风化现象,尤其是颜色上的改变。所以,这些颜色并非玉质的原色,而是经过风化而改变了玉的颜色。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表一:玉石硬度比重表明

材质

硬度

比重

折光率

备注

滇国软玉

5.5~6

2.89~3.04

1.59~1.61

「滇国玉器」页44

玛瑙

7

2.61~2.65

1.54~1.55


水晶

7

2.65

1.54~1.55


绿松石

6

2.80

1.61-1.65


琥珀

2.5

1.08

1.54-1.55



 
   
    古玉受浸色变之说,自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以来,清代诸人如陈性的《玉纪》、刘大同着《古玉辨》、刘心宝的《玉纪补》、李凤公所撰《玉纪正误》、竹园之《古玉考》等都有所论述,所论浸色不下八十余种,总称为古玉十三彩。
    可是,这些沁色,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作以下的探讨 :

1. 水银沁:
    杨柏达在《传世古玉辨伪的科学方法》一文中指出:「水银既不能附着玉表,更不能深入玉肌,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页242)

2. 血沁:
    清人李凤公所著《玉纪正误》书中,言及「受血沁色赤」一节,认为「尸体入土,血液腐败,已无色泽可言,安能于千百年中蓄此能力以渲染最坚之玉石。」认为「血玉」,属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所致。
    邓淑苹在《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到:「人血在短时间内就会凝固变黑,而古玉的受沁是要相当时日的。」所以,血沁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由考古已见的出土古玉,可以归纳几种最常见到的色变现象:

一、变白色:
    这也是俗称的「白化」、「钙化」、「石灰沁」,白化严重者称「鸡骨白」,顾名思义也就是玉器的颜色变白了,这也是软玉色变最普遍的现象。
    无论软玉原有的颜色为浅黄绿、浅绿,都有呈现白化的现象,甚至,有些白化严重者,连软玉原有的透明度都失去了,变成了不透明。所以,白化的意义应是:玉质失透了,而且失透的部位变成了白色。

    有的器物整体都变白了(图21:春秋,云南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有的在局部(图22,明代,云南昆明市荷叶山),有的出现在表面、有的在里层甚至深度白化,并无一定的规律。
    而且,白化的严重与否,似乎与年代的关系并不绝对,因为,有的软玉虽然年代久远,可是只有局部白化(图23,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4号墓),而清代的出土软玉,就有不少的全器深度白化(图24,清,云南昆明市荷叶山;图25三,云南省昆明市刘家山)。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圖25
   

二、变褐色:
    玉石的自然呈色会出现白、黄、青、碧、灰、黑等颜色,玉石自然呈色出现褐色只有籽料的玉皮(籽料的皮色可说是河床所造成的色变),可是出土古玉呈现褐色的机率非常高;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之「月牙形玉饰」(图26),玉料由黄绿变成局部褐色,云南呈贡县天子庙41号墓出土的战国「有领玉璧」(图27),颜色灰绿中呈现褐色;
    对于这些自然沁色现象,杨伯达说:「天然沁色或浮于表面,或渗入深层,深浅不等,自然生动,几无定律可循。」(杨伯达,《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页13。)。

圖26                                 圖27
 

三、变绿色:
    玉器的色变以变白最为常见,变为褐色也常见,其次就是出现变为绿色;
    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之「有领玉璧」(图28)及「玉环」(图29),器表都呈现与玉色不同的灰绿色,这应该是玉器入土而产生的色变。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纪录说:「有铜锈沁染斑」(古芳,《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64.65)。

圖28                             圖29
 



       
分享

0

阅读(250) 评论 (5) 收藏(1) 转载(4)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越窯伴侶! 后一篇:出土古玉的色变现象—由滇国出土玉器谈起(二)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专门为您成立的博客俱乐部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白羽2009-06-27 17:29:43 [举报]

      欣赏专业介绍,学习取经借鉴!
    • 蝶纤纤2009-06-28 09:28:40 [举报]

      严谨、专业、漂亮。
      享受并学习了。
    • mingming2009-12-06 20:24:58 [举报]

      我国古玉器的沁变,可以说千变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