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沦为乞丐流浪:自杀式袭击与辛亥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3:56

自杀式袭击与辛亥革命

2011-10-10 09:50

从1904-1911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年都会至少有一次革命党人策划的暗杀活动。而刺杀的对象,都是满清的高官。

在如此频繁的暗杀活动中,革命党当然会有伤亡,其中死的最惨的应数是革命党人徐锡麟,他是在死前被砸碎睾丸(对男人来说,这是极大的痛苦),然后被挖出心肝并被炒吃。但这并没有震慑住革命党,反而激起了更猛烈的暗杀风潮。这些很有“亡命之徒”精神的革命党人,使满清高官人人自危。

这种暗杀活动,在1911年达到了顶峰——5次。但这一年留在历史上的,不是这5次暗杀,而是终结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帝制的大事件——辛亥革命。

历史是很微妙的,一个偶然的事件有时却能改变整个历史的面貌。比如在一战中,英国二等兵亨利·坦迪,曾经准备射杀一个德军士兵,但当他发现那个德国兵负伤时,就放了他。被他放了的德国士兵,有一个举世皆知的名字——希特勒。如果坦迪当时击毙希特勒,那么整个世界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而辛亥革命,充满了微妙之处。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对共产党的组织能力印象极为深刻,并让国民党在这方面多多向共产党学习。孙中山的这种认识和他的革命经历很有关系,因为早期的革命党确实在“组织能力”方面水平很低——辛亥革命以前的十多次革命,无不是以失败告终。即使辛亥革命的成功,也有误打误撞、撞大运的成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辛亥革命的经过就知道了。

1911年9月24日,革命党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在武昌召开,并推举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这两人就成为起义的最高指挥者。另外,会议制定起义的一个重要策略,我们可以称为“斩首行动”——就是把对方的最高指挥员干掉,使对方处于群龙无首的慌乱状态,所谓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当时在武昌的最高军事首脑是湖广总督瑞澂,那当然就是要起义时首先干掉瑞澂。

这个瑞澂可是很有来头的: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孝庄皇太后娘家那一支的。他的爷爷,就是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大学士琦善。这样显要的背景自然使瑞澂从小养成就仗势欺人,吃喝嫖赌的习惯,很有纨绔子弟的作风,是当时著名的京城“三大恶少”之一。这样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诸多品质:狂妄、高傲、愚昧、贪生怕死。

瑞澂家的“愚昧”是有传统的,他的爷爷、曾经官至大学士、直隶总督的琦善,在一封给皇帝的奏章中,曾经这样写到: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西方国家中,英国距中国最近;

 ——西方人以牛羊肉磨粉为粮;

 ——西方人每日必食茶叶、大黄,以助消化,否则“大便不通立死”;
 ——中国受欺的原因是不善用茶叶、大黄,如果中国断绝了茶叶、大黄的供应,西方人即无法生存。

作为如此高层级的官员,竟然无知到这种地步,真的让人啼笑皆非。这种愚昧多少也传给了瑞澂。但这样的对手对革命党来说,遇到这样的对手应该是个好消息。

孙武他们制定的“斩首行动”大概是这样的:在瑞澂住的总督衙门后围墙,有一个鞋帽店,而瑞澂的卧房也恰好贴着后围墙,所以只要爬上鞋帽店的二楼,然后向瑞澂的住处扔几颗炸弹。

这个斩首行动的本身策略应该是很正确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有很多问题,比如炸弹的威力问题、投掷的准确性等等,都是很有技术性含量的难题。不过孙武是炸弹方面的专家——他在日本学的就是野外战术和炸弹制造,这都能给这次斩首行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但是事情的进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1911年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时,意外爆炸。爆炸马上引起了租借巡捕的注意,更要命的是革命文告、名册、旗帜、符号等均被俄警搜去,并且交给了瑞澂。

什么引起了这次意外爆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个是说,一个叫刘同的少年来看孙文制造炸药,并且是叼着烟来欣赏的。在一个炸药的制造场所,有人竟敢吸烟!并且孙武也没有及时的制止?犯这种低级错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孙武专业水准就很有问题。

因为根据常识,爆炸反应的最大的特点是反应的高速性,许多普通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有时虽然比炸药放出的热量多,但反应过程进行缓慢,而爆炸反应在十万分之几秒至百分之几秒内完成,比一般化学反应快千万倍。所以爆炸一旦开始,就瞬间完成,根本没有方法阻止。在炸药的制造场所,不但明火要绝对禁止,就是对盛放炸药的容器和静电等因素都要全面考虑。在易燃易爆的场所,所有的明火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在一个煤气泄漏的房间里,连灯都不能轻易开,因为开灯的瞬间,开关会产生电火花从而引起爆炸。

这个“抽烟”引起爆炸的版本,不但提到刘同在边抽烟边看孙武制造炸药,还提到刘同把烟蒂扔进了装满炸药的桶里,这样引起了不可避免的爆炸。

刘同是谁?是革命资深人士刘公的弟弟。家境优越,当时只有十六岁。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角度,做出这种愚蠢的行为到是有可能。

另外一个引起爆炸的版本是“操作失误”。就是说孙武在制造炸药的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引起爆炸,这种倒是很好理解。

但那种版本是真实的呢?这已经无从考证了,当事人后来的回忆录中,对爆炸的原因都含糊带过。尤其是到后来,第一当事人孙武先是支持袁世凯,然后慢慢的淡出政坛隐居起来,所以爆炸的真实原因,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孙武因为爆炸暴露,瑞澂拿到名单,并且革命党方面组织非常混乱,名单被官方缴获后,并没有组织有效的撤离,甚至很多人不确定名单上到底有没有自己。这种种的迹象都显示瑞澂处在主动方。

但是,这个曾是京城“三大恶少”之一的瑞澂,在后续的处理中却败笔频出,处置严重失当。 可以说历史上所谓的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瑞澂的行为还多少的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人性是复杂的。瑞澂这个小时候顽劣的花花公子,长大后在晚清腐败的官场中相对来说却不是很坏,做官比较清廉,据说还笃信佛教,以至于对逮捕到三个的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他竟然不忍心处决,最后还是他的师爷张梅生替他下的命令。在他的信仰体系中,好像觉得只要多积善就能消灾免祸,万事太平,这种一厢情愿的愚昧往往事与愿违。

拿到名册,抓了几十人,砍了三个人的脑袋,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一时间人心惶惶,有些未必很有决心起义的革命党人也沉不住气了——因为瑞澂的这种举动很自然的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满清大员们正在调兵遣将,酝酿着更大规模的捕杀行动。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这是一个人很正常的反应。

历史上有名的辛亥革命就这样开始了。原定的最高首脑孙武和蒋翊武都已经逃走,所以这场起义其实是底层军官和士兵自发的小规模哗变,一开始人数并不多,很多部队仍处在观望状态。只要是瑞澂能够镇定自若,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这场起义很难成功。并且瑞澂一方守城用的武器中还有机枪。

机枪出现后,才真正使战争中的“以一当百”的战斗力真正的得以实现。

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和区区4挺马克沁机枪便轻松击退了多达5000名祖鲁人的进攻,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

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尔战役和苏丹战役中,士兵在马克沁机枪下死伤累累。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在进攻中,有多达15000人是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的。

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损失超过70%以上。

历史上杀人最多的武器不是原子弹、也不是大炮,而是机枪。有这么好的守城的武器装备,只要瑞澂能下决心死守,那将会成为革命党人的噩梦。

但是这个瑞澂一听到枪声,就马上在墙上挖了个狗洞,急急忙忙带着一家老小撤到军舰上、做出了随时逃走的架势。主将先逃,可想而知,留下防守的士兵那还会有士气守城。并且守城的主将张彪也是个无能之辈,他是封疆大吏张之洞的“娈童”——就是张之洞的男性性伴。据说张之洞有“龙阳癖”,用现在话说就是同性恋。张之洞曾经最宠爱的是一个叫赵凤冈的男仆人,这个仆人依仗张的权势作威作福,当时的人曾做一副对联戏曰:“两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冈”,张彪就是赵凤冈一类的人物。利用这样的关系得到的地位,在领军打仗方面无能就很好理解了。

体验新版博客 分享到搜狐微博下一篇:一流战力士兵是怎样炼成的 分享 |  评论 (2) |  阅读 (602)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