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魂降百度云: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9:13

美国政府与辛亥革命

类别:人文历史      版名:历史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7-26
作者:崔志海 原创    摘要: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宣告了清朝的覆灭,同时也标志沿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合影。武昌起义后,美国政府虽然寄希望于袁世凯恢复秩序,但对辛亥革命始终保持中立。

    辛亥细节

    ●崔志海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宣告了清朝的覆灭,同时也标志沿袭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晚清中国政局发生的这一重大变动,虽然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但它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事件,在当时就引起世界几个主要列强的密切关注和反应。那么,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又是如何呢?

    “自太平天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叛乱”

    1911年10月10日,由湖北新军发动的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在武昌起义爆发的当天晚上,也即10月11日的凌晨1时和早晨8时,美国驻华代办卫理(E. T . W illiam,按: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当时已回美国述职,未在中国)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报告“今天兵变者占领了武昌”。稍后,根据武昌起义发生的情况,代办卫理又在12日午夜12时致国务院的电报中,将武昌起义定性为“自太平天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叛乱”,称赞“叛乱显得很有组织和领导”,“外国人迄今受到悉心尊重”。根据在华外交官的报告,国务卿诺克斯(Philan-derC . K nox)于13日向美国总统塔夫脱(William H ow ardT aft)汇报中国政局的变动时,也将武昌起义定性为一场“自太平天国革命以来最严重的叛乱”,认为“它本质上是一场反对清廷统治的革命”,并对革命党人保护外人予以肯定,指出“这就将这次革命与以前的革命区别开来,并表明了领导层的智慧,努力避免外国的干涉。”

    对于1911年12月29日南方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美国驻华外交官有两种不同态度。大致说来,在香港和上海的美国外交官偏向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持肯定态度,给予积极评价。12月21日在孙中山抵达香港后,美国驻香港领事安德森(G eorg e E .A nderson)当晚就安排会面。次日,即将孙中山的革命方案和目的转告国务院,称孙中山的到来“标志着进行中的革命运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他又建议美国政府予以承认,指出“整个革命运动的重要基础是美国式的,无论是财政支持、革命理想、政治体制还是革命精神,都来自美国;美国应立即承认此一临时政府,以表支持。”

    与此相反,在北京的美国外交官尤其是驻华公使嘉乐恒(W . J. Calhoun),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则持不信任态度,充满偏见,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缺乏权威性和代表性。在不了解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系以每省一票而非以参加会议代表每人一票的情况下,嘉乐恒便以参加会议的人数,说明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临时大总统缺乏代表性和权威性,他在1912年1月5日致国务院的电报中称:在参加会议的48人中只有17名省代表选举孙中山,其它的报告也证实革命党人不团结,没有获得独立省份人民的信任。

    1月16日,嘉乐恒在写给国务院的一份报告中再次强调孙中山没有控制局势的能力,指出:“南方共和运动的弱点在于这场运动几乎完全在广东人的推动、支持和控制之下。孙逸仙不论其品格和能力如何,在这里都不被认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满清势力被驱逐之后,孙中山是否能够控制形势和赢得互相敌对的各种势力的支持,是十分令人怀疑的。”1月30日,嘉乐恒又在电报中希望国务院不要被香港和上海两地有关革命的报道所迷惑,表示“公使馆收到的来自中国各地的情报不支持香港和上海对于有关革命的乐观的观点”。

    美国政府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则坚持奉行中立政策,一方面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同时也不接受驻华公使嘉乐恒提出的支持袁世凯继承清朝权力的建议。1月20日,国务院致电嘉乐恒,明确表示美国对中国南北两个政府的立场“将取决于相关事实和合法性的考虑,使馆对此应加以很好的考虑,并提供确定的情报”。为此,国务院于22日建议海军部指示亚洲舰队司令默多克(M urdock)尽快前往南京,考察和报告那里的政治形势,特别是有关革命运动的凝聚力,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多大程度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意愿。次日,国务院又致电嘉乐恒,指示公使馆秘书丁家立(Charles D . T enney)前往南京,执行同样使命,再次强调美国政府“进一步的行动须等收到报告后再做决定”。

    希望由袁世凯恢复秩序但不予扶植

    袁世凯作为清廷内的一名实力派官员,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辛亥革命成败的关键人物之一。对于清政府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重新起用袁世凯,美国政府和驻华外交官的确都持欢迎态度,希望由袁恢复秩序。10月17日,国务院在向美国总统提交的一份有关中国政局的报告中,就将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看作是“一个很有希望的迹象”。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和代办卫理则称赞袁“是目前唯一有力量和品质恢复秩序的人”,认为“如果袁世凯能够掌权,并改组政府将业已独立的省份收复回来,那么清朝政府便可得救。”在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后,嘉乐恒一再建议美国政府放弃中立政策,向袁世凯提供贷款支持,强调如果没有财政的支持,袁世凯“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拢住军队,谈判也将失败,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混乱”,断言“继续中立,只能鼓励混乱;有理由肯定,某种形式的干涉必将到来”。

    然而,美国政府在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之前并没有违背中立政策,扶植袁世凯。在接到嘉乐恒关于向袁世凯提供贷款的建议后,美国政府在11月18日的电文指示中明确反对,指出“有利益关系的国家除了从事帮助中国满足其国际义务及执行正常的行政和警察职能外,国务院认为目前进行任何贷款都是不明智的”,并为美国同意贷款规定了以下几项原则:一、任何此类的援助都应限制在短期借款,并只能用于提供赔款资金和其它与外国有关的事情以及政府的一些急务上,不得用于战争目的;二、贷款应在中国内部各派别之间保持严格中立,必须得到各个不同政治派别代表的支持,并且应安排某种监督措施,诸如设立一名外国董事,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三、由于此类贷款主要为了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因此贷款须有与中国有重要关系的国家的共同参与。鉴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后发表的对外宣言中多次声明反对外国向清政府提供借款或其它援助,美国政府规定的贷款原则,实际上排除了向袁世凯贷款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的贷款原则,美国政府对英国政府提议向袁世凯提供小额贷款亦不予支持。12月18日,美国助理国务卿在写给英国驻美大使的复函中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坚信在目前关键时刻,任何向中国的贷款都是不合时机的,指出在上海南北和谈达成之前,北京当局要求的财政援助照会只会妨碍而不会促进和谈的解决;强调贷款必须满足以下二个条件,即在中国的各派别之间严格中立及有利益关系国家的广泛参与,并坦率地表示美国政府虽然在上述条件下倾向于赞成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但这一政策的结果必然不鼓励美国公民贷款。

    1912年1月31日,德国政府就中国最近局势的发展征询美国意见,国务卿诺克斯在2月3日的回复中又重申了美国的主张,指出:美国政府认为在有关向中国贷款问题上,各国此前共同执行的严格的中立政策的结果,必然是不赞成美国公民向中国提供贷款。甚至在清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美国政府也以局势不明朗,不主张立即向袁世凯提供贷款,依然坚持贷款须以得到南北当局的同意为前提。2月24日,美国代理国务卿在给驻华公使的电文中表示:国务院认为,在一个代表全中国的混合临时政府稳固建立之前,或者如果贷款没有得到中国南北两个实际政权的赞同,向中国的任何贷款,一般来说都是不合时机的。(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听任清帝逊位

    直至武昌起义爆发,清朝都是美国承认的合法政府。然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以及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彻底暴露,美国驻华外交官和美国政府很快就抛弃了清朝政府。10月27日,国务院在向美国总统提供的一份报告中就鉴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决定不再向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持,表示此时向清政府贷款是“不合时机和不明智的”。美国驻华代办卫理则在11月上旬的报告中,一再断言满清王朝气数已尽,已到灭亡边缘,指出清政府自武昌起义以来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和胆怯态度,已有效地消除了各阶层对他的尊敬,皇帝陛下已被可怜所取代,皇室的荣耀已经消逝,使馆的看法是“结局不会遥远”。

    11月10日,国务卿诺克斯又致电驻华代办卫理,不愿在形势紧急时由美国使馆单独为溥仪皇帝和皇太后提供庇护,主张应以获得其他国家的谅解和支持为前提,声称“根据美国政府与列强联合一致的政策,你可以根据你的判断提供必要的临时避难所,以保护无辜人的生命,但须确认你的同僚相信这样的行动将不会对使馆区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美国政府不但不愿意单独为清廷皇室人员提供庇护,而且也反对相关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继续维护清朝统治。12月18日南北和谈开始后,日本为达到侵华政策的目的,于当日即通过日本驻美大使和美国驻日大使,致函美国政府,认为袁世凯和南方的革命党人都没有能力恢复和维护中国的秩序与和平,建议美国政府支持日本政府的主张,由列强共同出面干涉,强迫南方革命党人放弃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接受摄政王载沣颁布的《宪法信条十九条》内容,保留满清皇帝。对此,美国政府坚决予以拒绝。21日,国务院复函日本驻美国代办,同时通知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宣告美国“仍然坚持迄今由列强共同承诺的严格的中立态度”,声明在列强于12月15日向南北谈判双方表达早日结束冲突的中立愿望之后,“美国政府倾向于等待这一努力的结果,对由列强进一步共同考虑采取何种措施以引导中国出现一个稳定的和负责任的政府持保留态度”。

    为阻止日本密谋进行军事干预,以保留满清皇帝,1912年2月3日国务卿诺克斯在写给德国政府的复函中讨论中国局势问题时,再次明确反对干涉中国内政,主张各国应坚持中立和一致行动政策,指出:直至目前所有国家都共同承诺,不仅避免单独行动和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而且遵守他们彼此所作的尊重中国的完整和主权的保证。令人高兴的是,无论是皇室的支持者还是共和分子,均保护外人的生命和财产,因此外国列强没有任何进行干涉的理由,而且最新的报道更令人相信,未来时局的发展也无进行此类干涉的可能。2月8日,美国还将这一态度通告英、法、德、荷兰、意大利和奥地利驻美使馆,作为美国的一项公开政策,借以警告日本。

    与此同时,对于袁世凯利用南方革命势力和他的北洋军逼迫清帝逊位,美国驻华外交官和美国政府又乐观其成。在10月27日有关中国局势的报告中,国务院就指出袁世凯拒绝接受湖广总督职务,迟迟不前往前线镇压,目的就是要从清政府那里争取更多权力,以便他与革命党人谈条件。美国驻华代办卫理和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则一再断言,袁世凯在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极有可能抛弃清政府,与革命党人达成妥协,“把自己的命运与革命党人联系在一起”。

    1912年1月16日,嘉乐恒在写给国务院的报告中盼望清帝尽快退位的愿望溢于言表,指出:清廷内部对于退位问题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他们中明智的人都赞成退位。并且,总的来说,这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他们已暴露他们是如此的虚弱、无能和无助,对他们的尊重已经过去,他们不可能对国家产生影响,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争取最好的条件,然后离开。他本人还支持法国驻华公使帮助袁世凯,出面建议清帝逊位。2月12日,皇太后隆裕在养心殿颁布诏书,宣布清帝退位,嘉乐恒当日即电告国务院,表示欢迎,建议“在南北方达成临时共和政府时,应立即给予承认”。次日,嘉乐恒又将有关清帝退位诏书等文件译送美国政府,宣告“这些文件具有深远意义,它们标志着满清王朝及其统治的终结,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这个新时代的性质还难以确定,但它们无疑标志着中国国家的管理重新回到汉人手中。”对于清朝的覆灭,美国的驻华外交官们和美国政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惋惜。

    综上所述,在如何对待辛亥命问题上,尽管美国驻华外交官有不同意见,但美国政府直至清帝逊位,始终奉行中立政策,反对有关国家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美国政府既拒绝承认南方革命政权,也没有帮助清朝政府或袁世凯势力镇压革命党人,而是寻求承认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意愿并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政府。

    ◎崔志海,历史学者,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为纪念辛亥百年,本报推出“辛亥细节”系列专题,逢周二、周三刊出。“辛亥细节”将回避对辛亥革命宏观层面的叙述,而立足于辛亥这一时间节点,侧重描述辛亥的一些细节,观察描述辛亥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如私人记录、乡村生活、城市发展、教育转变、媒体传播等,从细节的层面来观察和透视辛亥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专题统筹:刘炜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