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折纸马视频:百年辛亥 谁在创造历史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9:35
武昌起义,并非纪念碑雕塑上那样的宏伟和丰满,也不是历史教材里共和国第一枪那么铿锵激荡,历史上的任何起义似乎都没有在准备好的时候发生,而在后世看来都是有那么一点荒诞的,有那么一点巧合的,有那么一点无厘头的。
只不过这一次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成了燎原的革命。
革命,发生的时候只不过是被逼入角落后做的一次困兽之斗,不过冲破牢笼之后,困兽发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自由。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徐中约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中,将这一段命名为《共和国的兴起》,在给予了不少溢美之词之后,徐中约这样写道:
“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而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即反对满洲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虽然武昌起义被认定为结束了中国两年多年的王朝时代,但是我想他并没有改变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实力原则,接踵而至将近二十余年的权力斗争,复辟与割据并存,中国百姓总能从现实中寻找到历史的影子,这一段混乱在很多人看来如同汉末分据,如同五代十国,无论谁最终打跑了谁,实力斗争将最终带领这个国家走向统一,无论最终拥有至高权力的是总统,皇帝或者是主席。
今日对于辛亥革命的赞美和纪念,往往更多的基于革命结束了一个王朝时代,建立了一个看似共和的国度,而对于三民主义,对于核心革命者追求的社会改变却着墨不多,今天的中国,庆祝一百年前一个王朝的覆灭,就如同国足庆祝十年前获得了世界杯的出线权一样,是一个有点莫名奇妙的笑话。
脱胎于美国总统林肯演讲的三民主义,经由胡适的翻译,最终到孙文成为“民有,民享,民治”这一形神兼备的论述。
于是,后世对于三民主义的诠释基本忽略了其来源,而美其名曰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甚至有提出这其中包含着节制资本,藏富于民等高深的中左社会主义思想。
对于思想和主义的解读和辨别,一直是中国几十年来折腾的事情,不同时期基于不同的目的,三民主义更多时候作为政治工具存在,以至于当今二十岁三十岁的人,多数并不知道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就如同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一样。
也许这在专家看来又是什么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位,以及现如今年轻人对于历史的淡漠,甚至要发挥一下引申到是因为现代年轻人对于Ipad的过于热衷。
我却以为这是大大的好事,中国人终于不再需要为记住某些主义的解读费尽心思,这至少说明我妈妈拿着红缨枪在村口站岗,背诵毛主席语录的日子再也不会重现。
无论林肯所谓的,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还是孙文的“民有,民享,民治,”亦或者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纲领性的精神信仰,不可能建立于颂扬,背诵和摘抄,而只能通过people之前的那个government去实现。不过在现实中,这些所谓信仰往往沦为政治权力博弈的工具,因为这些词汇含义的深远,也就意味着他们与现实生活“隔海相望”,虽然胡适所谓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对空谈误国的一种鞭挞,然而只针对个案的解决最终的极端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随意和无规则。
然而现实要复杂的多,太多的乐观和悲观,无尽的诅咒和嘲讽,都在叙述一个“应该”的中国和一个“现实”的中国。但是,个人的行为总是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心理相联系的,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与体制,归咎于个人品质,又有多少人心安理得的生活在制度中,而又像旁观者一样肆无忌惮的进行批评和嘲讽呢?
改变不可能像改革开放一样,急速的让世界震惊,我们距离精英统治的政治漩涡还很远,也不是举手投票就能改变一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才能组成人民(people)。而所有人民的行动才能促成政府(government)的改变。
五四之后,从辛亥一直实践到今天,我们一直在追求一个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相结合的government,能够为大多数国人所接受,民众本身会不自己的推动政府变革。悉尼·胡克所谓在某些节点上,不得不承认一些人改变了历史的潮流,其实扩大化的看,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和改变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