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定制图片:《黄帝内经·素问》(59-7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1:03

《黄帝内经·素问》(59-70)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

 

  入發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風府兩旁,各一。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髒之兪各五,六腑之兪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兪。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

 

  直目上發際內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

 

  耳前角下各一。

 

  鋭發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

 

  耳後陷中,各一。

 

  下關各一。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髀樞中傍,各一。

 

  膝以下至足小趾次趾各六兪。

 

  足陽明脈氣血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發際旁各三。

 

  面鼽骨空各一。

 

  大迎之骨空各一。

 

  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間各一。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

 

  俠臍廣三寸,各三。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

 

  氣街動脈各一。

 

  伏兔上各一。

 

  三里以下至足中趾各八兪,分之所在穴空。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眦各一。

 

  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

 

  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

 

  曲掖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

 

  上天窗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

 

  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兪。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會各一。

 

  髃骨之會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兪。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眉後各一。

 

  角上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俠扶突各一。

 

  肩貞各一。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兪。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

 

  發際後中八。

 

  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膺中骨陷中各一。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腹脈法也。

 

  下陰別一。

 

  目下各一。

 

  下唇一。

 

  斷交一。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

 

  俠齊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足少陰舌下。

 

  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手少陰各一。

 

  陰陽蹻各一。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論篇第六十

黃帝問曰:餘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大風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壓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應手。

 

  從風憎風,刺眉頭。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折使楡臂齊肘正灸脊中。

 

  眇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鼠瘻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爲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衝脈爲病,逆氣裏急。

 

  督脈爲病,脊強反折。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眦,上額交巓,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爲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連(骨行)若折,活陽明中兪髎。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爲爲楗,俠髖爲機,膝解爲骸關,俠膝之骨爲連骸,骸下爲輔,輔上爲膕,膕上爲關,頭橫骨爲枕。

 

  水兪五十七穴,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鋭骨之下,一在齦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肩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門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扁骨有滲理凑無髓孔,易髓無空。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爲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爲壯數。

 

  視背兪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絶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巓上一灸之。

 

  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兪而藥之。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爲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髒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爲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兪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兪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兪。故水病下爲胕腫、大腹,上爲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爲喘呼,腎爲水腫,肺爲逆不得臥,分爲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畱也。

 

  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髒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畱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絶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帝曰:秋取經兪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兪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帝曰:冬取井滎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衄。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兪,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兪、缺盆、背兪,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髒兪傍五,此十者,以瀉五髒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爲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黃帝問曰:餘聞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髒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髒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髒。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髒安定,邪客於形,灑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髒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眞氣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並,五髒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畱血。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畱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畱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腹脹,徑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並,五髒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髒安定,骨節有動。

 

  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曰: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帝曰:善。餘已聞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爲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爲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帝曰:血並於陰,氣並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爲實?何者爲虛?岐伯曰:血氣者喜温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温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並爲血虛,血之所並爲氣虛。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並爲虛,氣並爲虛,是無實乎?岐伯曰: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絡俱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爲實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帝曰:實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實之要。願聞其故。岐伯曰:夫陰與陽皆有兪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岐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帝曰:陰之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温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畱於外,故寒栗。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温氣去寒獨畱,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帝曰:陰與陽並,血氣以並,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帝曰:血氣以並,病形以成,陰陽相傾,補瀉奈何?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針,氣入針出,熱不能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帝曰:夫子言虛實者有十,生於五髒,五髒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髒。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岐伯曰:五髒者故得六腑與爲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謂之。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針動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針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爲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黃帝問曰:餘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畱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畱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畱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髒,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髒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髒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畱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兪,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肢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肢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爲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人有所墮墜,惡血畱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爲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爲痏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覆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抑息,刺腰尻之解,兩胛之上,是腰兪,以月死生爲痏數,發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按疾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畱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畱。針以月死生爲數,立已。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髒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鋭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凡刺之數,無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皮痹隱軫;不足病肺痹;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不足病心痹;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腎痹;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善時巓疾。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不足病肝痹,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餘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髒。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爲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

 

  冬刺經脈,氣血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畱爲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絶,令人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爲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帝曰:善。刺五髒中心一曰死,其動爲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爲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爲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爲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爲吞。刺傷人五髒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

 

  岐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爲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治反爲逆,治得爲從。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先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以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脅肢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肺病喘咳,三日而脅肢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肝病頭目眩脅肢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

 

  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肢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眣。

 

  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骨行)酸,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鶏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髒止及至三四髒者,乃可刺也。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餘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夫變化之爲用也,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天爲寒,在地爲水。故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長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如何?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眞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旣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爲天符,承歲爲歲直,三合爲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爲節,地以五爲制。周天氣者,六期爲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爲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爲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爲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餘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弘,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眞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絶,易用難忘,爲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乙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帝曰:其於三陰三陽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醜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戊之歲,上見太陽;已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紀;陰陽之昇降,寒暑彰其兆。

 

  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餘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醜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已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

 

  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白,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帝曰:動靜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覆會也。

 

  帝曰:餘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

 

  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爲下否乎?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温之。

 

  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

 

  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何如?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

 

  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白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

 

  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氣爲柔,在髒爲肝。

 

  其性爲喧,其德爲和,其用爲動,其色爲蒼,其化爲榮,其蟲毛,其政爲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爲隕,其味爲酸,其志爲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體爲脈,在氣爲息,在髒爲心。

 

  其性爲暑,其德爲濕,其用爲燥,其色爲赤,其化爲茂,其蟲羽,其政爲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其味爲苦,其志爲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體爲肉,在氣爲充,在髒爲脾。

 

  其性靜兼,其德爲濡,其用爲化,其色爲黃,其化爲盈,其蟲倮,其政爲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爲甘,其志爲思。

 

  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其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體爲皮毛,在氣爲成,在髒爲肺。

 

  其性爲凉,其德爲淸,其用爲固,其色爲白,其化爲斂,其蟲介,其政爲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爲辛,其志爲憂。

 

  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氣爲堅,在髒爲腎。

 

  其性爲凛,其德爲寒,其用爲(闕一字),其色爲黑,其化爲肅,其蟲鱗,其政爲靜,其令(闕二字),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爲咸,其志爲恐。

 

  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尙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餘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絶,天之道,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

 

   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

 

   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

 

   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

 

   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

 

   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情承之。

 

   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岐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歲不與會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岐伯曰:天之與會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天符歲會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之會也。

 

   帝曰:其貴賤何如?岐伯曰:天符爲執法,歲位爲行令,太一天符爲貴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曰也。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日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

 

  乙醜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

 

  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刻於下水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

 

   是故寅午戌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已酉醜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

 

   帝曰:其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昇,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昇降相因,而變作矣。

 

   帝曰:善。寒濕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値,其有聞手?

 

   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

 

   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

 

   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

 

   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

 

   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眞人也。帝曰:善。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眞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並,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

 

  帝曰:餘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餘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願夫子保於無窮,流於無極,餘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

 

  岐伯曰:請遂言之也。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地位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帝曰:五運之化,太過何如?

 

  岐伯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嗚、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巓疾,化氣不政,生氣獨治,雲物飛動,草木不寧,甚而搖落,反脅痛而吐甚,衝陽絶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血嗌、血泄、注下、溢燥、耳聾、中熱、肩背熱,上應熒惑星。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爲浸淫。收氣不行,長氣獨明,雨水霜寒,上應辰星。上臨少陰少陽,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譫妄狂越,咳喘息嗚,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絶者,死不治,上應熒惑星。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淸厥、意不樂、體重煩冤、上應鎮星。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變生得位,藏氣伏化,氣獨治之,泉涌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病腹滿溏泄,腸嗚,反下甚,而太溪絶者,死不治。上應歲星。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瘍、耳無所聞。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冤,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上應太白星。甚則喘咳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病,上應熒惑星。收氣峻,生氣下,草木斂,蒼干雕隕,病反暴痛,胠脅不可反側,咳逆甚而血溢,太衝絶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早至,上應辰星。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上臨太陽,雨冰雪霜不時降,濕氣變物,病反腹滿腸嗚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門絶者,死不治,上應熒惑辰星。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榮,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者,悉萎蒼干,上應太白星。民病中淸,胠脅痛,少腹痛,腸嗚、溏泄。凉雨時至,上應太白星,其谷蒼。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化氣乃急,上應太白鎮星,其主蒼早。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體再生,華實齊化,病寒熱瘡瘍痱胗癰痤,上應熒惑太白,其谷白堅。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應熒惑太白星。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長政不用,物榮而下。凝慘而甚,則陽氣不化,乃折榮美,上應辰星。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鬱冒蒙眛,心痛暴喑,胸復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上應熒惑辰星,其谷丹。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乃辱,病騖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嗚泄注,腹痛暴攣痿痹,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谷不成。

 

  歲土不及,風乃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榮。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酸,善怒,髒氣舉事,蟄蟲早附,咸病寒中,上應歲星鎮星,其谷黅。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雕,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黅谷乃減,民食少失味,蒼谷乃損,上應太白歲星。上臨厥陰,流水不冰,蟄蟲來見,髒氣不用,白乃不復,上應歲星,民乃康。

 

  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氣乃用,長氣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後,上應太白星,其谷堅芒。復則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窗頂,發熱,上應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淸厥,腳下痛,甚則胕腫,藏氣不政,腎氣不衡,上應辰星,其谷秬。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上應鎮星,其主黅谷。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並辟,肉瞤瘈,目視(盳盳),物疏璺,肌肉胗發,氣並膈中,痛於心腹,黃氣乃損,其谷不登,上應歲星。

 

  帝曰:善。願聞其時也。

 

  岐伯曰:悉哉問也?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淸凉之政。春有慘凄殘賤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其眚東,其髒肝,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凄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昏大雨之復。其眚南,其髒心,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眚四維,其髒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眚西,其髒肺,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四維發埃昏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其眚北,其髒腎,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踹膝。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此之謂也。

 

  帝曰:夫子之言五氣之變,四時之應,可謂悉矣,夫氣之動亂,觸遇而作,發無常會,卒然災合,何以期之?

 

  岐伯曰:天氣之動變,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災變,不同其候也。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榮,其政舒啓,其令風,其變振發,其災散落。

 

  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德彰顯,其化蕃茂,其政明耀,其令熱,其變銷爍,其災燔?。

 

  中央生濕,濕生土,其德溽蒸,其化豐備,其政安靜,其令濕,其變驟注,其災霖潰。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淸潔,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滄,其化淸謐,其政凝肅,其令寒,其變栗冽,其災冰雪霜雹。

 

  是以察其動色,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變、有災,而物由之,而人應之也。

 

  帝曰:夫子之言歲候不及,其太過而上應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災眚變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動,其亦爲之變乎?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無妄動,無不應也。卒然而動者,氣之交變也,其不應焉。故曰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

 

  黃帝曰:其應奈何?岐伯曰:各從其氣化也。

 

  黃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

 

  岐伯曰:以道畱久,逆守而小,是謂省下。

 

  以道而去,去而速來,曲而過之,是謂省遺過也。

 

  久畱而環,或離或附,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應近則小,應遠則大。

 

  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減;小常之二,是謂臨視,省下之過與其德也,德者福之,過者伐之。

 

  是以象之見也,高而遠則小,下而近則大,故大則喜怒邇,小則禍福遠。

 

  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運氣相得,則各行以道。

 

  故歲運太過,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則色兼其所不勝。

 

  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閔閔之當,孰者爲良,妄行無征,示畏侯王。

 

  帝曰:其災應何如?岐伯曰:亦各從其化也,故時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順,畱守有多少,形見有善惡,宿屬有勝負,征應有吉凶矣。

 

  帝曰:其善惡何謂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謹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異乎?岐伯曰:象見高下,其應一也,故人亦應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勝負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用之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其動而復之耳。

 

  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眚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

 

  帝曰:善。所謂精光之論,大聖之業,宣明大道,通於無窮,究於無極也。餘聞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乃擇良兆而藏之靈室,每旦讀之,命曰氣交變,非齋戒不敢發,愼傳也。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黃帝問曰:太虛寥廓,五運回薄,盛衰不同,損益相從,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木曰敷和,火曰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

 

   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過何謂?岐伯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氣之紀,願聞其候。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温和,其令風,其髒肝,肝其畏淸;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色蒼;其養筋,其病裏急支滿,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堅,其數八。

 

   昇明之紀,正陽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氣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類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熱,其髒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麥,其果杏,其實絡,其應夏,其蟲羽,其畜馬,其色赤;其養血,其病?瘈,其味苦,其音征,其物脈,其數七。

 

   備化之紀,氣協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齊修。其氣平,其性順,其用高下,其化豐滿,其類土,其政安靜,其候溽蒸,其令濕,其髒脾,脾其畏風;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棗,其實肉,其應長夏,其蟲倮,其畜牛,其色黃,其養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宮,其物膚,其數五。

 

   審平之紀,收而不爭,殺而無犯,五化宣明。其氣潔,其性剛,其用散落,其化堅斂,其類金,其政勁肅,其候淸切,其令燥,其髒肺,肺其畏熱;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實殻,其應秋,其蟲介,其畜鶏,其色白;其養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堅,其數九。

 

   靜順之紀,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氣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堅,其類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肅,其令寒,其髒腎,腎其畏濕;其主二陰,其谷豆,其果栗,其實濡,其應冬,其蟲鱗,其畜彘,其色黑,其養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數六。

 

   故生而勿殺,長而勿罰,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謂平氣。

 

  委和之紀,是謂勝生,生氣不政,化氣乃揚,長氣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時降,風雲並興,草木晚榮,蒼干雕落,物秀而實,膚肉內充。其氣斂,其用聚,其動繻淚拘緩,其發驚駭,其髒肝,其果棗李,其實核殻,其谷稷稻,其味辛酸,其色白蒼,其畜犬鶏,其蟲毛介,其主霧露凄滄,其聲角商,其病搖動注恐,從金化也。少角與判商同,上角與正角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廢癰腫瘡瘍,其甘蟲,邪傷肝也。上宮與正宮同。蕭飋肅殺,則炎赫沸騰,眚於三,所謂覆也,其主飛蠹蛆雉。乃爲雷廷。

 

  伏明之紀,是爲勝長。長氣不宣,藏氣反布,收氣自政,化令乃衡,寒淸數舉,暑令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長,成實而稚,遇化已老,陽氣屈服,蟄蟲早藏。其氣鬱,其用暴,其動彰伏變易,其發痛,其髒心,其果栗桃,其實絡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馬彘,其蟲羽鱗,其主冰雪霜寒,其聲征羽,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少征與少羽同,上商與正商同。邪傷心也。凝慘栗冽,則暴雨霖霪,眚於九,其主驟注,雷霆震驚,沉霒(音陰義同)淫雨。

 

  卑監之紀,是謂減化。化氣不令,生政獨彰,長氣整,雨乃愆,收氣平,風寒並興,草木榮美,秀而不實成而秕也。其氣散,其用靜定,其動瘍涌,分潰癰腫,其發濡滯,其髒脾,其果李栗,其實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蒼黃,其畜牛犬,其蟲倮毛,其主飄怒振發,其聲宮角,其病流滿否塞,從木化也。少宮與少角同,上宮與正宮同,上角與正角同,其病飧泄,邪傷脾也。振拉飄揚,則蒼干散落,其眚四維,其主敗折,虎狼淸氣乃用,生政乃辱。

 

  從革之紀,是爲折收。收氣乃後,生氣乃揚,長化合德,火政乃宣,庶類以蕃。其氣揚,其用躁切,其動鏗禁瞀厥,其發咳喘,其髒肺,其果李杏,其實殻絡,其谷麻麥,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鶏羊,其蟲介羽,其主明曜炎爍,其聲商征,其病嚏咳鼽衄,從火化也。少商與少征同,上商與正商同,上角與正角同,邪傷肺也。炎光赫烈,則冰雪霜雹,眚於七,其主鱗伏彘鼠,歲氣早至,乃生大寒。

 

  涸流之紀,是爲反陽,藏令不舉,化氣乃昌,長氣宣布,蟄蟲不藏,土潤水泉減,草木條茂,榮秀滿盛。其氣滯,其用滲泄,其動堅止,其發燥槁,其髒腎,其果棗杏,其實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畜彘牛,其蟲鱗倮,其主埃鬱昏翳,其聲羽宮,其病痿厥堅下,從土化也。少羽與少宮同,上宮與正宮同,其病癃閎,邪傷腎也。埃昏驟雨,則振拉摧拔,眚於一,其主毛濕狐貉,變化不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瘧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

 

  發生之紀,是爲啓陳。土疏泄,蒼氣達,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化生,其氣美,其政散,其令條舒,其動掉眩巓疾,其德鳴靡啓坼,其變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鶏犬,其果李桃,其色靑黃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經足厥陰少陽,其髒肝脾,其蟲毛介,其物中堅外堅,其病怒。太角與上商同。上征則其氣逆,其病吐利。不務其德,則收氣復,秋氣勁切,甚則肅殺,淸氣大至,草木雕零,邪乃傷肝。

 

  赫曦之紀,是爲蕃茂。陰氣內化,陽氣外榮,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長,其氣高,其政動,其令明顯,其動炎灼妄擾,其德喧暑鬱蒸,其變炎烈沸騰,其谷麥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經手少陰太陽,手厥陰少陽,其髒心肺,其蟲羽鱗,其物脈濡,其病笑瘧瘡瘍血流狂妄目赤。上羽與正征同。其收齊,其病,上征而收氣後也。暴烈其政,藏氣乃復,時見凝慘,甚則雨水,霜雹、切寒、邪傷心也。

 

  敦阜之紀,是爲廣化。厚德淸靜,順長以盈,至陰內實,物化充成。煙埃朦鬱,見於厚土,大雨時行,濕氣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圓,其氣豐,其政靜,其令周備,其動濡積並稸,其德柔潤重淖,其變震驚,飄驟崩潰,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棗李,其色黅玄蒼,其味甘咸酸,其象長夏,其經足太陰陽明,其髒脾腎,其蟲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滿,四支不舉,大風迅至,邪傷脾也。

 

   堅成之紀,是爲收引。天氣潔,地氣明,陽氣隨陰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氣繁布,化洽不終。其化成,其氣削,其政肅,其令鋭切,其動暴折瘍疰,其德霧露蕭飋,其變肅殺雕零,其谷稻黍,其畜鶏馬,其果桃杏,其色白靑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經手太陰陽明,其髒肺肝,其蟲介羽,其物殻絡,其病喘喝,胸?仰息。上征與正商同。其生齊,其病咳。政暴變,則名木不榮,柔脆焦首,長氣斯救,大火流炎,爍且至,蔓將槁,邪傷肺也。

 

  流衍之紀,是爲封藏。寒司物化,天地嚴凝,藏政以布,長令不揚。其化凛,其氣堅,其政謐,其令流注,其動漂泄沃涌,其德凝慘寒雰,其變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棗,其色黑丹黅,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經足少陰太陽,其髒腎心,其蟲鱗倮,其物濡滿,其病脹。上羽而長氣不化也。政過則化氣大舉,而埃昏氣交,大雨時降,邪傷腎也。

 

   故曰:天恆其德,則所勝來復;政恆其理,則所勝同化,此之謂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温。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温凉。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凉者脹之,温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

 

   帝曰:其於壽夭,何如?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岐伯曰: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温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故曰氣寒氣凉,治以寒凉,行水漬之;氣温氣熱,治以温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

 

  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帝曰:其有壽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大小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帝曰:善。其歲有不病,而藏氣不應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見燔焠,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日瘍,寒熱胕腫。

 

   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

 

   暴熱至土乃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火行於槁,流水不冰,蟄蟲乃見。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淸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溢干、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寒乃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

 

   土乃潤,水豐衍,寒客至,沉陰化,濕氣變物,水飲內稽,中滿不食,皮(疒上君下巾)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廱。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上且隆,黃起,水乃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

 

   火縱其暴,地乃暑,大熱消爍,赤沃下,蟄蟲數見,流水不冰,其發機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

 

   地乃燥淸,凄滄數至,脅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胸中不利,陰萎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脽痛,動轉不便也,厥逆。

 

   地乃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痞痛,地烈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乃咸,行水減也。

 

   帝曰:歲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岐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毛蟲育,倮蟲耗,羽蟲不育。

 

   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在泉,裸蟲育,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倮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

 

   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

 

   太陽司天,鱗蟲靜,倮蟲育;在泉,鱗蟲耗,倮蟲不育。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之常也。

 

   所謂中根也,根於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絶。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繁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終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

 

   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蒼丹。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陰在泉,淸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蒼赤,其氣專,其味正。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氣熱,其治甘咸,其谷黅秬。

 

   化淳則咸守,氣專則辛化而俱知。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

 

   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

 

   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

 

   治熱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熱,凉而行之;治温以淸,冷而行之;治淸以温,熱而行之。

 

   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髒,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絶人長病。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