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架什么牌子好:黄帝内经素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1:51

黄帝内经素问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洽则、针灸、方药落各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明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本书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各篇内容要点如下: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本篇主要论述古人养生方法,即要协调阴阳,以保存天真之气。篇中分述养生程度不同的四种类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如何能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以达到长寿。

    古人对于养生非常重视,后世不少医著多将养生列为首篇。本篇及《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篇,都是讨论养生保健、延长寿命的论述。    。

四气调神大论筒第二:本篇以万物生长为例证,说明人如何适应春、夏、秋、冬四时气候变化规律,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顺应阴阳之道,注意养生之学。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篇前言气,主外,气以通天,可以养阳,后言味,主内,味本乎地,可以养阴。说明人的生气,道乎天地,本乎阴阳。生气与天气息息相关,顺之则生,逆之则害。

    金匱真言论篇第四:本篇主要论述“藏精”。精气充足,方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反之则不能抵御外邪侵扰。因而篇中认为:“夫精者,身之本也。”    另外,又述及阴阳与天地、日夜、脏腑、人体等的关系,以及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内容。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篇首先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明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本篇说明阴阳的变化、范畴和作用。明确分析了人体三阴、三阳部位、离合情况及功能等。

    阴阳别论篇第七:本篇专论脉象的阴阳,以及相关证候。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本篇论述脏腑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即“十二脏之相使”问题。认为这些道理应诚意接受,藏之“灵兰之室”以传后世,故以“灵兰秘典”为篇名。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天干配地支,每六十日甲子相合为一周。即一节;六节为六六三百六十日而成一岁。本篇先述成月成岁的根源及节气失时、五运异常对人的影响,再述五脏六腑应六六之节的外观形象;最后述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时所发生的病变。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本篇论述五脏的作用,以及察五色、诊脉象等病理和诊断等。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本篇论述奇恒之府和传化之府的不同功能;说明“气口独为五脏主”的道理;强调“治病必察其下”,四诊合参的重要性,以及临床治病必须了解病人喜恶,适当施治。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地区的人,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不同,因而在生理上、体质上各有差异;所以同一病证,其病因、症状、治疗可有不同差别。临床上要根据这些特性,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疗效相同。这就是本篇的论题。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移精变气,是转移病人的思想精神,藉以调整其生理机能;亦即着重提出“神”的作用。篇中说明上古、中古、暮世三个时期的疾病和治法,表明社会制度和疾病发生的关系。又论述了色脉诊、脉诊与四时寒暑的联系以及问诊的重要意义。

    汤液醪醴料理论篇第十四:汤液,以诸药煎汁之汤剂。老醴,酒之属;醪,醇酒味甘,醴,酒味至薄。本篇说明汤液醪醴的制造及医疗所宜。又提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道理。最后对水肿的病因及治则,作了概括说明。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古时帝王将重要纪事写在竹版上,谓之“玉版”,以表明重视。本篇内容认为比较重要,故以“玉版”为篇名。篇中主要对色脉的正常现象和反常现象—奇恒,作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识别奇恒的方法。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本篇介绍诊病的主要方法:四时刺法、部位、误刺;刺胸腔穴位注意误刺内脏;十二经气败绝时所产生的症状等。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本篇讨论结合五声、五色、阴阳、四时等进行诊脉问题,并介绍不同脉象所表现的不同病证。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本篇主要精神,说明胃气为本,“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是临证时非常主要的问题。篇中就平脉、病脉、死脉分别说明五脏脉象;“四至五至为平脉”,超过或不及,则为反常。另外,四时不同脉象、脉症相同、脉症相反等情况,也都有临床诊断价值。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本篇讨论五脏之脉的正常脉象和病脉以及所发生的病变;五脏之间的互相移传次序、逆常移传原因;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易治、难治;五实五虚的症状和预后等。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头为上部,手为中部,足为下部,三部均有切脉部位;而三部中又各有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侯,故称三部九候。  篇中对三部九候之脉的变化和所发生的疾病,详为讨论。并分析了发病季节不同以及经病、络病的刺法。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本篇说明环境条件对脉象的影响;讨论脾之运化、肺之布达对营养全身的重要性;介绍经脉偏盛所发生的病变及治法。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脏气必应天时,故称“脏气法时”。篇中论述了五脏元气虚实与五行气化变迁的关系;五脏本气与四时、五行、五味的所主、所苦和所欲,五脏之病各有所主经络和不同症状以及针刺方法。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本篇论述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及所见、五脏所藏及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本篇讨论经脉中的气血多少,以及形志苦乐所得的不同病证和针灸药物施治方法。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本篇主要阐述“天人合一”论点,以及施针的刺虚、刺实等。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本篇讨论针刺必须结合“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另外对形、神作了简要阐述。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本篇讨论针治时要掌握邪气初至时机,以及针刺操作方法等。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本篇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重点,讨论病证的虚实、症状,以及重虚重实、经络虚实、脉的虚实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本篇评述脾(大阴)、胃(阳明)互相为用的关系,特别论述脾的重要意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本篇讨论阳明恶木、恶火、恶人的理论和阳明热盛所发生的病变。

    热论篇第三十一:本篇论述新感、伏邪、两感于寒等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预后以及恢复期中的护理事项。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本篇主要讨论五脏热病的针刺方法。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本篇讨论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风水)四种较严重热病的病因、症状、治法、预后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由于寒热、水火、荣卫之气不调而引起的病变,是谓逆篇。篇中对此逐条作了分析。

    疟论篇第三十五:本篇专论疟疾的病因、症状、治法等。

刺疟篇第三十六:本篇讨论五脏六腑之疟的症状、刺法和注意事项。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本篇论述寒邪相移与热邪相移的病变。

咳论篇第三十八:本篇专论咳嗽的证治。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本篇论述痛证的病因、症状,又介绍“问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三种诊断方法。另又对九气影响病变的症状、病理作了讨论。

腹中论篇第四十:篇中讨论了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顾逆等腹中疾病的病因、症状、治法、注意事项。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篇中专论各经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风论篇第四十二:本篇对感受风邪而致病,逐条作了阐述。

厥论篇第四十三:本篇讨论由于病因不同的行痹、痛痹、着痹,由于邪气所中部位不同的皮痹、筋痹、脉痹、骨痹、肌痹、肠痹等的病因、症状等。

痿论篇第四十四:本篇专论痿证,并说明五脏之痿始于肺的病机和“诸痿独取阳明”的治则。

厥论篇第四十五:本篇介绍寒厥和热厥的病因、症状以及六经的厥和厥逆的症状。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篇中主要介绍胃脘痛、颈痈、阳厥、酒风四种病和病厥、卧而有所不安、不得偃卧三个症状的病因、脉象、诊断、治疗等。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本篇讨论异于寻常的奇病。篇中介绍了“身重九月而暗”、“胁下满气逆”的息积、“髀股 骨行 皆肿,环脐而痛”的伏粱、“欠脉数甚,筋急而见”的疹筋、大寒头痛的厥逆、“口甘”的脾瘅、“口苦的胆瘅、“五月余二不足”的厥、“生而有病癫疾”

的胎病、“掩然如有水状”的肾风等十种病症的证治、预后等。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本篇专述异于常见疾病的各种奇病的脉象、病状;又对心、肝、肾、胃、胆、胞、大肠、小肠、十二经等,由于精气不足而出现的脉象和死期,也作了介绍。

脉解篇第四十九:篇中讨论经脉偏盛偏衰时所发生的病变。

刺要沦篇第五十:本篇专述针刺深度:“刺毫毛使腠理无伤皮”、“刺皮无伤肉”、“刺肉无伤脉”、“刺脉无伤筋”、“刺筋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等。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与《刺要论篇》相联系,进一步说明针刺深浅的依据,宜深宜浅要合乎法度。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本篇讨论虚实的正逆现象、逆常原因,以及补泻方法。

针解篇第五十四:本篇论述“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即针刺手法及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和人身的相互关系。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长,补充之意。本篇内容为补充说明《灵枢·宫针》“刺有十二节”和《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的道理。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本篇主要介绍十二经脉分属的皮部的部署、生病情况。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本篇讨论经脉的颜色以应五脏,络脉的颜色随四时寒暖而变化问题。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本篇主要介绍人体三百六十五个气穴,以及孙络、溪谷致病的原因和治法。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本篇介绍手足三阳经、督脉、任脉、冲脉等“脉气所发”的各个“气穴”。    ‘

骨空论篇第六十:本篇介绍风和各种病症、寒热、犬啮、伤食等证的针灸法和应取穴位;介绍任、督、冲脉等循行及所生病;介绍髓骨空、膊骨空、臂骨空、股骨空、骨行 骨空、九骨空等的部位。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篇中介绍水肿的病因及治水肿的水俞五十七穴;又介绍治热病的五十九穴。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本篇论述气血失其调和,必须根据有余、不足,随而调之,以恢复正常现象,故名。  篇中对气、血、形、志、神的虚实,阴阳寒热的变化,以及针刺补泻原理,都作了详细说明。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本篇主要讨论左病右刺、右病左刺的缪刺法的所刺部位、方法、次数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本篇论述内容有三:①三阴三阳有余或不足,脉又滑或涩,所发生的病变。②四时经气部位:春在经络,夏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在皮肤,冬在骨髓。并介绍四时针刺部位。②说明四逆四时经气而针刺所引起的病变,以及误刺五脏所发生的事故。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本篇先论病的标本和刺法的从逆;后论病的移传。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本篇专论五运、六气。万物的生长衰老,率皆离不开阴阳五运的规律,是为万物之纲纪。又讨论六气为天气,五运为地气,升降互用,从而万物生化;并阐述了六气、五运多少盛衰、太过或不及。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本篇介绍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的循行规律和五运的由来、六气的作用。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本篇详论气运学说,主要讨论了天地六气五行的变化及阴阳六气标本不同和气应的理论。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本篇讨论自然环境与人和万物的影响。以阴阳和五运之气的消长胜负关系以及德、化、政、令等五运正常功能和逆常变化,结合星辰详细作了说明。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本篇统论五运。讨论五运的变化、地理的差异等,亦即生物生化与自然气象的适应性问题。此外,又介绍了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及“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等治则。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本篇是运气学说的总合论述,应与《五常政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结合研究。篇中论述了六气配以五运,划分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六大单元三十岁纪,以说明气化正变给自然界的影响。此外对五运的变化及其病变以及六气所至万物所起的态度,人应之而产生的症状和治则,也都作了阐析。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文原缺。    。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文原缺。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本篇先述疾病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再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特别阐述了将症状归纳的“病机十九条”,临床上执此而确定适宜的治则。又对药物剂良、配伍、服法、禁忌等作了说明。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本篇讨论医生要知天文、地理、人事,治病要考虑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医道”问题。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本篇强调诊病必须从容而执法度。要缜密观察,详慎分辨,区分异同。篇中指明脾、肝、肾病脉与他脏脉的区别,又指出脾、肺、肾三脏的病情判断等。

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本篇论述由于七情所致的疾病及临床上诊断不明而发生的五种过失;阐述诊病除四诊合参之外,必须考虑体质、生活等因素,才能正确诊断。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本篇主要讨论在病床上要全面观察,防止诊断错误。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篇中论述三阴三阳疾病、脉象以及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观察疾病的方法。

方盛衰论第八十:本篇首论阴阳盛衰逆从之理,再将梦作了归纳,再次提出“诊有十度”(即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左右相同而为十)等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本篇主要解释哭泣涕泪的原因。由于其理论精微,故以为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