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回魂夜粤语:深圳经济总量五年连跨五个“千亿”大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3:47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十一五”发展成就和2010年工作

2010年预计GDP达9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86%

 

制图:许晓瑜

深圳新闻网讯 在昨天(1月16日)上午举行的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市长许勤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连续跃升

关键词:9500亿元 86% 10176亿元 108%

核心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接连跨越五个“千亿元”大关。2010年,预计实现本市生产总值9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1.46万美元,增长5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口径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分别为4050亿元、10176亿元、1106.8亿元和3507亿元,增长88%、108%、168%和158%。外贸出口2042亿美元,实现十八连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亿元,实现翻番。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40亿元,接近前25年总和。

■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二一”

核心内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9.38万件和10.67万件,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及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建成运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深设立国家基因库。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0.147.252.7,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8%提高到13%左右,国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实现翻番。创业板成功推出,深交所2010年IPO家数位居全球第一。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2251万标箱和2671万人次,增长39%和6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5%,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发展迅速,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80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每平方公里产出GDP4.77亿元、税收1.74亿元。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178公里

核心内容: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总长178公里的地铁1-5号线即将全面开通。“一横八纵”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成效明显。五年新建各类公园435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46%提升到85%,污水再生利用率从不足1%上升到27.1%,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关键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前海

核心内容:国家正式批准我市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立光明、坪山新区,完成市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社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先行一步。人口管理模式取得突破,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第三轮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实现倍增。“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形成全球布局,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序推进。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深港合作不断深化。深澳、深台合作加强。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双转移”、“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出色完成对口支援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援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关键词:3.22万元 3%以内

核心内容: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万元,居内地大城市首位。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大幅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在明显缓解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逐步转向各类人才和“夹心层”群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大体系基本建立,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272万人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6万个,完成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标准化改造。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2万人。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17个重大卫生设施建成使用,全市医疗机构总数增长68.8%,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33.6%。社康中心达到607家,实现全覆盖。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与“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国家“文化创新奖”。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重大恶性案件继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关键词:99%以上

核心内容:市政府系统共办理代表重点建议11件、建议2877件,政协建议案19件、提案3184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以上。制定全国第一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加强行政电子监察,全面试行政府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行政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

《报告》指出,2010年,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要求,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及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制订新材料、文化创意两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支持694个产业项目,2010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30%、24.2%和29.3%。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

■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市领导率队分赴300多家企业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调研活动。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6大领域80个项目集中开工,华星光电主体厂房提前封顶,长安标致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有关政策,积极扩大本地消费。大力实施内贸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

■着力改善社会民生

精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十项民生工程”,办好发放医保补助等惠民实事。促进4.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劳动纠纷案件下降25.6%。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启动“百校扶百校”工程,建成3所全寄宿制普高学校,新增普高学位9000个。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办,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康中心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加成”制度。积极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平稳过渡。积极落实国家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有关政策。

■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

出台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经济特区现行113部法规和70部规章得到全面梳理。加快推进南坪快速二期、丹平快速、沿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41公里地铁线路投入试运营。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明显加快。

■全面优化城市环境

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大冲、岗厦、南科大校区等重点项目。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107、205国道、北环大道等改造基本完成。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开工。建成区域绿道335公里、城市和社区绿道77公里。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公开招聘首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设立前海管理局。推行积分入户政策。全面加强深港合作,启动河套地区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加快推动东部通道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与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肖意)

2005年2010年本市生产总值增长86%  9500亿元

2005年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增长58.9%  1.4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