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毒死蜱作用:毛泽东成功宝典:手不释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9:21:14

 

 毛泽东成功宝典:手不释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故事在广泛传播:“从前,有一位大力士与书生比力气,书生要大力士把一张白纸掷过墙去,大力士犯愁了,书生微笑着包上一颗石子,一挥手白纸飞得无影无踪。”从此,我们就知道了知识就是力量,也知道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专家、学者、教授等就成了我们无比尊重的对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越来越兴盛!为了提高我们全民的素质,一些久负盛名的大知识份子纷纷被请上了媒体,正当全国人民翘首以盼,期待着知识的红利时,一个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这些专家、学者、教授等等所谓的精英们,全都洋相百出、丑态连绵不绝!人民沉默了,读书真是没有什么用吗?再联想到大学异业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不喜欢读书的周杰伦,于是,民间刮起了“读书无用论”,更有人提到“百无一用是书生”!

对于读书,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如此相佐的看法呢?其实,这就是辩证法!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读书有它积极的一面,可以开智明理;也有它的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陷入教条或思想杂乱。

既然读书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那么,我们广大的“书生”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读书的积极作用,成就个人的事业,又如何阻止它的负作用而不致堕落成“书呆子”?这一点,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读书人——毛泽东,已经为我们做了表率,深海无尾鱼归纳之,毛泽东的成功宝典:无巧不读书!具体陈述如下(以下内容摘录于王小平的《本领恐慌》):

大奇迹的大奥秘

中国共产党的其它领袖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史沫特莱

毛泽东是一个奇迹。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他不仅在中国是一位空前了不起的伟人,而且也是赫赫有名的世界伟人。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中,将毛泽东排在前二十位,竟排在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之前,并且,“大大超前于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足见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国界,成为历代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个平常的小学教员,没上过一天大学,没喝过一天洋墨水,何以能够一跃而成为震惊世界的伟人呢?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何以能统帅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奇迹吗?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奇迹的神秘面纱吧!首先,要打碎笼罩在毛泽东身上的光环,客观地分析他的成长。人们常常仰望伟人,把他们看得高不可攀,是上天所赐的天才。其实,毛泽东不是天才,更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毛泽东不是天才,这是事实给予我们的答案。请看毛泽东上学时的成绩:文、史两科极佳,但在他不喜欢学、没下功夫学的科目上则学得极糟。如数学、物理、英语、静物写生等课程都得过零分或接近零分,连一般同学都大为不如。毛泽东到湖南师范入学时已经21岁,毕业时都25岁了,此后到北大图书馆里做了名小职员。毛泽东回忆说:“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在党内,毛泽东的学历、资历、地位和社会影响,都远远赶不上陈独秀、王明、博古等等许多人。他在遵义会议之前,一直都备受排挤。他的军事才能,也并非是天生具有的,他也打过不少败仗,是在打仗中才学会打仗的。……纵观这一切,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绝非生而知之,绝非天才。

那么,毛泽东何以能获得如此辉煌的大成呢?他创造这个大奇迹的大奥秘是什么呢?最大奥秘就在于他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再深入一步:毛泽东是怎样获得学业大成的呢?绝不仅因为他勤学(同样勤学的人很多),更因为他善学——他早就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

毛泽东大大超越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单一层次的变革,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习革命,获得了学习的最大效益!可以说,毛泽东既是学业大成的光辉榜样,又是学习革命的伟大先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毛泽东那样,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都实现革命,那么我们一样能获得学业大成,一样能创造奇迹。

为何学的大变革

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毛泽东

“为何学”,即学习的目的,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

毛泽东的学业大成,首先得益于他在“为何学”上实现了大变革。毛泽东的“为何学”的变革,不仅高于他同时代的人,也高于今天的一般人。他“为何学”的变革就是不为文凭而学,不为分数而学;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事而学。毛泽东的大志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他给自己取名为“子任”,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提出“为人,为国人,为世界人而学”,为做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而学。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就说;“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他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实现他的学习目的,他的学习目的贯穿于他的学习道路的始终,指导着他学习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不以文凭为学习目的,他多次主动退学。他的退学,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贪玩,而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真知、真能。因为他认为退学自修,更有助于对准他的志向来进行学习。在毛泽东看来,上学与自修,哪个更能帮助他学到实现大志所需的真才实学,他就选择哪个,全然没把文凭放在眼中。

——毛泽东不以分数为学习目的,不做分数的奴隶。在学校的课程中,对实现他“改造社会、改造中国”最有帮助的社会科学科目学得极为投入,极为用功,而他认为与志向关系不大的科目则有的近于零分,甚至数学考试有时干脆交白卷(这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实现他的大志所需的本领)……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绝不做分数的奴隶。

——毛泽东对不出国留学的抉择,更能体现出他高超的学习目的。五四时期,全国掀起了出国求学的热潮。毛泽东专门担任组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勤工俭学工作,他自己明明可以留法,但经过反复考虑却做出不出国的决定。出国深造,是件人人梦寐以求的好事。为什么毛泽东不去呢?

毛泽东这样说:“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我们求学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他对那种抱着“出洋”为“镀金”或“做官”目的的人深表厌恶,不屑与之为伍。但他绝不是反对留学,而是认为自己不出国,留在国内学习,研究国内问题,了解中国国情,对实现他改造中国的目的“更为有利”。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抉择是正确的。毛泽东比那些留学的才子们多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当他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所读的马列著作比起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等是很少的,但是由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在革命的路线、方针的见解上超越众人,超越那些留法、留苏的高材生。毛泽东在出国留学问题上的抉择,充分显示了他在“为何学”上的不凡——完全以志向为导向,不随大流,不赶时髦,不慕虚名……

由上可见,毛泽东在学习上彻彻底底地实现了“为何学”的一大变革,这是他获得学业大成的根本原因!每个人都应当在“为何学”上进行大变革。这并不是说让人人都像毛泽东那样不要文凭,不要分数,而是要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低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学什么的大变革

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毛泽东

“学什么”决定于“为何学”。

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这样的大变革——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师范学校就读五年半中,他一直我行我素,自己确定“学什么”。根据他“改革社会”的目的,他把“学什么”的重点放在与此关系密切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方面,而对自然科学和其它课程,则无心钻研。有的课他根本不去上,更不顾及其考试成绩。学校当局因为他缺一些课而差点要开除他。毛泽东在“学什么”上的变革也是多层面的,他不仅根据自己的志向自己选择学校规定的课程,而且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文、史、哲方面苦下功夫钻深钻透。比如,二十四史,毛泽东起码读了三遍以上;《唐宋名家词选》,他读过的本子就有四种。毛泽东对《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唐宋诗词等都是反复地读,直到能熟背出来。此外,报纸也是他重要的学习内容,他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里,把三分之一的钱都花在报纸上,从报纸中了解国家大事、国计民生。

毛泽东在“学什么”上的又一大变革则是——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读无字之书。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就曾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多次与好友用“游学”、调查的方式来学“无字之书”。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不惜付出很多时间,组建“新民学会”、办工人夜校、组织学生赴法留学(自己都不去也愿意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毛泽东还坚持进行冷水浴、风雨浴、长期露宿等常人所难为之事,这都是为了学素质——训练勇猛无畏、敢做敢为的意志素质,同时也提高身体素质。

“学什么”应当始终在“为何学”的主导之下,要时刻根据事业的需要进行学习;同时,“学什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爱因斯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上大学时不喜欢数学,常常让同学帮他记数学笔记而草率应付过去。当他攻占广义相对论堡垒时,所短缺的正是数学。这时,他为了更好地在事业上获得大成,就下功夫学了七年数学,调整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取得了辉煌的大成。

由此,可以得出又一启示: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取得的无比辉煌的事业大成,得益于他的学业大成,而决定学业的成败,“学什么”是关键!

怎么学的大变革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贝尔

毛泽东在“怎么学”(即学习方式方法)上也与众不同,实现了大变革。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对毛泽东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

1.思写法

毛泽东的读书方式与常人显着不同。一般人看书,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或呆读死记,机械硬背……毛泽东则不然,他采用的读书方式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凡是较为重要的书或文章,毛泽东都反复看、划、批。他的书,没有不划杠杠的,到处都是记号、眉批,常常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荒谬”或“不通”等批语。在第一师范的五年半时间里,毛泽东在书边空白处或笔记本中写了不少于百万字的批语、评注。例如,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来万字,他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下了1.2万多字的批语。毛泽东运用思写读书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因为通过勾画、眉批,能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一般人读书时不愿动笔,不爱思考,读再多的书往往也只能成为两脚书橱。

“思写”法,实际上是一种精读的阅读方式。精读是极为重要的。宋代大儒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精读,才易于领悟书中的要领和精髓,才能取得最大的实际效益。

2.讨论法

讨论法或讨论式,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却是一种学习的极佳方式,其效果甚至远胜“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讨论法”的最大功效在于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能力。“思维是智慧的核心”,训练思维是学习的核心任务。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讨论法,可以交流思想,丰富思想,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一经讨论,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讨论法,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思维的深度、广度、正确度都能得到迅速提高;讨论法,可使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能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讨论法,在表述自己思想、见解的同时又是最好的口才训练…… 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毛泽东非常重视讨论法,他经常与同学、朋友、老师进行讨论。据毛泽东早期的好朋友萧瑜(萧子升)回忆说,他跟毛泽东经常进行讨论,他们不愿意讨论被学校出操的号角声打断,宁愿违反校规也要把讨论继续下去。毛泽东所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该会的主要活动就是进行讨论,或研讨学术上和当前国事的问题,或讨论学习和工作的计划。从毛泽东与他的友人、老师的通信也可以看出,信的主要篇幅都是在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或国家大事。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他在“组织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

不仅毛泽东得益于讨论法,爱因斯坦也大大得益于讨论法。爱因斯坦曾与另外两个友人在小咖啡馆里组成了“奥林匹亚科学院”。在这个“学院”里,三个人通过交流、研讨、争论,孕育了许多科学上的新见解,有些甚至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新见解!可见,讨论法是一种非常科学、非常有效的思维锻炼法、创新学习法。

3.师友法

师友法,即学习时重视老师、学友的作用。毛泽东的学业大成,与他在湖南师范遇到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这些好老师是分不开的,与他善交一批学友也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不仅向校内的老师虚心求教,凡是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城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地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聆教,真正做到了“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

1915年秋,毛泽东发出了有名的“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毛泽东三字共二十八画),专门征求志同道合的学友。毛泽东不是为玩乐而征友,他的征友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交的都是“好学有远志,持身谨严而意志坚毅”的青年。从毛泽东与朋友的约定就可见一斑:他们相约“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而是“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一天,毛泽东到一个友人家里去,这个人中断他们的正题谈论而把仆人叫来嘱咐其去买猪肉,并交代清楚价格和买什么样的肉等。毛泽东对此很恼火,认为他竟以家庭琐事来干扰谈论国家大事,就再也不同这个人来往了。可见,毛泽东那时的交友,完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

师友法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之大的。孟子也强调学应广交学友,相互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既求师,又交友,才能像《诗经·卫风》上说的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创造出一个极佳的学习的人际环境,这也是一种“环境课程”、“隐性课程”。历史上,师友法曾造就了许多著名的人才:诸葛亮得益于此,“竹林七贤”得益于此;爱因斯坦、魏耳、狄东涅、歇卡莱、亚当等均得益于此。

4.调查法

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在湖南一师求学时,毛泽东多次利用寒暑假,与好友到各地进行“游学”,扮作“乞丐”,读“无字之书”。一次,他和萧瑜身无半文,步行近千里。天黑了,就在河堤上露宿,用地当床,包做枕,衣为被,天为帐,月为灯。每到一地,就给一些学校、寺庙、商店、仕绅或农家书写对联屏语,接受一点馈赠,作为食宿费用。一路上,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了解民间疾苦、风俗人情、历史地理情况,同时写下了沿途的见闻和体会。再有,毛泽东宁肯放弃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坚持留在国内,继续进行“实地的调查及研究”,把调查看得比留学更为重要。他从1921年参加建党到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的13年间,几乎每年都用很多时间专门到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

学习,不仅要“闭门求学”,还要“开门求学”。走出学校,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运用调查法,可以更好地学习“无字之书”,学到很多在书本上、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因此,毛泽东认为调查“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毛泽东之所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而后期的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躬身调查”了。

5.总结法

“总结就是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毛泽东的军事才干从哪里学来的呢?就是靠总结法学来的。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从战争学习战争,主要靠总结。如果不采用总结法,即使失败了,交了学费,却无所得,学费只能是白交了。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吃一堑,长一智”,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毛泽东曾经问别人:“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对方莫名所以,回答道:“不知道。”毛泽东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之所以能从一个中专生变成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从一个从未进过一天军校的门外汉,变成所向无敌、用兵如神的最伟大的军事家,靠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

总结法是毛泽东在“怎么学”上的一个最富特效的学习大法。

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拉普拉斯

从“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面揭示了毛泽东在学习上的大变革后,这一节再从整体角度谈谈毛泽东在学习总方略上的根本变革。

变革之一:自主学习

综观毛泽东的学习历程,可以发现毛泽东对自学情有独钟。在1921年建党后,他就立即着手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他极力倡导“自教育”、自学习,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并深深得益于此。上湖南第一中学时,毛泽东唯读半年就决定退学,走上了自学之路——在湖南图书馆进行自修,风雨无阻,没有一天不到图书馆。毛泽东说那时他“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吃菜一样”。并且说:“我学习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他父亲不理解他的自学,认为他既不谋职业,又不进学校,是不务正业,不肯供给费用,除非他进学校读书才给。毛泽东不得已才放弃自修,考入湖南师范学校。如果不是这个缘故,毛泽东会一直自修下去。就是在师范求学期间,他也几次三番萌生退学之念,想自己自修。按说,当时的湖南第一师范,无论师资或设备、经费来说都属上乘,即便如此,毛泽东也认为在该校学习不如进行自学。就是在校学习,他也与旁人不同,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是主课。

变革之二: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也是毛泽东在学习总方略上的大变革。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切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他自己坚持做到“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凡是他看过的重要的书,在书上空白处写满了批语。对有的句子和段落,他批“此论颇精”、“言之成理”或“此论甚合吾意”等批语;对有些句子和段落,则划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谬”或“陋儒之说也”。对书本,他批判性地学习,对他所敬仰的老师的观点,也不全盘接受。例如,杨昌济先生曾主张做学问要以静为本,毛泽东则认为此说不当。他诚恳地指出,依“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可见,毛泽东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

毛泽东更特别强调要有创见,他说:“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可见,他何等看重是否有创见!如今的学校教育,却恰恰相反,根本不看重创见,而让学生一味死背标准答案。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总效益自然低下。

学习形态分为很多种:他导式学习态,模糊式学习态,自组织式学习态,创新学习态。创新学习态是最高级最有益的学习态。毛泽东的学习形态正是创新学习态,所以他的学习效益极高。

变革之三:终身学习

毛泽东的渊博学识,过人韬略,不是从学校课堂里学来的,而是靠他终身学习学来的。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说: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在他八十二岁高龄,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找人来为他念书。一旦手术后视力稍有恢复又继续手不释卷。直到临终,也就是毛泽东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个小时,虽然他已经无力说话,却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当他听到满意的内容时,脸上还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毛泽东切实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

毛泽东不仅终身学习,而且天天学习。他在日理万机,政务繁忙中,仍把看书、读报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他的中南海的住所里,堆满了各种书籍。饭桌、茶几、办公桌都放满了书,甚至连睡觉的床上,一半也被垒起半尺多高的书籍占据着。这是便于他在任何时候能随时拿到所需要的书读。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人未登车,书箱已先上车。毛泽东登车后,或躺或坐,抓起书就看,一路书不释手。就连吃饭、开会、游泳前后,甚至上厕所的片刻时间也在读书。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就是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他还经常派人向一些大图书馆借书来读……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特别爱读报。他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从青少年时就养成了经常读报的好习惯,终身坚持如此。

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个方面实现了超越常人的大变革。

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使他集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和大国首脑于一身,使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