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水晶水杯:发现与报告中国金融风险的大智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4:29

        序 二:   发现与报告中国金融风险的大智囊    王光明

 

    写在前面的话我的《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行将出版,孙钱章、王光明两位老师分别从决策学、智囊学角度写出序言,给我以鼓励。现将光明兄的序先行发表于此。    李 

 

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危机阴霾渐次退去。在中国和全球的经济、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发生了太多故事,而所有故事,都有特定的人物充当主角,都有他们特定的声音。回望已逝的历史,中国经济从艰险中走来。中国有几十万新闻记者,几百万理论工作者,在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他们都在表现着、表演着。个中,功劳显著的是李锦先生,他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国家危急时,有大智者在。

他做一件事,写了长达万言的信给温家宝总理。温家宝认真看了,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王岐山副总理等都做了批示。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开会研究,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他提出的问题,这封信报告了遏制了刚刚出现的信贷风险,可谓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作。

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经济崩溃的可怕蔓延中,我们总是能在事后归结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分配不均、市场非理性亢奋、决策失误和资本的阴谋等。但是,在危机爆发之前,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杂乱无章的信息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拼接起来,然后勾勒出那条藏之颇深却无法忽略的隐匿轨迹?为什么不能察风暴于清萍之末,出思路于风险之先,决策于危机之时?

李锦做到了。信贷风险刚爆发时,李锦就有明确的预测,他甚至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在制造信贷危机,他以忧心如焚的姿态,疾书上陈中央,列举种种危象,提出解困之路。风暴过程验证了李锦的预测与对策的正确。中国被称为智库的人们,可以回顾这段历史,翻看这本书验证李锦教授上书之正确与否。

这不是经济学,却是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这不是金融学,都是金融学活的教材,这不是新闻学,却是最好的新闻人才学教材,中国尚没有智囊学专著,这是最好的智囊理论探索。人类所有学问与知识是由历史决定的。今天我们所有的关于经济体系的知识并不是今天早晨发现的东西,而是我们过去所有的洞察、体验、发现的总和。李锦先生曾是在农村改革初期的宣传战线的大功臣,党中央总书记要求表彰和开展学习李锦的活动。三十年前,承包责任制被广泛运用,算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第一大法宝。但这不是经济学家的建议,而是十亿人要吃饭给逼出来的一个折中解决方案,因为实行私有制是要违宪的。因此,大多数政治家认为承包责任制是过渡到私有制的办法,缺少理论依据。而李锦则很早就注意到承包责任制存在的按劳分配意义,看到市场经济的倾向。揭风气之先的“万元户”便出自他的调研,从1979年至1984年,他以农村改革为主题的稿件为人民日报采用99篇,居中国记者第一位,新闻同行中老老少少莫不折服。其时,他实如百万军中赵子龙,左右冲突,为家庭联产承包而冲锋陷阵,一时天下注目。因为这个,邓小平当面听取李锦汇报农村改革情况时说“你有发言权”。

 作为成功的政策研究者,李锦务实而前瞻的建言屡屡成为高层决策的参考,多项中央决策轨迹频频看到他的思想“影子”。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策士,王佐之才。1982年12月,李锦从农民冲破体制藩篱走向市场搞买卖,报道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事情发生在的我的家乡德州商河白集村。他破解开走向市场经济的机制密码: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一连串的改革的继续。这种改革被无限的延续下去,市场取向是必然的历史选择。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的肯定李锦对市场经济的早期探索,认为他写得“极生动,极有说服力”,提供的成果“很多问题值得思考”。20个月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商品经济写入党的决议,李锦的探索无疑为这种历史性转折起了奠基作用。

李锦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功夫实为中国文人中罕见,他在1989年那场风波后深入沂蒙山区九间棚村,住了42天,在那里提出党的先进性思想和沂蒙精神,他先后去这个山顶上的小村庄达76次,他在青岛双星集团住达42天,提出中国第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双星模式,他在胜利油田大明集团住达58天,在兴福镇住达76天,他在农民中过了22个春节,这些记录恐怕是中国新闻记者中无以复制的记录。

李锦的最大特点是总在最重大的问题上发言,先见于人,比别人早走一步。提出的对策性理论在实践中能推得开,难怪有38位政治局委员对他的调查做出批示。特别要说到的是,他被批示文章几乎全部关于发展思路的、研究问题的调查。不是靠地震、水灾、火车相撞,吃的是垄断新闻饭。他提出资本经营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阶段论,都有专门著作出版,甚至在全国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数个学域认为是“在历史上能留下一笔的人”。这些,都是他在实践中通过孤心苦诣的研究得来的成果,因独树一帜而为天下瞩目。

就像当年他的联产承包调查研究那样,这本书揭示了金融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也是他孤独奋斗的心路记录。这次金融危机突袭中国,他犹如在前线侦查的哨兵,奋身而起,再次率先向中央准确报告敌情,提出破敌之策,看了这本书,我们实感到他的机敏、睿智、勇敢与深邃。

当下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财政货币体系、经济秩序、监管制度和国际经济组织等,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变革,意味着打破现有的状态,因此博弈、争夺总是相伴其中。新旧交替之间,世界必然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而最终世界将走向何方,尤须当今智者探索和指示。

可是,政府的智囊们总是政府讲了才去搞,人们被权力禁锢得厉害,唯书唯上仍是中国学界之大势。在古代,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是孔子、孟子、庄子、屈原、司马迁和苏东坡,都是“自由撰稿人”,他们的写作活动是一种自由创造。甚至到了晚近时代也还是如此,学问与政治、经济活动是分开的,如斯宾诺莎、笛卡儿。而近代以来,学术活动日益沦为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新闻与理论成了政治机构和经济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新闻机构越来越官僚化越来越市俗化也就很正常了。当一个记者被束缚在这种气氛中的时候,还有什么思想与主见可言呢?这封信,李锦给了上级则未被理睬,有人甚至认为李锦的思路与中央精神是对立的。到了李锦的大逆之言为中央政府采纳之后的两个月,上面很多家智库组织了一个个有规模的调研队伍,跑了很多省,花了很多钱,搞的信贷问题调查虽由直通高速车送到最高层,但并未起多大波澜。由此我们更坚定一种认识,智慧能报国,比真知灼见更宝贵的是独立、自由与毫不在乎自己进退得失的精神。

难得的是,李锦没有一刻停止过探索,他在金融危机过后又设想了一个个方案。他写的中国四大矛盾、五大问题,都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李锦敢于抓大的、碰硬的、说真的,这五大问题是新见迭出,且多是干货,自成体系,实乃治国平天下之策,使人读了心里拜服,绝非凡常官员所能写出。他对研究生讲授的研究十八字秘诀实是智囊经验之谈,这本书也是一本智囊学。确实,改革开放中有一批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者,他们目光如电,洞明世事幽微,文思纵然,谋划国家天下,影响着中国政经走向和民族复兴进程。李锦先生可称为其中的优秀代表,从市场经济的发轫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从新阶层分析到信贷危机的预告,他始终在惊涛骇浪中站立船头瞭望,每遇大的转折,他便站出来提出新的对策、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充分体现知识分子与理论精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读完李锦这本新作,感触很深,他的学习刻苦精神惊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功夫惊人,学识渊博,他能同时兼任经济学、政府管理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金融学、党建学、新闻传播学等7门学科教授,对文学、哲学、民俗学与史学,皆有功底,在当今中国似无几人能做到这种地步。据说“有巢氏时代”,当大军远征时,在旷野上搭起帐篷称“幄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出自于此。“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这是说的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郭嘉。他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常有精辟独到的建议。古代比较著名的幕僚有张良、李斯、陈平、范增、诸葛亮、刘伯温、范文程、邬李道,而李锦改革开放以来的功绩,近期则是致政府首脑的万言书,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大智囊,实堪比张良陈平郭嘉。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总结人才兴国的成功经验时,认为世有三才,一曰理,二曰智,三曰文,把朱熹视为理之才,刘基视为智之才,宋濂视为文之才,一才独秀者不多,三才兼之者少之又少。李锦是三才聚合者,他极有思想,提出过一些新理论,比如资本经营理论、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论等等,他的有胆有识之调查为38位政治局委员批示。这两者突出而有文采的人寥若晨星,李锦的评论、散文、新闻特写多有文采。仅给温家宝的上疏,就可见文字功底,虽不着一字华丽之词,无半点形容,却句句扎实,语语中肯,绝无含糊不清之处,一扫穿鞋带帽之伪劣之风。直陈自见,痛快淋漓,刚遒有力,有雄阔壮实之美。翻看李锦的书,语言看似平实,总是像他写内参的语言,有内涵,有意蕴,在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影响。细一琢磨,实是“浅学发乎深思,洞明源于智慧”也。

中国现在流行智库、智囊的说法。几万几十万的政府课题,国家投入海一般的钱,其中得来的结果不少是孤芳自赏式的文人自恋,多少是经营者在知识圈里操作谋利,多少是重复语言整理然后变成废纸……回顾金融危机的过程,很多处于文胆智囊位置的人物偏偏是噤若寒蝉。李锦以真知灼见引起惊天回响,将促使更多的中国智者感触,国家太需要智者的支持。还要说的是,国务院总理能从人民来信中吸取智慧,这证明中国存在民主政治的大气息。

我对李锦这封信前前后后过程是了解的,受之托,为之序,并祝李锦老弟继续拿出锦囊妙计,我们中华民族的进步太需要李锦这样的来自基层的大智囊了。

 

(作者为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