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出去2夜店播的歌:在美国养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9:44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题为“海外中国人谈奢俭:父母过分节俭令孩子尴尬”。本来觉得这是我等“海外中国人”之间的事情,没有必要在国内为此动笔墨。但再想想,“海外中国人”的行为在国内有时很容易成为时髦,觉得有理由向“江东父老”有所交代。

    这位作者笔下的这些中国人,好像穷酸得与美国社会不相称。作者感叹“由俭入奢”如同“由奢入俭”一样不易。言下之意,富裕之后,就应该有个富裕的样子。

    我的孩子 5岁,在奢与俭的问题上,已经和父母有几次“过招儿”。但父母坚持原则,不仅不会让孩子尴尬,还会培养她与众不同的品性。我们是个贫穷的家庭,孩子的幼儿园里,连领救济的单身母亲都开着车,但我们还是买不起车。孩子大了,对为什么唯独自己没有车当然要问。其他孩子也不客气地问:“怎么你们家没有车?”这话传到我们当父母的耳朵里,自然带来了危机。后来我们决定很明白地告诉她:“爸爸妈妈还是学生,买不起车。你能理解吗?”孩子点点头,此事再也不提了。等我找到了工作,真考虑买车了,一次走在街上,指着一辆新的丰田问:“你喜欢这辆车吗?”孩子点点头,不过马上非常关心地问我:“我们能买得起吗?”当时听了此话,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找到工作后,从纽黑文搬到波士顿,还是没有舍得买车。孩子上了公立学校,仍然是唯一一个没有车的孩子。每天推着一辆很旧的儿童车送她到学校门口,排队,她看着同学一个一个从漂亮的汽车中跳出来,没有尴尬,没有压抑,相反,人却越来越有自信。

    穷是个事实。但怎么看待穷困,却反映人的品性。我们一直认为,女儿5岁多,家里还没有车,她长大后会记得自己如何坐在儿童推车上在冰天雪地中走半个小时的经历。这对她是一个别人没有的教育。我明白地告诉她的老师:我们要她记住这些,并为此感到骄傲!

    我们与她最大的一次冲突,是为给她过五岁生日。她半年前就开始自己张罗,并拿着一个广告挑了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公主玩具作为礼物。我们答应给她买一个。她心满意足了。可是,孩子到底挡不住精心设计的广告的诱惑,越看越喜欢,最后说所有的都要买,不行就哭。最后我们都火了。我开始训斥她:“爸爸妈妈这样喜欢你,每天你睡了,爸爸妈妈还要工作到很晚,就是为了有钱送你去好学校,给你买吃的穿的,你要这么多东西,我们哪里有这么多钱?你要让爸爸妈妈晚上不睡觉给你挣钱吗?你喜欢去有钱的人家吗?”她哭着连连摇头:“不要,不要!”最后我们一步不让,还是只给她买一个。

    没有想到,第二天孩子简直变了一个人。妻子刚刚给她盛好饭,她突然冒出一句:“妈妈,谢谢你照顾我。我爱你!”带她去玩具店,把她和那些富裕的孩子比,就知道他们的不同。许多富家的孩子,见了什么喜欢的玩具,本能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了,在那里大吵大嚷:“我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女儿则盯着一个玩具在那里出神,眼睛里充满了期望和梦想。

这样的眼神,在许多孩子那里已经看不到了。你愿意自己的孩子拿了东西,丢了梦吗?

    摘自《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察》 新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