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存几处硬伤(图)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57:15

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存几处硬伤(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8日 15:09 收藏快报
 http://roll.collection.sina.com.cn/collection/cqty/index.shtml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瓷壶  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瓷壶 唐代长沙窑褐斑贴花桶腹壶 唐代长沙窑褐釉瓜棱壶 唐代长沙窑青釉蓝彩瓷执壶唐代长沙窑青釉双龙系褐斑壶

  一把长沙窑大执壶,安然端坐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2号馆的展位上。这件器物,曾被博物馆方面视为长沙窑中的“壶王”,视为馆藏珍品。今日,它再难傲视群雄般地安坐。本期,本报特刊发初学人和寒江雪两位作者的文章,他们分别就“壶王”的真伪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孰真孰假,自有时间和历史的评判,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们加入到研讨的队伍中来。毕竟,“壶王”真假鉴定的真正意义在于,让那些真文物更真,假文物更假。

  长沙窑产品中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多样,装饰图形丰富多彩,因而很有特色。长沙窑的唐代釉下彩执壶从目前发现的有数百把,此次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的硕大的长沙窑堆贴褐彩壶有几处硬伤。

  杨静荣先生对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长沙窑“壶王”有两点质疑,其一,窑址里没出土过类似的器物。第二,从实用功能来讲,这么大尺寸的壶应当是在古代的时候装酒或者装水用,如果装水和装满酒以后,提起来的话,壶把肯定承受不了这个重量。笔者深以为然,并结合一些长沙窑生产的典型瓷壶,来进行分析和比较。希望能通过此来引起收藏者的重视,并期望得到海内外学者和研究者的指正。

  第一,长沙窑已发现的执壶壶体主要有四种形制。一是球形,二是筒形,三是鼓形,四是梨形(上小下大,呈等腰三角形)。上述四种是长沙窑执壶的基本形制,壶的肩部多为溜肩。而这个“壶王”却恰恰相反,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底部较小,这种形状在唐代执壶中少见。

  第二,长沙窑执壶的壶口直径一般大于壶体腰部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上,最大可达到腰部直径的三分之二(揹壶除外)。长沙窑执壶一般都是广口,很少有小喇叭口,而壶王的壶口大约只占壶腰部直径的三分之一,看起来很别扭。

  第三,“壶王”壶流角度不对,上翘达50-60度,这样上翘的壶流是非常不适用的。可以想象如要将液体经壶流倒出壶外,壶的倾斜角度将会达到什么状态,极有可能液体会从壶口和壶流同时倾泻而出,这样的设计古人是不可为的。我们看了近百把能看到的唐代长沙窑执壶,极少有超过45度的。

  第四,关于壶王的执手,也是设计上的败笔。对于40多厘米高的执壶,它要装多少的液体,文人雅士奈它不何,就是贩夫走卒要搬动装满液体的壶也是颇为费力的。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的执手已完全没有实用意义,更不用说在整个长沙窑执壶中,就没有这样的执手形制,纯属臆造。

  第五,从图片上看,这把执壶是接胎而成,有明显的接胎痕,壶体工艺应该是泥条盘筑。唐代的陶瓷制造业有无接胎工艺,需要再查一下资料。

  第六,壶的颈部和高度以及壶流的长短,从整体设计上看都很不协调,不成比例,看起来很不舒服。

  总之,对这把壶的真伪敝人不下定论,因为没有上过手,只能从造型和美术工艺方面做一些“挑剔”。杨静荣先生是资深陶瓷专家,他发表的观点我以为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不仅是专家,更是学者,学者就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