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评价:坦赞铁路已不再家喻户晓 中国要习惯赞比亚的游戏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1:31
素有“铜矿之国”美称的赞比亚平静地完成了大选,新当选的总统萨塔也收回了此前对中国的尖锐言论,并把会见中国驻赞比亚大使作为自己的首个官方活动。《环球时报》记者在赞比亚采访期间,发现这个非洲国家的民众其实对中国依旧充满好感,一些西方言论说“赞比亚矿工对中国企业很有敌意”、“反对派让中国人滚出去”,都显得十分夸张。但正如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坦赞铁路,在赞比亚年轻人中已失去知名度一样,中国与赞比亚,甚至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关系在近些年发生着变化:有非洲人认为中国在给他们提供脱贫的最后一次机会,但也有非洲人把中国看成是竞争对手,随着经贸关系加深,不顺畅的地方也会越多。这或许是同时考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一个新课题。
  坦赞铁路已不再家喻户晓
  赞比亚是中部非洲一个内陆国家,人口1300万,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全国大部分处于海拔1000米-1500米的高原上。上世纪70年代中国帮着修坦赞铁路时,有60多位中国工人长眠于此。陪同《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萨迪今年36岁,当记者提出去坦赞铁路的赞比亚起始站看看时,萨迪竟然说他不知道有坦赞铁路。让记者想不到是,接下来的采访验证了很多年轻的赞比亚人都不知道坦赞铁路。坦赞铁路现在还在运营,不过一个星期只有两次,非常破败。每年中国政府给的维护费用大部分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和养老金,因此维护欠佳。相反,赞比亚经过津巴布韦通向南非德班港的铁路却运营不错。看起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坦赞铁路在赞比亚已经几乎没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它“复兴”的可能性很小。除经营恶性循环等原因外,要想盘活坦赞铁路,先要扩建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这需要投入上百亿美元资金。
  尽管坦赞铁路对一些赞比亚人来说,已经显得陌生,但中国在赞比亚的痕迹依旧很重。中国驻赞比亚大使周欲晓告诉记者,赞比亚中资企业已经超过300多家。中赞农业、水电合作非常好,不但创造了大量就业,而且还解决了赞比亚能源和粮食安全问题。周大使说,中国禽畜养殖业的到来结束了赞比亚进口鸡蛋的历史。从卢萨卡到东方省省会奇帕塔,路上有中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国人办的农场,还会路过中国修的大桥。
 要习惯赞比亚的游戏规则
  赞比亚素有“和平摇篮”的美誉。卢萨卡街头贴满了“和平竞选、和平投票”的选举标语。性格温和的赞比亚人兑现了和平选举的承诺。选举期间,记者没看到有什么街头乱象,这与非洲很多国家选后乱象形成鲜明对比。赞比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库恩卡告诉记者:“赞比亚大选的和平有序是有历史传统的。独立之初,赞比亚人就形成了国家观念。”
  新当选总统萨塔因其过去的政治立场多变,被人称为“眼镜蛇王”。不过支持者认为,这正是萨塔坚韧和机智的表现。萨塔拥有丰富的地方政治经验,极富政治鼓动性,善于引导民众心理。2006年萨塔将激烈的反华立场作为竞选招牌,称如果他当选,将会把中国投资赶出赞比亚,但此话的效果并不明显。2008年大选和今年大选时萨塔收敛尖锐言论,而是说欢迎中国投资,希望保持与中国强大的经贸和外交关系。26日,萨塔又将接见中国大使作为第一个官方活动,显示出对华和外资友好的迹象。
  谈到萨塔总统对中国态度的转变,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非洲项目研究中心主任亚历克斯·怀恩斯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想在非洲扎根都是非常困难的,包括中国。因为在一些非洲人的眼中,中国其实也是一个竞争对手,一时的好感不可能代替长期的利益竞争。怀恩斯说,虽然这样的想法目前还没有左右中非关系大局,但足以提醒双方,建起长期的对话机制对于彼此都是有益的。
  中国水电集团(赞比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铭对记者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中国一些习惯性思维导致我们对萨塔上台的担忧,这种担忧实际上被放大,这次赞比亚大选的平静就说明这个问题。李铭说:“赞比亚继承了西方一整套游戏规则,我们还不太习惯这套规则,导致我们的一些误解。我们要习惯这种状态,把自己事情做好。”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当地媒体对中国炒作的气氛不浓。无论是官方的《赞比亚时报》和《赞比亚日报》,还是民营的《赞比亚邮报》,都看不到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倒是美国《时代》周刊在赞比亚大选期间刊文称,赞比亚大选投票并非选择治国能力、维持国家安全能力或服务选民能力等传统选项,而是选择是否赞成中国在赞比亚大量投资。对于西方对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批评声音,怀恩斯认为,西方单纯地批评中国显然是错误的,它们批评中国其实是帮助一些利益集团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如金融、军火以及能源产业。
有不顺畅的地方“不足为怪”
  在赞比亚,当地人一见到中国人就笑逐颜开,很友好地打招呼,很多时候,记者都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让记者深有感触的是,各阶层的赞比亚人都能理性看待中国人和中国的投资。当记者问4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萨卡,这么多中国投资和中国人在赞比亚,你怎么看随之产生的负面东西,他想了想说:“应该有些,但不是什么大问题,中国人很友好。”在奇帕塔,一些朴实的农民说,他们对中国感情更好,“谁对中国友好就支持谁”。
  赞比亚大学的一些师生也表示,中国投资带动了赞比亚经济,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库恩卡教授在评价中非关系时说,中国是到非洲开采了资源,但其做法不同于西方,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大量投资作为回报,这为非洲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也给非洲脱贫提供了最后一次机会,非洲不应该错过。因此,中非之间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足为怪,要从大局来看。
  采访中,赞比亚大学自然科学院的大三学生巴萨拉也不客气地问记者:“为什么中国工厂那么苛刻对待赞比亚工人?中国工厂工资为什么那么低?”随着中赞关系的深入,不顺畅的地方也随之增多。这在非洲是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西方炒作的成分,也有中非之间互不了解这样的结构性矛盾,更有中国人自身的问题。据了解,去年10月发生的矿山枪击案很大程度就是由于缺少沟通造成的。中国驻赞比亚一些的中方企业员工对当地各种法规,尤其是劳动法和工会的规定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对非洲民族、宗教、社会、文化等方面更是知之甚少,有些甚至想当然认为非洲员工劳动技能差,缺乏敬业精神。
  中非之间还缺乏了解,中国人要么认为非洲遍地黄金,钱好赚,不做可行性研究就盲目投资;要么认为非洲危险、贫困,不敢到非洲投资。中非棉业有限公司前不久回国招聘员工,有一个技术工说什么也不来非洲,说赞比亚和利比亚两国只差一个字,利比亚现在乱成那样,赞比亚也好不到哪去。同样,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民众由于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容易产生过高期望,得不到满足后又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怨恨。周欲晓大使告诉记者,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国情悬殊,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很多成功经验在赞比亚乃至非洲并不适用,一些企业由于不了解当地法律规定和风俗习惯,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例如劳资纠纷、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等。
  东方省的一家中国企业的员工告诉记者,赞比亚人很“贵族”:当地员工早晨来企业后,首先换下衣服,穿上工装,下班后也洗漱干净后再穿上来时的衣服。只要稍有条件,即使是农民也要穿上西装,扎上领带。当地人说,这是他们在被殖民时代形成的习俗。不仅如此,和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一样,赞比亚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劳动法显得非常富有“人性”。
  中非棉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敬然告诉记者,公司雇了600多当地黑人。这些人的工资都严格按着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除了最低工资,其劳动法规定每个工人要有交通补贴、午餐补贴、丧葬补贴等各种补贴,还要上医疗、安全等各种保险,非常严格。除了各种补贴外,工厂还要给死去的工人家属买棺材,因没有具体标准,工人经常要最好的。另外,工厂还要负责所有来参加丧葬活动人员的交通费,很多坐飞机来的家属也要负责。平常加班也很难,一般加班工资都要高出日常工资3倍,即使如此当地工人也不想做,因为他们想休息。商店和工厂的时间一样,到了下午三四点就关门。
  但提到自己的未来,赞比亚人又充满了期待。卡帕萨村的农民穆斯对记者说,为中国公司种棉花挣钱,想跟中国人一样富裕。一个名叫马里赞尼的赞比亚工人说:“我想一直在这工作,挣多了钱过市民的生活。”